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李村乡村建设运动及影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7&rec=50&run=13

曲海波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社会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其中尤以农村
最为突出。因此,一批从海外学成归国的学者和国内一些有识之士纷纷为拯救破败的
农村积极奔走, 轰轰烈烈地掀起了 “乡村建设运动“。这次运动由于日本入侵中国
而被迫中止。“乡村建设运动“历时十几年之久,因注重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因
而在中国现代历史上意义深远。
1931年12月,沈鸿烈兼任青岛市市长,沈虽是军人出身,但具有比较进步的民主
思想,重视青岛郊区农村建设,他的这种执政方针与当时乡村建设运动在国内的广泛
兴起不无关系。
沈鸿烈构筑青岛乡村建设的执政理念,旨在以政府的力量推动青岛市的乡村自治,
以完成国民党训政时期的政治目标。正如李先良在《沈鸿烈市长青岛庶政述略》一文
中所述:“青岛过去执政者之建设,均着重市区而忽略乡区。而沈氏则以为乡区占全
市面积70%,人口亦占全市50%以上,达36万人,而耕地面积仅25万亩,平均每人不
足8市分。 农民以种植甘薯为主,每年每亩收益约15~30元。除去地税肥料等费,平
均每口每年仅约1 4元左右。 鉴于乡区土地之广,人口之众,政府不可置教养维护之
责于不顾。故于任之初,即以推进地方自治为己任。但以乡区辽阔,农民知识短浅,
欲以奠定乡区自治基础,决非一蹴而就,必须以官治辅民治,乃成立乡区自治建设办
事处, 其旨深合中山先生训政时期训民以政之建国程序。“1932年4月,青岛市先后
成立了李村、 九水、崂东、夏庄、沧口、阴岛、薛家岛等7个乡区建设办事处和水灵
山岛分处。是年,国民政府第二次内政会议召开后,全国各地乡村建设运动开始得到
政府的支持和资助。由此,乡村建设运动由纯粹的民间行为走上了与政府合作的方式,
即 “政教合一“的道路。 同时,乡村建设运动使原来单独由教育机构和学术团体进
行的乡村建设实验和现政权结合起来,乡建事业与地方政府职能开始一致。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内容包括社会调查、行政改革、基层自治、发展教育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后者涉及文字教育即扫盲、文艺教育、科学教育、卫生教育、
公民教育等内容) 、引进和推广动植物良种、移风易俗、提倡合作、自卫保安、卫生
保健等多方面。通过查阅民国时期青岛档案史料显见,青岛市的乡区建设内容基本与
之相一致。
1932~1934年,青岛李村乡区建设主要包括社会、教育、公安、工务、农林等五
大方面事项,涵盖范围广。乡区建设强调乡村的全面协调发展,认为各方面的因素是
相互联系的,乡区建设的各项措施是试图对旧有的乡村政治、农业经济和农民素质进
行具有一定现代化性质的改良,从而显现了当时人们对农村进行改造的一种现代超前
思维模式。
李村乡区在模范新村建设工作中,认为“改良村治为兴复农村之急务,而建设模
范新村尤为试行村治之先导。“模范新村建设工作经勘察评估,“以李村、张村、中
韩哥庄三村改设模范村最为相宜。”“李村为四通之区,户口繁盛,商业亦粗具规模,
自来水、电灯路线早已装置,均可临时扩充;张村商业缺乏,然交通户口与李村相似;
中韩哥庄交通不甚便利,然街道整齐,户口繁盛,人民略称富庶。以上三村改设模范
村实属轻而易举。”模范新村建设成果大致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对李村河南街东西马
路及李村河北街南北马路进行了翻修,修筑李村医院前东西马路,修理路旁排水沟,
至1933年已形成市街路1765米(宽5米) ,在李村河北十字街增设交通警察岗位。对李
村医院设备进行扩充,村内各街垃圾每日实行扫除,饲犬实行挂牌登记,并捕捉无牌
野犬病犬。在李村河南、河北各自设立调解委员会,调处民间纠纷。督促儿童入学,
实行义务教育。取缔不良建筑,整理村容。修理公众厕所,修筑李村河南、河北各街
垃圾箱,并按规定清扫街道,在河南建垃圾箱3个、河北建1个。
在改进乡区卫生保健工作中,李村乡区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举行防疫及卫生讲演,
二是训练旧式产婆,三是增设乡区巡回医师,四是取缔市场无照药摊,五是施行村民
种痘。这些措施对于改善当时乡区农村落后的卫生状况,提高农村民众健康水平起到
了较好的效果。 1934年7月14日,联合第七区公所、第六公安分局、李村中学、李村
小学、李村医院组织举行了李村夏季卫生运动大会,内容包括向村民分发各种防疫药
品, 由学校军乐队奏乐开道,组织全乡区村民代表400余人游行大街小巷详细检查,
遇到有秽土污水地方及时扫除并喷射消毒药水。1934年7月21日~8月20日,组织各村
村民和小学学生广泛参与扑蝇运动。在李村河南茶肆内设立李村民众阅报室,并订购
青岛及外地报纸四份,供民众阅读。对李村大集进行治理整顿,设置肉市、鱼市、菜
市等市牌20个,划区入市设摊。李村乡区对乡区内各村的孤老和残疾人每年冬季统计
造册,上报青岛市社会局批准予以赈济。
在发展农村经济工作中,李村乡区首先完成了以“农村经济概况“为主题的调查,
认为“农村经济调查为复兴农村之要项“。 调查结果显示:“本辖境共有耕地三万
七千三百一十一亩,共有人口七万二千六百八十八口。按照平均计算,每人只摊地半
亩,除去有地者五十亩以上者占千分之一,三十亩以上者占千分之五,二十亩以上者
占千分之十,十亩以上者占千分之百外,其余每人平均不及半亩。农作物每年每亩之
收入约三十元,除去肥料工资等纯收益不过十元上下。农民副业仅有小规模之蔬菜园、
旧式织布、粉坊、杂货商、石工、木工、瓦工等,其收入以工匠为最高,年可得工资
百余元。农民每年之生活费平均约在三十元,所以村民不能专恃农作维持生活,多赴
纱厂作工,此农村之大概情形。”全乡区93个村庄共有公共水井183口,私家水井296
口,猪头石等3个村庄因地势过高原因,无法打井,村民饮水均从村边河底打洞取水;
全乡区共有梨树42958棵, 如遇丰收年, 每棵梨树可产梨150斤, 每斤梨零售价大
洋3分, 总计收入大洋193300余元;苹果树5000余棵,桃树500余棵,两种果树每年
收入大洋约计145000余元。调查风俗涵盖生活状况、社会习尚、婚嫁情形、丧葬等四
方面内容。佃农及田租情形调查结果显示,全乡区有耕农8564户,佃农1915户,占耕
农总数的18%,佃农每年每亩地农产品平均收入大洋28元,除去肥料、畜工、租金等
成本,净收入大洋五六元左右。
在规划乡区交通工作中,李村乡区采取了规划应行通车路线以利交通、延长乡区
公共汽车行车时间等措施。 1932年,青岛市汽车公司先后开辟6条行经李村乡区的公
交长途行车路线。1933年11月~12月,在李村河南岸西首沿台柳路与河流之间辟建公
用停车场一处, 长120米,东端宽3米,西端宽9米半,可停放汽车50余辆。李村乡区
在德国侵占时期,即以李村为中心修筑纵横干路。至1931年,李村区域内已筑成道路
11条。 但许多道路年久失修, 1932~1933年上半年,先后修补道路432825米,面积
1480068平方米。 在此基础上,1933~1934年上半年,又新修筑乡区道路千条,村道
14条及小学用路2条。期间,由政府出资购料由民间出夫帮工,修筑石桥6座、铁梁桥
1座、 滚水桥2座、河底桥3座及涵洞33座。1932~1934年,李村乡区新筑大型交通主
干道路共计9条。
1932年,青岛市教育局制订《青岛市乡区小学校建筑校舍简则》,提倡、推行校
舍建设,各乡区小学成立建筑校舍委员会,建筑费用由政府补助四分之一,所余四分
之三由村中地亩摊派或特别捐助;为鼓励捐资兴学,还制订了《青岛市捐资兴学褒奖
条例补充办法》。1933~1934年,李村乡区的侯家庄小学、夏王埠庄小学、王埠庄小
学、东李小学、下河小学、上流小学都新建了数间教室及附属设施。至1934年,全乡
区有中学一所,即李村中学;完全小学20所;初级小学11所;小学附属分校42所;民
众学校(成人)31所,短期小学班5个,半日学校1所。李村乡区为了提高教育质量,督
促各学校组织教学研究会、举办分区教育研究会、组织教学参观团、举行示范讲演等
教研活动。同时采取整顿缺席、统一教材课本、限令教员拟定教学进度表、实行指导
学生自习、实行平时考试、计划标准测验及抽考等措施,逐步建立较为完整的学校管
理体系和规章制度。李村乡区各种学校教育的推广和相关措施的实施,使全乡区农民
及其子弟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增多。
李村乡区重视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认为“农村经济破产之主要原因,多由于
农业之未能改良及农家副业之未能发展,是以改良农作提倡农家副业为乡区建设复兴
之根本要图,而不可一日缓者也“。1932年,在李村、中韩等地设立推广试验区12处,
面积18亩8分, 设有温室6处、温床4个,进行蔬菜、樱桃、花卉新品种试验,由青岛
市农林事务所李村农林分所具体负责实施管理指导。农业推广实验区建设通过租借农
民土地的方式进行,由青岛市农林事务所向被租借土地的农户酌情支付租金,并免费
赠送种苗、肥料、农药等,李村农林分所技术人员现场给予农户技术指导,实验区收
获的农产品全归管理农户所有。农业推广实验区建设在全乡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
作用,乡区很多农户纷纷要求出租土地,作为农业推广实验区管理农户。
李村乡区还设立特约农田、采种田等多处,以此作为新品种、新耕作方法的示范
田; 在李村、吴家村等地设小麦良种田6处,用于繁殖新品种。规定特约农田位置必
须位于马路两旁及村庄周围,便于农民就近观摩学习和对特约农户进行管理。1932年,
登记办理特约农户19家,农作物种类以栽培蔬菜和果树为主。栽培蔬菜的农户由李村
农林分所发给优良蔬菜种子,并设立温床,施行促成栽培。栽培果树的农户,由李村
农林分所发给果树苗,同时指导在果树间种植普通农作物。特约农田的设立使特约农
户尝到了科技种田的甜头,至1933年末,所有特约农户喜获丰收,其他农户纷纷要求
登记做特约农户。是年,登记办理1934年特约农户共计35家,特约农田种植面积共计
55亩9分;采种田6处,面积共计12亩2分。
在全乡区建立4个推广中心区, 即西吴家村蔬菜中心区、枯桃花卉中心区、午山
桃树中心区、河东养鸡中心区。通过选择模范农户发给种苗,技术人员给予技术指导
等措施,提高了各种蔬菜、水蜜桃、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产量,带动周边农民掀起了
学习农业生产技术的热潮。 在搞好推广中心区工作的同时, 为提倡蔬菜品种改良,
丰富青岛城市市场供给,1932~1934年,每年由李村农林分所栽培茄子、青椒、生菜、
酸菜、番茄、芹菜、山药、南瓜、大葱、菜豆、黄瓜、油菜、白菜、甜菜、胡萝卜等
优良蔬菜种子,免费向全乡区各村农户分发,大力推广栽种。
1933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 为反映青岛各乡区开展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良推广成
果,由青岛市政府主办,青岛市农林事务所承办的“青岛市农业展览会“在李村农场
(李村农林分所驻地)举行。参加展览的是各乡区选送的粮食、蔬菜、水果等各种农产
品。李村乡区各村农户参加展览积极踊跃,共报送展品1590件,经过展览会组委会评
选,其中17种展品被评为一等奖,30种展品被评为二等奖,49种展品被评为三等奖。
获奖农户分别得到了大洋1~10元不等的奖励。
据史料统计, 20世纪30年代,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
全国各地先后设立的各种乡村建设实验区有1000多个,诚如梁漱溟②所言:“南北各
地乡村运动者,各有各的来历,各有各的背景。有的是社会团体,有的是政府机关,
其主张有的如此,有的如彼。”但其共同点是关心乡村,立志救济乡村。在民国时期
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山东省青岛市、山东省邹平县、河北省定县、江苏省江宁县因建
设成效显著,而被全国各地乡村建设实验区和机构作为考察对象学习推广。据当时到
李村乡区参观者文字记载:“车过李村,也是绿林红瓦,房屋整齐,许多白壁蓝字表
示的‘李村乡区建设办事处、李村中学、小学、医院、农场、憩游所、讯鸽所、公安
分局、合作社、农行办事处、市集、邮局……’新建筑,新组织,不一而足,若无四
野园田,我几疑为不是村了。”这种将现代文明从城市推向乡村,意在缩小城乡差距、
提高大众文化素质的农村基础建设,今天我们回眸,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作者单位:李沧区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