当代人物传7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795&run=13

李秀时(1917~1990.5) 沂水县会仙院村人。出身贫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参加沂水县
柴山区游击队,1942年任队长。1947年任本村党支部书记,领导群众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1952年初,
带头办起一个16户的互助组,同年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仅1年时间,全村群众基本入社。他带领社
员大力发展养猪事业, 分配18名社员专门放养群猪800余头, 加上社员自养, 全村生猪存养量达到
1400余头。同时他组织社员扩栽果树80亩,封山造林2000亩,改变了贫穷落后的山村面貌。1957年兼
任沂水县店子乡乡长,同年11月,被选为山东省农业建设积极分子。1963年3月,出席了山东省农业
生产先进集体代表会议。1964年,被选为华东地区劳动模范,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华东地区劳模会议。
1966年2月,出席了山东省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
吕鸿宾(1911~1990.6) 全国著名农业劳动模范。莒县爱国村人。出身贫农。15岁随父母逃荒东北,
1936年回乡。1944年任村自卫团团长。是年春,他从临朐辛集带回“小粒红”玉米良种,带头在大麦
茬地试种,亩产250公斤,此为莒县种植玉米之始。在其带动下,全县逐步开始大面积种植玉米,提
高了粮食产量。 他于194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任村党支部书记。同年,带头组织互助组,采用
“粪种隔离”、“砷石拌种”、“深翻改士”、“选育良种”等农业先进技术,当年粮食亩产量比单
干农民增产28公斤。1949年11月,莒县人民政府授予吕家庄“全县第一模范村”称号。次年,吕鸿宾
被中共沂水地委评为农业劳动模范。9月,出席全国工农兵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获全国农
业劳动模范称号。1951年在本村创办全省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任社长。为了巩固提高农业社,
他主持制定了“定质、定量、定工、定时”的“四定”劳动管理制度。即根据农活出力大小、技术高
低定量,按定量确定工分,同时规定出质量和完成时间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社里陆续上了砖瓦、木
工、粉坊、小车运输等副业项目。吕鸿宾受到了华东军政委员会的奖励。他曾随周恩来、宋庆龄等党
和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先后访问过欧亚7个国家。1952年4月,他作为“中国农民代表访苏团”成员
访问了苏联。访苏期间,克服识字少的困难,将其所见所闻所感作了详细的记录,形成了13万字的访
苏日记。不久,华东局机关报《解放日报》和《大众日报》均分期予以连载,后由上海出版社出版,
在全国影响很大。1955年,农业社转为高级社,他继任社长。根据新的情况,他在省级报纸上发表文
章,强调“加强生产管理,最重要的是推行包工制,有计划地安排农活,科学地使用劳动力,加强生
产上的责任制”。他主持制定了“计划、劳动、财务、物资”四大管理制度,对调动社员积极性,发
展生产起了很好的作用。1957年他出席了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
人民公社化后,吕鸿宾担任爱国公社党委副书记、社长和爱国大队党支部书记。爱国村粮田绝大
部分是低洼易涝地,宜种高杆作物,在1959年却被迫全部种了地瓜,吕鸿宾认为这种搞法势必把农业
生产搞坏,下决心舍弃一部分地瓜,腾出地来抢种小麦。上级来阻止,他硬是顶住了。他从北京参加
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回来,在青州火车站换车,碰到一些妇女儿童在乞讨,他知道这些人是从各县
来青州乘火车外出讨饭的。看到左的政策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他内心十分痛若,到家后便连夜给省委
写信反映情况,他的信是山东第一封旗帜鲜明地反浮夸风的信。1960年冬,吕鸿宾以人大代表的身份
看了几个地方,群众普遍反映粮食紧、烧柴紧、饲料紧、用钱紧。造成“四紧”的原因是种植计划不
实事求是。他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制订种植计划,提出了“八方照顾”的方针。1961年3月1日,《人
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新华社记者写的《上下共同商量,切合实际情况,照顾八面需要,爱国大队
种植计划人人满意》的文章,同时配发了《种植计划必须实事求是》的社论。社论指出:“爱国大队
制定种植计划的新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全国所有生产队重视的经验。”同年秋,《人民日报》
社又组织调查组来到村里,进行调查访问,写了《爱国大队因地种植的调查报告》在《人民日报》上
发表,对爱国大队因地种植从政策上、做法上、效果上做了全面总结。
“文化大革命”中,吕鸿宾受到残酷迫害,胳膊被造反派殴打致残。在自己身处逆境的情况下,
他冒险将自己与刘少奇、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合影照用塑料布包好埋于屋内地下,直到十一届三中
全会后, 才取出重新将其镶挂在墙上。 1970年,吕鸿宾重新担任支部书记,毅然废除了全国通行的
“大寨记工法”,恢复了行之有效的定额管理制度,1973年全村粮食平均亩产达500公斤。
过去,玉皇山区连年雹灾严重,农民苦不堪言。吕鸿宾带领公社全体干部,多次前去考察,分析
地势及气象情况后得出结论,要想解决雹灾必须植树造林,挡住山口大风。于是动员全社工人、农民、
教师、学生义务上山植树。经过几年的努力,使玉皇山变成了花果山。还聘请了林业专家,建立了食
堂、卫生所,建起了全县第一所林业中学,从此这里就极少再遭受雹灾,小气候得到了大改变。
为了农业发展和方便人民生活的需要,60年代后期,他办起了全省最早的社办企业爱国机械厂。
他重用科技人才,克服困难,搞出了当时在全省乃至全国较为轰动的六项发明。如农用小拖拉机、播
种机、旋耕机、变压器、小钢磨等。小钢磨的推广使用,结束了沂蒙山区农村妇女祖祖辈辈抱磨棍推
磨的历史。工业的发展既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使吕鸿宾有了关心照顾32位孤儿的经济力量,同时为
鳏寡老人、残疾病人、贫困的复退军人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吕鸿宾反复学习中央文件,回顾自互助组以来走过的路程,率先在本村
全面推行了农业联产计酬责任制;对工副业实行“专业承包,自负盈亏,上交纯利,超利润分成”,
成为全县的旗帜。1983年夏,应烟台地委邀请,到烟台介绍了爱国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的经验。他接连
在全省做了18场报告,对全省农村改革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吕鸿宾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时刻关心人民的利益,倾听群众的呼声。每次赴京开会前,他都深入
群众,深入基层,调查实情,然后把汇总的情况写成提案带到北京。在全国五、六届人大会议期间,
他是山东乃至全国人民代表个人提案最多的人之一。他了解到有些地方集资成风,农民生活负担太重,
极大地影响着干群关系、党群关系。他愤慨地说:“农民好比唐僧,大妖小妖都想吃唐僧肉! ”遂于
1987年率先向中组部写信,建议从严治党,受到高度重视。当他看到某些执法人员不学法,对人民的
事业无情感可言时,他上书全国人大建议从严执法。他关心国家的教育事业,除了将教育方面的提案
带到全国人大外,还经常到大、中、小学给学生们做报告,受到师生的欢迎和尊敬。山东大学的成仿
吾、张国忠、孙汉卿、潘承洞等几任校长都是他的老朋友。在他那简陋的农舍里,他接待过成百上千
的来访者,收到过不计其数的人民来信,他都热情接谈,认真阅读,真心实意地帮助其解难排忧,被
群众称之为“贴心人”,“真心代表人民的人民代表”。当脱困者对他表示深情的谢意时,吕鸿宾总
是说:“这是党的功劳,功不在我,我只不过反映了你们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还是各级党的组织和政
府部门。”
从建国初期以来,党组织曾多次要他到省、地、县担任领导职务,他都谢绝了,自愿放弃当脱产
干部的机会,并向组织多次推荐其他同志走上领导岗位。他廉洁奉公,艰苦朴素,时常骑的那辆自行
车,是用他的访苏日记稿费买的,有时到厂里换个螺丝他都交钱。这辆破旧自行车,他一直骑了几十
年。他住的是最简陋的农舍,居室里除了一张旧桌子和一把简易沙发,再无别的陈设。在他的陋室墙
上,挂着两幅醒目的条幅,一幅书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另一幅书道:“国正人心顺,
官清民自安。”上级来人到爱国村他一般不招待,如确需留饭时,就让来人在自己家中吃随常便饭。
新闻媒体曾以《爱国村34年没报销过一桌酒席钱》为题,赞扬了他的廉政风范。
吕鸿宾历任临沂地革委副主任、省人大常委、中共莒县县委常委、莒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是
全国第一届至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0年春,吕鸿宾因患重病住进省立医院,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多次前往探望。他躺在病床
上还让子女及工作人员代笔写信反映群众要求解决的问题。弥留之际,还牵挂着玉皇山的绿化,土地
的利用, 特别是怕划房基地占用可耕地,计划生育的工作方法不妥和那些他没有处理完的案件。6月
14日吕鸿宾逝世。
金维三(1900~1990.6) 沂南县大成庄人。回族。出身中农。自幼习武,练就一身射击本领。193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3月,参加村抗日游击小组,任组长。不久,参加全县民兵射击比赛,获第
一名,人称“神枪手”。赛后,全县发起“金维三射击运动”,他到处传授经验,培训射手800多名。
1940年麦收后的一天,他率7名民兵在沂河西岸与几十名敌人遭遇,他3枪击倒3个敌人,吓得余敌狼
狈逃窜。1942年铜井战斗中,金维三游击小组配合区中队作战,他连续打死3个敌人,并先后活捉7个
伪军,缴获长枪2支、短枪1支。日伪军对他又恨又怕,称他为“土八路的游击司令”,悬赏5000元大
洋捉拿他。1945年,金维三奉命率游击队员配合鲁中军区警备二旅讨伐国民党土顽王洪九部,他用5
发子弹打死敌3名机枪射手,解除了敌人对八路军前哨观察所的威胁,被军区记一等功1次。1946年6
月,鲁中军区责成沂南县抽调124名优秀民兵,由高运成、金维三分别任正副队长,称“高金飞行爆
破神枪射击大队”,配合主力部队作战。鲁南战役中,高金大队于旧历除夕奉命插入卞庄西南,一夜
之间,将那里的33座桥梁全部破坏,切断国民党军队的退路,鲁南战役结束后,山东军区为高金大队
记特等功1次,奖“八一”锦旗一面;金维三荣立一等功,奖“火车头”奖章一枚。之后,金维三还
跟随部队参加了莱芜、孟良崮、南麻、临朐、淮海等战役。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金维三共打
死敌人47人,活捉9人,先后立一等功4次,成为传奇式人物。新中国成立后,金维三先后任村党支部
委员、治安主任等职务。1951年出席山东军区英模大会,荣获山东民兵英雄神枪手称号。1960年4月
出席全国民兵代表大会。1963年5月,当选为山东省第三届人大代表。1964年,作为少数民族代表,
赴京参加国庆15周年观礼。他在战争年代用过的“汉阳造”和“三八大盖”步枪,被中国革命历史博
物馆收藏。1984年5月,金维三出席了山东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表彰大会。他是沂南县人
大代表、政协常委。
焦兴厚(1928~1990.7) 郯城县马头镇人。回族。出身贫农。幼年在马头镇小学读书,酷爱文艺。
1939年11月,报名参军,加入一一五师战士剧社,先后任宣传员、青年干事。翌年调作战部队,参加
了滨海地区的抗日斗争。1945年10月随部队调往东北,194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
技师、参谋、通信科长等职。先后参加了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四平攻坚战、辽沈战役等战役战斗,
荣立大功1次。1948年11月入关,参加了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和滇南战役,又荣立大功1次。1950年10
月随部队入朝鲜,参加了第一、二、三、四次战役和“三八”线防御作战。1952年10月荣立三等功1
次。1953年8月回国后,历任海洋守备区副参谋长、大连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解放奖
章。1964年他参加沈阳军区组织的辽东半岛军事演习,任海洋守备区指挥。他精心组织,指挥得当,
受到叶剑英元帅的好评。在他负责民兵工作期间,大连的民兵高炮队一直是全国民兵的先进典型。他
于1990年7月病逝。
刘兴元(1909~1990.8) 原名刘惟芳。莒南县刘家东山村人。出身贫农。1929年,投入国民党四十
七师,先后任营部和旅部文书。1931年5月,在江西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任红军第四医院文书。9月,
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任总卫生部秘书、组织科科长兼青年科科长,
参加过第三、第四和第五次反“围剿”战役。1934年10月,任总卫生部总务处处长,随中央红军长征。
1935年遵义会议后,总卫生部缩编为40人,刘兴元任党支部书记。10月,在四川阿坝因抵制张国焘分
裂红军的活动,遭到夜间袭击,手枪、皮包被抢走,险遭不幸。
1936年12月入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次年1月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1937年8月毕业,
任八路军卫生部政治处副主任。不久,他奉命东渡黄河,率一个武装班到山西孟县地区收容国民党的
逃散士兵,10天时间收容300余人和一批枪支、骡马、车辆、补充了部队。此后,他升任政治处主任。
1938年4月,刘兴元要求赴前方作战,被分配到一一五师任工兵营政委。他率工兵营先后参加了汾离
公路的3次作战和同蒲路破袭战。1939年1月,调任一一五师教导大队政委。5月,奉命率部进入鲁西,
越过津浦路到达费县一带。1940年,刘兴元先后任一一五师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东进支队(后改为
一一五师教导第五旅)政治部主任、代理政委。1943年3月,任山东滨海军区政治部主任。夏季,与梁
兴初等率十三团进入莒县、日照以北地区开展游击战,攻克军事重地街头镇。11月,与政委符竹庭率
部攻克赣榆城,生俘伪旅长李亚藩以下1200余人。赣榆战斗中符竹庭牺牲,刘兴元代理滨海军区政委。
1944年1月,他和司令员陈士榘一起指挥了攻克石沟崖的战斗,消灭伪保安大部400余人,活捉伪大队
长朱信斋。1945年1月,在攻打诸城战斗中,争取伪保安队张希贤部1300余人反正。
1945年8月,山东军区组织野战兵团,刘兴元被任命为第二师政委,率部参加了解放临沂城的战
斗。 10月奉命进军东北。 1946年4月参加了四平保卫战。 6月,与一师协同作战,毙、俘敌团长以下
1200余人。1947年10月,调任东北民主联军上干大队政委,与队长陈伯钧一起组织训练师团级干部300
余人。1948年3月,调任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政委。9月,参加辽沈战役,奉命率部插至廖耀湘兵团后
方,切断敌人退路,配合兄弟部队完成围歼廖耀湘兵团的任务。11月,率部参加平津战役。1949年1
月,第五纵队改编为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二军,刘兴元任政委。5月南下,同军长吴瑞林一起指挥解放
豫北军事重镇安阳城,全歼国民党军1.2万余人。7月进入河南伏牛山区,仅用了3个月时间,便在地
方部队配合下,肃清了号称有10万之众的匪患。10月,率部由鄂西沿长江入川,于大巴山区突破国民
党军防线,解放川东10余县,完成了配合第二野战军解放四川的作战任务。
1951年,刘兴元调任中南军区党委秘书长。此后,历任中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部长,广州军区
副政委。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
级解放勋章。1960年,任广州军区第二政治委员。1970年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1972年,任成都
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1975年,任成都军区司令员。1977年,调任解放军军事
学院政治委员、军政大学政治委员。刘兴元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代表, 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九、第十、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90年8月
14日,刘兴元因病逝世。
邵君明(1945~1990.8) 沂南县邵家湖村人。出身农民家庭。1962年初中毕业,翌年应征入伍,在
兖州六一八五部队服役。曾3次被评为“五好战士”。1968年到黑龙江建设兵团工作。1974年调任黑
龙江建设农场保卫股干事,此后相继担任农场公安分局刑侦股长、副局长。他在黑龙江曾两次被评为
先进工作者,1次被评为打击刑事犯罪的先进个人。1988年5月,调沂水县公安局三十里铺派出所任民
警,一年后升任所长。在那里的两年中,他和全体干警一道,破获刑事案件143起,处理治安案件73
起,民间纠纷52起,帮助47个村建立起民兵巡逻制度。他所在的派出所由此被评为先进集体。1990年
8月15日,邵君明根据群众举报,带1名联防队员驾摩托车驶往莒县段家山沟,捉拿持刀抢劫犯段兴升。
他正持枪喊话间,凶犯突然打开大门,腰间点燃炸药奔向围观人群。紧急间,邵君明大声命令群众躲
开,自己一个箭步冲上去,把凶犯挡住。随着一声巨响,凶犯当场毙命,邵君明也壮烈牺牲。中共山
东省委追认他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公安部追授他“二级英雄模范”称号。
续中一(1915~1990.10) 曾用名续守印。平邑县东围沟村人。出身中农。幼年在本村小学和平邑
镇完全小学读书, 1931年后任南武沟和本村小学教员。 1934年9月考入临沂省立第三乡村师范学校。
1938年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活动,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月调费县抗日民主
政府财粮科工作,先后任科员、科长。1941年12月,调任鲁南区第一行署财政科科长,1947年3月后,
历任鲁南区粮食局调运科科长、鲁南行署财粮科科长、济宁市财政局局长、鲁中南行署财政处副处长
等职。1950年6月后,任山东省财政厅财政处处长,省税务局局长,省财政厅副厅长、厅长、党组书
记。1958年11月,在山东省省级机关整风补课时,被错误地定为“以王卓如为首的反党集团主要骨干”、
“右派分子”,被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下放到农村监督劳动。1961年摘掉“右派分子”
的帽子,1962年4月开始甄别平反,7月起恢复原职级待遇。1963年7月,经中央纪委批准平反。9月,
调任上海市人民委员会财贸办公室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任上海市革命委员会财贸组领导
成员和市革命委员会委员。
朱晓(1920~1990.10) 费县东新安村人。1938年在费县参加抗日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共费北县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蒙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等职。1948年南下,后
任湖北省交通厅厅长、党组书记。在任期间,不辞劳苦,奔波于鄂西山区和江汉平原,为发展湖北的
交通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90年10月赴广州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沈林甫(1897~1990) 又名沈延仁。苍山县宋庄人。出身地主家庭。1918年毕业于临沂省立第五中
学,考入山东省工业讲习所,不久,担任该校学生联合会会长。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他带
领学生上街游行,声援北京学生。1921年毕业回乡,任郯城县普利工厂技师。1926年,深入农村开展
农民运动,先后创办7处贫民学校,并被推选为郯城县四区农民协会主席。1931年在任北哨小学校长
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中共临郯县委组织“苍山暴动”,他捐出钢枪6枝、银元120块给予支
援。暴动失败后,转移外地,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七七事变”后,中共党员丁梦孙等人到他的家乡
宣传抗日,沈林甫重新履行入党手续。接着他与王献亭等先后组织“中华民族解放促进会”、“临郯
青年救国团”,他自动献出自家的钢枪20支、银元500块、粮食一宗给救国团,支援抗日。1938年11月,
临郯青救团被编入八路军临郯独立团,沈林甫担任一营营长。1940年,调任郯城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三
科科长。1942年改任鲁南行署纺织局局长。1946年,沈林甫担任渤海兴利工厂经理,专管生产布匹、
毛巾,支援解放战争。1948年济南解放后任国棉一厂副经理。1953年调任山东省农业干部学校总务主
任。1958年因病退休。
赵国瑞(1929~1990) 临沂市车辋村人。贫农出身。1951年任本村村长。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开始,先后任初级农业社和高级农业社社长,1960年接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群众疏浚了长
2000米、宽30米的陷泥河道,开挖3条排水干沟和98条排水支沟,形成一个完整的排涝系统,并修筑
台田700亩,在360亩粘土地里压沙,改良土壤结构,使黑粘土变成良田。接着兴修引沂河水入陷泥河
的灌溉工程,建起的支渠、斗渠长达100多公里,使3000亩农田变成水浇田。1963年种植水稻2440亩,
当年粮食亩产达280公斤,比1956年提高两倍。同时,全村营造速生林2100亩,防风固沙,并发展了19
种副业生产项目,壮大了集体经济,社员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1962年和1963年,赵国瑞先后被
评为华东区劳动模范和山东省劳动模范。1970年开始,历任塘崖公社朱张桥煤矿矿长兼书记、塘崖公
社建筑公司经理。
薛亮(1916~1991.8) 原名王子达。莱芜市下崔家庄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939年5月加入中
国共产党,在家乡从事党的宣传工作,后调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
1941年2月至1942年6月,任中共章丘县委组织部长。后调中共鲁中区党委党校学习。1943年5月至
1948年7月,薛亮先后在章丘县公安局、山东军区保卫部、鲁中行署公安局、沂水县公安局、渤海行
署公安局担任领导职务,为保卫山东军区、鲁中军区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安全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
以后,薛亮先后在淄博特区公安处、淄博专署公安处、山东省公安厅办公室、山东省公安厅文保处担
任领导职务,为保卫新生的革命政权、清除反革命残余势力、粉碎阶级敌人的破坏和颠覆做了大量的
卓有成效的工作。1957年12月到1958年春,薛亮在担任山东省人委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兼交际处处
长期间,曾多次出色地完成了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际友人的重要任务,1958年2月至1960年4月,
薛亮在任中共苍山县委第一书记期间,带领全县干部群众积极发展生产,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洪涝灾
害的斗争,减轻了3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1960年3月,薛亮任临沂专署副专员。1961年4月,任中共
临沂地委委员、地委政法部长。1964年5月任中共临沂地委常委。自1965年8月起,任中共临沂专署党
组书记,主持专署全面工作。1979年12月至1980年9月,任临沂地区行署顾问。1980年9月离职休养。
薛亮在担任临沂专署领导职务期间,特别是在主持专署工作期间,为全区农业、基础工业、基建和文
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提出过一些重要的指导性意见,为临沂地区在60年代中期成为全
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十年动乱期间,薛亮坚决抵制“左”的错误和林彪、江
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薛亮坚决拥护中央实行拨乱反正,把全党工作
着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的重大战略部署,拥护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政治
上、思想上、组织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表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离职休养后,薛亮
虽身患多种疾病,但仍关心全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关心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充分体现
了一名领导干部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1991年8月,薛亮在临沂病逝。
徐祗琦(1944~1991.12) 郯城县大尚庄乡曹庄村人。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伍。1970
年4月退伍回乡,任中共曹庄村支部副书记。1972年12月任中共高峰头管理区总支书记。1975年8月任
高峰头公社党委常委。1977年1月任中共郯城县委副书记,1981年6月任郯城县人民政府县长。任职期
间,始终保持人民公仆本色,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排扰解难,多次把自己家属的“农转非”指标让
给基层干部。1986年8月,徐祗琦任苍山县水泥厂厂长,后又兼任苍山县建材工业公司经理、党委书
记。他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使该厂扭亏为盈,跨入全省建材系统先进企业行列。1989年,他被评为
苍山县劳动模范,并获临沂地区“振兴沂蒙劳动奖章”。
1989年12月,徐祗琦被调到临沂地区水泥厂任厂长兼党委书记。时该厂3年已累计亏损375万元,
连同欠账共达1000万元,正处于困难境地。徐祗琦进厂后,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改革管理体制和经营
方式,使两条旧的生产线迅速恢复了生机,半年后即生产水泥6.3万吨,比1989年同期增长47%,实现
利税102万元,一举扭亏为盈,创建厂30年来产量、产值、销售收入和职工收入4个历史最好水平。他
密切联系群众,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他在工厂的住房又矮又旧,仅有6.2平方米,却时刻想着住房
困难的职工。他用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了全厂职工的信任和拥戴。他与全厂千余名职工风雨同舟,
艰苦奋斗,使企业迅速发展。短短两年时间,临沂地区水泥厂就跻身于山东省13家出口达标企业行列。
1991年,该厂生产的425号水泥通过省优复查,525号水泥获得了生产许可证和质量认可证,填补了临
沂地区空白,全年出口水泥为国家创汇300万美元。
1991年12月19日,临沂地区水泥厂新建第三条水泥生产线点火试车,徐祗琦亲临现场指挥。因突
发一氧化碳中毒事故,16名工人遇险。徐祗琦在自己已经中毒的情况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坚持在
现场指挥抢险。16名遇险工人全部被救脱险,而徐祗琦却因吸入一氧化碳过多,抢救无效,不幸以身
殉职。1991年12月23日举行徐祗琦悼念活动时,1000多名干部职工自发前来参加,成为临沂市殡仪馆
建馆以来最为悲壮的一次悼念活动。1992年4月23日,《中国建材报》以《沂蒙忠魂》为题,报道了
徐祗琦的事迹,同时发表了《路上行人口似碑》的评论员文章。1992年9月30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批
准徐祗琦为革命烈士。烈士骨灰安葬在故乡,总参谋长迟浩田题写了碑文“徐祗琦烈士之墓”。
高盘九(1911~1991.12) 郯城县马头镇人。1938年1月参加革命,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
鲁西北抗日游击队第十支队军需员,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财政股会计、股长。1943年4月任北海银
行北海支行行长。1945年9月任北海银行烟台支行行长,1948年4月任北海银行济南分行行长。他善于
理财,为解放区的金融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副行长、行长,
省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省财粮贸办公室主任, 省委财贸部部长等职。1956年任福建省副省长。
“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8年任省财贸办顾问,恢复副省级待遇。1983年离休,1991年12月病逝
于福州。
郭绍秀(1906~1991) 莒南县筵宾乡西略庄村人。1938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2月加入中国共
产党。历任筵宾区副区长,莒南县政府财粮科科长,滨海行署企业爱委会主任、粮食特派员、供给科
科长,支前民工第一中队队长、南下大军财经大队第一中队队长,中南粮食局办公室主任,中南财政
部农业税征收处处长,广西财经厅办公室主任、财政鉴定处处长,广西省建设银行行长,广西财经学
校党委书记兼校长等职。1968年离休定居洛阳后,长期任街道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义务为基层和群众
服务。
庄平(1916~1991) 原名玉梅,曾用名庄雪岑。美术家。莒南县大店镇大店人。女。幼受家训,
擅画爱剪。1932年毕业于济南第一女子中学。1947年适居北京。1952年任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宣传干
部。是年入北京市职工业余美术班学习。1954年从事剪纸艺术,拜剪纸艺术家滕凤谦为师,精心学艺。
到1966年,先后在各种报刊上发表剪纸作品100余幅,其中《颐和园的假日》由区群众艺术馆选送参
加法国莱比锡国际展览。1981年,她创作的《狂人日记插图》被选入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美展。1991
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分将其新作《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迎亲花轿》送日本展出。庄平先
后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第三届文学艺术联合会理事等。她的名字被收入《中国美术家
名人辞典》、《中国现代美术家名人大辞典》。1991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黄文熙(1920~1992.2) 郯城县新村乡黄村人。毕业于济南私立建国中学。1937年在涌泉参加临郯
青年救国团,不久即回村组建了临郯青年救国团第二十四分团,并任分团常务主任。1938年春,他发
动民众,组建了拥有40余人、30支枪的抗日武装。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奉临郯青年
救国团总部指示,将其组织的抗日队伍带到沙埠整编为一个连,并任政治指导员。1938年11月23日,
临郯地区各抗日武装在兰山会师,正式组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临郯独立团,黄文熙任
独立团一营副营长兼一连政治指导员。 1939年夏, 入苏鲁边干校学习,结业后任一营教导员。
1940年夏,部队编入一一五师教导五旅十三团,黄文熙先后任直属队组织干事、党总支书记。1943年
夏,黄文熙任滨海军区敌后武工队第三队队长,率领武工队活跃在沂、武河两岸,出其不意地打击敌
人,使郯二区、郯三区以及重坊、长城一带相继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1944年1月任中共郯城县委敌
工部长,1945年8月任滨海二分区郯城独立营副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黄文熙历任郯城独立团政治部主任、山东野战军政治部民运科科长、华东野战军
一纵队一师三团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特别纵队高炮十三团副政委等职,参加了鲁南战役、莱芜战
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他作战英勇顽强,指挥灵活果断,在干部战士中
享有很高威信。
全国解放后,黄文熙历任南京第三炮校三大队政委、福州军区高炮处处长、炮兵六十四师司令部
参谋长、江西省吉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江西上饶军分区副政委等职,为部队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1年4月离休后,积极参与集邮和钱币研究活动,担任江西省集邮协会常务理事、上饶地区集邮协
会副会长、江西省钱币学会顾问、上饶地区钱币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在1985年举办的“中国人民革命
战争时期邮展”中,他荣获银奖和全军最高奖,受到总政治部领导表扬。
黄文熙戎马一生,功绩卓著,多次获得荣誉。1941年八路军一一五师教五旅授予他“模范干部”
称号;1955年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中共中央军委授予他独立功勋荣誉章。
1992年2月病逝。
黄子中(1919~1992.6) 名增孚,曾用名沂澄,字子中,后以字行。沂南县苏村镇司马店子村人。
黄子中生于一个穷困的知识分子家庭。15岁时以全县前三名的成绩考入沂水县师范。1938年秋,在沂
水县抗日小学教员训练班参加革命工作,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日军“扫荡”,原国民党政权
纷纷垮台的情况下,黄子中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抓住时机,相继建立了沂水县斜午乡乡公所和该县第
一区、第六区抗日民主政权。其间先后任斜午、司马、岩峪3个乡的党支委书记和政治指导员,带领
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并在十几个村建立了中共基层组织。1942年11月后,他先后在鲁中二地委宣传
部和敌工部工作。1943年至1945年5月,分别任中共沂水城区分区委委员和沂中县委党训班主任。1948
年4月,黄子中任沂中县(翌年改为沂水县)县长。1949年8月,黄子中调新组建的莒沂县(由原莒沂、沂
北两县合并而成),任中共莒沂县委代理书记。此时,该县灾情严重,加上在前段土改中损害了中农
利益,以及在查整中对基层干部的感情伤害较大,因而遗留问题较多。到任后,他在地委的领导支持
下,一是解决了县区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二是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生产与救灾的措施;三是组织群众
生产自救,从而很快扭转了形势,度过了灾荒。
1951年3月,他任导沐委员会第二分处工委书记兼政委,为治理沂沭河水患,奔走于水利建设工
地。1954年5月至1972年5月,他先后任山东省农林厅畜牧处处长、省畜牧兽医局局长、省畜牧厅副厅
长、 省农业厅副厅长。 其间,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许多好的工作建议。
1961年,由于3年自然灾害及受高级社向人民公社转变等一系列体制变化的负面影响,山东省畜牧业
一度出现较大滑坡。其中大牲畜锐减80%。在此困难形势下,他深入农村,走访群众,实事求是地制
定推行了队养队有、户养户有、私养私有和大牲畜饲养可下放到户等政策措施,使全省畜牧业很快得
到恢复和发展。早在60年代初,他就注重用科学技术促进畜牧业生产,并提倡学习国外的先进生产经
营管理办法,为此,他让人翻印了《美国和加拿大农业考察报告》、《日本饲料工业生产标准》等材
料,发给下属干部学习参考。这些做法在当时的环境下是有一定的政治风险的。
1972年5月至1983年10月,他调临沂地区工作,先后任临沂地革委副主任、中共临沂地委常委、临
沂行署副专员。其间,他作为分管农业的地委、行署领导,为发展沂蒙老区的农业经济,倾注了大量
的心血。1980年,他组织全区近千名干部和技术人员对区内土壤、水文、气候、生物等进行了全面调
查。科学地划分了农业区,为全区农业发展提供了翔实的决策依据。他注重发展多种经营,在他的具
体指导下,全区先后发展起了桑蚕、黄烟、茶叶、鲜果、板栗等主导产业,使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
有了明显增长与提高。其中畜牧业产值80年代初比70年代初增长443%。1984年12月,黄子中离职休养
后,仍关心着老区的农业建设。病危时,对自己的身后事一字未提,反复叨念的是农田水利工作。临
终前他想到的是让家人为他交最后一次党费,并要过党费证亲自过目。1992年6月,黄子中在临沂病
逝。
庄方轩(1924~1992.9) 莒南县大店镇大店人。女。1940年3月参加国民党五十七军一一一师学生
队。1942年任一一一师宣传队宣传员,8月3日参加该师举义。1943年6月转地方工作,任莒北县中至区
妇女主任。194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2月赴东北工作,任辽宁省岫岩县小学教师训练班副指
导员。10月任岫岩县五区区委宣传员。任职期间,宣传党的政策,组织群众开展土改和土改纠偏工作,
圆满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1947年10月任中共辽宁省营口县水源区区委书记。1948年3月任中共
营口县大石桥镇党委书记,9月任中共营口县委组织部副部长。12月任组织部长、县委委员。1949年8
月任中共营口市纺织厂党委副书记。1950年6月任中共营口市委组织部副部长。1955年任中共营口市
委组织部长、市委常委。1960年任辽宁省人事局副局长。“文化大革命”初遭受到林彪、江青一伙的
迫害,下放到农村劳动。1978年底她的冤案得到平反,重新走上领导岗位,任辽宁省气象局副局长、
党组成员。1980年3月任辽宁省总工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87年8月任辽
宁省编制委员会副主任(正厅级)和省政协常委。她始终坚持党的正确路线,积极为党工作,关心同志,
维护团结。在患病期间,没向组织提任何要求。病重后留下遗言,要求死后丧事从简,体现了一个共
产党员和革命干部的高风亮节。1992年9月去世。
朱富胜 (1906~1992.12)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沂南县大庄镇后交良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
1939年参加村农救会,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村长、村党支部书记。1942年冬,他组织变工
队,建立农业合作社,其事迹被中共鲁中区党委以《典型示范,普遍发展》为题,编成小册子进行学
习推广。1943年,他带领民兵开荒40亩,收入粮食3000多公斤,该村因此被中共沂临边县委授予“拥
军生产模范村”称号。1944年,他被选为沂临边县参议会副参议长。先后动员86名青年参军,被评为
拥军模范,受到边联县委的表彰奖励。1945年1月和翌年1月,先后两次被评为鲁中区劳动英雄。孟良
崮战役期间,他组织人员支援前线,并发动500多名妇女到野战医院护理解放军伤病员。战后,中共
沂南县委给他记大功1次。1948年3月,任青驼区代区长。在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期间,他和尹作仲带
领沂南县3000余人的担架团,出色地完成了支前任务,该团被授予“华东第一模范担加团”称号。
1948年12月,朱富胜任沂南县副县长。1949年9月赴京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筹委会,被选为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候补代表。 10月1日, 参加了开国大典。 11月,任沂水县县长。
1950~1952年先后当选为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1953年,任省农业试验场场长,带领职工搞科学
试验,使粮食、棉花产量成倍增长,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1956年,参加全国先进
工作者代表会议。1961年8月,任沂南县县长。朱富胜担任领导职务后,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实事求
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下乡检查工作,自己带着干粮,从不让别人招待。“文化大革命”期
间,受到“造反派”批斗,在机关劳动。1972年9月,任县革委生产指挥部主任。1981年8月,任县政
协主席。1985年7月离休,享受地专级待遇。1992年12月,朱富胜因病去世。
盛清沂(1908~1992) 苍山县卞庄镇小城东村人。1937年前就读于山东医专,后转入上海同济大学,
毕业后服务于防疫队。1945年在南京陆海空军总医院当医生。1949年任中南军区陆军总医院眼科主任。
曾翻译《眼科手术学》、《裂隙灯》等德文医书。
李金玉(1906~1992) 财贸战线著名劳模。苍山县下村乡东涧村人。194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任八路军鲁南军区后勤部采购员。1954年10月任苍山县涧村信用合作社主任、下村乡信用社副主任。
从事农村金融工作后,李金玉勤勤恳恳为人民群众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开创了“三勤”、“四上门”
办信用社的经验:脑勤,多为人民生活着想;嘴勤,宣传金融政策家喻户晓;腿勤,走村串乡登门服
务。动员储蓄存款上门;兑付存款送上门;发放贷款“三查”上门,催收贷款上门。10年间,他发动
社员存款127万余元。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凡对集体和社员有利的事,他遇到就办,见了就管。
被群众誉为“百事管”、“大挎包”。
李金玉的工作经验和事迹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1959年,李金玉出席了全国“群英会”,
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63年3月, 他又出席全国农村金融会议, 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1964年10月,临沂专区中心支行在苍山召开由1300多人参加的“学习李金玉办信用社经验交流会议”,
在全区金融系统学习、推广李金玉的经验。1965年7月9日,《大众日报》在一版头条以《听毛主席的
活, 读毛主席的书, 李金玉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为题,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省财贸办公室印发
《学李金玉做百事管》的小册子,发给全省财贸职工学习,并请李金玉到全省各地作巡回报告。同年
4月26日,《人民日报》刊出题为《为革命办金融的一面红旗》的长篇报道,号召在全国开展学习李
金玉活动。这年国庆节,李金玉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12月,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在全省财贸战线开展
学习李金玉活动。1966年5月,省人委授予李金玉“五好职工”称号(省级劳模)。山西、河南、河北、
陕西、北京等省市先后组团来苍山涧村信用社学习。李金玉成名后,仍坚持在基层工作,默默奉献30
余年。
王振生(1904~1992) 华东农业劳动模范。费县探沂镇王富村人。出身贫农,14岁下煤窑当童工,
先后在汤庄、枣庄、探沂等煤矿挖煤。1941年到八路军老三团所办车辋煤矿工作,任生产自救科副科
长。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淮海战役期间,任十三纵队担架队指导员,屡次负伤,荣立二等功一次。
1948年回乡,任乡、村两级党支部书记。1953年任柴埠乡乡长,带领群众在河滩上造田植树800亩,被
评为劳动模范。 同年6月出席华东地区农业劳动模范会议。 1958年任探沂公社党委委员、 副社长。
1960年1月出席山东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议,受到省政府的表彰奖励。1962年任本村支部
书记,积极领导生产,成绩突出,翌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他积极开展拥军优属工作,于1965年
出席了山东省军属代表会议。1969年,探沂公社建设煤矿,王振生老当益壮,亲自担任建矿技术员,
勤勤恳恳,直到80多岁才离矿退休。他的名言是: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党为人民做工作。
孙兰修(1896~1993.2) 沂南县砖埠镇南黄埠村人。女。18岁到临沂城教会所办的学校读书。24岁
考入济宁修道院女子师范学校,分配到阳谷县城北坡里庄教会学校当小学教师。受德国神父的影响,
加入天主教。后随一名德国修女学医。38岁时回到家乡,开办医疗诊所,是沂南最早的西医传入者。
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进驻沂蒙山区,她曾冒着枪林弹雨到前沿阵地抢救伤员。8年抗战期间,她在
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抢救八路军伤员12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她被分配到砖埠医院工作。当时她虽然
年过半百,但仍勤奋工作。因为医术高明,求她治病的人络绎不绝。
孙兰修终生未嫁,对自己的后事从不考虑,在卫生战线上奋斗了70余年,成为沂南县诊治量最大、
行医时间最长的一名外科医生。1954~1993年,先后9次当选为县人大代表。自1981年起,连续三届当
选为县政协常委。1986年,被评为“山东省三八红旗手”,被誉为沂蒙山区的“林巧稚”。《光明日
报》、《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10多家新闻单位都报道过她的事迹。1993年2月孙兰修因病去世,
终年97岁。
陈式权(1920~1993.6) 字衡如,费县探沂镇北徕庄铺人。生前曾任兰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国防
工办主任。陈式权自幼读书,思想进步,青年时期进临沂省立三乡师学习。抗战爆发后奔赴延安。于
1939年3月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历任政
治教员、秘书、干事、股长、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速成小学政委、兰州军区政治部军衔科长、
司令部组织编制处处长、装备计划处处长,军务部副部长、部长,军区国防工办主任等职。1974年9
月,提任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先后参加了百团大战、绥包战役、保卫延安及解放大西北的各次战役,
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建国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与朝鲜军民并肩抗击侵略
者。在新时期军队建设中,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国防工业建设贡献了毕生精力。
陈式权于1955年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校军衔,1960年
晋升为上校。1988年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奖章。1993年6月病逝于西安。
陈之任(1909~1993.6) 原名陈天相,费县探沂镇北徕庄铺人。生前任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之
任青年时代在家乡读书,受其兄陈法言影响,追求真理,思想进步。1931年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文科
国学系,尔后即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先后在本省的文登、掖县、济南、临沂、潍坊、益都及湖北、
四川等地的13所中学任教,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后以才德出众,擢至大学教书,曾任山东师范学
院、山东师专、曲阜师范学院、山东大学讲师、副教授、系副主任等职。1973年8月,他响应党组织
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不顾年高体弱,怀着满腔热情,自愿报名到新疆教师培训班、新疆大学传道授
业,1979年正式调新疆师范大学任副校长。曾任自治区人大代表、自治区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自
治区委员会顾问等职。
陈之任博学多识,尤精先秦文学,讲课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富有讲授艺术和魅力,受到赞誉。
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勤奋谨慎,成绩突出。离休后仍积极参加当地教育建设,无私奉献余热,荣获自
治区“老有所为精英奖”。1993年6月病逝于乌鲁木齐。
曾炳华(1912~1993.7) 江西省石城县横江乡秋溪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少年先锋队。1933年1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被编入红一军二师五团。不久便参加著名的反
“围剿”战斗。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腿部负伤。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中央警卫营战士,
真接担负保卫毛泽东、 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首长的重任。1935年1月参加遵义会议的保卫工作。是年
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随部队爬雪山、过草地,几经磨难。1937年,中央警卫营改为八路军总部特
务团,他任特务团机枪连一排排长。10月,参加山西雁北夜袭阳明堡战斗,他带领全排战士英勇作战,
出色地完成阻击任务。战后,一排受到总部特务团的通令嘉奖,他被记功1次。1940年3月,参加中央
特务团组织的干部大队,随陈士榘支队到山东开辟根据地,被分配到山东纵队二支队(后九、二支队
合编为山纵二旅)四团,任四连连长。10月,四连在同赣榆县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董毓佩旅的一次战斗
中,重创顽固派军队,受到旅部的通令嘉奖。是年,奉命抢运从日本侵略军手中搞到的一套军工设备,
该设备成为当时山东革命根据地的第一套军工设备。1941年3月,在攻打汤头、白塔日伪据点时,曾
炳华要求担任主攻,他攀云梯,登城墙,堵楼道,将据点里面的敌人全部俘获,被记大功1次。1942
年夏,任四团二营营长,负责驻十字路的山纵司令部等党、政、军首脑机关的保卫工作。8月,在甲
子山战役中左腿负伤。此后,他由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肖华介绍,到滨海医院治疗,并在莒南供养。
1946年,组织安排他在十字路安家落户。1947年任十字路六村党支部书记。1953年,带头响应国
家统购统销的号召,卖了1000多公斤粮食,支援国家建设。1954年负责镇搬运社工作。后搬运社改为
运输合作社,他任主任。1970年1月23日,当选为县革委委员。1971年12月28日,被选为中共莒南县第
五届委员会委员。是年,被选为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后任莒南县第一、二届政协
委员。1981年4月离职休养。
1984年10月27日,曾炳华在日照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接见。1993年6月30日,在临沂受到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是年7月在十字路去世。
傅伯达(1905~1993) 苍山县庄坞乡涌泉村人。18岁考入临沂省立第五中学。毕业后在涌泉、临
沂、层山、沙埠等地教书10余年,其间,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接受了革命思想。抗日战争爆发后,
他积极联络当地进步青年,商讨抗日救国方略。1937年,傅伯达参加了抗日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
宣传和组织民众,开展抗日活动。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村党支部书记、中共庄坞区委
宣传委员、中共临郯中心县委交通科科长、临郯青年救国团十二分团大队长。1939年1月,傅伯达接
受县委交给的任务,到泉源区开展工作。他深入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很快打开了局面。泉源区
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他担任区长兼区中队长。其间,他率领区中队消灭了投靠日伪军的土匪滕之三
部。1941年10月,日军万余人对临郯地区进行大“扫荡”,把中共鲁南三地委、三行署和临沂县委机
关包围在庄坞、涌泉、层山、沙埠一带的狭小区域内,斗争十分残酷。傅伯达率地方武装配合八路军
主力部队掩护机关人员突围,安全转移到滨海地区。1942年4月任马陵办事处主任兼武装大队长,他
不畏艰险,多次带队深入敌占区拔掉日伪据点多处,打得敌人胆战心寒。同年6月,他率20名精干武
装,化装成伪军,涉过沂河,在南营子村出其不意地把鲁南有名的匪首、帮会头子刘月亭活捉,后进
行公审后处决。1943年1月,任郯城县县长兼县大队长。1944年8月,兼任郯城独立团团长。在解放马
头、郯城等战斗中,他率领地方武装配合主力部队英勇奋战,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至今,在庄坞、
涌泉一带仍流传着傅伯达英勇杀敌、为民除害的故事。解放战争时期,他组织动员郯城人民参军支前,
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1949年5月随军南下。建国后历任浙江省嘉兴专署副专员、浙江省林业
厅厅长、中共丽水地委副书记兼丽水专署专员。1993年病逝于浙江省。
郭永泰(1922~1993) 莒南县相沟乡后古城村人。出身贫农家庭。1939年加入民兵组织,任班长。
194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3月参加八路军,被编入沭水县独立营三连。1945年8月编入三三七
团一营。1946年任副班长,10月,任团侦察排班长。1947年3月任解放军一一三师侦察连副排长。1947
年5月四平战斗时,出外了解情况,活捉4名敌人,完成通讯任务,立大功1次。1948年参加东北军政
大学学习。1949年8月军大毕业后,被分派到一一三师侦察连任排长。12月,进军广西时立艰苦功1次。
1950年3月,任一一三师二十二营一连副连长。是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其间,因战斗勇敢受通令嘉
奖1次,被授予“勇敢奖章”1枚。1952年10月被中央军委授予“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称号。1953年2
月参加中央军委英模报告团。1955年10月,调任三三七团三营参谋长,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由
奖章”和“解放奖章”各1枚。1956年参加总后勤部高级步校学习。1960年任营长。1964年2月1日转业,
任洙边供销社主任。1979年离职休养。
段德甫(1913~1994.7) 蒙阴县垛庄人。曾上私塾,后当工人,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
前,他先后任中共岸堤乡青救会长、乡分队指导员,区青救会长,界牌区委书记兼区分队指导员,中
共沂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沂源县历山区委员会书记,鲁中南区党委组织部秘书、统计科副科长。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不畏艰难困苦积级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和支前工作,做出
了积极的贡献。建国后,段德甫历任中共沂南县委书记,沂水专区合作总社主任,中共沂水地委委员。
1953年5月任沂水专署副专员。同年12月至1954年9月,任临沂专署副专员。后调济南工作,历任山东
造纸总厂厂长,济南市委委员,中共济南市委副秘书长。1968年9月后,任济南市革委会农林小组副
组长,济南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78年8月任政协济南市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党组
副书记,1982年12月离职休养。长期以来,段德甫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党和人民
的利益为重,服从大局,不计个人得失,为党的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
错误批判,但坚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林彪、“四人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担任济南市政
协副主席工作期间,积极宣传和贯彻执行党的统战政策,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履行政协职能,
做了大量工作。1994年7月在济南病逝。
李法瑞(1910~1994.8) 临沂市太平镇东张屯村人。出身贫农。少年时,即给地主扛活、打短工,
后到上海谋生,当过送奶工和园艺工人。其间,曾参加过反抗法租界外国统治者的斗争。因遭受迫害,
便辗转回老家务农。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占领临沂后,地主还乡团在农村大肆捕杀革命干部
和基干群众。一次敌人突袭太平区委、区公所驻地,李法瑞发现后,及时将这一情况报告了该区区长
张清波,使机关得以安全转移。
新中国成立后,李法瑞积极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在60年代任农村生产队队长,为东张屯稻改做
出了积极贡献。1965年冬,一场丧子的灾祸突然降临到李法瑞头上:其次子李志爱骑车去临沂时不幸
被临沂汽车运输公司的一辆汽车压死。事发后,李法瑞被请至出事地点,他环视现场后,便强抑住巨
大的悲痛,对有关领导说:“旧社会,国民党的汽车压死人不如压死一条狗。新社会,压死一个普通
农民,领导就这样关心,亲自来处理,还来慰问我,我虽然十分难过,但是我更感动,我只要求领导
不要为难,赶快埋葬,停在这里影响不好。”后运输公司几次派人来看望老人,还给老人送来抚恤金。
李法瑞说:“俺感谢党的心意,俺死了儿子,已经叫领导操了心,俺只接受党的心意,绝不能再花国
家的钱。”抚恤金往返送了4次,老人执意不收。他说:“党的心意俺收下了,可是这钱请支援灾区
人民。这是俺的心意,请党一定收下。”当汽车运输公司负责人向李法瑞表示:要按规定给肇事司机
以应有的处分时,老人遂赶到公司,当着公司领导的面,对肇事司机说:“孩子,不要怕,咱们公司
是党领导的,你和俺也是党领导的,都是一家人。志爱年轻,刚刚结婚,俺是在逃荒路上把他背大的。
他死了,俺不能不动心,不能不难过。要在旧社会,别说你压死了俺儿子,就是压死了你亲兄弟,你
亲爹也不能轻饶了你。可现在是新社会,咱们是真正的一家人,就不能用老法子来办这件事。只要大
家都能好好接受教训,好好干革命,不再出事故,这就好了。再说,志爱死了,你就是我的儿子。俺
只有一句话:“你要好好学雷锋、学王杰,永远听党和毛主席的话。”汽车运输公司根据肇事情况和
老人的再三请求,减轻了对肇事司机的处分。老人的崇高品质,使司机深受感动,他省吃俭用,给老
人寄去了钱,并亲切地称李法瑞老两口为父母亲。又过了一个时期,李法瑞儿媳的娘家姐姐,给其介
绍了一个对象。儿媳的心情很矛盾,公婆对她都很好,实在舍不得离开。老人知道后,使开导儿媳说:
“你还年轻,又没有孩子,是得走。走后,你虽不是我的儿媳了,可还能做我的闺女,你要什么我就
陪送什么。”儿媳改嫁后,老人几次请她回“娘家”小住。
1966年9月,《大众日报》刊发了新华社介绍李法瑞感人事迹的长篇报道,并发表了社论,高度
赞扬了老人的高尚精神境界,《人民日报》亦相继报道了他的感人事迹,并配发了评论。此事遂在全
省、全国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成千上万封充满崇敬和慰问之情的信件从全国各地寄往东张
屯,不少人还寄来了慰问品和现金。捧着这一封封充满滚烫语言的信函(后将信件装成几个麻袋加以
收藏),老人禁不住热泪纵横,他动情地说:“俺凭着一个农民的良知做了这件事,想不到竟得到了
这么多人的关心和鼓励,俺一定加倍搞好农业生产,报答党和大伙对俺的关心。”老人将全国各地寄
来的钱汇集起来后,一分未留,由国家有关部门转寄给了越南政府,以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斗争。后,
越南政府委托越南驻华使馆对老人的义举表示了深切的谢意。是年国庆节,李法瑞作为全国学习毛泽
东著作积极分子应邀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在天安门城楼上,他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
接见。1975年后,李法瑞先后当选为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届、第六届山东省人大代表,
第九届临沂县(市)人大常委会委员。1975年6月,李法瑞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村党支部委员。
成名后,李法瑞在荣誉面前戒骄戒躁,为发展生产和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而辛勤工作。他所在的
东张屯村,早在60年代中期就因稻改成功而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李法瑞担任村支部负责
人后,认为农业生产只抓粮食生产还不够,必须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兴办工副业。他主动
要求分管工副业生产,先从豆腐坊和粉坊办起,后又接连办起了制绳厂(以本村所产稻草为原料)、制
修厂和运输队等十几个村办企业,并在全县率先搞起了温室蔬菜大棚(当时的大棚系用玻璃覆盖)。工
副业的兴办,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社员收入,又为发展大田农业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资金。作为
一名全国和省人大代表,李法瑞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在每次人代会之前,他总是走村串户,
在基层干部和群众中进行调研,尔后将干部群众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写成提案,带到北京和济南,向中
央和省有关部门反映。这些提案的内容,涉及到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干部转变作
风求真务实、妥善处理“四清”和“文化大革命”中基层干部遭受不公正对待等一系列问题。80年代
初期,针对当时存在的化肥供应紧张,农民买化肥难,而有些领导不根据实际需要乱批条子,从而造
成群众有怨言这一问题,李法瑞遂写信给当时的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白如冰,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重
视,很快调整了化肥供应政策,使这一影响发展农业生产和干群关系的问题得以及时解决。李法瑞十
分重视思想教育工作,六、七十年代,他经常到中小学和一些工矿企业作报告,对青年职工和学生进
行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进入晚年后,仍不顾年老体衰,热心调解村民邻里之间和干群之间的纠
纷,使不少矛盾得以及时化解,保障了农村基层的稳定。1994年8月,李法瑞病逝于村中。
郭华(1912~1994.10) 原名郭丰年,字瑞武,临沂市周井铺村人。1933年由尚明介绍加入中国共
产党。同年春,和尚明、商向前建立中共甘露寺党支部,担任政治交通。1936年周井铺党支部建立后,
郭华任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发动群众建立联庄会。1938年10月中共临费县委建立,先后任组织委
员、军事部长。1941年4月,任临郯费峄四县边联县公安局长等职。1945年10月,任鲁南区二专署公安
局长。1947年2月,任鲁南区二地委社会部副部长兼专署公安局长。1948年任鲁中南区四地委公安局
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郭华于1952年7月先后任山东省公安厅劳改处副处长和省劳改局局长等职。1959
年任山东省公安厅副厅长,次年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交通厅厅长兼党委书记。1978年3月任中共宁夏自
治区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1994年10月在银川病逝。
刘曰法(1917~1994) 华东区劳动模范。蒙阴县垛庄镇泉桥村人。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
村长。1950~1958年,先后任村党支部书记和初、高级农业合作社社长。他教育动员群众走集体化道
路,其办社经验在全县推广后,推动了全县农业合作化进程。1957年,刘曰法出席华东地区劳模会,
被评为华东区劳动模范。1958年~1976年,先后任泉桥管理区书记和村支部书记、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