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人口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103&run=13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 高国耀等 总编 段祥泰 寿杨宾 副总编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1年 1000册 200千字 311页 45.00元
ISBN7-80113-890-2

《青岛市志·人口志》1999年始修,2001年正式出版。志书以篇、章、节层次划
分, 共分为5篇、18章。首篇为:人口规模,依次为:人口构成、人口素质、人口管
理、计划生育。上限自1891年青岛建置始,下限至1990年。
青岛建置初期, 有20余个村庄,总人口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渔业、家庭手
工业以及商贸业。
德国侵占时期,所谓租借地内的村庄被强行拆迁归并,土地被当局以建置初期的
价格强行收买。此后,城市建筑、交通运输业兴起和发展,外来人口加入建筑业和工
商业,青岛人口迅速增加。1901年为14000余人,其中外侨600人,德国军队1500人。
1913年市区人口发展到53312人。 其间,主要由于男性劳动力的涌入,男、女性别比
差异很大。1902年为1295.37∶100,男女比例最小的1913年为467.92∶100。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日本人大批移民青岛,市区人口增加,1918年达78804人,
较1913年增加47.63%。自那时起,随着工商各业的发展,妇女就学、就业人口增加,
性别比逐步缩小。
北洋政府统治和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人口逐年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
和机械增长率迅速上升。1936年,市区人口达57万余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由
于战争,人口大批外迁,当年统计全市人口381364人,比1936年减少19万人。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人口变化曲线起伏。既有1937年撤离的日本人复涌入,又
有大批劳工被强行掠往东北和日本本土,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等国侨民
撤离,工厂企业大批倒闭或停产,工人大批失业,百姓流离失所。1943年市区人口降
至441473人,较最高年1941年626234人,减少16万余人。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随着日本侨民等的撤离,抗战期间流离的百姓纷
纷返回,同时部分被中国人民解放的城市、农村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地主、还乡团等
携家带口亦涌入青岛, 使青岛人口剧增。仅1946年即达753369人,1948年则突破100
万大关,男女性别比降低至118.93∶100。
1949年后,人口的机械变动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其一为1949年至1957年的户口自
由迁移时期,这个时期允许城乡之间、城镇之间居民自由迁移,由农村和其他城镇迁
入青岛的人口明显增加。其二为1958年至1978年的控制户口迁移时期,对迁入人口作
了规定和控制, 这个时期人口总量上虽然增加,但迁出人口多于迁入人口。其三为1
979年后的户口半开放时期, 落实政策返城,知识青年返城,解决夫妻分居,解决科
技人员、海防边防军官家属等的“农转非”,以及外商投资户口和蓝印户口等,改变
了城乡之间、地域之间户口封闭和半封闭状况。1979年至1990年,共迁入330551人。
人口的自然变动,则分为五个阶段。其一为1949年至1957年,对人口出生未加控
制, 一度甚至鼓励生育, 是青岛市人口出生的第一次高峰。 1954年出生率最高达
51.62‰,自然增长率高达44.80‰。其二为1958年至1962年,由于“大跃进”和国民
经济发生困难, 出生率低, 死亡率高, 年均自然增长仅2万余人。其三为1963年至
1970年,为青岛市人口自然增长的第二个高峰。由于1966年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人口的生育和自然增长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其四为1971年至1985年,尽管出现第
三个生育高峰,但由于提倡计划生育、人口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明显降低。其五为
198 6年至1990年, 进入人口正常发展时期,无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步
入平稳状态,人口控制趋向成熟。
随着人民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逐步改善,人口
素质明显提高。表现为人口预期寿命提高。青岛解放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低于山东
省平均水平。 全市人口20世纪50年代人均寿命约为60岁,1990年提高到70.79岁,比
全国人均寿命68.5岁高,接近国际长寿国人均寿命72岁以上水平。
市区人口人均寿命提高更为显著, 达到74.96岁,远高于全国人均水平,达到国
际长寿国家人均寿命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也明显提高。1990年,全市每千人口中拥有
大学生18.6人,拥有大专生12人,拥有中专和高中生102.5人,拥有初中生292.8人,
拥有小学生354.4人;文盲人数仅占全市人口的13.1%。

(赵嘉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