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254&run=13

概况
沿革 北魏天兴三年(400年) ,于东安郡城(今沂水城)置城镇。隋开皇十六年(596
年) ,改东安县为沂水县,沂水城为沂水县治所。清道光七年(1827年)为沂阳社,清
宣统二年(1910年),设城关内、外乡,1936年设城里区,1944年8月成立城郊办事处,
1950年6月成立城关镇, 1958年10月成立城关人民公社,1963年改称城关区,1968年
建立城关镇革命委员会。1973年城关区更名为城关人民公社,建立了城关人民公社革
委会,1981年改为城关镇,1984年4月改称沂城区。1985年9月撤区设镇,改为沂水镇
至今。1949年至1953年,县城曾先后为沂蒙专署、沂水专署驻地。
地埋位置 沂水镇地处县境中南部,为沂水县人民政府驻地。东与莒县为邻,西与
龙家圈乡接壤,南与许家湖镇毗连,北与诸葛镇、道托乡交界。
自然状况 该镇境居半丘陵半平原地区,地势北高南低,东部有部分低山地,北部、
西北部系丘陵, 中部和沂河东岸为平原。 东西长17公里,南北长19.8公里,总面积
1.63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806公顷。主要山脉有无儿崮、东跋山、西跋山、雪山、
马山、 锣鼓山,其中无儿崮最高,海拔577米。主要河流有沂河、小沂河、双龙河、
雪山河、 顺天河,流域面积117平方公里。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等。经济
作物主要有花生、黄烟、蔬菜、桃、苹果、葡萄等。全镇植被面积3000公顷,森林覆
盖率19%。
全镇辖11个街(居)和89个行政村,辖区总人口17万余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94‰。
全镇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共6000余人,占全镇总人口的0.06
%。全镇有马、王、刘、张、陈、李等313个姓氏。
主要经济状况 2000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9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
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 64%、30%。是年完成财政收入1.08亿元,年末社会
金融各项存款余额1.67亿元。该镇经济支柱是乡镇企业。自1985年境内先后兴建投产
4个重点工业企业, 即山东青援食品集团、山东双成纸业公司、山东寰宇建安公司、
山东大地玉米公司,其中山东青援食品集团、山东双成纸业公司属国家大型一档乡镇
企业。乡镇企业对全镇财政收入贡献率达到95%以上。乡镇企业带动和促进了沂水镇
农业、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业等的发展,形成了食品、布鞋、液压机械、造纸
印刷、建筑建材五大支柱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食品城”“布鞋城”。
强镇由来 该镇财政总收入名列全市乡镇首位、全省前列。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
要有: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实践基地,
全国计划生育“双进”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先进
单位、 经济百强乡、农村经济综合实力200强乡镇、齐鲁乡镇之星、小康乡镇、安全
文明镇、文明单位、先进乡镇企业示范区等。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1949年,粮食亩产60公斤,总产348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对境内38公里长的跋山东干
渠等多次进行修整。先后对境内的沂河、小沂河、双龙河、雪山河、顺天河、大峪河
等10条河流进行流域综合治理,使水害变为水利,实现了小雨不出地块、中雨不出村,
大雨不出镇。旱能灌、涝能排的特产高产田,占可耕地的40%,被评为临沂市农田水
利改革建设管理年先进集体。2000年粮食亩产突破398公斤,总产达3051万公斤。
沂水镇注重引导传统农业向高产高效农业发展。特别是1999年,该镇提出了“特
色农业”发展战略,以发展林果、瓜菜、黄烟、畜牧、水产等为重点,着力培植专业
片、专业村、专业户,形成了“东线林果、中线养殖、西线高效种植业”的发展格局。
全镇林果发展到1666公顷, 2000年,见果面积999公顷,果品产量7000吨。全镇建冬
暖式大棚5000个,小拱棚6000个,主要种植芹菜、黄瓜、葡萄等20余种蔬菜、瓜果。
每年向市场供应蔬菜2万吨, 产值2000万元。2000年,仅芹菜种植面积即达2333.3 3
公顷。
该镇重视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近两年,山区植桧柏45万株,黄栌12万株,
平原林网及“四旁”植毛白杨树90万株,既绿化了环境,又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2000年底,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2.36亿元。
第二产业 1949年前,有酿造、粮油加工、白铁、砖瓦、木碳、小红炉等传统手工
业,多为个体私营。
1930年,国民政府沂水县建设局在茶庵街建起平民工厂,外地人也在东关街开办
振华泰被服厂。1952年开始发展社队工业,先后建起城关镇皮业供销社生产组,城关
镇前进鞋业社、建新被服生产合作社和城关镇印刷生产合作社等小型企业,后转化为
全民或集体所有制企业,现皆为县属企业。1978年后,先后建起城关公社汽酒厂、沂
水县糖果厂、沂水大修厂等13处镇属企业。
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形成镇、村、联户和户等多种
形式办企业。 1987年,发展起食品、布鞋、彩印、明胶、轧钢等113处村办企业,拥
有固定资产总值1850万元。90年代后,积极实施“抓大扶优”工程,对镇办企业进行
优化重组,培植起了青援食品集团、双成纸业公司、寰宇建安公司三大镇办企业,形
成了食品、布鞋、液压机械、造纸印刷、建筑建材五大支柱产业。
2000年,全镇共有乡镇企业6029个,从业人员4.77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51亿元,
创利税3.6亿元。 名优产品有:“青援”牌系列方便面荣获“第二届全国农业产品博
览会银奖”;特制钙奶饼干保持“部优”质量标准;“青援”牌系列食品被评为“山
东省名牌产品”;“双成”牌板纸被评为“临沂市名牌产品”;“力蒙”牌液压油缸
被国家机械工业部评为“机械行业可靠性认定产品”;“新华”牌明胶产品被评为首
届中国金榜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优秀新技术、新产品“金奖”产品。
第三产业 1949年前,境内沂城、松峰几个大村有集市。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后,
沂城先后兴起广盛、聚丰、源祥东、同兴永、顺源成、文清斋等商号。
1919年,城内有杂货、钱行等商号70余家,1950年,城关区供销社 (乡、村社合
并)建立,集体商业日益壮大。同年6月,对工商业进行了第一次调整,1952年11月,
进行第二次调整,1954年下半年,全面展开了对私营商业的改造工作。1956年,私营
商业大多数纳入合作化轨道。1978年之后,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日趋繁荣。
1987年, 有集体网点22处,个体网点868户。90年代,个体私营经济步入快车道,国
营集体商业服务网点大多实行集体承包或私人承包。近年来,镇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
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强化载体建设,规划建设了占地各1平方公里的食品、布鞋、
建材、私营等经济园区,沿东红、沂博路建成两条个体私营经济长廊,发展起沂河、
城东、双龙、东山、松峰、友兰六个商贸区和武家洼、田庄、七里三个工贸区。城里
形成了东关布鞋、小河家具、阳东建筑材料、阳西副食品、回民清真小吃、北关商业、
北关电子、南庄农副产品加工销售、西环路维修九条特色街道。至2000年底,全镇个
体私营企业发展到6070家, 其中,私营企业370家,个体工商户5700家,被评为临沂
市“发展民营经济明星乡镇”。
2001年,引进项目27个。其中,中国青岛六和集团投资5000万元建设沂水分公司,
已在沂水工业园征地4.67公顷,并开工建设。1999年以来,对境内名胜雪山森林公园
进行高起点规划建设, 已投资560万元,建设文化景点16处,公园初具规模。全镇第
三产业从业人员4047人,实现总产值56.6亿元,创利税4.2亿元。
特色产业 沂水镇素有“名吃之郡”的美称。革命战争年代的“拥军布鞋”伴随人
民子弟兵南征北战。该镇积极改造传统产业,使其转化为产业优势,现有食品加工企
业250家, 产品主要有饼干、方便面、糖果、淀粉糖、乳制品、肉制品等10大系列15
0多个花色品种, 年产量120万吨,现有布鞋生产厂家260家,产品主要有普通布鞋、
硫化布鞋等6大系列60多个花色品种,年产布鞋1.2亿双,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
治区,并出口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成了全国有名的食品城、布鞋城,并带动
发展起了造纸印刷、建筑建材等交通运输、饮食服务相关产业,形成了鲜明的发展特
色。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21年,东关街人王敬斋到淄川洪山煤矿当职员,1924年,加
入中国共产党, 任洪山煤矿党小组长。1926年3月,到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参加第六
届学习,9月毕业回山东,11月被中共山东区执委派回沂水县从事建党活动,1927年4
月,建立起中共沂水支部,王敬斋为负责人。1928年10月,中共沂水特别支部成立,
城内有两个党小组。 1985年底, 全镇中共党员总数达到1753人, 建党支部90个。1
994年6月,沂水镇被临沂地委评为“农村党建工作先进乡镇”。1995年,镇党员电教
站被市委组织部评为“党员电化教育先进单位”。1996年12月,镇党校被省委宣传部
评为“先进基层党校” 。1999年,被市委宣传部评为“临沂市基层党校示范点”。1
997年6月, 沂水镇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1999年,被中央党校授予“
‘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实践基地”。2000年底,全镇党员人数发展到3852人。被授予
“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基层政权建设 1950年6月,建立城关镇公所。1959年9月,设城关镇人民委员会。
1960年,实行党政合一。1968年,建立城关镇革命委员会。1973年,城关区更名为城
关人民公社, 建立了城关人民公社革委会。1981年2月,实行政、社分开,城关公社
革委会改称城关公社管委会。1984年5月,改为沂城区公所。1985年9月,成立沂水镇
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1950年, 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沂水镇委员会。198
5年, 成立沂水镇科学技术协会。1987年,成立沂水镇妇女联合会。1990年,成立沂
水镇机关工会。1993年11月,成立沂水镇乡土人才联谊会。1996年,成立沂水镇工商
业联合会(商会)。1998年,成立了沂水镇计划生育协会。2000年11月,成立沂水制鞋
行业协会和液压机械行业协会。
现任镇党委书记:陈希柱
现任镇长:刘桂民

社会进步
人民生活 1949年前,农民饱受战乱之苦,流离失所,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年人
均粮食85公斤,经济收入不足60元。1957年人均粮食95公斤,经济收入91元。70年代,
农村吃粗吃饱,以地瓜、玉米为主粮,80年代吃细,以小麦面粉为主食,90年代吃好,
以面食加鸡、鱼、肉、蛋为主。穿着方面,70年代多穿青、蓝、白单调衣服,如今穿
着颜色多彩,样式新颖,逐步向高档发展。如今全镇已有90%以上的农户建设砖石结
构的新居。城里有60%的居民住上了楼房。全镇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电话装机总
量2.6万余部, 移动电话8200余部,有线电视普及率60%。80年代普及自行车,90年
代摩托、机动三轮、各种汽车已逐步成为代步工具。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村富
余劳动力增加,积极投入工业和第三产业,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199 8年,
投资800万元建设了老年公寓, 建筑面积达4500平方米。设施先进,配套齐全。现已
有35位老人入住。自1999年1月始,镇政府对全镇80岁以上老人,每年发给200元长寿
补贴; 对百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给120元的长寿补贴。1995年,该镇被评为临沂市小
康镇,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390元。被评为“山东省小康乡镇”。

文教卫生
沂水镇1993年成立教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书育人”,不断
加强基础教育工作,大力发展社区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积极向素质教育转轨。
同时,注重倡师德,树形象,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坚持德、智、体
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批合格的人才。1995年,顺利通过了省政府“两基”
(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验收,1997、1998年,在县教
委组织的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评估中名列各乡镇前茅。1993年以来,全镇小学适龄儿童
入学率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一直保持在100%。 随着沂水镇经济的发展,教育投入逐
年加大,在全县率先完成了校舍改造“六配套”,先后投资近1000万元实现了“两基”
达标,又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了9000平方米的教师住宅楼、学生宿舍楼和综合教学
楼、科技实验楼,使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服务体系等日臻完善,与素质教育相
适应的教学硬件和软件得到进一步强化,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教育教学质量不断
提高。
2000年,沂水镇有初级中学4处,小学34处,教师852人,在校初中生4308名,小
学生8654名。
镇教委先后被评为全省“农村小学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全市“科教兴区先进单
位”、“青少年工作先进单位”、“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全镇现有市规范化级学校
2处、 县级6处,市级“五好村小示范学校”2处。1995年,沂水镇被省政府评为尊师
重教先进单位。 自1999年1月始,镇政府对考上本科院校的学生,每人给予1000元的
奖励;对特困生免费实施义务教育,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沂水镇卫生院建于1959年,现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其中门诊楼建筑面积3000平
方米, 病房楼1800平方米。现有员工172人,其中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38人。近年
来, 在镇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资400余万元用于医院改貌和引进先进医
疗设备,使镇卫生院医疗条件和医疗设备得到明显改善,达到了国家一级甲等水平。
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的实行,加快了全镇卫生事业发展步伐。镇卫生院注重加强医疗
队伍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职工素质,走“院有专科、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发展路
子,全院现有特色门诊6个,进一步方便了群众就医。2000年全院业务收入突破580万
元,比上年增长25%。

城镇建设
20世纪末以来,沂水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紧紧围绕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努
力加快以旧城、旧村改造为重点的城镇建设,城镇面貌日新月异,提高了居民生活质
量,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全镇两个文明建设。
旧城、旧村改造步伐明显加快。对老城区进行成片改造,规模开发,大力推行单
元式、别墅式居民住宅,3~5年内可全部实现楼房化。把旧城改造与第三产业发展结
合起来, 按要求建起了沿街商业楼,规划建起了布鞋、家具、建材、副食品等9条专
业特色街道,促进了全镇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积极搞好旧村改造,重点解决农村
“空心村”问题,加快住宅楼房化,最大限度节约土地资源。南庄村规划建设了占地
5.33公顷的鑫华住宅小区,先后投资7000多万元,建住宅楼25幢,并完成了小区内的
基础设施配套,成为全县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村级居民住宅区。近三年来,全镇共
拆迁2800户,房屋1.6万间,新建楼房80万平方米,总投资达4亿多元,使城区60%以
上的居民住上了楼房。全镇先后有66个村(街)进行了旧村(街)改造,城乡面貌焕然一
新。
城镇建设监督管理不断强化。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镇、片、村层层成
立了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层层有人抓,有人管。镇里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城市建设
工作的意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在城市管理方面,村村成立了卫生保洁队,落
实了绿化、美化、硬化、净化、亮化和安全工作责任制,使城市管理纳入了正规化。
镇里把城镇建设和管理工作列入岗位责任制考核,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特别是
在道路管理方面,镇里划定了重点管理的路段,统一选聘了养路员,实行分段管理,
大大提高了道路质量,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促进了经济发展。

(刘克法 马永彬 张耐松)

责任编辑:薛允锋 王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