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公用事业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138&run=13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 高国耀等 总编 段祥泰 寿杨宾 副总编 郑斌 张文
彦 主编 赵超 季义先 副主编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7年 1000册 170千字 261页 48.00元
ISBN7-5011-3610-6

《青岛市志·公用事业志》编写始于1987年,1997年正式出版。全书以篇、章、
节层次划分, 共分为4篇、14章。首篇为公用事业管理,依次为供水、公共交通、供
气。上限自1891年青岛建置始,下限至1990年。为彰明个别事物的因果,适当上溯或
下延。
德国侵占青岛时期,青岛城市供水和公共交通事业初步兴起。1899年至1908年,
海泊河、李村水源地先后建成,日供水6400立方米的城市供水系统投入使用。1901年
出现了两轮人力车,1907年德商开办了市郊客运汽车行,城市公共交通已成雏形。日
本第一次侵占时期,城市供水已建有3处水源地,日供水能力达1万多立方米。
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青岛市区拓展,道路增加,人口增长,
对城市供水和公共交通的需求扩大。这一时期又新建了一批水源地、贮配水池、加压
站。城市公共交通方面,已由私人办车行(车行多时达三四十家)发展到官办或官督商
办公共交通。1934年已有10条营运路线,形成了城市公共交通网络。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日本为维持其统治,建成黄埠水源地和四方山水池,使城
市日供水达到1.2万吨。 同时,取缔私营公共汽车业,成立了青岛交通株式会社,垄
断城市公共交通,增加车辆,延长线路,为其殖民统治和侵略战争服务。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供水设施和公共交通基本上处于维持状态。城市
供水得以勉强维持外,公共交通机制变化无常,1948年曾两度陷入停业瘫痪。
1949年6月, 青岛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实业部接收了
青岛公用事业机关,致力于恢复、建设和发展,揭开了青岛公用事业的新篇章。
三年经济恢复时期, 尽管财政困难,用于公用事业项目的投资仍达344.5万元,
占市政建设总投资的57%。城市供水方面着重进行了管网配套建设,先后铺设了四方
山到观象山的管道15千米;在居民区和码头增设了配套管道和公用水站。公共交通事
业贯彻“低利多运,必须保本,力争盈余,经济核算”的方针,组织人力、物力,维
修车辆,开辟线路。1952年,有76辆车在10条线路上运行,线路总长度达124.4千米,
年行驶里程达183万千米。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青岛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经济建设计划,增加了生产建设
的投资,城市基本建设投资仅占总额的5.4%,其中公用事业投资422.3万元,仍高于
恢复时期的投资。这期间,公共交通发展尤其可观,装配和购买了39辆大客车,新开
辟了运行线路。1957年总行驶里程610万千米,平均每车行驶54400千米。
第二个五年计划和经济调整时期,青岛建成了崂山水库及其配套供水设施,使青
岛的取水面积扩大了90多平方千米。1962年,全市年供水达到2700万吨,比1950年翻
了两倍多。
“文化大革命”时期,城市公用事业受到冲击,正常秩序被破坏。企业连年亏损。
但是,这一时期发展了民用液化石油气。1972年成立液化煤气站,1975年全市用气户
即达到8324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公用事业进入了大发展时期。1978年至1984年,仅大
沽河引水应急工程就新建水源地5处, 凿井253眼,新建机室4座,安装输水管道1265
30米, 修建混凝土暗渠别81168米,修建引用莱西县产芝水库和平度县尹府水库储水
的引水渠道90千米等。20世纪80年代末,又进行了“引黄济青”工程,使青岛走出了
缺水的困境。 1990年全年供水量增加到9967万吨,比1950年增长了15.48倍,平均每
日供水27.3万吨。 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9%。在公共交通方面,公共汽车和电车由1
978年的409辆增加到1990年的801辆; 全年客运量由1978年的27351万人次增加到629
95万人次。特别是1979年成立了客车出租公司,客车出租业异军突起,结束了建国以
来无出租汽车的历史。 出租汽车由1979年的28辆,发展到1990年的832辆。小公共客
车作为大公共客车的补充,一出现就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欢迎,成为公共交通一支不可
忽视的力量。在供气方面,液化石油气和煤制气的开发使用,改变着青岛人民的燃料
结构,改变着青岛人民的生活。1978年液化石油气用户已发展到17万人,用气普及率
达18.6%。1987年煤制气开始供气,使用气人数达到65.4万人;1990年用气人数激增
到75万人,用气普及率高达56.2%。

(赵嘉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