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物传2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790&run=13

赵洪魁(1901~1960.4) 滨海区劳动英雄。莒南县陈家临沭村人。出身贫农。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任党支部副书记。春,他在本村西河滩开荒1.5亩,收获大麦350公斤。1943年,出席了沭水县首
届农业劳动模范大会,被评为农业劳动模范。此后,他又带领村民开荒80余亩。1945年1月,出席滨
海区在莒中县寨里河召开的劳动英雄大会,被授予“劳动英雄”称号,并被奖黄牛1头。同年,他带
头组织14户农民成立了本村第一个变工组,并将上级奖励的耕牛放在组里使用。组织组员大量积肥,
向地里运淤泥,改良土壤,使粮食亩产由过去的50公斤左右提高到70公斤左右。1953年,主持成立由
18户农民参加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任社长。
姚大娘(1885~1960) 莒南县大山前村人。1938年,中共党组织到大山前一带开展工作,她积极拥
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把身边的独生女儿送到“抗大”学习并参加八路军。抗战期间,她家住过
部队首长和省、地、县等党、政机关负责人。她不顾个人安危,先后护理过八路军的20多名伤病员,
抚养过从敌后转来的10多个干部子女。她亲自给伤病员洗脚、喂饭、换药,是滨海区闻名的革命母亲,
曾多次荣获上级的奖励和表彰。
王献唐(1896~1960) 初名家驹,后改名,号风笙。日照市大韩家村人。11岁时到青岛礼贤书
院就读,读完文科,插德文班,直至毕业。1917年,应约赴天津为《正义报》翻译德文小说,1918年
回济南任《商务日报》和《山东日报》主编。1925年赴北京与丁惟汾等共同研究音韵、古文字。1927
年到南京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因政见不合,不久弃职,发誓不问政事,潜心研究学问,改名王献
唐。
1929年8月2日,出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着意收集文物典籍,扩充馆藏。1930年考古学家吴金鼎
赴山东,发现了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邀他同去勘查。之后,他与傅斯年、李济、董作宾等人共同领
导发掘古文化遗址,并成立山东古迹研究会,对山东其他古遗址进行了普查和小型发掘。1937年,他
兼任齐鲁大学教授,主讲文字学和版本目录学。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期间,写下了大量价值很高的著
述,创办了《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整理出版了许多历史文献,抢救了海源阁的藏书,搜集了大量
的出土文物,如青铜、古陶、玺印、封泥、货币、汉画石刻等。1937年秋,侵华日军逼近济南,为使
大量珍贵文物图书典籍免遭劫难,他求亲告友,并忍痛将自己的收藏卖掉凑集运费,将馆藏文物图书
运往四川。路上遭敌机轰炸时他仍紧守图书。1940年,受聘任国史馆总干事,兼任山东大学、武汉大
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他亲将原山东图书馆所有图书文物完整无损地运回济南。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故宫博物院铜器研究员等职。他是中国著名
的考古学家、 图书馆学家和版本目录学家。 一生著作等身,字逾千万。主要有《山左先哲遗书》、
《炎黄氏族文化考》、《中国古代货币通考》、《山东古国考》、《古文字中所见之火烛》等51部。
范大娘(1895~1961.9) 姓李。日照市牟家小庄人。出身贫农。19岁嫁至傅疃村范家,靠她和丈夫
给地主打短工维持生计。抗日战争爆发后,她的长子范崇仕参加了革命。1939年,又送二儿子范崇相
参加了八路军。她利用讨饭作掩护,来往于敌占区和游击区,给八路军传送情报。她于1946年加入中
国共产党。是年7月,时任滨海区渔盐工会会长的长子范崇仕被特务暗杀,范大娘悲痛之余,斗志愈
坚,又把三儿子范崇仁送到部队。她的英雄行为,在部队和群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1947年,滨海支
前司令部、政治部和日照县评功委员会在山字河召开群英大会,授予范大娘“人民母亲”光荣称号。
新中国成立后,范大娘先后任村、区妇女干部,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1961年9月病逝。
郭启祥(1898~1962) 费县邵庄人。194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春被选为村农民救国会会
长。战争年代曾秘密为八路军筹集药品。1952年,与妻子李丙玉带头成立变工组。1953年担任初级农
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带领群众科学种田,创粮食亩产150多公斤的纪录,他领导的农业社由缺粮变为
余粮,被评为县级先进单位。1955年与李丙玉一起带领群众,引种“胜利百号”地瓜、“徐州438”
小麦等优良品种,又获得好收成。全社向国家交售余粮20多万公斤。12月,被评为省农业建设积极分
子。
李丙玉(1900~1968) 费县邵庄人。女。1918年与郭启祥结婚。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
站岗、放哨、为八路军传递情报等抗日活动。1952年与丈夫郭启祥带头组织变工组,1953年成立农业
生产合作社。实行科学种田,采用优良品种。1955年,被评为山东省农业建设积极分子。郭启祥和李
丙玉是临沂地区内夫妻同为省劳模的唯一一对伴侣。
张志桂(1912~1963.2) 沂水县江峪村人。女。出身贫农。后与宅科村(今长岭村)的李德结婚。李
德当时担任村的中共支部书记。1942年3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旅第十团政委陈宏有个刚满3个月的
女孩叫鲁生,因为孩子的妈妈王文叔在八路军医院工作,日夜操劳,营养不好,没有奶水喂孩子。为
了保全孩子的生命,陈宏托区妇女救国会干部请张志桂代为抚养鲁生。张志桂当时也有一个刚满月的
孩子,但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喂两个孩子的奶,奶水不足,便先尽鲁生吃,后让自己的女儿吃,
后来,索性忍着心给自己的不满两个月的女儿断了奶,并让丈夫用家中的粮食换点营养品添补鲁生。
她常常是一张嘴嚼了香的细的喂鲁生,嚼了苦的粗的喂女儿;一边是鲁生喝着甘甜的浮汁,另一边是
女儿喝的白开水。张志桂的女儿却因断奶过早,营养不好,在7个月时夭折了。她抱着死去的女儿,
泣不成声地说:“孩子,……妈对不起你呀!”4年之后,鲁生的父母派人把鲁生接走了,惜别之情再
一次撕碎了她的心。1942年春,鲁中二地委书记王涛的爱人林波患妇科病,生活不能自理。区委书记
王付元便亲自将她交给张志桂护理。张志桂为她端屎端尿、喂饭喂水,精心侍候。他们夫妇还步行45
公里山路到岸堤求医取药,经常到荒山野岭采集中草药为林波治病。这年秋天,为躲避日军的大“扫
荡”,张志桂将林波及住在她家的抗日干部卞坤等5人隐藏在山洞里,冒着生命危险送水送饭,传递
消息。1944年10月,林波病体基本痊愈,便转到高湖医院。她放心不下,经常叫丈夫李德去看望,直
到林波又回到部队。1963年,她一病不起,临终前,还自言自语地说:“鲁生今年22岁了。”“鲁生
要是来了,叫她到坟上看看我。”1972年,林波领着自己的子女从上海来看望张志桂夫妇,当她得知
张志桂已病故近10年的消息后,便来到张志桂的墓前,止不住放声痛哭。
刘鸿若(1910~1963.6) 日照市日照镇十村人。1928年在日照县立中学读书时,就参加查抄、抵制
“日货”的爱国活动。1933年夏,于北平师范毕业后,在县第二小学任教。1938年秋,参加八路军,
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调山东抗日军政干校学习。12月,中共日照县委重建,刘鸿若任统战部长
兼八路军二支队驻日照办事处主任。1940年3月16日,日照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刘鸿若被选为县长。
翌年5月,任滨海专署民政科长。1943年4月,复任日照县长。大动参时,他亲自抬花轿送县内青年参
军抗战。1945年8月,任滨海行署三专署副专员。1946年4月再任日照县长。1948年11月,任连云港市
市长。1949年春,随军渡江南下,任浙江省台州专署专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浙江省委秘书处
和行政处处长、卫生厅副厅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保健医院院长、上海市常熟区和长宁区区长、副
区长等职。在任长宁区区长时,亲自指挥治理法华浜大山一条街等工程的情景,当地群众至今记忆犹
新。60年代初,他受到不公正的处理。1963年6月在上海病逝。1980年上海市委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
誉。
李瑞岚(1916~1963.8) 费县石湾沟村人。7岁丧父,家境贫寒。1943年冬天,八路军收复大安,
李瑞岚任村农民救国会会长。翌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任村支部书记。
1949年春荒严重,村里的大部分青壮年参加民工队支援前线,李瑞岚带领留下的村民开展生产救
灾。率先成立变工组,男劳力种田,妇女纺线、做军鞋,老人看护幼儿,全村无一户逃荒,支前和春
季生产都取得可喜的成绩。年底,石湾沟村变工组被县政府授予“模范变工组”称号,李瑞岚也被评
为全县农业劳动模范。1950年9月,李瑞岚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
表大会,并参加国庆观礼。1953年10月,他作为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华东分团成员,赴朝鲜对中国人
民志愿军进行慰问。1953年底,他联合13户农民成立名为“国光”的全县第二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并担任社长。1955年,由他倡议,国光、曙光、红光3处初级社合并为大安乡国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
社,仍担任社长。他带领社员用半年时间建起一座小型水库,蓄水7万立方米,同时,发动群众封山
造林,栽植果树,很快改变了石湾沟村的自然面貌。1958年开始,李瑞岚担任大安管理区党总支书记。
他根据管理区山多地薄的特点,组织各生产大队制订以水土保持为主的规划。到1961年,全管理区共
治理4座山头、11处丘陵,修鱼鳞坑、竹节沟、沉沙池5万余个,闸山沟34条,打井88眼,使1500亩旱
地变成水浇田; 山坡梯田也达到“小雨水不下山, 大雨土不出田”。到1962年,全管理区植树造林
4800亩,建果园10处,栽果树1.7万棵。尽管遇到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社员生活水平仍然比建国前提
高1倍。1959、1960年,李瑞岚又分别出席了全国和山东省社会主义农业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
秦德纯(1893~1963.9) 字绍文。沂水县后埠东村人。1914年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二期,在济南陆军
第五师当见习军官。1920年入北京陆军大学第六期,1923年毕业后任直系二十四师参谋长兼骑兵团团
长。此后相继升任二十四师师长、第四军军长。直奉战争后,率部驻遂平。1927年6月,投靠冯玉祥
部,历任旅长、师长,后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兼二十三军军长。不久,
调第二集团军总司令部任副总参谋长。1930年,冯玉祥与阎锡山联合反蒋,他出任前敌总司令部参谋
长。冯阎失败后,他到宋哲元二十九军任参谋。
1932年宋哲元出任察哈尔省主席,秦德纯任省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1933年3月曾率部在长城抗
击日本侵略军。1935年6月,国民党政府委派秦德纯与日本关东军代表土肥原在北平谈判,签订了丧
权辱国的“秦土协定”。12月国民党政府屈从日本关于“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决定设立“冀察
政务委员会”。任命宋哲元为委员长,秦德纯为常委委员兼北平市市长。北平学生为反对冀察政权特
殊化和国民党的投降政策,掀起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在何应钦的直接指挥下,秦德纯的北
平市政府对示威学生采取了驱散、逮捕等镇压手段。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宋哲元所部二十九军奋起抗敌,并任命秦德纯为北平城防总指挥。
秦德纯有抗战表示,也作了防守部署,但仅抵抗一天,即退居保定,北平失守。
1938年春,秦德纯奉调南京。1940年任军法执行总监部副总监。1945年调任军令部次长。翌年改
任国防部次长。1948年被委任为山东省主席兼青岛市市长。1949年3月到青岛就职,主政8天,南京解
放,秦离青逃往广州,复任国防部次长。同年去台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是国民党中央监察委
员。1963年9月病故于台北。
陈毓山(1880~1963) 苍山县沟西村人。其祖上曾挂过千顷牌。1912年后,家中还有30多顷地。陈
毓山曾任国民党临沂第七区区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受共产党革命思想的影响,同情支持抗日活动。
1937年8月在其家中召开会议,成立临郯费峄四县边区联庄办事处筹备处,并成立抗日常备队,他拿
出5万斤小麦支援队伍集体吃饭。11月又在其家召开各县联庄会负责人第一次会议,正式成立临郯费
峄四县边区联庄会办事处。1939年八路军一一五师军需困难,陈毓山献出几万斤小麦和300块大洋(银
元)给予支援。他还送4个女儿加入革命队伍,参加抗战。建国后为省政协委员。
吉青林(1885~1963) 字香斋。莒南县安前村人。出身贫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团
林乡乡长。1942年调团林区,先后任文教助理、代理区长等职。他有3子2女,先后送入八路军参加抗
日。其长子吉德全为革命牺牲。在他的影响下,1944年安前村有19名青年参加了八路军,被誉为“抗
日模范村”。同年3月2日,莒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分别将“烈属模范”、“抗日模范家庭”匾授予吉青
林和他的家庭。1945年2月,吉青林被选为芦山县参议会参议长。1946年底,响应滨海地委精简机构
的号召,报名回乡参加农业生产。1950年当选为莒南县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
贾锡兰(1897~1963) 平邑县北沟村人。女。贫农出身。1942年11月被推选为村妇女救国会会长。
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5月,国民党军向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贾锡兰和村里的几名中
共党员研究成立北沟村民兵小组,配合区中队坚持斗争。一次,她机智地将3名民兵掩护转移,并把
留下的武器隐藏起来,躲过了国民党军队的搜索。秋季,她分工负责12个村的支前工作,日夜奔波,
发动妇女做军鞋、 备军粮, 曾创制鞋流水作业法,将各村妇女统一组成“做帮组”、“纳底组”、
“绱鞋组”,分工合作;并想出在磨脐上垫个铜钱,用石磨代替碾的办法,大大加快了碾米速度,及
时完成碾米任务。 到1948年底, 12个村共做军鞋1.5万双,烙煎饼18.9万公斤,碾米5.4万公斤,磨面
2700公斤,送柴禾81万公斤。贾锡兰多次被评为抗战模范、拥军模范、支前模范。1952年,被评为山
东省劳动模范。1954年当选为山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李杰民(1919~1964.11) 原名李增恺,别名李振斋。沂南县西李家庄人。出身贫农。早年曾在沂
水县短期小学教员训练班学习,后在南墙峪村小学任教1年。1937年到国民党四十军当卫生兵,翌年5
月离队。7月加入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二支队,先后入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和中共山东分局电训
班学习,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2月,分配到八路军山东纵队任电台见习员。夏季调苏皖纵队
任电台队长。1940年8月,调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任电台台长。1942年,到中共山东分局工
作。9月,派到“八·三”举义的原国民党一一一师负责电台工作。1945年8月,调任东北挺进纵队一
支队三科副科长兼电台队长。1949年9月调中南军区司令部第三处三科,先后任副科长、科长,获军
区司令部乙等工作模范称号。1952年12月后,历任中南军区第五通信团团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
通信兵处代理主任。1960年3月调二十基地三部,先后任副部长、部长,致力于国防科学研究
工作。1964年11月23日去世。生前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各1枚。
方兰亭(1889~1964) 苍山县月庄人。女。出身贫农。与费县费城镇周振苍(共产党地下交通员)
结婚。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秋,周振苍被日军杀害,悬首村口炮楼。她强忍悲痛,接
替丈夫的工作。常把情报藏于发髻,躲过敌人搜查,按时完成传递情报的任务。后任温河县妇女救国
联合会会长。当年12月26日,国民党费县县长李长胜等人打死打伤抗日群众30余人,制造了“管流庄
惨案”。事后,方兰亭不顾年老体弱,冒着刺骨寒风,日夜奔走呼号,组织烈士家属和群众请愿示威,
荣立二等功。1940年,抗日根据地军民生活十分困难。方兰亭不忍八路军战士忍饥挨饿,偷偷把亲生
女儿卖掉,换回20斤粮食,连夜做成熟饭给战士们吃。后战士们发觉此事,无不为之下泪,纷纷凑钱
将人赎回。解放战争中,她积极动员青壮年参军,荣立一等功。1948年后调费县实业科工作。年底,
在淮海战役支前中立三等功。新中国建立后,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58年退休。
张伯秋(1890~1964) 名涛,以字行。沂水县城关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科政治系。此后,
历任山东省第一女师、省立一中教员,省教育厅科长,省实业厅第一科科长,省乡村建设研究院文书
股长,邹平实验县县政府秘书、代理县长等职。1938年参加鲁南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翌年参加山东国
民党抗敌协会,任秘书长。1940年秋,山东省联合大会在青驼寺召开,会上,他当选为山东省临时参
议会参议员;随后,又当选为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并任司法处处长兼高级审判长。
翌年2月,沂蒙区抗日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被推选为参议长。1943年8月后,历任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
会常务委员、司法处长,山东省政府委员,省司法厅副厅长、厅长。
1950~1953年,任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政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后,先后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第一、二、三届委员会
副主席。
王步荣(1889~1965.1) 沂水县小滑石沟村人。女。出身贫农。后与朝阳官庄彭纪中结婚。1933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本村妇女救国联合会会长。她经常为八路军传递情报,护理伤病员。同年
1月,她送次子彭润水参军。不久,彭润水在战斗中牺牲,她强忍悲痛,毅然先后送三子彭润田、四
子彭润河、三女彭润彩、长子彭润山参军。在她的带动影响下,全村出现了母送子、妻送郎、兄妹相
送、父子互争上前线的动人场面。1945年该村一次参军42人。当时全村70户人家,即有79名军人,成
为参军模范村。为此沂北县委授予朝阳官庄村“荣冠全区”锦旗一面,二区区委奖给该村“保国争光”
光荣匾一块。在适龄青壮年参军后,她积极发动全村妇女组织变工组、互助组,搞好农业生产,同时
还出色地完成了推米磨面、做军鞋等项支前任务,受到县、区多次表扬鼓励。1945年,她荣获鲁中区
模范军属称号。她的模范事迹刊登在《鲁中大众》和《大众日报》上,还被编成秧歌调在根据地广为
传唱。建国后,她一直从事妇女工作,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贡献。
徐慎韬(1871~1965) 字金六。临沭县徐贺城人。一生从事教学近50年。曾在家乡倡修沭河河堤,
使沿河村庄减轻水患。1924年前后,动员民众修筑围墙,防止土匪抢掠,并亲自主持兴办本村小学。
1939年夏,他已68岁,自愿报名参加中共临郯县委领导的抗日青年干部训练班,步入革命队伍。经常
深入群众宣传抗日,并担任家乡一带劳军委员会主任委员。1940年,他担任郯东北地区民众总动员委
员会副主任。此后,当选为临沭县参议长。任职期间,他经常骑着毛驴走村串户,向群众宣传抗战必
胜的道理,对团结各阶层人民共同抗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后又相继担任滨海专区参议会副参议长、
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候补参议员、山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政协山东省第三届委员会委员、政协
临沂县第二、三届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崔玉敏(1927~1965) 莒南县黄山子村人。女。出身贫农。1943年春,成立村第一个“识字班”,
任班长。积极带领青年妇女拥军优属,缝补军衣,照顾伤员,动员参军。冬,她组织大家纺线,在她
的带领下,全村81户人家有纺线车192辆,日产棉线32公斤。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妇救会长。
1945年1月,出席滨海区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获滨海区劳动模范称号,并被奖给纺线车1辆。1965年病
故。
王力(1904~1966.1) 沂南县王家安子村人。出身贫农。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王家安子村三面
环山,全村共有荒山4300亩,成林仅剩1095亩,水土流失严重,农业连年歉收。全村70户人家,有19
户逃荒要饭,20户外出扛活。1950年,王力任变工组长,他决心带领群众改变自然面貌。当年,他的
变工组就在荒山栽树2.45万株,并影响和带动周围20余村开展造林。是年9月,他出席了全国工农兵
劳模会议。1951年,他带头成立了全县最早的一处林业合作社,发动群众大规模造林。到翌年春,全
村共造林650亩,其中他一家即植树1800株。同年,他被评为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1953年1月,出席
了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1956年,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和支部一班人,领导全村造林2295亩,
其中集体造林1800亩,植树126.2万株,闸山沟450道,将全村荒山全部绿化。到1955年,全村117户人
家,家家有桲椤场,户户有梨行。全年仅柿饼、梨、桃、李、山楂、松枝等柴草果品收
入就达2万多元,人均32元,粮食亩产也由40年代的40公斤提高到146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01公斤。
李继信(1900~1966.1) 沂水县潭家营村人。出身贫农。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担任本村农
民救国会会长。1947年任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和支援前线等活动。1949年,
李继信响应党的号召,创办了城郊区(现许家湖乡)第一个互助组,后又办起了沂水县第一个农业生产
合作社,取名“建国社”,并任社长。到1951年,建成小水库1座,大口井5眼,并修渠道,安装水车
等,改变了生产条件,农业生产获得丰收。当年2月,他被评为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并出席了山东
省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1955年任宝泉乡乡长兼党总支书记。他带领所辖7个行政村的社员,兴
修水利,发展林业,改良土壤,精耕细作,开展农业增产运动。他创造的用草木灰、杂骨焙干粉与肥
田粉(当时对化肥的俗称)掺合配方施肥法,使用效果良好。他本人曾创“胜利百号”地瓜亩产3360公
斤,“金皇后”玉米亩产539公斤的纪录。1955年,他再次被评为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1960年1月回
本村任党支部书记。1966年1月病逝。
李澄之(1901~1966.3) 原名李澄,字若秋。临沂城人。出身自由职业者家庭。其父李光仪为早期
同盟会员。1916年,李澄之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1919年秋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1923年毕业
后留校任助教并任英语讲师。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夏,利用国民党的关系,掩护从法国回
到北京的陈毅。1926年6月,赴武汉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九师三十六团、二十五团
党代表,武汉军政学校政治教员,武汉政治分会组织部干事,汉阳兵工厂党务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
不久,因发表反蒋言论被撤职并开除党籍。1929年9月,回北师大任教,与张郁光等人联合华东几省
的国民党左派成立“大同盟”。陈果夫以无锡、镇江等县县长的职位拉拢他“归顺”,被他断然拒绝。
“九·一八事变”后,开始与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周怡密切接触。“七七事变”后,任国民党
第一集团军司令部秘书。 1938年8月, 任国民党山东省战地教育督导员兼省属第四联合中学校长。
1939年7月7日,任山东国民抗敌同志协会主任委员。1940年6月,国民抗敌同志协会建立抗敌自卫军,
李澄之任政委。7月26日,在山东省第一次各界代表联合大会上,被选为山东省战工会委员、副首席
组长(旋称副主任),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山东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主任。1941年11月在日军对
沂蒙山区的大“扫荡”中被俘,后经组织营救出狱。任山东省战工会副主任委员,兼任建国学院副院
长。1944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秘密党员)。1945年8月山东大学成立,李澄之任校长。12月以中共代
表团顾问名义,赴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春,随周恩来率领的中共代表团到南京工作。7月
回到山东,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山东大学校长。济南解放后,任济南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长
兼济南市教育局局长。
新中国成立后,李澄之先后任山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山东省第二、
三届政协副主席,民革山东省委员会副主席、主席等职。1954年9月起,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
人大代表。1955年2月至1966年3月,任山东省副省长,分管农业和体育工作。他注重从历史上借鉴农
业生产经验,当从《沂州府志》上看到临沂曾种植过水稻,并且向宫廷进贡时,便将这一信息介绍给
省农林所负责人,从此开始了在临郯一带涝洼地进行稻改,促进了临沂地区农业的发展。为了摸实情,
他还骑着毛驴深入沂蒙山区开展调研,深受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至今在沂蒙山区仍流传着“李省
长骑毛驴进山”的佳话。临终时,还嘱托秘书:他在北京开会时要了一些山东缺少的小白梨树栽子,
这是全国劳模吕鸿宾让他要的,运来后请交给他,剩下的可交给需要的生产队。他曾在端阳节赋诗一
首:“汩罗江上爱国魂,角黍结成人民心。遥望台澎诸旧友,佳节曾否倍思亲。”表达了他心系祖国
统一大业的情怀。1966年3月26日,李澄之病逝。
高玉荣(1882~1966.4) 字金藩。中医师。山东省政协委员。沂南县万良庄人。家境贫寒。自幼读
书。通经文,在本村设馆授徒。后弃教习医,擅内、妇、时疫等科。曾在东北丹东等地行医。新中国
建立后回乡,先后在隋家店、马牧池等药社工作。1955年受聘到县中医进修班任教。1957年调临沂地
区人民医院。主张中医治病应师古而不泥古,诊断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详得病情,辨证
施治,反对“以方套病”的机械手段,提倡中西医结合,并身体力行。他对温病时疫的治疗,有独到
见解。如在流脑虚实两型的辨证施治中,总结出如下口诀:“脑炎初起先恶寒,头痛身热有疹斑,角
弓反张昏如睡,口禁齘齿腿脚挛。热盛实者镇惊汤,犀角羚羊生地黄,连翘双花大玄参,甘草菊花莲
子房;虚者滋液救焚汤,洋参犀角西牛黄,胡麻仁与柏子仁,麦冬阿胶生地黄,生津养血活筋脉,治
疗脑炎法最良。”治疗妇科不育症,主张“活血化淤与补益气血”。
1966年4月12日晨, 83岁高龄的高玉荣按时坐班应诊,在写出了8份处方后,因脑溢血晕厥倒地,
14日晨与世长辞。遗稿有《中医纲鉴》、《花团锦簇》。
庄明远(1901~1966.6) 曾用名庄震华。莒南县大店村人。出身地主家庭。1924年毕业于南通学院
纺织专科,到山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任教,同年在该校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6月赴广州参加国民
革命军,先后任政治部考核股股长、武汉中央军校办公厅第二课课长。1927年10月,任国民革命军第
三方面军总指挥部政治部秘书长。因对蒋介石背叛革命的行动不满,1930年参加了邓演达领导的中国
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农工民主党前身)。同年,被行动委员会派往国民党十八军(陈诚部)做策反(反
对蒋介石)工作,先后任军工厂厂长、十八军司令部秘书处处长。自1937年1月,历任晋陕绥宁四省剿
总第二处处长,十五集团军总部政务处长、办公厅副主任和第九战区战时工作大队大队长。1938年3
月,调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政治处副处长兼人事处长。后转任设在四川江津的中华纺织厂经理。
1944年8月,再次被派往陈诚部,先后任第一战区长官部中将参谋、军政部储备司司长。1946年5月开
始,先后在重庆、上海及西南各地参加以反内战、反蒋介石为内容的民主运动。1947年,相继当选为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中监委委员。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交通部供应处副处长、材料供应局副局
长等职。他是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庄明远长于纺织业,1931年参加中国纺织学会。1940~1943年,
经办中华纺织厂,任经理,1945年任中国纺织学会西南分会常务理事。对园林布置亦有研究。
邓月楼(1881~1966.6) 名廷鉴,又名剑秋,以字行。郯城县马头镇人。地主家庭出身。早年为同
盟会员。1911年在马头镇开设广聚亨商号,后被推举为烟酒公卖栈经理。1925年开始,历任郯城县财
政管理处处长、财政局长、第二区区长。1935年代表工商户抵制“民生银行”发行的货币,郯城县政
府对他进行拘留,被勒索巨款,广聚亨商号因而倒闭。
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1月任郯城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积极宣传抗日救亡,经常骑驴奔走,
为八路军筹集粮饷。此后,历任郯城县参议员、临郯邳行署秘书主任、滨海专区及省高级参议室参议
等职。
1949年3月,调任山东省纪念革命烈士建筑委员会临沂分会主任。1950年3月开始,先后为山东省
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政协山东省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人民政府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山东
省文史馆馆员、山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薛玉美(1940~1966.7) 平邑县西皋村人。女。出身贫农。1958年4月考入平邑县幼儿师范短训班。
培训结束后回村办起本公社第一个村办的幼儿园。办园初期,她自己动手创作看图识字卡片和计算器。
动员父亲用村里的木料为幼儿园做了22张课桌、 42个圆凳、5个翘翘板、1个木马和1架秋千。将全村
40名幼儿都招收到幼儿园。她每天上午教孩子们识字、算数、讲革命故事、教唱革命歌曲,下午指导
他们做游戏。有时还带孩子们到野外采集中草药。将卖中草药得的钱为他们购买玩具、生活用品和学
习用具,还为每个幼儿买了一身新衣服。1959年后,农村生活非常困难,她在大队党支部的支持下建
起了幼儿食堂,和炊事员共同商量,把幼儿伙食调剂得丰富多样,使孩子们能吃饱吃好,家长和幼儿
都很满意。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获山东省和临沂专区“三八”红旗手称号。同年,被评为
幼教先进工作者,出席了全国群英会,获全国劳动模范奖章和证书。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
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王宗一(1921~1966.9) 费县费城镇自由街人。出身小学教员家庭。11岁当过纺织厂的学徒工。14
岁考入费县师范讲习所,受到时任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长的该所教师林浩的教育和培养,接受了共产
主义思想。1936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费县工作委员会第一任书记。1937年“七七事变”后,
他领导党员在城乡组织发动民众,成立了各类抗日团体。1938年去延安,先后在青年训练班、中国人
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助理员、政治处干事、党总支委员、宣传科长、
干部教育科副科长等职。1945年调任华北联大干部科副主任,一度到北平《解放报》工作,后回张家
口任《北方文化》社编辑。1946年任新华社编辑、新华社蒋管区新闻编辑组组长。1950年调中共中央
宣传部工作,先后担任《时事手册》主编、中宣部资料室副主任、宣传处处长等职。他主编的《时事
手册》,是深受全国基层干部和工农群众喜爱的一个好刊物。他曾多次参加《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
题解和注释的编撰,还参加过《刘少奇文选》的选编工作。“文化大革命”初期,他受到林彪、江青
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于1966年9月9日含冤逝世。1979年4月29日,中央为他平反昭雪。
徐敏山(1905~1966.11) 沂南县岸堤村人。出身雇农,10岁开始当长工。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并担任村长。自1940年,先后担任岸堤区区长、中共官庄分区委书记、沂南县县大队队长。1941年11
月,日军大举“扫荡”沂蒙山区,徐敏山带领民兵与敌作战72次,打死打伤20多个日伪军,并及时处
决了怙恶不悛的塘子村伪村长张学聪,被鲁中区党委、鲁中军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1945年2月,
徐敏山任沂南县副县长。1947年6月带领民兵在蒙山、汪沟一带拔除了几个国民党乡公所,后又长途
奔袭临沂双湖,狠狠打击地主还乡团。荣立特等功一次。
自1947年11月,徐敏山先后任五莲县县长、中共凫山县委书记、济宁白马河农场场长、滕县专署
建设科科长、济宁专署拖拉机站站长、济宁南阳湖农场场长。1957年4月,任济宁地区行署副专员。7
月,该地区连降暴雨,白马河等河水暴涨,他冲破各种阻力,果断地决定在济宁县长沟破堤泄洪,将
洪水导入京杭大运河,避免了洪水泛滥,保障了济宁及附近几个县的安全。在抗洪斗争中,他曾亲自
跳进齐腰深的水中,和群众一起打桩护堤。
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徐敏山坚决抵制以高指标、瞎指挥和浮夸风为标志
的“左”倾思潮,于1960年2月被定为“犯有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而撤销职务。1961年12月撤销处分,
恢复原职务。1963年10月,调任山东省南四湖工程局党委副书记。翌年春天,他带领11名人员,步行
25天,行程150多公里,走遍了南四湖的每一个村庄,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根治南四湖提供了
可靠依据。
徐敏山一向艰苦朴素,外出检查工作,短途步行,长途坐班车,无特殊情况从来不坐小汽车。到
水利工地检查指导工作时,和民工同吃同住。下乡工作,天黑了便就近在一个村庄住下。1966年2月
离休。后因病在省立医院医治,病床上写出3000多字的治理南四湖的意见,提供地委参考。弥留之际,
嘱托妻子孔宪玉:“我是放牛娃出身,死后只做一身劳动布衣服就行了,不要给国家添麻烦。”1966
年11月病逝。
刘子繁(1897~1966) 郯城县丁沟村人。早年以教书为业,后弃教从医,精于内科、妇科。1945年
出任郯城县抗日民主政权的县参议员。后在区卫生所、县医院当医生。1959年调任山东省中医研究所
副所长。1960年任山东省政协委员。著有《伤寒论注释》行世。
杨毅(1923~1966) 原名杨世传。莒南县石门亭村人。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冬,在良家店
子小学教书。 1939年夏, 他同王中峰、杨阴培、尹世儒等人成立乡公所,组建40余人的抗日队伍。
1940年任莒县八区指导员,带领区中队队员烧桥梁、割电线、炸汽车,打击日本侵略军。1942年10月,
任中共壮岗区委书记。1945年任中共莒南县委宣传部长。1947年任中共莒中县委书记。1948年任中共
赣榆县委书记。1951年任中共山东分局组织部副部长。1954年任中共菏泽地委书记。1962年后,历任
中共济宁地委副书记、书记等职。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错误批斗,不幸去世。
胡润洲(1919~1967.1) 曾化名牟乃环、杨代勇、李宗兰。日照市吉洼村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在家乡一带从事革命活动。1940年,五莲山区被日伪军侵占,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他受命赴街
头、洪凝一带,隐蔽在厉大娘家,以卖油为掩护,联系党员,开展地下工作。1942年秋,他带领十几
名党员打入伪军张步云部“新兵连”。在收复三关口战斗中,他们所在的连与八路军里应外合,一举
歼灭“铁五旅”。此后,历任区委书记、县委书记等职。
建国后,曾任胶州地委组织部长、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等职。1967年受迫害致死。1978年平反昭
雪。
王晓东(1922~1967.4) 原名王金秀。沂源县南麻一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7月加入中国
共产党。历任中共蒙阴县委副书记、济南市第三区区委书记、上海市人民政府人事局第二处处长、上
海市人委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上海市财贸政治部副主任、上海市委监委委员等职。他在新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积极参加抗日战争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在对敌斗争中,临危不惧,勇敢战斗,
荣立战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为党为人民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坚
持真理,敢于斗争,1967年4月10日受到残酷迫害,不幸去世。
赵彦兴(1914~1967.5) 莒南县鸡山西坡人。出身贫农。194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任村
农会主席。同年秋带领民工支前,先后参加鲁南、孟良崮、南麻、临朐、诸城等战役和战斗,曾立一
等功3次。1948年改任村党支部书记,带头组织变工互助组。1953年将全村5个互助组合并成一处初级
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带领社员对全村的山、水、林、田、路进行了综
合治理。到1965年的10年间,全村建小型水库2座,塘坝6座,打井8眼,扩大水浇田400亩。此外,闸
山沟5条,建谷坊60个,修路5条,修漫水桥1座。至1960年冬,全村的604亩土地全部深翻了一遍,在
此基础上,又逐步整成了高标准的“三合一”梯田。同时,封山造林350亩,建果园100亩,栗园100
亩。集体建起养猪场、养兔场、养鸡场各1处,养羊360只,养牛30头。他积极倡导改革耕作制度,采
用先进技术。1958年他试验种植的“风搅雪”(小麦地里间作大麦、豌豆),亩产220公斤,试验栽培窝
地瓜,亩产鲜地瓜4000余公斤。1960年又试验了地瓜沟套种高粱,混合亩产550公斤。1958年,全大队
平均粮食亩产量由1954年的175公斤提高到415.5公斤,并首次向国家交售粮食26563公斤。人均经济收
入达到305元,比1955年增加209元。1959年,出席了山东省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代表会议,被授予
“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1963年,《人民日报》曾两次发表通讯,介绍他的事迹。
邵德孚(1897~1967.5) 沂水县后马荒村人。出身贫农家庭。1913年高小毕业后到织布厂当徒工。
1917年肄业于临沂经文中学,回沂水当小学教员。192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以个人身份参加国
民党。翌年4月,任中共沂水支部委员,以国民党沂水县党部宣传部长的公开身份为掩护,秘密组织
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1929年5月,中共沂水县委遭破坏,负责人大部被捕,与上级党组织失去
联系。邵德孚被保释后,即利用各种关系寻找上级党组织。1930年初,任沂水县瑞麟小学校长。1932
年春,通过共产党员谢梅村,与中共山东临时省委接上关系。5月,成立中共沂水特别支部,8月改为
县委,他任宣传部长。
1933年7月,因叛徒出卖,沂水县委再次遭破坏,邵德孚等7人被捕,他始终未暴露自己的共产党
员身份,先后4次组织难友进行绝食斗争。1937年2月转回沂水监狱。12月,邵德孚出狱后,即根据省
委指示,在沂水、莒县一带,着手恢复党的组织,1938年3月下旬,在沂水城西的公家疃正式成立了
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六大队,邵德孚任党代表。同年夏,调任八路军驻沂水办事处主任。8
月,重新组建沂水县委,任统战部长。1940年春,被选为沂水县参议会副参议长。1941年后,历任鲁
中二地委民运部长、各救会长、鲁中区参议会参议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鲁中区驻渤海办事处主
任兼政委,为鲁中区转移到该地的万余名干部、家属的临时安置做了大量工作。1948年8月后,历任
沂山专署专员,鲁中南行署人事处长、第二副主任。
建国后,历任山东省立医院院长、省卫生厅副厅长、省委监察委员会副书记,并担任省政协第二、
三届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67年5月,邵德孚病逝。1971年3月,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为革命烈士。
朱式范(1920~1967.6) 费县黄汪头村人。出身地主家庭。1934年入济南育英中学读书,“七七事
变”后回乡。翌年2月,他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4月,入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结业
后,被派到由吾一带发动群众抗日,组织起3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194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相
继任朱田乡乡长、六区区长、费县县大队大队长兼一中队队长,率县区武装部队先后参加过40多次战
斗。
1945年底,朱式范到枣庄任陶庄区委书记兼工人支队五大队指导员。1947年他从地方调到野战部
队,先后任一○三师三○七团组织股长和师组织科科长等职。后随部队参加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
他经常亲临火线,一边战斗,一连做思想工作。
1954年,朱式范由浙江衢州军分区调任总政治部组织部干事。1965年任军事博物馆历史馆主任。
他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的优良传统,部属都愿找他谈思想、谈工作。在修建北京太平湖的义
务劳动中,他连续参加几十天,干得很出色,受到了中央的嘉奖。“文化大革命”中,朱式范被迫害
致死,1978年7月,总政治部为他平反昭雪,批准为革命烈士。
刘明鹄(1922~1967) 苍山县椅子圈村人。以租种地主的地维持生计。1938年加入八路军山东临沂
独立团。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后参加了庄坞、吉林、四平等战斗和战役,身经百战,多次负伤。
1950年赴朝参战,荣立战功1次。回国后被派往北京学习深造,结业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
长、师政治委员等职。1967年因积劳成疾在北京病逝,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庄兴道(1921~1968.2) 费县归仁庄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47年,国民党还乡团一度窜驻归仁
庄,庄兴道被骗参加还乡团组织。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经教育参加人民解放军。在济南、淮海
等战役中,英勇杀敌,屡建战功,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因病复员回村。1954年,带头成立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并担任社长,组织群众发展农业生产,实行科学种田,粮食亩产250多公斤,
获得前所未有的好收成,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1955年成立高级农业社,担任林业队队长,组织了40
多人的林业科技小组,对荒山进行合理规划,带领群众大搞治山造林、育苗活动。先后造林2000余亩,
栽侧柏15万棵、 花椒7万棵、苹果1万棵、桑树8万棵、棉槐40多万墩;育苹果、花椒、桑、柏等树苗
20亩,受到县委的多次奖励。1956年9月,他被评为全国林业劳动模范,并出席了全国林业劳动模范
会议。
谢辉(1909~1968.5) 原名谢锡章,字焕文,曾用名谢奇。莒南县十字路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6
岁入临沂山东省立第五中学学习。毕业后,在十字路一带组织农民协会,因提出“打倒土豪劣绅”的
口号,农协遂被国民党莒县当局强行解散。1931年8月,因上书盘据烟台的军阀刘珍年,阐发对蒋介
石、韩复榘的不满,被判刑3年零4个月。1934年出狱后,曾奔波于济南、上海、广州等地寻找中国共
产党组织,未能如愿。1937年,谢辉通过考试,取得担任乡长资格,被委任为涝坡乡乡长。“七七事
变”后,于是年8月组织起拥有200余人的“十字路抗日游击大队”,自任大队长,进行抗日活动,并
与中共组织取得联系。1938年春,他领导的抗日队伍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三团八连,
他任连长,不久提升为营长。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奉命回到家乡,任中共鲁东南
特别委员会委员兼军事部部长、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支队副司令员。1940年3月他被推选为莒县抗日民
主政府县长。此后,历任莒、日、临、赣四县联合办事处主任、滨海专署专员、滨海行政公署主任。
解放战争后期,他先后担任鲁中南支前委员会副主任,华东支前司令部前方办事处主任和支前委
员会主任、华东支前司令部赣东北办事处主任,奔赴支前第一线,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及解放
南京的战役,出色地完成了支前任务。1949年8月谢辉回到山东,历任省民政厅厅长、省府副秘书长、
省城市建设局局长、中共山东省委工业部部长。1957年9月,调任三门峡工程局副局长。1961年初,
谢辉调到河北省工作,先后任中共承德地委第一书记、河北省副省长兼农办主任等职。11月,河北省
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他任副指挥。亲自率勘察队跋山涉水,足迹遍及大半个省,在掌握第一手资料
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根治海河规划,又在治理沧州宣惠河中取得经验,于1965年开始全面治
理海河。施工中,他依靠专家和群众,创造出先筑桥后挖河筑堤、“三堤两河”和河、堤、路、桥、
田、树同时完成的“六成”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水利施工与农业生产、交通等矛盾。1968年6月25日,
因心脏病突发逝世。
马鸿祥(1915~1968.8) 费县上冶镇人。地主家庭出身。早年毕业于省立济南模范小学,后到一家
杂货店当学陡。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他被当地士绅推举为费县上冶乡乡长。抗战爆发后,积极
从事抗日活动,担任过费县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一分区副主任。1939年春天,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
到达费县,马鸿祥主动要求将自己的人民抗敌自卫团编为一一五师东进支队八大队,被任命为大队长。
194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改任一一五师六八六团三营副营长。翌年1月,入抗大一分校学
习。结业后,分配到费北行署,先后任武装科长、费北行署主任、费北县长、蒙山县长等职。1947年
12月,马鸿祥入华东高级党校学习。1948年2月结业后,随军到河南省,先后任宜阳县县长、四专署
副专员。后调赴广西,历任桂林行政区专员、自治区粮食厅厅长、财贸部副部长、计划委员会副主任、
财贸办公室代主任、党组书记等职。“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残酷折磨,被迫害致死。1982年,自治区
党委为其平反昭雪。
杨松贵(1885~1968) 蒙阴县垛庄村人。回族。女。因其丈夫姓彭,俗称彭大娘。出生于农民家
庭。1938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12月任垛庄村妇女抗日救国会会长。此后,相继兼任蒙阴县参议
员、鲁中区参议员。她在担任妇救会长期间,积极发动妇女推米磨面、烙煎饼、做军鞋军衣,支援八
路军。有时她家堆放的衣料、鞋料顶着屋梁。杨松贵不识字,就用高粱秸的节做记号,将任务分配给
妇女,再按数量收回成品。由于她不停地做军鞋,一只手背被麻线勒起一个永久性的大鼓包。1941年
11月,5万日伪军对沂蒙山区进行大“扫荡”,杨松贵转移时,不顾自家的物品,和儿媳各自背起一
大包军鞋,奔向北山加以掩藏,她说:“八路军最需要军鞋,绝不能叫日本鬼子毁坏。”
杨松贵对革命干部、八路军战士象亲属一样的爱护。党组织的有些秘密会议和新党员入党宣誓,
多在她家举行。她对住在她家的干部、战士,总是让他们吃好、住好,遇到敌情,就加以掩护。在反
“扫荡”中她发现有个战士掉队,她便将丈夫的衣裳拿来给战士化装,使其躲过日军的搜捕,返回部
队。1941年秋天,垛庄区青年抗日救国会会长刘继先身患重病,她和韩大娘(名谢德甫)昼夜轮班守候
护理,并用老母鸡熬汤,一口一口地喂,刘继先感动得流下热泪。当时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曾谱写名
为《歌颂彭大娘》的歌曲,对她进行颂扬。歌词称她为“女英雄彭大娘”。杨松贵被日伪军列为重要
人物,悬赏500元伪币加以抓捕。杨松贵对艰难险厄从不畏惧,战争年代她动员4个儿子参加了革命,
大儿媳也接替她担任了垛庄村妇救会长。
李义丰(1911~1968) 莒南县石泉湖村人。出身贫农。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农救会会长。
1944年,任村各界救国联合会会长。翌年任村支部书记。曾带领民工支援甲子山区反顽斗争和孟良崮
战役。从1943年起,李义丰带头组织变工组,坚持走“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道路。石泉湖村当时
28户人家,只有300亩贫瘠的山丘梯田,丰收年景亩产粮食不过65公斤。李义丰提出“全村人搿伙起
来,治山养山吃山”的建议,联合全村7个互助组于1944年建起山东第一座水库(1959年,中共山东省
委第一书记舒同在视察时称该水库为“山东水库之母”,并题词称该村为“山区水利建设的典范”),
结束了全村人畜用水难的历史。经10个冬春奋战,封山造林500亩,其中柞林250亩,果园100亩,邻村
称石泉湖为“山区绿化之师”。1952年,李义丰出席了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会议,获“山东省劳动模
范”称号。
1953年,李义丰带头组织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并任社长。1954年,村中的两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
社合并为“日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李义丰任主任。他带领社员开展更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
建起了3座连环水库,深翻整地460亩,改良土壤276亩,增强了土地抗旱耐涝的能力。1956年,全社粮
食单位面积产量比1953年增长1.5倍,人均收入增长1倍。同年3月,李义丰参加中央赴朝慰问团,受到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金日成的接见。 1957年2月, 出席了全国首届农业劳动模范会议,获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11月,出席山东省第三届社会主义农业建
设积极分子会议,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同年,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授予石泉湖村“日光”农业生产
合作社锦旗一面,上书“是水土保持的榜样,是山区建设的典范”。自本年开始,他担任山东省政协
委员。1958年8月,他兼任路镇人民公社副主任。带领群众继续进行水利建设,建塘坝4座,缓水坝4
座,闸山沟115道。他们还学习厉家寨经验,把全村478亩山岭薄地全部整成“三合一”高标准梯田,
其中338亩为石砌地堰,320亩建成水浇田。1959年9月底,李义丰应邀赴北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国庆观礼
活动,再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
“文化大革命”期间,李义丰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遭到错误的批判和残酷折磨,
1968年去世。1978年,中共莒南县委为他平反昭雪。
薛汉鼎(1914~1968) 莒南县大薛家村人。出身中农。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赴延安抗日
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11月结业后被分配到新疆八路军办事处工作。此后历任新疆叶皮县税务局副局
长、省财政厅视察员、轮台县税务局局长等职。1942年9月17日被国民党新疆省主席盛世才逮捕入狱。
1946年经党组织营救获释返延安。同年9月到山东,先后担任郯海工商管理局局长、连云港进出口局
副监委等职。1949年9月,随军南下云南省,历任昆明市工商局局长、云南省财委委员、昆明市财委
副主任、市委财贸部长、副市长,曲靖地委副书记兼专员等职。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
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组织为其昭雪。
赵如彬(1947~1969.1) 郯城县前赵村人。贫农出身。1968年参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某部
十三连当战士。入伍后,他努力学习毛泽东著作,时刻以张思德、雷锋等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自觉
磨炼革命意志。在一次施工中他手部受伤,手指断了一节,肿得很粗,伤口已化脓。卫生队给他做手
术时,他坚决不让用麻药。并说:“麦贤得头部受了重伤还坚持战斗,我这点伤算什么,别浪费麻药
了。”手术时他疼得额头上流下豆大的汗珠,但却一声没吭。手术后第三天他就主动返回连队。连里
安排他当马车驭手,他高兴地说:“革命战士任凭党挑选,党叫干啥就干啥。”1969年1月8日,赵如
彬赶着马车去拉水,不料军马受惊,拉着车飞奔。当惊马狂奔到村里大街的拐弯处时,恰巧女社员郭
兰英从对面走来,一时间惊慌失措,不知如何躲避。在危急关头,赵如彬一面大喊:“快躲开!”一
面用全身力气勒住马缰绳,贴紧马身狠命将车往右扛。女社员终于脱了险。赵如彬被惊马撞倒在地,
马车从他身上压了过去。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不幸牺牲。部队党委作出决定并报请上级批准,追
认他为革命烈士并追记一等功。《内蒙古日报》等报刊报道了赵如彬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烈士生前
部队驻地固阳县召开了有内蒙古军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三级政府领导参加的庆功大
会,并决定广泛开展向赵如彬烈士学习的活动。当地群众在烈士牺牲地建立了烈士纪念碑。为缅怀烈
士,被救女社员郭兰英改名为郭学英,并为自己刚满4个月的孩子取名“爱民”。
马跃崙(1912~1969.1) 原名永祥,又名善久。莒县吕家崮西村人。出身中农家庭。1932年毕业于
莒县简易师范,在家乡一带教小学。1938年1月组织起30余人的“崮西抗日军”。不久被国民党莒县
县长许树声收编为莒县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十一中队,后改编为国民党六十九军混成旅三团二营,他
先后任中队长和营长。1939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教育下,率部投奔八路军,编为山东纵队二
支队驻莒独立团,他任团长。1940年,马跃崙任山东纵队二旅六团团长。先后率部攻克石井、籍庄等
日伪据点,并对国民党顽固派孙焕彩部的袭扰进行了坚决反击。1942年起,他相继任莒中县县长、滨
海行署交通局局长。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调河南省任公路局长。此后历任中南区运输公司
经理、洛阳拖拉机厂厂长、河南省经委主任、国家建委建材工业局武汉管理处党总支书记兼主任等职。
在洛阳拖拉机厂任职时被评为工业劳动模范。
王普(1900~1969.1) 字贯三。核物理学家。沂南县东贯头村人。父亲王西琪,曾是省立第三师范
学监。王普7岁离家随父求学,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28年毕业后,历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
究所助理员、山东省教育厅督学、青岛大学物理系讲师。1935年留学于德国柏林大学,为德国威廉皇
家研究院研究生,获科学博士学位。期间,他同几位著名原子核物理学教授首次成功地进行了震惊世
界的铀235裂变实验,为原子能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王普是当时参加这项工作的唯一一位中国学者。
1939年初,王普受聘到美国卡奈其科学研究所(美国国家标准局前身)任研究员,继续从事原子能物理
研究。1939年底回国,先后任北平辅仁大学物理系教授、主任。1946年调山东大学任物理系主任、代
理教务长。
1947年底, 因不满于国民党当局的反动政策, 再次应聘到美国国家标准局任射线物理研究员。
1949~1956年,先后在美国的杜克大学、范德比尔特大学任教授,开始了宇宙线和高能粒子通过乳胶
片的原子核反应研究。1956年8月,王普借赴欧洲参加物理学会之机,向中国政府提出返回祖国的要
求,经中国驻荷兰使馆的帮助,绕道苏联回国,被分配到山东大学,先后任物理系教授、原子物理教
研室主任、物理系主任。在他的倡导下,建立起乳胶实验室,带领几名青年教师从事研究工作。同期,
他还兼任青岛市科协副主席、省物理协会理事、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省政协第一届常务
委员会委员。后因患高血压和心脏病,长期住院疗养,但仍关注着物理系的研究工作。“文化大革命”
中,他被隔离审查,受尽折磨和迫害,1969年1月15日不幸去世。
王普一生共发表学术论文14篇,多刊于德国《物理杂志》、美国《物理评论》、《美国物理学会
会报》、《科学仪器评论》、《英国辐射学杂志》;翻译专著4种;科学评述文章10余篇。
刘树华(1911~1969.6) 曾用名刘春玲。莒南县吕刘渊子村人。出身中农。1938年1月参加抗日游
击队。1940年入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任鲁中及滨海军区地方武装团
团部教育干事。1948年任鲁中南区党委办的学习班指导员。1950年随军南下,到云南玉溪地区工作。
历任地委秘书科科长、 专署合作科科长、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等职。 1957年1月任玉溪专署副专员。
1958年9月任专署党组副书记。1959年10月兼任地委常务委员。
孟庆友(1916~1969.9) 莒县寨里河村人。贫农出身。1938年1月,参加马跃山仑、马骅等领导的
崮西抗日队伍。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升任排长。翌年5月,随“马营”脱离许树声部,
参加八路军,被编入山东纵队二支队驻莒独立团,任三连副连长。1941年9月,改任山东纵队二旅六
团侦察连连长。
1943年8月,孟庆友出席山东军区召开的群英大会,荣获“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45年1月,
他改任滨海军区独立三团武工队长。同年8月,随所在部队赴东北,先后任东北民主自治军第一师司
令部侦察参谋、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十六师科长。在彰武县秀水河子战斗中,他神出鬼没,出奇制
胜,抓获俘虏多名,立大功1次,获战斗英雄称号。1947年10月调任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纵队司令部
二科科长。四平战役中,他带侦察员深入敌军腹地,获得重要情报,立大功和小功各1次。此后,他
在辽西、平津、宜昌、沙市、湘西等著名战役和战斗中均有显著战绩,多次受嘉奖。建国后,孟庆友
先后任四十七军二科副科长、第四高级步校区队长、一四九师中校团长。1960年转业到化工部,相继
任供应处长和行政处长。
杨庭芸(1888~1969) 字香斋。苍山县庄坞人。出身地主。因与本村大地主杨介藩打官司赔光家
产,蹲过“班房”,被迫流落他乡。1930年杨介藩死后他才回乡。开始,组织“三番子”,靠帮会势
力在庄坞集上玩行收税、“华局”赌博,因仗义疏财,颇被友朋拥戴。“七七事变”后,拉起武装,
很快发展到700多人,杨自称团长。人们习称其部为“杨团”。后杨庭芸接受国民党专员张里元的委
任,当了保安团长。曾随张赴沂水作战,被日军击败。1939年冬他看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的壮大,
同意将所部改编为八路军东进支队第四大队,杨庭芸任大队长。次年秋,调任临沂扩军委员会自卫大
队队长。1941年10月杨全家在日伪“扫荡”中被俘,在日军诱迫之下,杨又接受日伪要求,将其部改
编为“剿共团”,杨任团长。1944年4月13日夜,杨庭芸率部起义。除其所属17个据点外,另有14个据
点随杨团一同起义。起义后,杨庭芸任山东军区警备九旅十七团团长。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任山东
省政协委员、临沂县人大代表、临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高赞非(1906~1969.3) 原名佩纶,郯城县马头镇人。生于小康家庭。1922年,考入济宁中西中学,
半年后辍学到商店做学徒,不久又到马头承志小学做教员。1924年夏,前往曹州省立第六中学拜见梁
漱溟。时,学者熊十力正在梁主办的重华书院任主讲,高赞非以所撰《论语研究》自荐,深得熊氏赞
赏。他师事熊氏十分勤勉,曾将熊氏谈话记录整理为《尊闻录》出版。其后,又随熊氏辗转武昌、北
京、上海、南京等地,在其指导下学习心理学、哲学、伦理学。1927年秋,经熊十力介绍到南京中央
大学哲学院任助理。
1929年,高赞非应梁漱溟之邀到广东省立第一中学任教。他在梁氏思想影响下,遂以“乡村建设”
道路为改造社会和进行民族自救的济世良方,此后数年追随梁氏致力于乡建运动。先后任邹平山东乡
建研究院班主任、山东乡建研究院菏泽实验县巡回导师、山东乡建研究陆军第一分院教育长、菏泽乡
建师范教育长。
全面抗战开始后,高赞非见梁氏乡建道路走不通,公开宣布坚决不流亡,并于1937年冬组织了百
余人的队伍在菏泽、郓城一带开展抗日斗争,还创办了油印刊物《鲁西吼声》,宣传抗日。不久,他
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取得联系,亲赴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参观,并经范筑先介绍拜见了徐向前、宋
任穷等。1938年夏,日本侵略军占领了马头镇,高赞非的父母及胞弟佩经宁死不受辱,均投入家中水
缸自尽。时临郯抗日团体纷纷成立,高赞非出任郯城二区抗日动员委员会主任,并主办《动员报》宣
传团结抗战。1939年10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攻克马头,次年1月成立了郯城县抗日民主政府,高
赞非被推选为郯城县抗日动员委员会主任及鲁南抗日动员委员会四分会主任。在共产党领导下,他积
极从事抗日宣传和组织民众的工作,历任山东抗敌协会四分会主任、省会部宣传部副部长、山东省文
协研究部长、滨海区文协主任、滨海区参议会参议长等职。1943年2月,经谷牧、刘导生介绍,高赞
非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2月,高赞非被选派到华东建大学习。济南解放后,先后任济南市文教局视导室主任、中
教科长、副局长、局长。1950年,他被评为济南市文教局模范党员。1955年任山东师范专科学校校长。
1956年山东师专改为曲阜师范学院,他任院长兼党委书记。他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组织观摩教学,
有时还亲自讲授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深受师生欢迎。1958年整风补课,他受到错误批判和处理
后,对个人名利地位毫不介意,仍然勤奋工作。“文化大革命”中,他身处逆境,仍坚持学习《毛泽
东选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资本论》等。1969年3月,他在劳动时摔倒,引起心脏病突发,
不幸逝世。1980年12月,中共山东省委为他平反,并对他一生为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很高的评
价。他一生勤奋好学,治学态度严谨,重视学术研究,有《大学生的学习方法》、《论孔子的心理》、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等论著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