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物传3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791&run=13

柴立清(1915~1969) 日照市官草汪人。生于贫困渔家。17岁出海捕鱼,22岁当船老大。对海州湾
一带潮汐、汛情、鱼类活动规律了如指掌,成为当地捕鱼能手。
建国后,他带头在安岚区办起渔业生产合作社,入社渔民80多户,他任船长。为搞好集体生产,
带头苦干,平均每年出海250天。他总结前辈捕鱼经验,实行远场作业,多拉线,早出海,晚收网,
改变了黑夜不捕鱼的惯例,并改造大网具,使渔业产量不断提高,创造了单船年产万斤的全省最好成
绩。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后,他仍任船长。采用多种形式兼作轮作的生产经验,获得了渔业特大丰收,
全船年捕鱼5.1万公斤,高出全社平均单产的1.6倍,被县委、县人委命名为“英雄船”。同年12月,
他出席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1959年,柴立清“英雄船”继续获得渔业特大增产,
9个月捕鱼4.8万公斤,比全社平均单产高2.2倍。这年9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出席全国劳动模范
及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受到国务院奖励,并应邀参加国庆10周年观光活动。
之后,他带领社员进一步改革网具,推行机械化作业,使产值持续稳定上升。1963年2月,他出席华
东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继之出席山东省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1966年,当选为大队党支部副书
记。
方刚(1922~1969) 原名姚纪修。费县南山阳人。1938年10月参加革命。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
党。曾任八路军山东纵队交通总站费县分站站长,鲁中区一专署博山县、莱芜县战时邮局局长,鲁中
南区第二专署邮局局长。建国后,任北京邮电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65年8月,调任重庆邮
电学院党委副书记。
杨云(1900~1970.1) 四川省巴中县人。出身贫农。1933年1月,带领207名贫苦工友和3个弟弟在
四川省广元县参加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被编成一个独立突击队,任队长。4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次,国民党军队以重兵包围了驻木杆城的徐向前部队指挥部,杨云半夜奉命驰援,他率队急行几十
里,突插敌阵,杀开一个缺口,使指挥部安全转移。他的突击队被徐向前称作“常胜军”。1935年3
月,随红四方面军离开川陕根据地长征,边行军,边打仗,他率领突击队与敌作战近百次。1937年8
月,杨云被编入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五团,1939年1月,开赴山东、苏北一带,与地方游击队合编为
苏鲁豫支队,杨云任七连连长。3月4日,奉命率连队攻打丰县城。杨云身中9弹,仍继续战斗,后又
中弹受重伤,住进医院。
1940年,杨云所在部队北上山东,他因身体虚弱,留在江苏省泗阳县川城镇,先后任镇长、乡长、
区长等职。1946年返回部队,在荣军教养院工作。7月,自愿要求参加农业生产,带着妻子周长兰被
安排到莒南县万家山扁山村。此后,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区(公社)党委委员。他以残废之躯,坚持
参加劳动,村里派人帮他干活,都被他谢绝。1951年9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老根据地人民代表会议,
参加了毛泽东主席在怀仁堂的宴请。1952年,他创出玉米亩产500公斤的纪录,出席了华东地区农业
劳动模范大会,被评为华东区玉米生产特等模范。1956年,出席了全国第一次烈军属、革命残废军人、
复员军人及拥军优属模范代表会议。1959年,担任路镇乡石料厂厂长,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个
秋天生产石料300余方,保证了全乡基本建设的需要。从1956年起,他和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打井、
修渠、引水上山,扩大水浇地面积,并广积肥料,使水稻平均亩产350余公斤,其中7亩丰产田亩产达
到860公斤。群众称赞他说:“杨云永葆党员本色,身子有病,思想没病。”在病情加剧的情况下,
仍为村上的事操心。1970年1月病逝。
岳洪春(1908~1970.1) 沂水县柳树头村人。中农出身。17岁高小毕业后在本村教小学。1933年在
临沂教会中学读书。后回本村教学。1938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4月27日当
选为沂水县四区抗日民主政府区长。1940年,任沂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民政科长,1942年8月任沂北行
署主任。1944年5月任沂源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1945年随军到东北,先后任松江省通河县城
工队长,松江省秘书处秘书主任,五常县县长等职。1949年2月随军南下,先后任江西省吉安县军政
接管处处长、吉安市长、吉安县长、县委副书记、书记,江西大学总务处长等职。
孙忠亮(1881~1970.8) 字似楼,号潜佛。郯城县马头镇人。1909年考取拔贡。任度支部主事。中
华民国成立后,到济南入法政学堂学习。1914年~1927年,先后任东昌道尹公署科员、济南道署秘书、
济南市政所科长等职。1929年至北平,在放赈委员会、印花税务局担任文牍及科员。1933年到赈济团
体开办的博爱小学任教,1937年任该校校长。博爱小学是当时北平唯一的一家免费收教贫苦儿童的小
学校,在社会上颇受赞誉。1938~1939年,在天津社会局任科员、代理科长。1949年又回博爱小学任
校长。1953年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于新旧史料多有所贡献。
刘砥石(1917~1970.9) 名国柱,以字行。平邑县北仲村人。出身中农。1936年毕业于费县师范讲
习所,在李家村小学当教员。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任中共费县六分区委书记。1940年1月
到山东分局党校学习。1945~1946年,先后任中共费县县委和平邑县委组织部长。自1948年12月后,
先后任中共平邑县委代理书记、济宁县委书记、华东煤炭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煤炭工业部出版社副社
长、山东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等职。为煤炭工业和教育事业做了大量工作。“文化大革命”中,遭到
残酷迫害,于1970年9月去世。1978年7月6日,山东师院党委报经上级批准,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靳玉翰(1905~1970.11) 字墨林。沂水县上华庄村人。出身贫农。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
月,因中共沂水县委遭破坏失掉联系,1938年9月重新入党。历任莒沂县工商局第一事务所主任、商
店经理,沂北县诸葛区联合社社长,沂山专署推进社副经理,鲁中南行署合作总社业务科长,沂水专
署合作社主任,临沂专区分社副主任,临沂专署商业局副局长,专区供销社主任等职。曾是中共临沂
地委委员。
1940年12月, 他任诸葛乡合作社主任, 带动全村相继建起小酒厂、小缫丝作坊和纺织合作社。
1941年11月,日本侵略军对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他随诸葛区党政机关转移。同年春
节前,奉命潜回诸葛区,在刘家河村召开会议,被国民党特务队包围,他和乡公所工作人员全部被捕。
敌人施酷刑逼问他的活动,他只承认是个卖铲头犁子的,使敌人一无所获。后经党组织设法保释。
1942年10月,为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尽快解决抗日军民的吃饭穿衣困难,靳玉翰多次到下华庄等
村筹建合作社。 仅用8个月的时间,就使诸葛区32个村庄全部办起了纺织社,有纺车3500架,织布机
290台。出现了村村织机响,户户纺车鸣的局面。在纺织社的基础上,靳玉翰又组织群众相继办起了
运输合作社、医药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他冒着生命危险,从敌占区买回棉花,解决纺织社用料;他
以货郎身份到敌占区买回食盐,供军需民用;他以商人身份将蚕丝运往敌占区换回军火药品以供军用。
他还组织群众采集槐米,自染土布供应部队。靳玉翰组织合作社开展生产自救,成绩突出,多次出席
县和鲁中区的劳模大会。1945年8月,他以合作模范的身份,被选为山东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
赴延安开会(因形势变化,到濮阳一带奉命返回)。1946年1月,在鲁中区劳模大会上被选为合作英雄。
同年6月,他主持创办了诸葛区联社,并帮助各行政村均成立了合作社,“开创了山东合作社史上的
新纪录”。翌年4月,薛暮桥在《山东解放区的群众生产工作》一文中,称该社是山东解放区第一个
真正由群众自己掌握、且为群众所拥护的区联社。1954年7月,他作为代表出席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
社第一次代表大会。1964年11月离休。1970年11月病逝。
赵明德(1921~1970.11) 原名苏贻群。日照市安东卫人。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日照
四区区委宣传委员、副书记等职。1940年调任一区区委书记,他率区委和区中队,昼伏夜出,活跃在
将帅沟、山字河一带,经常出奇制胜,袭击敌人。翌年1月23日,县大队在山字河反击顽军十六团时,
突然被国民党五十七军顽固派军队包围。危急时刻,他率区中队立即奔赴接应,打退敌人多次进攻,
掩护县大队安全转移。1942年任中共日照中心县委组织部长。1944年9月任日照县委副书记。在“减
租减息”工作中,他带工作组在土山村搞试点,发动群众,使试点工作取得成功,推动了全县的“双
减”工作。1947年11月,任日照县委书记,带领全县人民在对敌斗争、支前、土地改革和发展生产等
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沂水地委秘书主任、组织部长、副书记,华东局组织部副处长,中央组织部
外交干部管理办公室主任, 浙江省台州、 嘉兴地委副书记等职。“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残酷迫害。
1978年,党组织为其平反昭雪。
庄惠迪(1902~1970) 莒南县北小官庄村人。出身贫农。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任村各界
抗日救国联合会会长,在“减租减息”运动中带领群众把大店庄姓大地主居业堂和贞信堂在北小官庄
村的200多亩地分租给30多户贫雇农耕种。1943年他兼任村农救会会长。1944年春荒期间,在他的提议
下,利用村中的集体积累办起一座油坊,把花生饼分给贫苦农民,帮助他们度过春荒。12月,中共莒
南县委、县政府召开各救会代表和劳模大会,他领导的变工组被评为模范变工组,他当选为莒南县各
界救国联合会会员。1945年1月,在滨海区召开的劳模会上,被评为“劳动英雄”。1946年,他任大
店区分配委员会委员。1947年至1953年,任村农会主席。
高仲书(1906~1970) 郯城县马头镇人。幼随父习医,得家传,后在上海陆渊雷的中医函授学校
修业3年。长于内科,尤精经方。1941年任郯城县医药救国会会长,在马头镇组织8名中、西医生成立
地方医院,并通过社会募捐筹集资金置办药品为八路军伤病员治疗。1946年任郯城县医药联合会会长。
1956年入郯城县医院任中医师。翌年,参加省中医研究班学习,1958年留省中医研究所任职,12月调
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部任副主任。1964年被山东省卫生厅定为名老中医。曾当选为郯城县第二届、
第三届人大代表和人民委员会委员,济南市第五届、第六届人大代表。著有《伤寒论讲义》、《伤寒
类方述意》、《伤寒新解》。
郑平 (1908~1970) 又名郑绳五。日照市马家店村人。幼年给地主放牛,小学毕业后种田为业。
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后,郑平联络爱国青年,积极进行反日宣传,并带人到日照各海口,查封日
货,处罚走私、贩卖日货的奸商。翌年,被推举为日照县反日会负责人兼石臼反日会特派员。同年秋,
领导农民抗捐抗税,震动全县。冬,被选为县农民协会委员。1931年,被选为县抗日协会主任,同年
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邵疃区委书记。1932年秋日照暴动失败后,他与郑天九疏散至京津一带,
与河北省委接上关系,被分配到中共中央华北发行站工作。1933年秋,河北省委遭破坏,郑平因叛徒
出卖被捕。 1937年10月, 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派人接他出狱,由中共中央长江局介绍去延安学习。
1938年后回山东、江苏工作,先后任县委书记,地委宣传部长,地委书记和苏北区党委委员、组织部
长等职。
建国后,历任中共上海市委委员、组织部副部长、纪检书记、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952年起,先
后任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监察书记,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驻华东局监察组组长、中共中央华东
局委员等职。“文革”期间遭错误批斗,被迫害致死。1978年8月,中央为其平反昭雪。
王东年(1915~1971.2) 山东省诸城县北杏村(原属莒县)人。出身书香门第。少年时在村私塾就读,
后考入诸城省立第十三中学。1935年在济南求学期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7年11月加入中
国共产党。12月,根据党的指示,他与莫正民共同组建抗日武装部队,先后任政治部主任、副司令等
职。部队发展到3000多人。后因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迫于形势,他同其他党员一起撤离莫部。1940
年9月当选为莒县参议会参议长。1941年1月任莒南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皖南事变”后,他
亲自编演话剧,反对投降分裂,宣传团结抗战。是年秋季歉收,冬旱无雨,加上敌伪“扫荡”,造成
次年春荒,大多数穷苦农民缺粮断炊,他心急如焚,写信给老家,将祖坟中上百年的大柏树全部砍伐,
卖了几百块银元,一部分交给县政府伙房,其余部分全部用于救济灾民。不久,莒北敌占区的灾民不
堪忍受日、伪军的摧残和饥饿,涌向莒南。王东年组织群众在前泉龙头村开会,他说:“天下穷人是
一家,穷帮穷是骨肉情。他们是来逃生的,咱们不能见死不救啊!咱们要穷帮穷。”一席话,把群众和
灾民感动得流出热泪,许多群众主动捐粮、献草,帮灾民渡过难关。接着,他组织群众生产自求,使
全县人民顺利度过春荒。他生活俭朴,平易近人。冬天,穿一件粗布棉袍,腰束一根布条绳子,头戴
黑毡帽,脚穿毛窝草鞋。常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1943年春,莒南县被山东分局确定为分局实验县。
同年7月,王东年调任莒北县县长。1944年11月,策动伪莒县保安副大队长莫正民部起义,使当地抗
日局面大为好转。1946年7月任滨北专署专员。1947年兼任胶河县县长。1948年南下,1950年任苏州市
市长。 1952年10月任国家统计局办公室主任。 1954年任对外贸易部技术合作局副局长, 后任局长。
1965年任全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兼国际部部长。多次出访苏联、朝鲜、老挝等国家,成功地组织了第一
届亚非拉科学家会议,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接见和赞赏。
张宗文(1903~1971.2) 沂水县大罗章村人。出身贫农。1939年曾任八路军地下交通员。1943年春,
他响应抗日民主政府发出的“发扬‘南泥湾’精神,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带头组织村民成立消
费合作社,并被推选为经理。1946年任杨庄区联合供销社主任。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调任
沂水县国营汞丹山林场场长。他带领职工,连续奋战5个冬春,终于使上千亩林场和杨庄区的6万余亩
荒山、河滩披上了绿装。
自1955年起,张宗文多次出席省、县劳动模范代表会议。1955年冬,国务院奖给汞丹山林场驻地
的杨庄区锦旗1面,书题“奖给杨庄绿化区”。1956年春,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奖给汞丹山林场锦旗1面,
书题“奖给以场带村开展植树造林先进单位”。1956年,张宗文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4月20日,
出席了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
刘成忠(1915~1971.4) 莒南县臧家庄子村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青年抗日救国先锋
队队长。1943年春,在山东分局经济调查研究室耿俊等人的帮助指导下,创办滨海区第一个村级合作
社。合作社的资金靠群众集资入股,对无钱入股的群众,他规定可先交一小部分钱,入一小股,以后
再增股;合作社定期按股金、劳力分红,从而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他们购进大型织布机,建立了织
布组,后改为织布厂,并制造木机分到各户,组织家庭纺织,合作社按时收购他们的布匹。同时,合
作社还成立1处油坊。1944年,壮岗区政府号召全区学习臧家庄子合作社的经验。在刘成忠的影响下,
全区有30多个村子相继办起了合作社。年底,他被评为莒南县劳动模范。1945年1月,出席了在莒中
县寨里河召开的滨海区劳动英雄大会,获劳动英雄称号。当时还专门为他出版一本名为《山东省莒南
县合作英雄刘成忠》的小册子。
1945年秋天,以臧家庄子合作社为基础,成立了壮岗联合供销社,刘成忠任经理。在他的主持下,
区联社设立一个布匹、百货门市部,一座油坊,一处拥有10多台大铁机、两台毛巾机的织布厂,一个
木工厂,一个卷烟厂,一个土产收购站和一个运输队。他们并向江苏省柘汪“合成商行”投资入股,
派员前往参加经营,还与新浦、上海等地有关单位建立了商业贸易关系。“文化大革命”中,刘咸忠
受到不公正对待,于1971年4月病逝。
朱仲祥(1919~1971.12) 原名朱肇麟。沂南县土山村人。出身破落地主家庭。1934年毕业于莒县
县立第一完全小学。1938年3月,进国民党莒县县政府抗日训练班(属统一战线性质)学习。1939年1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3月,到山东抗日干部学校学习。结业后组建莒县七区游击队常备队,任队长。10
月,率常备队打垮国民党顽固派的区中队,接管了七区区政权。此后历任莒县县大队二中队中队长、
八路军山东纵队九支队一大队和莒县独立营三连连长、九支队三团八连连长。先后参加了青口战役、
滨海区甲子山一、二、三次反顽战役和辛兴富棚山战斗。自1943年6月,朱仲祥先后任莒南独立营青
年中队队长、副营长。1945年日本投降后,朱仲祥升任山东军区二师六团第二营营长,10月入东北,
参加过四平保卫战和长春战斗。1947年4月后,历任师作战科副科长、师卫生部政委。1949年后,历
任一一三师司令部通信科科长、政治部直属工作科科长,三十八军速成学校副校长、军后勤部副参谋
长等职。1961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院务部军需处处长。1971年7月,任军政大学校务部
副部长。
王克倬(1893~1972.1) 字卓人。临沭县旺南庄人。7岁入私塾,10岁辍学。后考入郯城县高级小
学堂。1914年毕业后从教。教学1年即被辞退,遂愤而离乡出走。后流浪到济南,先代人写家书、诉
状等聊以度日。后经人介绍,参加了郯城县旅省同乡会,不久考入济南市政所当录仕,因在《拒毒月
刊》发表《鸦片毒害史》,颇有见地,被推荐到万国拒毒会山东分会当干事,负责编辑《拒毒月刊》
数年。1921年后,先后担任《实业新闻》、大北通讯社和《济南晓报》编辑及主笔,对时政猛烈抨击,
为张宗昌所忌恨,《实业新闻》被迫停刊。因从事反张宗昌活动遭迫害,遂返家乡。1927年春,与王
克悼在济时有过交往的梅仲衡来到旺南庄,梅已为国民革命军苏鲁边区游击总指挥,动员王克悼组织
军队,迎接北伐,他欣然应允,被委任为第三师师长。北伐失败,王克悼被郯城县警备队逮捕,经友
人多方营救,具保回家养病,候传。后在家隐居10年之久。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到沂河西同韩去非、丁梦孙、马培卿等接触、交谈,接受了革命思想,
决心投入抗日斗争。除自己奔走开展抗日斗争外,还将家中4个青年人都动员出来参加抗日,一时在
郯东北被誉为带领全家抗战的革命老人。1939年11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攻克郯城县马头镇后,
次年1月成立县抗日民主政府,他任建设科长。1940年1月,成立郯东北办事处,他任办事处主任。他
利用人熟地熟的有利条件,积极协助东进支队,很快打开了临沭的抗日局面。同年7月,他调鲁南行
署任建设科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到省救济会任科长。建国后,任北京市建材工业局干部学校
总务主任。1964年退休。“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1966年9月,他和在北京的子女共7人被强行遣
送回旺南庄。本人入狱9个月。后以“保外就医”释放回家,不久双目失明。1979年1月,临沭县革命
委员会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刘次恭(1908~1972.2) 曾用名刘学宽。平邑县地方村人。出身地主家庭。1930年毕业于设在曲阜
的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先后在鲁西鲁南一带教书。1938年,参加了费县一区动委会,和本村的赵
光、时克、王桂燕等组织抗日宣传队,演出了《我爱卢沟桥》、《沦陷之后》等剧目,以唤醒人民群
众投入抗日。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任中共费县工委代理书记。9月,任中共费县委员会
民运部长,积极争取当地有影响的上层人士参加抗日,并于11月8日组建八路军费县人民抗日游击第
一大队,任大队政治委员,12月,任县委书记。1940年6月,调任费北县委书记。领导群众组建抗日
自卫团、农民救国会,依托蒙山,配合八路军主力粉碎了日伪的“扫荡”。1946年刘次恭担任鲁中区
二地委委员、蒙山县委书记。在全县范围发动3470名青年参军,并组织起两个子弟兵团,支援解放战
争,受到鲁中区党委和沂蒙地委的表扬。同期,和县府配合,粉碎了以马奉刚为首的国民党陆军第一
集团军独立第一师武装特务集团,受到山东省政府的表扬。
1948年,刘次恭调任济南第八区区委书记。1949年2月南下上海,历任提篮桥接管委员会专员、
常熟区接管委员会专员、常熟区委书记、市监察局副局长、市气象局党组书记等职。
杨青山(1906~1972.3) 平邑县红石岭村人。出身贫寒。1929年,投身于冯玉祥部队当兵。1931年
12月在江西参加武装暴动。之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十五军当警卫员。1932年6月,在广东
水口战斗中表现突出,受军政治部奖励。1933年8月,在江西省会昌县补充师任连长。1934年7月,任
三军团四师十三团连长。反“围剿”中作战勇敢,指挥灵活,屡次冲入敌营,出其不意地歼灭敌军。
同年,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曾两次负伤。到达延安后,任四龙乡医院指导员、陕甘宁边区残废
军人医院院长等职,积极组织治疗伤员,深受好评。1949年春,随军南下到上海工作。4月,任华东
人民革命大学供给科科长。1950年4月,调任上海市港务局副处长。1957年10月,调任宁波港务局副局
长。1961年9月,任宁波港务局党委书记兼局长。1972年3月病逝,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孔伯玉(1911~1972.5) 原名孔繁昆。沂水县燕家庄人。1927年毕业于沂水中学,后任小学教员。
1938年2月参加沂水县抗日游击第一中队,任文书。194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春调抗大一分校
学习,结业后分配到沂水县抗日民主政府工作,历任民政科科员,司法科副科长、科长等职。他在坚
持对敌斗争的同时,撰写了许多有关司法工作的理论文章。1948年后调新解放区工作,先后任益都县
司法科长、昌潍专署司法科长、昌潍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院长。1954年4月调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
历任办公室主任、民庭庭长、副院长等职。1958年调省政法学院任党委书记兼副院长。1961年政法学
院撤销,仍回省高级人民法院任副院长。他刻苦钻研司法理论,清正廉洁,秉公执法,长期带病坚持
工作。1972年5月病逝。
李清潍(1905~1972.6) 字松舟。沂水县下胡同峪村人。出身地主家庭。16岁入青州山东省立第四
师范,在校参加进步师生组织的“读书会”。1923年,他和进步师生组织罢课,被学校当局开除。8
月,考入青岛商科职业学校,经王尽美、邓恩铭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当年寒假,因家庭经
济困难辍学回乡,到下小诸葛教书,与回乡养病的二哥、共产党员李清漪创办《农民小报》。1929年,
中共沂水县委遭破坏,他去青岛,后返乡,相继任高桥小学校长,瑞溥小学级任教师。
抗日战争爆发后,奔赴延安,先后在三原县云阳青训班和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4月毕
业后受命回乡开展抗日,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调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干部训练班学
习,毕业后任战工会民政工作队队员,到泰安一带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1942年起,先后到沂北
行署、益都县司法科工作。1947年调入华东野战军后勤部,负责军火的调运供应,参加过淮海战役,
后随军渡江。1951年,复员到南京市工作。1956年起,先后任南京市公证处主任、雨花台烈士陵园
管理处主任等职。
尹作清(1919~1972.6) 别名尹晓民。沂南县王家南河阳村人。贫农出身。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任本村村长,河阳乡乡长,河南区文教助理、代理区长。同年12月,调鲁中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
部敌工科,任刘家店子和河阳敌工站站长。1945年11月调鲁中第九师,先后任政治部联络科联络员和
二十六团政治处联络干事。1947年在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二十三师六十八团政治处历任联络干事和民
联股副股长、股长。1948年12月,在淮海战役中向敌开展政治攻势成绩显著,团党委为其记三等功1
次。1949年10月,调第二十六军政治部,先后任民运工作队副队长、队长。1950年10月赴朝作战,先
后参加过咸南战役、二次战役、四次战役等。1954年1月,在二十二军六十四师历任后勤处副政治委
员和宁波供应站政治委员。1955年,南京军区授予他独立自由奖章和三级解放勋章各1枚。1958年5月,
调舟山要塞区,先后任后勤部船管科政委、后勤部政治处主任。1965年6月,改任浙江省舟山专区人
武部政委。
刘清如(1901~1972.7) 原名刘宗晏。苍山县埠阳村人。出身中农。193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翌年,任中共埠阳村交通站站长。1937年10月后历任临郯费峄四县边联大队中队长、县长,八路军山
东纵队二支队四团三连连长、苏鲁支队营长、临费边办事处副主任、总兵站站长、鲁南军区生产科科
长兼煤矿经理等职。他作战勇敢,工作积极,曾光荣负伤。《大众日报》、《鲁南日报》4次发表文
章,对其事迹进行报道和表扬。1948年6月任莒县煤矿经理兼党总支书记,1949年12月任临沂煤矿经理
兼党总支部书记。 带领干部职工积极抢修被敌破坏的矿井和设备, 克服重重困难,迅速恢复生产。
1953年7月后,历任华东煤炭管理局地质队队长、田屯煤矿矿长、新汶矿务局局长,1962年2月任临沂
专署副专员。1972年7月病逝。
高启文(1915~1972.7) 平邑县高泉庄人。出身佃农。1946年6月,参加平邑一区担架队,支援解
放韩庄的战斗。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他随平邑一区担架队开赴鲁南,担任第二中队中队长。
在傅山口、泥沟等战场上,被评为抢救伤兵模范。在支援宿北战役中事迹突出,被“○一”总兵站评
为“担架模范”。1947年春节前后,带领担架队的48名成员、9副担架开赴莱芜战场。冒着敌机轰炸
的危险,带头将华东野战军的9车炮弹运送到安全地带,并先后抢救出39名伤员,荣立一等功,他所
在的平邑一区担架队荣获“陈毅担架队”称号。4月,他被编入平邑县常务担架运输营担任连长。随
军转战于泰安、孟良崮、济宁、宿县等地,历时10个月,他被评为“抢救担架模范”,荣立一等功多
次。1948年1月,被华东军区授予“华东支前担架英雄”的称号。此后,他相继带领担架队参加了兖
州战役和济南战役,立一等功1次。11月26日,他任平邑一区担架营连指导员,参加淮海战役,曾和
支前特等英雄金学增跳入冰冷的河水中搭起临时木板桥,让50辆运粮车顺利通过。12月末,他率队在
安徽张庄前线,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伤员,并指挥40余名队员将陷入水沟内的1辆敌方坦克围住,激战1
个多小时,将那辆坦克缴获。战后,他率领的运输连被评为模范运输连,他本人被评为一等运输模范。
1949年11月,高启文当选为山东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0年3月,当选为平邑县第二
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席。1951年作为英模代表赴京参加国庆观礼。1953年脱产参加工
作,曾任副区长、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7月病逝。
尚明(1905~1972.9) 原名商一恕,字心如。临沂市商家庄人。1927年3月考入山东大学附属高中
文科,毕业后回家乡教书。1932年任费县教育局科员。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任费城党支部书
记。先后成功地组织领导了学生罢课、平民工厂工人罢工、教员罢教斗争。曾联合各界揭露并控告国
民党费县政府大量勒索学田租金,中饱私囊,迫使山东省第三专署将县长任曰瀛革职、金库主任武仙
峰处死。1933年11月,费城支部改为中共费县临时县委,尚明任书记。1938年始,先后任中共费临县
委书记、临费沂边区办事处主任、沂临边县县长等职。1944年3月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在校被选为
代表出席了党的“七大”。1945年12月回鲁,历任滨海区二专署副专员兼地委委员、竹庭县县长、沂
蒙地委组织部副部长、沂蒙专署专员兼地委委员。1951年调国家机关,历任财政部监察司副司长、商
业部机关党委会书记及百货局副局长等职。
丁履德(1912~1972.11) 字骧甫,日照市朱家官庄村人。1923~1930年,先后就读于青岛礼贤中
学和天津南开大学。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翌年,赴意大利都灵大学攻读航空工程专业。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回国,任国民党航空委员会航空机械学校教官。1940~1944年,先后在西
北工学院航空系、浙江大学机械系和西南联大航空系任教。1945年初,考入美国耶鲁大学,获硕士学
位。翌年应聘任美国纽沃克工学院教授。1947年回国,先后任厦门大学航空系、山东大学机械系教
授。1950年任山东大学工学院院长。1952年秋,任山东工学院院长。他学识渊博,在航空工业和内燃
机方面造诣尤深;他精通英语、意大利语和俄语,曾翻译出版了《热传导理论》等书;还撰写了《飞
机发动机废气喷射推进之商榷》、《螺旋桨叶素原理性能曲线直接积分法》等论文,在学术界引起很
大反响。他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在任院长期间仍坚持讲授《飞机力学及设计》、《飞机发动机原理》
等多门课程。为国家的航空工业以及科技界、教育界培养了许多高级人才。他曾当选为第一、二、三
届全国人大代表,民盟山东省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省科协副会长和山东
省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等职。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2年11月10日,因患脑溢血在济南病逝。
万春圃(1881~1972) 字鸿源。苍山县大炉村人。出身地主家庭。拥有200多亩良田和500多亩山场。
20年代初在本村组织民团,担任临沂县第七区联庄会会长。30年代初,倡议办小学,受教师、共产党
员聂立人、聂益人的教育和影响,同情和倾向革命。1933年,中共临郯县委领导的“苍山暴动”失败,
国民党临沂县当局密令他逮捕共产党员聂立人、聂益人,他暗中通知两人逃避。1934年,与中共枣庄
矿区委员会建立密切联系,他的长子万国华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枣庄矿区党委书记郭子化及其他
工作人员经常住在他家,进行革命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建起一支抗日队伍,并献出枪支、粮食、
猪羊,装备和支援部队。这支部队被编入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控制的人民抗日义勇队。
1939年2月,中共鲁南特委机关在大炉突遭日伪军500多人包围,万春圃主动率部阻击敌人。战斗
中,他的19岁的儿子万国英不幸中弹牺牲,万春圃强忍悲痛高声呼喊:“国英是为国家民族解放而死
的,死的光荣,他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他的激励下,大家英勇杀敌,胜利完成了掩护特委机关转
移的任务。此后,鲁南特委机关就设在他家中。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到达抱犊崮山区。万春圃献出
自家的粮食和木材供应军需,并向至亲好友筹集粮食十几万斤和银洋300元,支持抗日。1940年3月22
日,以万春圃组织的武装力量为基础,成立了临郯费峄四县边区游击支队,万春圃任支队长。他带领
部队,活动于鲁南平原,配合一一五师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1941年,国民党五十一军三三七旅一部,
在地方顽固军队王洪九部的配合下,乘中共鲁南区党委和鲁南军区转移外地之机,占领了临郯费峄四
县边区县的全部地区和鲁南领导机关驻地大炉村,俘去万春圃的女儿万国荣和儿子万国平,他们送书
万春圃称:“只要你过来,至少委你个团长。否则就抓你全家,扒你的祖坟。”他回书称:“孩子无
罪,杀剐存留随便。我跟共产党是为抗日,不是为当官,抗战这条路我走定了。”使国民党顽固派的
这次人质讹诈遭到失败。
1942年10月,中共鲁南区党委、鲁南行署、鲁南军区和边区县根据中共山东分局的决定,在云涧
峪村举行有几千人参加的大会,祝贺万春圃60寿辰。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代
师长陈光和政治部主任肖华等均致电祝贺。一一五师的“战士剧团”专程由滨海区赶来作慰问演出。
会上,万春圃频频向到会人员鞠躬致谢,热泪盈眶地表示:“一定要抗战到底,报答党和人民的关怀。”
1943年,万春圃领导的边区县游击支队与苏鲁支队合并,编为鲁南军区五团,他被任命为鲁南军
区副司令员。194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罗荣桓评价说:“一个从旧营垒中走出来的人,坚持
站到了革命人民的这一边,这是一个根本的转变。这个转变确实是难能可贵的。”新中国建立后,万
春圃任济南市政协副主席。
袁明(1891~1972) 曾用名秋菊。郯城县立朝村人。女。出身贫农。7岁时被卖给涌泉村一傅姓地
主家当丫环。屡遭主子毒打。1912年与地主家长工傅洪杰结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村妇女
小组长。1939年1月到中共临郯县委做妇女工作,翌年任临郯妇女救国联合会会长。1941年调鲁南三
地委各界救国联合会工作。10月,日军1万余人对临郯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地委和军分
区奉命暂时转移滨海区,她被留在原地。这期间,她以讨饭为掩护,活动在碑柱一带,传递情报,组
织群众进行武装斗争。后来,鲁南第三军分区部队在庄坞、涌泉一带休整,她宰杀自家的肥猪和鸡,
亲自前往慰问。1943年,她到中共赵镈县委工作,负责隐蔽和管理伤员,为机关人员和部队筹集给养。
在一次日军“扫荡”中,她冒着枪林弹雨救出3名村干部。在减租减息中,她和傅姓地主清算工资共
得到15亩地和1万元北海币,全部分给本村各团体和穷人。1947年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时,有一
次她在宋庄开展工作,敌人探悉后前去搜捕,一位农村妇女机智地将她掩护脱险。6月9日,她在涌泉
带领群众抢救从鲁南向滨海突围的伤病员200余人。有1名奄奄一息的伤员,嘴里已生了蛆,袁明把他
抱回家,用人工呼吸把他救活。新中国成立后,她历任台枣专区妇女联合会组织部长、中共滕县地委
妇女工作委员会委员、济宁地委妇委委员等职。晚年仍然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曾多次将积蓄的
钱捐献救灾和赠送幼儿园用来添置设施。
王兰斋(1893~1972) 原名王瑞芝。费县张家南尹村人。家境贫寒。1919年在曲阜读书时,积极参
加“五四”爱国运动。1927年9月,参加杨虎城部在临沂开办的农民运动训练班,回县后任农协干事,
积极参与组织领导农民运动。1929年任费县教育局局长。1936年10月,在探沂镇创办抗日小学,任校
长。1938年1月,经郭子化介绍到枣庄干部训练班学习。10月,参加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十二
支队,任民运科长。此后,历任邹县代理县长、县参议长、鲁南一专署司法科长、滕县专署文教科长
等职。先后送7个子女参加革命工作。1953年8月,王兰斋调任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1965年
退休。
杨云阶(1906~1973.3) 原名杨汉章,以字行。沂水县杨家城子村人。出身于地主家庭。其父为晚
清秀才,山东公学毕业,曾加入同盟会。杨云阶1918年考入沂水县立第一高小。1921年考入济南省立
第一中学。1926年考入山东大学农林系预科。1928年春,因其父病故辍学。
1929~1937年,先后在沂水、济南、益都从事教育工作。1938年后,历任沂水县战时小学教员训
练班主任、国民党沂水县政府第三科科长、蒙阴县省立第四联合中学总务主任等职。与共产党人邵德
孚等多有接触。曾与李澄之等发起组织鲁南国民抗敌协会。1939年8月参加了沂水县抗日团体代表大
会,并当选为县政常务委员。1940年2月又被聘为沂水县宪政促进会执行委员。1942年11月,杨在鲁中
联合办事处参加革命队伍。此后,历任山东公学校长、鲁中联合办事处生产科长、鲁中参议会副议长、
鲁中行署实业处处长、鲁中驻渤海军属管理处处长等职。1943年到沂北开展新区工作,在水旺庄与日
本侵略军遭遇,伤折两臂,被评为二等甲级残废。土改时,专程自渤海区返村,把家中土地献给农民。
1949年1月,经高克亭、刘建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7月,杨云阶调省工作,历任山东省农林厅农业处长、棉垦局副局长、林业厅副厅长、厅
党组书记等职。任职期间,他不顾体弱伤残,深入山区调查研究,组织营林、造林,倡导开展“南竹
北移”、“南茶北移”等工作,推动了林业生产的发展。“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73年3月
病逝后,山东省民政厅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王剑魂(1915~1973.9) 临沂市里庄村人。出身农民家庭。1936年春从山东省立第五中学毕业后,
回本村小学任教员。1937年5月投考国民政府南昌航空学校,因与教官发生冲突,愤而退学。1938年
临沂沦陷后,参加了家乡的抗日队伍。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在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
校参加了八路军。后入中共山东分局战地服务团任军事排长及音乐组长。1943年3月,到鲁中军区宣
传大队担任导演。翌年2月至8月,在鲁中军区党校学习。期间,他创作的反映山东军民奋起抗战的独
幕话剧《丈夫与妻子》在鲁中抗日根据地多次上演,并发行剧本的油印本。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任鲁
中军区第四师宣传队队长,编导了话剧《糊涂虫》,以后又组织演出《白毛女》、《抓壮丁》等剧目。
1947年6月任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文工团副团长,导演了《血泪仇》、《李闯王》等剧目。1949年渡
江战役后,王剑魂作为军队代表参加了在北平举行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1950年11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六军赴朝鲜,时任军文艺科长。1952年11月,调任海军政治
部文化部文艺科长。翌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席了全国第二次文代会。1955年11月任海军东海
舰队政治部文化部长,先后选调一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充实了海军文艺队伍。1959年调回北京,参
加全军建国10周年征文编辑工作。翌年任海军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他毅然放弃话剧《袁家城子》的创
作,全力指导文工团进行《甲午海战》、《红珊瑚》等剧的创作。1962年6月,改任海政文化部创作
室主任,完成了以革命军人爱情生活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南园瓜香》,因“文化大革命”延至1980年
才出版。遗稿有多幕话剧《从新的起点前进》。此外,还创作散文、童话多种。“文化大革命”中,
他遭到不公正的批判。病危时曾写下《说白杨二绝》,以抒发对“四人帮”的愤慨,其一称:“矫矫
白杨竞夸高,呼风啸雨闹喧嚣。问君离天几尺许?风雨声中防折腰。”
宋宜安(1887~1973.12) 原名宋庆玉,号逸庵。苍山县东白山村人。出身佃户家庭。12岁时为地
主家的孩子做陪读,他忍受屈辱,努力学习。1915年考入临沂师范讲习所。1917年毕业后教书。1918
年组织白山小学,收学生70名。1927年组织农民协会,后发展到9个乡,他被推举为会长。1932年3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白山村党支部书记。他在原农民协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会组织,至7月,
他建立起25个村农会组织,会员达万余人。在他的影响下,长子宋荣昌、次子宋荣文也于1933年先后
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7月,中共临郯县委领导苍山暴动,他任西路指挥。后因南路暴动提前举行,
他得知消息时暴动已失败。为躲避敌搜捕,遂辗转至邳县、济宁等地。1935年返回家乡,迅速恢复了
白山党支部并与上级取得联系。
1937年9月,任临郯民族解放促进委员会委员。1938年6月,组织起200余人的抗日队伍,编为临郯
费峄四县边联县直辖一营。9月,在胭脂山伏击日军,毙敌60余人,其在一营任连长的次子宋荣文牺
牲。他在追悼会上号召大家化悲痛为力量,团结抗战,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并当场送小女儿宋晋参
加八路军。他的妻子、儿媳也相继参加了革命队伍。1940年1月,他任讨顽副总指挥,率21个自卫团
一举捣毁国民党顽固派费县县长李长胜的老窝。同年初,他任四县边联县农救会长。7月,当选为山
东省农民救国总会副会长、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1942年春受到来山东指导工作的中央代表刘少奇的
接见。刘少奇评价说:“像宋宜安这样的农民领袖,在群众中很有威望,到基层去作用更大。”1943
年调任中共鲁南区党委委员、各救会长、武委会主任等职。他经常骑着毛驴,深入农村,领导农民开
展减租减息运动和反霸斗争。1945年出席在延安召开的解放区人民代表大会。1947年后,他先后调青
州农场、济南新华农场工作。建国后,历任山东省政协委员、常委委员等职。
陈子未(1910~1973) 原名陈匡,曾用名陈达,费县探沂镇北徕庄铺人。出身破落地主家庭。自
幼读书,后考入青岛私立胶澳中学,毕业后先后到临沂县横山小学、费县第一小学、资邱小学任教。
1932年6月,在费县第一小学由中共地下党员刘夫平(即刘谐和)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中共费城
支部成立,陈子未为支部委员。翌年11月,中共费县临时县委成立,陈子未任县委委员。不久,和费
县临时县委书记尚明、委员李伯谨一起,共同领导了费县教育界罢教斗争、探沂煤矿工人斗争,取得
了胜利。1934年秋,为了更好地展开工作,经党内会议研究讨论,并经刘夫平批准,陈子未参加了国
民党。刘夫平赴陕北后,费县党组织与上级失掉联系,但他仍利用合法身份,在乡村教学中独立进行
党的组织活动。
1938年11月,经刘次恭介绍,赴岸堤军政干校学习,结业后分配到费县一区抗日自卫团任文书。
1939年冬,到费县二区作群众工作,并负责小湖村的地下交通,曾被崮口国民党费县政府武装逮捕,
在八路军东进支队交涉下,始将其放归。费县二区成立抗日民主政府,陈子未任区公所财粮科科长,
为抗日战士筹集资金粮秣,辛苦备尝。1940年以后,他专做党的经济工作,先后任临沭县抗日民主政
府金库主任、北海银行临沭办事处主任、滨海专署财政处金库主任等职。1946年后,历任北海银行滨
海支行副行长、滨海专署金库主任、北海银行渤海支行副行长等职。建国后,担任人民银行山东分行
出纳科长。
1952年6月后,因身体多病,先后改任人民银行山东分行烟台疗养院院长、孤山疗养院院长等职。
1961年12月担任山东省结核病防治所所长。“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冲击,身体衰弱不堪,于1973年病
故。
薛其彬(1921~1973) 又名薛迈。蒙阴县高都村人。出身农民家庭。1936年考入山东省立泰安中学。
1938年1月参加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6月,到山东抗日军政干校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
月底,调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任电台报务员。1939年8月,协助一支队发展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发动200多名青年参加八路军,还动员60多名青年参加县的第三中队。此后,他
相继任旧寨、高都等区区长,带领群众打击日伪军,壮大地方武装;并发动群众减租减息,组织大生
产,改善人民生活。1945年10月,薛其彬任蒙阴县文教科长。1948年1月到华东党校学习,结业后任中
共潍坊市委组织部长。1949年南下上海,历任中共上海市新市区委组织部长、区委书记,中共上海市
委农工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南方六省防治血吸虫病办公室主任,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主
任。1973年遭车祸去世。
李玉德(1924~1973) 临沂市东张屯村人。出身贫农。1944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负伤回乡。1948年任本村党支部书记。1956年任高级农业合作社副社长。李玉德于1962年带领
村干部和老农3次外出学习经验,发动群众进行改种水稻试验。他带头推小车到沭埠岭运石子,一天
往返50多公里。全村苦干一冬春,投入工日5万多个,平整了土地,修建起水利工程。1963年插播春
稻1200亩,夏稻800亩,亩产300公斤,总产60万公斤。第二年扩种水稻3600亩,亩产350多公斤,留足
社员口粮后,上交国家粮食52万公斤,成为全县第一个向国家交售粮食超过百万斤的大队。1965年水
稻亩产提高到400公斤, 向国家交售粮食88万公斤。 《人民日报》、《大众日报》曾分别发表题为
《糠箩变米箩》和《东张屯一年巨变》的新闻。全国先后有17个省市的人员来这里参观取经。1964年
李玉德出席了山东省农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1965年1月15日,
《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从胜利跨向更大的胜利》的社论,号召全国农村要向东张屯大队学习。1973
年冬,李玉德遭车祸去世。
蒋德功(1925~1974.2) 沂南县薄家店子村人。出身贫农。194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
响应党的号召,率先组织5户农民成立互助组。1953年,联合21户农民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并
担任社长。带头把牲畜、农具及仅有的50元(折合新人民币)钱投放到合社作,以影响其他社员。他根
据本社缺水的情况, 组织社员利用农闲季节打深水井12眼,修小型水库3座,修水渠7000米,并买了
10部水车,使500亩土地变成稳产、高产田。小麦产量由原来的50公斤左右猛增到250公斤。1956年他
任高级社副社长,分工领导40多人的林业队,育苗40余亩。到1958年冬,全村封山500余亩,栽苹果树
13000多棵。进入结果期后,年产苹果110万公斤,成为全省造林典型。蒋德功在1955年和1958年两次
被评为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1962年,薄家店子村分为5个行政村,蒋德功任冷家街村党支部书记。
他带领群众把西岭500亩低产田全部改造成为“田埂直如线,畦面倒流水”的标准梯田,使粮食产量
翻了一番。1963~1964年,在长达1500米的河滩上植树近2万株。几年间,冷家街村成为县、地、省农
业生产先进单位。
马健(1897~1974.4) 原名马振经。字为九。平邑县乐平庄人。青年时代曾去大连码头当工人,后
回家务农。 1938年7月被选为南阳乡副乡长,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不久,担任五区游击大队长。
1939年3月,五区游击大队改编为八路军费县第三游击大队,他仍任大队长。7月他所在的大队组建为
八路军津浦支队第三团,他任独立营营长,兼五区区长。自1940年,先后任费南县民运部长、县长兼
县大队队长。1947年春,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他和县委书记木森率县、区武装配合主力部队
作战20余次,歼敌千人,俘敌400余人,摧毁伪保公所10个。1948年2月后调济南市第十区任区长。不
久南下到上海,先后任邑庙区接管委员会专员,中共上海市邑庙区委书记兼区长,中共上海市监察委
员会副书记等职。“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受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74年4月病逝。
韩正德(1923~1974.7) 费县上冶北村人。出身雇农。原籍费县韩家庄,4岁时母亲饿死,被上冶
北村姨母家收养。12岁起给地主扛活。家乡解放后,韩正德积极参加土地改革,拥军支前,1948年加
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带头组织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并担任社长。领导
全村群众同心协力,实行科学种田,当年夺得小麦、花生大丰收,单位面积产量跃居全县第一;并植
树造林100多亩,建果园80亩,受到费县人民政府的嘉奖。1957年出席了山东省第二届社会主义农业
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韩正德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狠抓粮食生产。
1962年,全大队粮食总产量327959公斤,向国家交售53250公斤,社员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当年,韩正
德被评为省农业劳动模范,以后又曾两次受到省政府表彰。1974年7月韩正德病逝。
武子服(1908~1974.11) 原名武善应、武善膺,以字行。沂水县海子村人。出身中农家庭。于沂
水县师范讲习所毕业后,在沂水农村学校任教多年。1937年10月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沂水县抗日武装,
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沂水县抗日游击第一中队党支部书记,八路军沂蒙支队一团三
营副营长,二团参谋、股长等。1942年初,调沂水县政府工作,先后任民政科长、秘书、代理县长等
职。
1949年8月南下广西,历任柳州专署民政科长、秘书主任,广西贸易公司副经理、经理。1957年
调中央民族学院,先后任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政治系主任、研究室主任等职。1969年11月他被疏散回
原籍。在家乡期间,关心群众疾苦,帮助群众克服困难。他捐赠3000元帮村里打井,解决了群众吃水
困难;拿出800元为村里购置粮食加工机械,结束了该村人工推磨、推碾的历史。他年过花甲,仍坚
持参加集体劳动,一个冬春背着粪筐拾粪4万多公斤,全部交给了生产队。1971年6月,调回中央民族
学院。1974年11月30日,他在学院召开的一个会议上正讲话时,因突发脑溢血病逝。
刘柱新(1908~1974) 平邑县大井一村人。出身贫农。1948年参加民工队支援前线,被评为支前模
范。1950年自愿参加导沭整沂工程建设,在开挖河道中,他一人担任全班的劈石任务,创造出搜石根、
孤立大石、寻石格、找石纹一套系统的劈石方法,实现了日开石方12立方米的最高纪录,被评为导沭
整沂工程一等模范。9月22日,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
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相继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华东水利特
等劳动模范。
杨鸣皋(1920~1974) 苍山县庄坞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1938年参加革命,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参加由临郯县委领导的青年大队。秋季,部队改为青年营,他先后任给养员、连长。1940年随
部队编入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五旅。此后,历任滨北独立一团三营教导员、胶东军区新五师十三团政
治处副主任。随军南下后,他相继任三十二军九十五师二八三团政治处主任、武汉空军某团团长、武
汉空军政治部直工部主任(师级)。1974年在武汉病逝。翌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牟宜之(1909~1975.4) 曾用名牟乃是,字去非。日照县牟家小庄人。1925年入济南正谊中学读书,
期间,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九·一八事变”后,见大片国土沦陷,忧心如焚,写
下“神州那许陆沉了,投笔从戎事国殇”的诗句。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先后到八路军驻西安、武汉办事处,要求赴延安。办事处负责人得知国民党
元老丁惟汾是其姨父时,便派他到沦陷区开展抗日工作。1938年初,担任了国民党乐陵县县长。到任
后,即将数名公开贩卖毒品的日本商人抓获,审讯时,一日商咆哮公堂:“我们是日本人,你们中国
人管不着!”牟宜之拍案怒斥:“你们在中国的土地上贩毒,触犯了中国法律,我不但要管,还要杀
你们这些家伙!”当即命人将其推出大堂依法斩首示众。乐陵有一恶霸地主,因私贩毒品罪被判死刑,
行刑前,其家人送上数万银元,以求赎罪,他断然拒绝,说:“钱是人民的,要还给人民。人是要杀
的,谁也休想买通我!”说罢叱退来人,处决罪犯,把钱送至八路军一一五师入鲁部队,以作抗日经
费。9月下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委肖华率部进驻乐陵,建立冀鲁边军政委员会和八路军东进抗日
挺进纵队,牟宜之倾其县府财粮积蓄等支援八路军,并将县武装改编为八路军泰山支队。同年,他被
吸收为中共特别党员。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带兵到乐陵兴师问罪。沈怒气冲冲,连拍桌子训
斥牟宜之:“你是我的人,为什么要听共产党指挥!”牟宜之反驳道:“笑话,我怎么成了你的人?我
是中国人!谁抗日,谁为人民谋福利,我就听谁指挥。你就是把手指拍断了,也丝毫改变不了我的主
张!”对牟宜之在乐陵的作为,周恩来评价道:“倘若在抗战伊始,中国有几十个牟宜之这样举一县
之人、财、物力投身革命的县长,就会极大地促进抗战事业的发展,使抗战全局有所改观。”1939年
10月,牟宜之任冀鲁边区鲁北行政委员会主任。1941年初,调鲁中区任沂蒙专署专员。3月,与沂临
边县县长尚明等,组织民工6.5万人,修建了长5039米的沂南县袁家口子大堤,使下游30多个村庄免除
了水患。翌年8月后,调任一一五师参议室主任、山东军区敌工部副部长等职,组织和参与了策动伪
军王道、莫正民、张希贤等部共6000余人的举义反正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辽东军区司令部秘书
长、政治部联络部长,鞍钢动力部长和北平市建设局副局长。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济南市建设局局长、林业部经营司司长。在林业部期间,他上书中央揭露
出混入林业部并担任领导职务的政治骗子李万铭。1955年任城市建设部公用局局长等职。1957年被错
划为“右派分子”。1974年获甄别。1975年4月病逝于济南。
赵家勤(1942~1975.6) 沂南县大头庄人。贫农出身。1958年初中毕业后,先后在中共沂南县岸堤
区委、蒙阴县委当公务员。196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4月被任命为中共坦埠区委副书记,尚
未到职,即调任802(现名山东鲁光化工厂)建厂指挥部副指挥,802厂建成后,任第一车间主任。他刻
苦钻研化肥生产技术,很快成为业务骨干。1971年11月调任蒙阴县化肥厂副厂长。1972年县化肥厂破
土兴建,他同职工一起住草棚,抬筐挖土,昼夜奋战,靠手工操作打成几十米深水井两眼。1973年5
月蒙阴县化肥厂终于按设计标准建设投产,当年盈利15.33万元。赵家勤勤于钻研,靠自学掌握了化
肥厂生产全套技术和企业管理。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全国小氮肥厂不景气的情况下,该
厂效益仍然较好。1974年盈利54.39万元。1975年4月,赵家勤被评为全国化工先进生产者。上级调他
担任临沂地区化工局副局长,他请求继续留在厂内,从事化肥生产,被任命为化肥厂厂长
。1975年6月29日,赵家勤在化肥厂大修中,因合成氨塔爆炸不幸牺牲。
钮恩升(1913~1975.12)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莒南县曹家庄子村人。出身雇农。6岁时父母相继去
世,被在何家店村做佃农的堂叔收养,定居该村。1940年任村青年抗日先锋队队长。1943年组织8户
贫苦农民成立变工互助组。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农民救国会会长,兼任全村变工队长,领导
村民开展生产自救,把开荒生产的粮食用于拥军支前,救济烈、军属和贫苦农民。1948年,领导互助
组实行牲畜补贴、农具折旧、工日找清等办法,保护了牲畜和大型农具拥有户的利益,巩固了互助组,
使粮食产量比单干户提高20%以上。1951年获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1952年春,领导成立莒南县
第一处农业生产合作社,任社长。当年,合作社的玉米亩产达到386.5公斤,全社平均亩产粮食183公
斤。钮恩升获山东省“农业丰产模范”称号。1953年10月,参加赴朝慰问团,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
自1954年起,先后当选为山东省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先后出席山东省第一
届、第二届、第三届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子大会。1957年2月,出席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会议,获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他始终坚持民主办社的原则,在生产计划、收益分配、财务管理、劳动管理、
选举干部等方面,逐步建立起一套民主管理制度。1957年,何家店村公共积累已达20多万元,成为当
地的富裕社,社员先后建起了300多间新瓦房,钮恩升却依然住着从前当雇工时的3间旧草房,农业合
作社的办公室依然设在碾棚里。有一次接通知到济南参加省劳动模范座谈会,并介绍他试制的粪种隔
离播种器,为了节省路费,他肩扛着16公斤重的播种器步行200多公里到益都乘火车去济南。1958年,
钮恩升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仕沟公社副社长。当时有的领导人让他培植亩产万斤玉米“卫星田”,他
拒不接受,只提出培植亩产400公斤的玉米丰产田,秋后,他的丰产田实现了亩产405公斤,创当地最
高纪录,群众称他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硬汉子。同年,被选为中共莒南县委委员。1963年2月,出席华
东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 3月, 出席山东省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介绍坚持民主办社的经验。
“文化大革命”期间,钮恩升遭受诬陷,身心受到摧残,1975年12月20日病逝。1978年,中共莒南县
委为他恢复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