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陡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2&rec=100&run=13

概况
沿革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博山县时始建镇,因地处岳阳河谷地,周围有东
顶、南天门、八古台等八个较大的陡坡,故名八陡镇。清宣统三年(1911年)八陡镇升
为博山县三区驻地。1955年3月,因境内有黑山而置淄博市黑山区(县级) ,1958年置
黑山人民公社,1981年改为八陡镇至今。
地理位置 八陡镇位于博山区东南部, 地跨东经117°56′-117°59′,北纬36
°18′-36°20′。镇机关驻地距博山区政府所在地9公里。东与崮山镇接壤,西与山
头镇相邻,南与石马镇相依,北与淄川区西河镇相连。
自然状况 八陡地处博山城外围山川地带, 四面环山。东西最大距离6.5公里,
南北最大距离8.1公里。 总面积3694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38.14公顷。主要山脉有黑
山、 大福山、刁花峪等,其中刁花峪最高,海拔604米。主要河流有岳阳河,境内流
长4.78公里, 流域面积36.94平方公里。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
等。另有果园79.9公顷、菜地70公顷。全镇植被覆盖率92.8%。
全镇辖17个行政村,22个居委会,总人口4.1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3‰。
全镇少数民族有回、满、蒙古族共97人,占全镇总人口的0.23%。全镇有徐、王、李、
岳、苏等72个姓氏,其中徐姓最多。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初期, 全镇社会总产值为251万元, 1978年为8700万元,
2000年为13.94亿元。 第一、 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收入的比重为3.7∶83∶13.3。
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23.44万元,年末社会金融各项存款余额2.2亿元。
该镇以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业发达、交通方便著称。自1948年起,境内先后有国
营黑山煤矿、西河煤矿桃花峪井,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直属的大型一类企业--山东机
器厂,以及市属八陡镰刀厂、福山陶瓷厂及镇办淄博涤纶厂、黑山玻璃厂、八陡耐火
材料厂等。上述大中型工矿企业促进了八陡镇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
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
强镇由来 该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名列全区第一名。1993年跨入淄博市25个经济强
镇和山东省200个经济强镇行列。 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1990年被国家经贸委
命名为“出口创汇基地镇”,1991年被评为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1998
年被淄博市命名为“淄博乡镇之星”,2000年被山东省评为“小康乡镇”,被淄博市
命名为“明星镇”“经济强镇”“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大事记
唐代末年(约900年) ,疙瘩湾(今福山)以西的周家地、田家地、走马岭三个地方
开始挖煤、制陶,今存唐代古煤井遗址5处。
北宋时期(960~1126年),为八陡陶瓷昌盛时期,今存八陡东庵古窑址。
明万历七年(1579年),八陡镇苏家沟村用土法炼焦,苏家沟、东庵等地尚存旧窑
场遗址。
清乾隆元年(1736年),疙瘩湾村因处大福山西麓,且以山名和取吉祥嘉言之义,
将疙瘩湾村改为福山村。
清光绪廿五年(1899年),德国投资建立德华矿业公司,开采黑山等地煤炭。
1915年,日本取代德国对黑山煤炭进行掠夺。
1919年,商人马管和联合集资修筑博山--八陡轻便铁路,至1921年11月竣工。
1922年,买办资本家开办的悦升煤炭公司借款90万元修筑昆仑至八陡镇桃花峪煤
井轻便铁路,先修至西河,1936年始修到桃花峪井。
1927年,苏家沟村人岳立傲、韩立仁、韩立义加入中国共产党,岳立傲任博山支
部工人党小组组长。
1933年,八陡中医何平康在徐树蕙等人资助下,创办庆义医学社。
1936年, 在博山至八陡的轻便铁路基础上改建大铁路工程,翌年6月底主体工程
竣工。
1939年4月, 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先遣大队夜袭茂岭村旁五亩地日军据点,击
毙日军17名。
1945年7月26日,凌晨暴雨,一个多小时降雨200毫米,八陡、石炭坞、山头等地
冲毁房屋4250间,死者上千人。
1948年3月22日,张(店)八(陡)铁路通车。
8月,建立淄博特区八陡区区公所,中共八陡区分区委。
1949年,山东机器厂迁到石炭坞。
1953年2月20日,淄博矿务局成立,将新博煤矿黑山扩建为黑山煤矿。
1955年3月,建立淄博市黑山区人民政府(县级),区政府驻八陡。
1957年8月,淄博第十二中学在八陡建立,后迁至石炭坞。
9月,淄博原山林场在石炭坞建立营林区。
1958年10月,建立黑山人民公社。
1960年5月25日,大黑山后小学勤工俭学成绩突出,被评为全国文教先进单位,6
月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
1962年,原黑山人民公社分为八陡、福山、岳庄三个人民公社。
1968年10月, 博山区机关贯彻毛泽东主席“五七” 指示,在石炭坞成立博山区
“五七”干校。
1978年1月18日,石炭坞小学被山东省教育厅确立为省级重点小学。
10月, 山东省电化教学会议在博山召开,历时5天,石炭坞小学的电教演示获得
一等奖。
1980年,黑山煤矿撤消,迁往兖州。
1981年12月,八陡公社改为八陡镇。
1984年5月30日,八陡煤矿东方红煤井井下作业面突然透水,当班16名工人中6人
脱险,4人受伤,6人死亡。
1987年6月20日,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郝建秀,在国务院副秘书长闫颖和山东省
副省长谭庆连的陪同下,视察淄博涤纶厂(原中试厂),并题写了“科研生产相结合,
振兴博山纺织业”的题词。
1990年7月1日,山东省顾问委员会主任梁步庭一行到“省顾委万亩绿化区”八陡
镇增福林场义务植树,为增福村题写“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村村增福、人人增寿”的题
词。
1992年8月, 福山耐火材料厂生产的喷补料、浇注料、涂抹料等高性能不定型耐
火材料填补国内空白。高科技含量的铝炭质水口、锆质定径水口、整体塞棒、透气砖
填补省内空白。
10月,原福山镇撤消,并入八陡镇。
1993年11月,八陡耐火材料厂生产的BGO-96大型玻璃窑用优质硅砖,荣获“93中
国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专利产品博览会”科技创新奖,并填补省内空白。
1994年,原李家乡廉家峪村、苇园村和源泉镇东皮峪村部分移民分别落户苏家沟、
北河口和东顶三个村。
1995年11月,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赵志浩到苏家沟村视察劳动力转移情况。
1997年5月,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在市区领导陪同下视察淄博涤纶厂。
1999年, 淄博八陡耐火材料公司、博尼铸造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通过ISO9002国
际标准认证。
2000年,青石关村建成淄博畜禽交易市场。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建国初期,全镇粮食平均亩产150公斤,总产121.1万公斤。1978年粮
食亩产464公斤,总产374.5万公斤。2000年亩产540公斤,总产435.9万公斤。建国初
期,全镇农业总产值196万元,1978年为1250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全镇广泛开展了“农业科技效益年”活动,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
产业结构, 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使主导产业逐步向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发展。2
000年全镇农业经营大户发展到283户, 承包粮田287公顷。大力发展“冬季农业”,
1997年建冬暖型塑料大棚69个,其中蔬菜大棚40个,花卉大棚5个,养殖棚圈104间。
大力发展畜牧规模养殖,2000年全镇规模养殖大户已达46户,除鹿、狐狸等特色
养殖外, 发展万只鸡以上养殖大户6家,青石关村是博山区命名的养鸡专业村。福山
村的“淄博和平鸽良种开发中心”,是以饲养、繁殖、科研、加工、回收、开发为主
业,集科工贸一体的农业产业化新型企业。现拥有美国落地王鸽、上海白羽王鸽、泰
国红玉鸽等6大品系的6万余对优良鸽种,资产达6063万元,年产值过亿元。
全镇重视林果及种植业生产,积极开发千亩烟台大樱桃基地建设,现已种植40公
顷。千亩红叶围镇工程已完成600余亩,植火炬、黄栌、五角枫等红叶树种2.5万株。
大力推行林业大户承包, 开展全民义务植树。1994年通过山东省荒山绿化达标,200
0年增福村被国家绿化委员会命名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 。2000年全镇实现农业
总产值2888万元,其中种植业1805万元,林业210万元,畜牧养殖业873万元。粮经作
物产值之比为3∶2。
第二产业 建国前,镇内的煤炭分别被买办资本悦升公司和官僚资本信成公司垄
断,地方工业主要有红炉锻打镰刀,铁工厂铸造铁锅、鏊子,另有木工、石灰窑等小
型企业,从业人员480人,年产值5.6万元。
建国后,八陡镇充分利用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张八铁路直达八陡,博沂公路、仲
临公路、湖南公路纵横穿过八陡的有利条件,迅速恢复了煤炭、炼焦、采石等资源型
企业和镰刀、铁锅、木工等传统企业。1978年从业人员5506人,年产值8600万元,利
税890万元。
改革开放以后,八陡镇实施“工业立镇、科教兴镇、创汇强镇”的经济发展战略,
坚持“镇抓镇办,村抓村办”的工业发展路子,以工业为重点,以对外开放为突破口,
坚持集体个体一齐上,为全镇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一、抓投入,着力培植新
的经济增长点。 淄博涤纶厂等一批技术先进的项目建成投产, 实现了八陡镇制定的
“由重工型向重轻合理型转变,由资源型向商品型转变,由劳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
转变”的全镇建设指导方针。全镇形成了化纤纺织、玻璃器皿、陶瓷、冶金、建材、
铸造、机电、木器家俱等10个系列,重轻比例协调的工业体系。全镇共实施技改、新
上项目186项,新增产值5.1亿元,利税6515万元。二、抓对外开放。每年都组织企业
参加经贸洽谈活动,大力开发出口新产品。2000年自营出口创汇额达到453.6万美元。
三、抓企业改制。根据政企分开,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原则,全镇结合实际,因企
制宜,对部分小企业和亏损企业实行兼并、拍卖和破产,让企业重新出现生机。1997
年7月, 原镇办企业博山社会福利毛纺厂破产。11月,淄博涤纶厂改制为股份合作制
企业。 12月,八陡耐火材料厂、黑山玻璃厂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1998年5月,博
山区福山粘土矿(含博山盛达水泵厂)破产。8月,博山硅砂开发实业公司(原八陡矽砂
厂)破产。4月至11月,博山福利橡胶厂、博山名士家俱公司、福山耐火材料厂、八陡
被服厂、 博山金福来电器厂等先后改制为私营企业。9月30日,将淄博涤纶厂镇有股
本抽回,转为职工个人股份合作制企业。10月,博山陶粒厂转由北河口村经营。现全
镇有镇办企业3家,股份制企业9家,村办企业99家,中外合资企业9家,个体企业354
个,从业人员10061人。2000年实现总产值13.65亿元,利税1.19亿元。
八陡建安公司2000年基本建设投资3086万元,完成建筑面积25.3万平方米,完成
总产值1.27亿元,实现利税730万元。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随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而发展,随第一、二产业的衰弱而萧
条。八陡镇的第三产业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七七事变前的繁荣时期,自宋到金、元时期,八陡镇的煤炭、陶瓷、炼焦、
铁器的兴起和发展,必然促进交换的发展。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八陡镰刀、铁锅、
煤炭久负盛名,产品遍及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工矿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服务业
的发达和繁荣。康熙年间,镇内八陡、福山大街上商号、杂货店、布店、窑货店、小
铺比比皆是。每逢大集,粮食布匹、日用百货、蔬菜水果大批拥入集市,其繁华程度
为博山县内各乡镇之最。
二、1953年至1978年国营企业独家经营时期。1948年,博山华昌贸易支公司成立,
在八陡设营业组,国营商业进入八陡镇。1952年9月,八陡镇北河口村群众集资51 00
元,成立淄博市第三区联村供销社,即现在的八陡商业服务公司。1956年个体商业分
别组成石炭坞商店、福山商店。博山区粮食局在八陡设立八陡粮管所,统一供应粮食;
博山区蔬菜公司在八陡设立蔬菜商店,统管全镇蔬菜供应;博山区商业服务公司在八
陡镇设立照相馆、理发店、饭店、旅馆。1978年从业人员210人,产值2.8万元,利税
3000元。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市场经济时期。八陡镇政府迅速恢复和扩大了八陡、福
山、 石炭坞三个集市,新建石炭坞等8个农贸市场和淄博畜禽交易市场。镇村改造实
行统一规划, 凡临街楼房一层均为商店,鼓励农民和下岗职工从事商业、饮食业。2
000年底, 全镇个体工商户达2672户,从业人员4792人,实现产值1.21亿元,创利税
3200万元。
特色产业八陡镰刀、铁锅、煤炭为八陡镇的传统特色产业。玻璃制品、日用陶瓷、
金属铸件及高档耐火材料、实木家俱为八陡镇新兴的特色产业。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康熙四十年(1701年),八陡陈王氏在二郎寨办义学。八陡镇北河口村
人王越恒是陈王氏义学的倡导者和参与者之一。他曾主持注释了《论语》《大学》等
书,并木版印刷,打印成书,供学生之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八陡小学在炉神
庙创立, 这是八陡镇废除科举制以后兴办学堂的开端。1949年,境内有小学8处,学
生1006人, 儿童入学率47%。建国后,博山区采取公、民办相结合的办法,号召厂矿
企业办学,境内先后增加黑山煤矿、山东机器厂、福山陶瓷厂3处子弟小学。1957年8
月, 原淄博第十二中学在八陡创立,这是八陡镇中学教育的开端。1960年5月,大黑
山后小学勤工俭学成绩突出,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单位,光荣地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
会。1978年1月18日,石炭坞小学被山东省教育厅确立为省重点小学。改革开放以来,
八陡镇重点实施“科教兴镇” 战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累计投资887.3万元,新建
校舍7563平方米,整修操场16708平方米,新建实验室8个,语音室3个,购微机167台。
1991年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1995年顺利通过山东省“双基”达标验收,是淄博市
教育强镇。1997年,八陡中心小学和博山十一中被命名为市规范化学校,博山十一中
被评为山东省教改先进学校,八陡镇成人教育中心被评为“山东省成人教育规范化”
学校。2000年,全镇有幼儿园15所,入园儿童772人;小学5所,在校生2984人;中学
3所, 在校生232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
生492名,其中大本126名,大专198名,出国留学1名。
2000年, 全镇共有科技人员1256人,其中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6人,培养123
0人。 获72项省、市科技成果,填补国内空白1项、省内空白2项,被淄博市评为科技
示范镇。
八陡镇设立文化站一处,有专人管理镇文化中心、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农
民文化业校,指导村文化大院活动。每年都组织春节、元宵节、夏季纳凉晚会等大型
活动。1991年成立博山区首家农民管弦乐队,承办了全市省级精神文明单位歌舞联谊
会,举办了庆“七一”党员之声演唱会。1991年被淄博市评为“社会文化先进镇”。
1991年建立广播电视管理站,是全市第一家普及有线电视的乡镇,1993年10月中央电
视台作了专题报道,1994年在华东六省一市广播电视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被评为国
家广播电视系统先进单位。
由镇体育工作委员会组织的群众体育活动异常活跃。爬山、晨练、太极拳、太极
剑、门球等项活动已成为离退休职工、家庭妇女的每天课目。全镇每年都举办中小学
运动会、农民运动会。1988年获区农民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初中团体总分第二名、
小学团体总分第三名,刘凤英1973年创全市中学女子跳远纪录。1993年获省级“社会
体育先进镇”称号。
中医在八陡镇历史悠久,明末清初已闻名博山地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八陡庆义
医学社的何直青、 福山德生堂药店的董汝龙等。 西医传入八陡较晚,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苑华芳在博山大街王家胡同开办华英药房时传入八陡。1956年,在八陡和
石炭坞分别成立博山区第三、四联合诊所,1958年成立镇卫生院。现镇卫生院建筑面
积4650平方米, 有门诊楼、病房楼,病床55张,先进医疗仪器5台,21个科室,医务
人员64人, 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12人。1993年创一级甲等卫生院,全镇17
个卫生室全部争创了甲级卫生室。
人民生活 建国前,人年均粮食不足百斤,经济收入不足46元。煤矿工人生活更
苦,劳动条件相当恶劣,而且经常发生塌方、透水、瓦斯爆炸等事故,一出险情即葬
身井底。所以,旧社会八陡有句谚语说:“下煤井的是埋了没死”的人。
建国后, 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根据国家政策,195
7年八陡镇有一半以上农民转为市民。农民生活大有改善,1978年人均粮食418斤,人
均收入246元。2000年人均粮食540斤,人均收入3416元。
建国前, 人们住在用乱石、土坯、麦桔盖的破草房里,人均不足2平方米。现在
人们住在四合院或居民小区楼房里,人均居住面积21.5平方米。全镇每百户拥有电话
42部,电视机120台,自行车160辆,摩托车52辆。全镇普及闭路电视。个人拥有汽车、
拖拉机425辆(台) 。各村退休老人享有退休金、人寿保险、卫生保健,有25位老人住
进八陡镇敬老院。该敬老院为山东省二级敬老院。
镇村建设 八陡镇地处黑山、大福山、刁花峪之间,岳阳河纵横交错穿越全境,
村庄建设多依山就势。昔日的八陡,岳阳河河道曲折,沙石淤积,岸滩不分,河路一
体。 每至雨季,河水暴涨,泛滥成灾,交通隔绝。1945年7月26日,凌晨暴雨,一小
时降雨200毫米,山洪暴发,八陡北河口、石炭坞及山头镇山头等村冲毁房屋4250间,
窑户100余家,死者上千人。
建国后,八陡镇首先治理了八陡庄里的河道,河两岸用料石砌成石壁,形成固定
的河床。 同时又修建了宽6米、长2150米的八陡庄里公路。1984年又集中治理了石炭
坞河段, 修筑了宽7米、长2506米的石炭坞沿河柏油公路,并安装了路灯。近年来为
彻底解决镇内交通,镇政府先后投资和集资380万元,对境内的八陡庄里路、南福路、
茂岭路、北苏路进行了改造升级。八陡镇在70年代扩建新村,90年代旧村改造时,坚
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1993年开工建设向阳小区,
2000年已建成6层36户的楼房20栋,建筑面积达5.82万平方米,有450多户乔迁新居。
另外,福山、景园、杏花园等居民小区也部分竣工交付使用。沿街商品楼已竣工6458
平方米, 全部交付使用。为改善环保状况,镇投资126万元建成岳阳河污水处理站。
1994年新设了环境卫生管理所,全面负责镇内环境卫生的清理与监督。全镇划分了卫
生区、 片,实行了门前三包。虎头崖、杏花崖等村投资280余万元建成黑山八大景山
庄、黑山公园、桃园山庄、望景山庄等。
集体福利 1984年6月建立八陡镇敬老院, 收养孤寡老人。镇办企业职工享受养
老保险。农民女55岁以上,男60岁以上,享受退休养老金,享有人寿保险、卫生保健。
特困生享受资助,优秀生享有奖学金。下岗特困户有特殊资助。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27年4月, 苏家沟村人岳立傲、韩立仁、韩立义在黑山矿
区加入中国共产党, 岳立傲任中共博山支部矿区工人党小组组长。1930年6月,省委
派孙振华来淄博开展工作时, 建立博山轻便铁道赤色工会,发展会员17人。1945年8
月,中共博山县工委书记刘惠之派武工队到黑山矿区秘密组织工人纠察队,建立黑山
矿区工人支队3个连,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1947年2月,成立黑山镇支部,下
设苏家沟村、 黑山村两个党小组,全镇有党员7名。1978年,中共八陡镇委员会下设
总支7个,支部29个,党员869人。1986年,在全镇党员中开展了“党员比贡献”“党
员三定”和“建设八陡立志立功”活动,其中“党员三定”被中共淄博市委作为先进
典型在全市党组织中推广。1990年,八陡镇党校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校,并被淄
博市委评为红旗党校。1997年,八陡镇党委被淄博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0年,
中共八陡镇委员会下设基层党委3个,党总支12个,党支部32个,党员1332名。
基层政权建设 1945年9月建立博山市八陡区区公所, 后改为淄博特区八陡区区
公所。1955年3月,建立黑山办事处。1958年4月,建立黑山镇政府。1958年10月,建
立黑山人民公社,1962年3月改为八陡人民公社,1981年12月改为八陡镇至今。
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1945年8月博山县全境光复,中共博山工委书记刘惠之
通过地下联络点,到黑山矿区组织工会,成立工人纠察队护矿,建国后称为黑山煤矿
工会,现为八陡镇乡镇企业工会。1947年,八陡地区普遍建立村政权,成立农救会,
组织了清算委员会,后改为复查委员会,土改形成高潮。“文化大革命”中,成立贫
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1947年成立妇救会,现为妇女联合会,简称妇联。1947年成
立儿童团,现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1949年10月,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
年团博山县第三区委员会,现为共青团八陡镇委员会。1978年先后成立八陡镇科学技
术工作者协会、群众体育工作者协会、个体工商业者联合会及八陡镇计划生育协会、
省级文明单位联谊会等群众组织。
现任镇党委书记:申维龙
现任镇长:李森

人物简介
王让(1354~1427) 字宗礼,北河口村人。原是一名私塾先生,因孝子出名。明
洪武末年,由乡、县推荐为儒学教谕,即升国子学录。永乐十年 (1412年) 侍皇太孙
(朱瞻基)读书,永乐十八年(1420年)升为国子博士。洪熙初年进左春坊庶子。1426年
朱瞻基做了皇帝,改元宣德,因王让辅导首功,升为吏部左侍郎。宣德二年,浙江秋
租负欠积多,奉命前去督理,不久病死任上。
何平康(1887~1976) 字直青,号云上子。原籍青州益都北城,系满族镶黄旗人,
民国初年迁居杏花崖村,是博山地区著名中医。天津医学院毕业后,任省立第四师范
(驻益都)附小校长,教书之余兼任中医。1933年,经布商徐树蕙的资助创办庆义医学
社,即现代医院雏形,开创博山地区创办医院之先河。一生著有《何氏医集》《中医
学教本》《五运六气解》《云上全书》《难经句解》《伤寒论句解》等书。其著作通
俗易懂,适用性强,既丰富了祖国医学宝库,又为后人学习中医提供了方便。
李家干(1898~1988) 字仲岩,参加革命后化名赵连,北河口村人。高中毕业后
回原籍帮父亲经营小铺,后经营磨坊,不久担任博山县三区(驻八陡)区长。七七事变
后,他目睹日寇入侵、山河破碎,人民涂炭之惨状,触动他爱国忧民之心。经共产党
员李兆亭引导,毅然炸掉磨坊,弃官舍业,参加八路军,任八路军四支队先遗第一梯
队参谋长。 1940年3月,部队改编为主力部队后,党安排他入抗大学习,后留地方工
作,历任博莱县抗日民主政府经建科长、泰山专署粮食科长、淄博专署实业科长、鲁
中行署路政科长、渤海行署工业科长等职。建国后历任济南市轻工局负责人、济南化
工厂厂长、济南铁工厂厂长等职。1988年7月24日去世。
孙即福(1928~1991) 增福村人。1945年参加黑山矿区工人支队,后编入中国人
民解放军序列,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警卫营长、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
五十三师副政委等职。 1950年4月随十八军进驻西藏,1962年参加对印自卫反击战,
19 78年毕业于北京军政大学,1988年7月,被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授予独立功勋荣誉
证章,同年离休。1991年10月16日在郑州去世。
刘洪印 1919年2月生, 北河口村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四支队,先后任战士、
班长、排长。1939年入山东抗大学习。1941年任独立营一连指导员。1946年调华东军
区七纵七十五师一团任连长。1948年11月参加淮海战役,1949年随军参加解放浙江省、
福建省。1952年调福建军区政治部任管理科长。1954年任横峰县武装部长,1971年任
上饶市武装部长(副师级),1977年1月离休。
苏家兴 1934年2月生, 福山村人。系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现任淄博市政协副
主席,全国政协委员。1951年任私营窑厂经理。1956年任福山陶瓷厂副厂长。1982年
任博山区副区长。1984年任淄博工商联主席。1988年任民建淄博市委主委。1993年任
淄博市政协副主席至今。所拟“建议国家对粮食高产区实行特殊保护政策”的提案,
为桓台县争得了扩建粮仓的资金,被评为全国优秀提案。
岳公镇 1945年3月生, 苏家沟村人。1963年入伍,1966年入党,1972年任黑山
煤矿采煤三队支部书记,1975年任张店钢铁厂党委副书记,1976年7月至1979年1月,
任淄博市委副书记, 分管党群工作。1979年2月,任夏庄煤矿党委副书记、副矿长、
矿工会主席。1995年退休。
岳雷 1947年6月生, 苏家沟村人。1984年任村党支部书记兼博山环球玻璃制品
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该村1991年被评为省级精神文明单位,被农业部、对外经济
贸易部评为全国出口创汇先进企业。本人1996年被评为省、市劳模、富民兴鲁奖章获
得者,山东省级农民企业家。
陈维国 1952年1月生, 北河口村人,大专文化,高级经济师,系山东省耐火材
料协会副理事长。1988年任八陡耐火材料厂厂长,该厂生产的大型玻璃窑用硅砖填补
省内空白,获国家银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奖。本人2000年被评为淄博市劳动模范。
岳长志 1952年6月生, 青石关村人,初中毕业就业于淄博红卫电机厂,自学高
中并考入山东师范学院,毕业后回电机厂宣传科工作。先后任市委企业部宣传科长、
市委秘书、副秘书长、秘书长。现任中共淄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张永军 1952年10月生,向阳村人。1976年北京体育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淄博师专,
先后任体育教师、 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等职,1998年评为体育系教授。教学中有5
0余篇论文发表, 多次担任全国大型体育比赛裁判或裁判长,任山东省健美协会科研
委员会主任、淄博市健美协会主席。
李传章 1955年9月生,增福村人,系中央党校研究生。在山东省委党校任教时,
曾主持编写《世界经济学》等教材,后与李新泰合编《组群式城市淄博》一书。现任
《淄博日报》社总编辑、《淄博晚报》社社长。
黄希俭 1956年11月生,金桥村人,研究生学历。1983年任石炭坞小学教师时被
评为全国少儿工作先进工作者。 1989年先后任淄川区委常委、 组织部长、副书记。
199 5年任中共西藏自治区昂仁县委书记, 并被评为西藏自治区优秀县委书记,日喀
则地区十佳青年, 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1998年1月,任中共张店区委副书
记、区长。
郭天勇 1963年2月生, 向阳村人。1985年潍坊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淄博市第一
医院工作。1997年作为援藏技术干部在西藏昂仁县工作半年。先后发表论文15篇,被
评为市卫生系统“服务明星”“十佳医生”。1999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被潍坊医学
院聘为副教授。现任淄博市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淄博市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
任。2000年被山东省政府记二等功。
毕海燕 女, 1965年4月生,增福村人。淄博学院声乐副教授、著名女中音歌唱
家,1988年山东艺术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淄博师专任教师,1990年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
师从著名声乐教育家郭淑珍、张庆朗教授。1995年在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获第三名。
1997年在博山举办“献爱心”个人演唱会,收入全部献给贫困失学儿童。教学中有18
篇论文发表,其学生李辉被评为全国十佳歌手,麻晓波考入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学院。
郑晓亮 1975年1月生, 向阳村人。1993年在淄博一中读书时,代表国家参加第
二十五届奥林匹克化学竞赛,获银奖。高中毕业后被保送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2000
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王明 吴守论 焦方刚)

责任编辑: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