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和社会保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a0&A=12&rec=219&run=13

【概况】 2008年,威海市就业再就业各项业务指标全部超额完成省、市计划,
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称号;5项社会保险均实现制度创新,
扩面征缴再创历史新高;执法维权力度加大,受理案件的数量大幅增加,执法质
量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技校建设再上新台阶;机构设置
和队伍建设再创新业绩,亲情服务再上新水平,被评为全省文明单位。

【就业再就业】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4.65万人,其中新成长劳动力实现就
业3.8万人, 就业转失业人员再就业8550人; 全市“3545” 大龄困难群体就业
3488人,其中“4050”人员1801人;全市新增城乡“双零”家庭20户,有就业愿
望的20名“零就业家庭” 成员全部得到了就业援助, 实现了城乡“双零”家庭
“申请一户,认定一户,帮扶一户,解贫一户”的动态消零工作目标;当年转移
农村劳动力1.66万人;期末登记失业人员759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6%,就业形
势基本稳定。 9月末,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将境外就业管理工作划转当地外经
贸部门管理。
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 一是进一步完善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体系。 下发了
《关于认真贯彻国发〔2008〕 5号和鲁政发〔2008〕58号文件进一步做好促进就
业工作的通知》(威政发〔2008〕39号),形成了可操作性强、普惠力度大的扶
持就业再就业政策体系,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税
费减免政策得到了较好地落实。全市从事个体经营享受免交工商行政管理等行政
事业性收费673人, 减免金额55.4万元;个体经营或自主创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889人,减免金额216.8万元;累计认定服务型企业101家,减免税收167万元。三
是各项补贴支出及时。 为194个单位吸纳安置的1327名大龄失业人员拨付社保补
贴和岗位补贴723万元;为3823名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984.9万元。小额担
保贷款取得新进展,全市筹集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基金1000万元,累计发放小
额担保贷款887笔2933万元。其中当年发放102笔1337万元。自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以来, 直接扶持906人创业,带动(吸纳)就业4880人。全市累计发放再就业优
惠证3.03万本,其中当年发放3930本。四是再就业资金安排充足,支出及时到位。
年内,全市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4285万元。当年支出再就业资金7213.9万元。其
中, 支出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1707.9万元,再就业培训补贴539万元,职业
介绍补贴239.3万元, 创业培训一次性岗位开发补贴23.7万元,人力资源市场建
设资金支出4643.7万元,小额担保贷款贴息29.3万元,其他补贴支出31万元,确
保了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平稳运行。
城乡统筹就业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机制,取消了城镇
企业使用农村劳动力分区域、分行业、分工种的就业限制;建立了统一的就业准
入制度,允许城乡劳动力在全市范围内自由流动,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劳动
力市场竞争就业。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
针,实行用人单位自主用工,劳动者公平竞争就业,顺利完成了省城乡统筹就业
试点任务。
城乡“双零”家庭就业困难群体帮扶 市委、市政府将这项工作列为2008年
为市民办的9件实事之一,加大“双零”就业援助的宣传力度,印发了4万份“城
乡‘双零’家庭就业援助宣传卡”,开通了城乡“双零”家庭网络申报援助“直
通车”,“零就业家庭”成员只要点击申报图标,即可完成申报程序。
主题就业促进活动 开展了以“实现就业,稳定就业,我们真情相助”为主
题的“再就业援助月”活动、以“进城务工,帮你解难”为主题的“春风行动”、
以“发展民营经济,拓展就业天地”为主题的“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以“就
业起步,我们共同努力”为主题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和“内引外联帮
助企业解决招工难”活动,有效推动了全市就业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对灾区劳动者的就业服务活动 “5·12” 汶川大地震后,按照省劳动和社
会保障厅《关于积极开展对来自灾区劳动者就业服务的通知》(鲁劳社办〔2008〕
30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对来自灾区劳动者就业服务工作紧急通
知》要求,制定抗震救灾就业援助方案,组织部分市(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工
作人员和8个企业代表, 携2000多个就业岗位,赶赴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三
台县开展现场招聘活动, 成功招收136人,招聘人数和到四川招聘企业均居山东
省参加招聘的7地市首位。
(初力克)

【劳动保障执法监察】 日常巡视检查 集中力量对没有纳入监察范围的小企业,
逐个社区、 楼宇进行检查。年内,检查用人单位5947户次,涉及劳动者48.42万
人,超额完成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下达的年度计划。
书面审查 2008年, 审查用人单位5588户,涉及劳动者48.97万人。有4675
家企业一次性审查合格, 合格率为83.7%;对存在违法行为的企业下达《劳动保
障监察责令改正指令书》999份、《劳动保障监察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143份。
专项检查 组织开展了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
法犯罪、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专项检查,
检查各类用人单位6655户次,涉及职工56万人,其中农民工9.95万人。对违法违
规用人单位下达《劳动保障监察责令改正指令书》617份,按期整改率达95.3%。
举报专查 全市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接受群众举报1624件,立案查处1588
起,结案1546起;接受群众投诉3545起,立案查处3218起,结案2965起;按期结
案率100%。
(任志海)

【劳动争议处理】 2008年,全市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565起,涉案职工3428人,
涉案标的额4431.39万元, 当期审结1565起,结案率100%。在受理的案件中,按
劳动争议内容分: 劳动报酬484起、社会保险386起、支付经济补偿金335起、支
付违约金83起、 支付赔偿金61起,其他216起;按劳动关系形态分:签订劳动合
同127起、履行劳动合同200起、变更劳动合同132起、解除劳动合同788起、终止
劳动合同318起。 在审结的案件中,通过调解结案的658起、裁决结案的638起,
其他方式结案的156起,分别占审结案件总数的44.6%、43.2%和12.2%,调解率比
上年度提高了15个百分点。市劳动争议仲裁院受理案件127起,当期审结案件127
起,结案率达100%。
机构建设不断完善 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
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和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要求,积极推进劳动争议仲
裁机构实体化建设。 继2007年5月25日成立“威海市劳动争议仲裁院”之后,威
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动争议仲裁院(成立于2007年10月30日)、威海火炬高技术
产业开发区劳动争议仲裁院(成立于2008年4月15日) 、威海市环翠区劳动争议
仲裁院(成立于2008年5月29日)和文登市劳动争议仲裁院(成立于2008年12月1
日)相继成立,均属财政全额拨款、参照国家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其中正科
级仲裁院2个,副科级仲裁院2个。
设施装备不断优化 全市劳动争议仲裁庭标准化建设逐步完成,配备专用仲
裁庭7个,其中面积在40平方米以上的5个、40平方米以下的2个,配备调解庭3个。
仲裁庭均使用计算机记录,记录内容真实、规范、全面,案件审理公开、公正、
透明。此外,仲裁庭配备了音响、录音、录像等设备,各市(区)配备录音(录
像)设备7件、计算机31台、照相机6架、电子监控器3套、办案车辆2部。
宣传工作扎实开展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及《〈中华人民共和
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颁布实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以贯彻实施“三法
一条例”为重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将“依法规范劳动保障管理行为,共建和
谐稳定劳动关系”作为宣传主题,切实加强与工会、司法、建设等部门和新闻媒
体的密切配合与协作,采用召开劳动保障政策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受理案
件等系列活动,变部门行为为社会行为,及时把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给用人单
位和劳动者,进一步提高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依法管理企业的自觉
性,为职工维权提供必要的法律知识。据统计,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全年发放
宣传材料1.2万份; 与建设、经贸、工会等部门举办普法培训班21期,参加人员
达3600人;深入企业举办专题讲座25期,参加人员2700人次;与律师协会、法律
援助机构举办劳动法律法规适用研讨5期,接受企业和职工咨询8.6万余人次;协
助广播电视台举办维权专题节目15期。
预防工作卓有成效 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以开展“共建和谐劳动关系活动”
为载体,将劳动争议预防与劳动争议处理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从源头上预防劳
资纠纷发生。 自3月起,全市劳动争议仲裁机构选择劳动保障基础管理工作相对
薄弱、职工举报投诉较多、遗留问题严重的企业作为共建单位,大张旗鼓地开展
了“共建和谐劳动关系”活动。定期安排仲裁员深入企业帮助和指导建立健全招
用人员登记核查制度、录用人员登记制度、核查材料备案制度、劳动合同制度等
基础性工作,完善各项内部管理规定,加强民主管理,发现违规行为或存在的问
题及时纠正,确保各项劳动保障标准得到全面贯彻落实,预防各种劳动纠纷的发
生,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规范、和谐、稳定。全市各级劳动仲裁
机构先后与87户不同性质用人单位开展了“共建和谐劳动关系”活动,指导企业
修改完善规章制度2128条, 纠正企业违法违规行为623起,督促落实基本劳动保
障标准506项,提出完善民主管理方面的意见69条,避免劳动纠纷352起。
调解机制有新突破 全市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以建立多元化调解机制为目
标,不断探索多途径、多渠道的劳动争议调解方式,形成横向联动、上下互动的
劳动争议调解机制。一方面,积极协助管辖范围内的镇(街道办事处)、社区、
企业建立劳动调解机制,使劳动争议处理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把矛盾化解
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至年末,全市建立基层调解组织65个,企业调解委员
会2096个。 年内,全市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成功调解劳动纠纷案件205起,企
业调解组织成功调解劳动纠纷案件606起。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劳动仲裁、工会、
司法为一体的劳动调解机制,构筑劳动争议调解的“最后防线”。充分利用法律
援助中心、工会的调解资源,发挥法律援助及工会的职能优势,建立横向联合、
部门联动的协调机制,化解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矛盾纠纷。年内,各级司法、工
会、劳动仲裁机构联合成功调解劳动争议案件292起。
工作机制有新举措 一是建立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审理流程管理体系。按照案
件易难程度和社会影响大小,分类进行处理,做到难易分办、繁简分流,提高劳
动争议处理效能。二是建立“受理与审理分离、审理与裁决分离”制度,增强仲
裁员对受理、审理、裁决等方面业务的专业素质,提高案件的处理质量。三是推
行劳动仲裁建议书制度,在日常工作中或案件审理结束时,针对企业存在的违反
法律法规、用工不规范等劳资管理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制
作《劳动仲裁建议书》,与仲裁裁决、调解文书一起下发,并通过有效的跟踪回
访,将建议转变为用人单位依法规范的用工行为,达到“审理一个争议,规范一
个企业, 促进一方稳定”的双赢目的。年内为445家企业下发了《劳动仲裁建议
书》,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劳动争议的发生。四是推行劳动争议仲裁诉讼一体
化办案机制。与法院建立了经常性劳动政策适用沟通制度、举办案例疑难研讨会
制度,并尝试推行人民法院劳动保障巡回法庭制度,实行仲裁诉讼一体化办案机
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争议仲裁案件正确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一是抓培训,实现仲裁人员专业化、职业化。5~10月,
组织专、 兼职仲裁院分5批参加山东省劳动争议仲裁员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
争议调解仲裁法》培训班,系统学习劳动法律法规政策,提高劳动仲裁员的业务
素质。 9月,联合环翠区人民法院举办全市劳动争议疑难案例研讨会,开展案件
分析与研究,交流办案经验,提高依法办案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抓制度,促进仲
裁员争议处理的标准化。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原则,不断加强劳
动仲裁规范化工作制度建设,完善日常工作制度和错案追究制度,提高劳动仲裁
管理运行机制。三是抓作风,从“工作作风、学习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
等方面抓起,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做到“严格执法、热情服务”。
四是抓质量,不断提高劳动争议仲裁处理结果的准确性。五是抓形象,把廉政建
设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坚持秉公执法、廉洁自律。
(李裕梅)

【劳动保障信访咨询】 2008年, 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受理群众来信来访
2136件, 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来信32件,下降34%,来访(来电)2104起,
增长1.7%;集体访48起,下降12.8%。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受理威海市来信22件,
来访19件,无集体上访案件。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和谐执法”成效显著,
高效率地化解了引发上访的矛盾纠纷。全面倡导“亲情式”服务,切实为职工群
众搞好政策咨询服务。信访接待工作中,对于来信来访群众,引导其通过法律途
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对于在监察和仲裁中发现的上访苗头,积极协调有关部门、
企业单位,早介入、早化解、早处置,将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事态扩大,
引发上访,规范务实地化解劳动矛盾纠纷,有力地维护了劳动者和企业合法权益。
全年组织11次信访咨询日活动,接受政策咨询,解答问题,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
完善预防和处置突发和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机制。印发了《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
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对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预警、信息报告、先期处置、指挥
与协调、善后处理、调查与评估以及监督管理等各环节作了明确的要求。把重点
时期的信访稳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严肃对待,周密部署,确保了重点时期没有
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越级上访事件。开展了一次矛盾纠纷拉网式排查,重点排
查可能引发非正常上访、集体上访和群众性事件的苗头。
“12333”咨询服务热线 整合提升了“12333”热线的功能,扩展了咨询服
务范围, 方便了群众。全年“12333”热线接听咨询电话1.23万个,比上年上升
了112%。 其中, 养老保险占28.5%,医疗保险占19.6%,劳动关系和举报投诉占
32.4%。 咨询大幅度增长的原因:一是由于威海市2008年出台了完善基本养老保
险制度、解决城镇大龄居民的养老问题的政策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有关政策,并
完善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 二是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三法一条例”出台,职工群众学
法、用法和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
行政复议 2008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共受理12起行政复议案件。其中,
因不服工伤认定的11起; 因不服劳动保障监察处理决定1起。全部按期结案,其
中维持原决定的9起, 自行撤回2起,因为超出复议时效不予受理1起。为确保行
政复议工作的公正、公平及程序合法,加强了行政复议工作办案的规范化、制度
化建设。对于行政复议工作的申请、受理、审查决定、案卷档案等环节建立了标
准化工作程序。针对涉及不同业务范围的各类行政复议案件,协调业务水平高的
人员组成不同的行政复议工作办案组,确保办案质量。
行风热线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全年上线6次, 为职工群众解答和处理各类
问题76件, 处结率为100%,群众满意度达到98%以上。在工作中将群众反映问题
的结果及时反馈,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群众咨询、投诉的问题得到满意的解答和及
时地查处。
(姜新 张新乐)

【职业技能培训】 大力开展以提升在岗职工技能水平为主要内容的“金蓝领”
培训工程、以提高失业人员就业竞争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再就业创业培训”工程、
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主要目的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着力抓好高技能
人才队伍建设和企业职工培训工作,重点实施技工教育培训结构调整,开展技能
扶贫及助学金发放管理工作, 全市培训各类人员7.5万人次,圆满完成全年培训
计划。其中,培训企业在岗职工4.1万人次,新增技师、高级技师723人,高级工
1517人;组织再就业培训1.05万人次;组织创业培训204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业培训1.57万人次。
“金蓝领”培训项目 重点抓了培训宣传、组织实施和教学研究等有关环节,
开展了高级技师培训。拓展了培训专业(工种),明确了“金蓝领”学员资格认
定有关问题,加强了对各市(区)、各培训基地的工作调度,“金蓝领”培训工
作更加细致深入。全年培训技师、高级技师395人。
技师评审和社会化考评 积极配合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扩大了技师评审范围,将
在部分岗位从业时间长的人员纳入市级评审。申报高级技师72人,评审通过69人;
申报技师152人,评审通过134人。结合开展“培训鉴定进企业”活动,调动企业
积极性, 大力推动企业职工培训,全市企业职工技能培训4.1万人,比上年增长
39%。其中,参加技能鉴定6903人,增长10%。
高技能人才选拔 组织完成了2008年“首席技师” 选拔评审工作。突出7个
行业34个重点工种,动员各市(区)及市行办、建委、交通局进行了2008年度首
席技师推荐选拔工作, 选拔市级首席技师14人,推荐省级首席技师7人。其中肖
辉胜、宋明义和曲忠良被评为“山东省首席技师”。
职业技能教育 指导华夏技校、乳山技校成功创办了高级技工学校,文登技
校创办了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华夏技校申报技术学院、文登技校创办高级技校、
环翠技校创办国家级重点技校, 威海市国家级重点以上技工学校达到5所,高级
技校和技术学院数占全省总数的10%。 加强服务,为技工学校争取政策支持。积
极协助市技术学院争取了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名额,协调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增
加了由财政出资的技校师资培训名额,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争取了省名牌专业
名额,与市教育局联合进行了职业学校管理人员培训。
开展了技工院校名牌重点专业评估。 组织了评估小组,对全市6所省级重点
以上技工院校申报的专业逐一进行了评估,根据评估组意见,向省劳动和社会保
障厅推荐了13个名牌重点专业。11个专业被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认定为名牌重点
专业,其中名牌7个、重点4个,且重点推荐的工程技术学院焊接专业为全省首批
拨款专业。
努力拓宽招生范围。积极引导学校将招生范围扩大到全省、全国,支持学校
通过与外地学校合作办学等办法扩大招生,全市技校招生4197人,与上年基本持
平,超额完成招生计划。环翠技校与临沂师范学院费县分校实现了数控、电工电
子、服装专业等专业联办。
全力做好地震灾区学生接收安置工作。下发了专门文件,统一规范了接受安
置工作要求。20名灾区学生顺利就读技术学院。学校按要求提供了最好的生活、
学习条件,为每名灾区学生每月提供了400元餐费和100元的生活补贴,并为其办
理了商业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技能人才评价 进一步拓展了职业技能鉴定范围, 鉴定102个职业(工种)
1.69万人次, 合格1.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其中,在职职工鉴定合格5943
人,占总发证数41.2%。
职业技能竞赛 牵头组织了全市技工学校学生比赛、“迎奥运、展风采”全
市餐饮服务人员技能大赛,同时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参加了全省建筑职业大赛、第
三届全国数控大赛、 威海市滨海景观公路工程立功竞赛活动,文登市举办了2次
大型竞赛活动,全市直接参与各级竞赛活动的职工2万人次。
技能扶贫 为扩大技能扶贫的影响, 从4月开始部署进行了宣传招生,并争
取省计划250名,经过统一考试和录取,招收扶贫生254人。
(隋吉龙)

【企业收入分配宏观调控】 一是加大了企业工资宏观调控力度。紧紧围绕年初
确定的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创新目标,深入开展了调研,基本摸清
了全市企业总体的工资分配状况,发现了存在的代表性问题,初步形成了加强全
市工资调控机制的思路。二是发布了全市2008年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调整了增
长基数,健全了约束机制。三是拟定了全市最低工资标准和非全日制用工的小时
最低工资标准。四是对威海职工工资收入情况进行调研。五是形成了2007年度全
市256个工种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 并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网、劳动就业网
及劳动力市场向社会进行了公布。 六是对全市采矿业、制造业等13大行业的325
家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形成了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费用、福利费用等
13个项目的企业人工成本数据。
(刘 峰)

【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的政
策规定,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了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针对省、市两级审计
部门对威海市社保基金审计提出的问题及建议,高度重视,会同财政、审计部门
拟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威劳发〔2008〕
4号),下发各市(区)。
积极配合市审计局对市直2007年度社保基金进行审计,认真抓好2006年度社
保基金审计有关问题的整改落实。根据省审计厅《关于威海市2006年度社会保险
基金的审计决定》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落实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决定按期纠
正审计发现问题的通知》(鲁政办字〔2008〕33号)精神,认真研究解决方案,
部署整改措施, 建立了专项督察制度。荣成、乳山市挤占的农保基金于7月15日
由同级政府全部归还到位; 退休职工活动中心挤占基金于10月2 0日由市财政筹
措资金先期予以归还。
(隋永丽)

【城市社会养老保险】 2008年,全市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48.63万人,机关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7.28万人。 收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27.79亿元,机关事业
单位养老保险基金1.02亿元。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
做实个人账户 根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的文件精神和进度要求,
认真做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做实、归集工作,2008年归集个人账
户资金1.24亿元上缴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养老金发放 2008年,全市企业退休人员达到7.56万人,支付离退休费9.19
亿元,机关事业离退休人员2.71万名,发放离退休费8.57亿元,全部及时足额到
位, 发放率100%。及时准确为企业离退休人员调整基本养老金5次。一是年初为
2007年末前企业退休人员5.60万人和1949年前参加工作的老工人365人调整待遇,
月人均增加养老金分别为110.96元和191.6元。 二是为中央、省属和外地驻威机
构305名退休人员补发生活补贴, 人均增加702元。三是将离休干部护理费从300
元调整为600元。 四是对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已经去世的12名离休人员一次性抚恤
金进行补发, 约18万元;退休人员丧葬费由10个月提高到20个月。五是为519名
2006年工资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增加和补发级别或薪级工资,人均月增加40元。
社区管理服务 2008年, 全市社保经办机构设退管科7个,社区管理组织达
到133个,专兼职工作人员195名。各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都成立了企业退休职工
管理服务中心和社区活动中心,并配备了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社区管理服务
平台逐步健全。至年末,全市纳入社区管理的退休职工达1.25万人,社区管理服
务逐步走上正轨。
(苏永刚)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全市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8月底,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向市人大常委会专题汇报了全市被征地农民基本生
活保障工作情况,进一步完善了部分市(区)的被征地保障办法及相关配套文件。
至年末,全市被征地农民参保人数达7.92万人,比上年增加4.24万人,新增被征
地农民参保覆盖率达到98%; 收缴被征地农民保障金8529万元,超过上年收缴额
近500万元;被征地保障待遇发放1.62万人,增加1万人,年发放金额1126万元,
是上年的6.3倍; 被征地农民保障基金累计结余达2.11亿元,当年增加结余7520
万元。稳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全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稳定在
33万人,当年收缴保费6295万元,完成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全年计划的143%;发
放4.34万人, 比上年增长3%,当年发放养老金1533万元;基金累计结余近4.6亿
元。
(李绪斌)

【失业保险】 为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根据威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
局《关于调整失业保险金标准的通知》(威劳发〔2008〕9号)要求,自2008年2
月起调整了全市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由原每人每月333元提高到380元,同时提
高日常门诊医疗补助金标准,由原每人每月17元提高到20元。年内,全市5837个
单位的35.1万名职工参加失业保险, 收缴失业保险费1.74亿元, 完成省计划的
158.5%, 比上年增收5293万元,增幅达43.6%;为1.44万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
险待遇4685万元。全市新增登记失业人数8068人,占年度控制总量的100.9%。全
市失业保险基金期末滚存结余4.08亿元。
(徐 伟)

【医疗保险】 2008年,医疗、工伤、生育三项保险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职工
医疗保险政策统一调整,医保待遇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启动,
居民基本医疗得到保障。工伤康复中心建成运营,工伤保险工作稳步推进。生育
保险成为全国成功范例, 职工满意率提高。3项保险扩面指标均提前超额完成,
扩面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进一步调整完善医疗保险政策,大幅度提高了统筹基金
支付限额,降低了转外就医自付比例,将大额医疗费和门诊慢性病补助费由次年
第一季度报销改为即时报销,减轻了患大病、重病职工的医疗负担,减少了因病
致困、致贫现象。
调整政策规定。威海市1997年开始医疗保险试点,1999年正式实施医疗保险
制度,有效地保障了职工医疗水平,减轻了财政负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
会的发展,原规定已经难以满足不断提高的职工医疗消费水平的需要,制度本身
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对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10年来的基金运行情况进行了
深入分析、认真测算和充分论证,设计了新的政策规定草案提报市政府。2008年
2月27日, 《威海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威政发〔2008〕10号)发布,自
2008年1月1日起实施。政策未调整收费标准,适当下调了计入个人账户的比例,
在职职工的个人账户记入比例降低两个百分点,退休人员的个人账户记入比例降
低1个百分点, 增强了统筹基金的支付能力,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到患大病职工
身上,提高了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和大病救助标准,提高了职工医疗保障水平。
职工医疗保险水平进一步提高。政策调整后,职工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得到明显提
高。1. 调整统筹基金支付最高支付限额,统筹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额由3万元调整
为4万元。2. 提高大额医疗费用救助标准,每年最高支付额度由10万元提高到20
万元,加大对患大病职工的政策照顾。3. 提高大病救助的支付比例,由80%提高
到90%。4. 将1949年前参加工作的老工人纳入离休人员的管理范围,进一步提高
其医疗保障水平。5. 降低转外就医的自付比例,由20%降低为1 0%。6.降低门诊
慢性病的起付标准。 由1200元下调为900元,其中,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
症门诊透析及器官移植术后使用抗排斥免疫调节剂的起付标准由1200元下调为
300元。
政策合理性提高。政策调整后,进一步完善了政策规定,使之更科学、更合
理。1.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待遇与单位缴费状态脱钩。设置了最低缴费年限,男性
参保人员累计缴费年限不少于25年、女性参保人员累计缴费年限不少于20年。只
要退休人员本人达到了规定的缴费条件,不管原单位的缴费情况怎么样,退休人
员本人都终生享受医保待遇,不再与单位缴费挂钩。2.调整大额救助金和门诊慢
性病补助的支付时间。由第二年一季度支付调整为即时支付,减轻了患大病职工
的经济负担。3.起付标准更加合理。起付标准由一、二、三级医院400元、500元、
600元,分别调整为400元、700元、900元。一级医院的起付标准未做调整,目的
是引导轻病患者到低级别医院就诊,既有利于患者节约资金,也有利于医疗卫生
资源的合理利用。4.住院自付比例进行了调整。根据医院级别的不同,个人负担
的比例也不同:起付标准以上到1万元部分,个人负担比例分别为一级医院10%、
二级医院15%、三级医院20%;1万元到4万元部分,个人负担比例分别为一级医院
8%、二级医院10%、三级医院12%。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的起付标准和年度支付
限额与在职职工相同;超过起付标准的部分,个人负担比例为在职职工的一半。
5.灵活就业人员的免偿期由6个月调整为3个月,与其他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的免偿
期相统一。有利于灵活就业人员更早地享受医疗保险待遇,也解决了免偿期政策
不太合理的问题。
管理经办措施。1.改革结算办法,将政策待遇落到实处。为实现不增加收费
标准、不增加财政支出而提高待遇标准的目标,除通过政策降低个人账户计入比
例外,在具体操作中,还改革了结算办法,将多年实施的“动态定额结算法”改
革为“年度定额结算法”,适度引入了按病种结算的办法,确保既能控制费用支
出,又能提高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1997年后,全市的医疗保险政策不断调整、
不断完善, 政策的吸引力力越来越强,每年以5万人左右的速度递增,到2008年
底, 威海市医疗保险参保60.3万人,新增5.6万人,完成全年扩面任务131%,其
中市直参保12.8万人,新增8836人,完成扩面任务126%。2.坚持“收支两条线”,
严格内部审计制度。每月财政专户与开户银行和经办机构账户进行全面对账,切
实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并与信息系统记录相符。建立复核制度,达到互相
监督、层层把关的目的。3.加强监督稽查工作,遏制各种违规行为。新政策实行
后, 改原来的意外伤害书面检查为现场勘查。年内,现场勘查意外伤害事故397
人次,剔除不符合医疗保险规定59人次,拒付基金30多万元。先后查出违规诊所
药店5家(次) 、违规费用5笔;检查住院328人次,审核住院病例3327份,查出
冒名住院5人, 均作相应处理,提高了定点服务机构的自律意识。2008年,收缴
医疗保险费9.25亿元,支出6.74亿元(个人账户3.41亿元、统筹基金3.33亿元),
结余2.51亿元(个人账户8249万元、 统筹基金1.69亿元) ,滚存结余9.34亿元
(个人账户4.09亿元、统筹基金5.25亿元)。其中,市直收缴2.21亿元(个人账
户9720万元、统筹基金1.24亿元),支出1.99亿元(个人账户9358万元、统筹基
金1.05亿元) ,结余2177万元(个人账户362万元、统筹基金1815万元),滚存
结余1.2亿元(个人账户9630万元、统筹基金2344万元)。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继2007年被确定为全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
出台了《威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 (威政发〔2007〕 52号)、
《威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威劳发〔2007〕60号)等
政策规定后,2008年1月1日,全市全面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列
为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城镇居民个人缴费水准低,财政给予补
助,费用报销及时方便,解决了该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年内,市社情民意调查
中心在承办市委交办的社情民意调查中,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列群众最关心、最满
意的政府办的实事、好事中的第一位。
相关政策不断完善,经办工作流程顺畅。相继制定了各种工作流程和具体问
题处理意见,在全市建立起统一、顺畅的工作流程,各项工作运转平稳有序。通
过大量调查研究,草拟了大学生参保办法和利用社区服务的办法,提出了门诊统
筹新思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大额救助比例由65%提高到70%。
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将所有的政策规定和配套政策文件在新闻
媒体全文刊发;编印了50多万份宣传提纲和政策要点,通过街道办事处、居委会
和学校免费发放,参保人员人手一份;在报纸、电台、电视台和网络电视等媒体
开设固定栏目,与群众面对面地交流,集中回答带有共性的一些疑难问题,并组
织记者就广大城镇居民关心的热点话题展开报道和讨论;编印《城镇居民医疗保
险服务手册》,将政策要点、参保和就医流程等汇编成册,做到参保居民人手一
册。
加强培训,规范管理,确保医疗服务质量不降低。先后组织培训镇(街道办
事处) 、村(居委会)、学校(托幼机构)等基层经办单位530个,培训经办人
员800余人次。开通咨询专线,解答群众咨询。高峰期间日均解答群众咨询500余
次。为每名参保人员建立起基础档案,整理档案资料13.9万份。加强了对医院服
务质量的监督管理,确保医疗服务质量不降低,参保居民对医院的医疗服务基本
满意。 2008年,全市应参保人数为39.8万人,实际参保29.3万人,参保率74%,
其中市区参保13.9万人, 参保率89%。收缴保费6206万元,其中市区2103万元。
有1.25万名城镇居民享受医保待遇, 支付费用3664万元, 人均2900元,最高的
6.25万元,其中市直有4478名城镇居民享受医保待遇,支付1226万元,人均2700
元, 基本医疗水平得到保障。基金结余1.04亿元,其中市直结余877万元,制度
运行平稳顺利。
(于钦宇)

【工伤保险】 在全省率先建立起工伤康复中心,加强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
工作,鉴定准确率达到100%,工伤保险工作经验在全国交流推广。
工伤康复中心启动 2007年威海市被确定为全省工伤康复试点城市,2008年
市政府将康复中心建设列入为市民办的9件实事之一,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选
择了基础好、设备全、技术高、服务优的文登整骨医院和威海市立医院作为全市
工伤康复定点医院。 6月20日,中心市区工伤康复中心正式启动运行,结束了威
海市工伤职工有治疗、无康复的历史。工伤康复中心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标准,工
伤职工享受到全省乃至全国高水平的康复治疗和服务。年内有45名工伤职工进入
康复中心治疗训练,每天进中心康复人员100多人次,康复有效率100%。
工伤保险年度扩面 充分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贯彻之机,确
定将农民工作为扩面重点,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民工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工
作的通知》,要求各市(区)以农民工为重点,全面推动工伤扩面工作。加大调
度力度, 定期与各市(区) 沟通,督促各市(区)扩面工作。至年末,全市有
51.3万名职工参加了工伤保险,比上年新增6.14万人,完成年度扩面任务171%。
2008年, 全市工伤认定5738起,其中市直工伤认定740起;工伤行政复议17起,
其中市直行政诉讼1起;行政诉讼案件37起,其中市直行政诉讼2起。
劳动能力鉴定 建立了重大伤病上门鉴定制度,方便了群众。同时,开展了
停工留薪期及延长停工留薪期专项鉴定工作,建立了劳动能力鉴定三方签字及对
重伤病职工入户查体制度。开展了记忆商、智商和心理CT等精神病等方面的鉴定
工作, 重新确定了3家查体定点医院。年内,劳动能力鉴定1476人次,鉴定准确
率达99.8%。其中,市直劳动能力鉴定410人次,鉴定准确率100%。

【生育保险】 2007年威海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规定》 后,
2008年加强了服务流程建设,加大了费用控制力度,优化了对职工的服务措施,
方便了职工。2008年初,加大了对文登、荣成、乳山市的协调力度,《企业职工
生育保险规定》在各市(区)全面推开,威海市率先成为全市政策统一的城市。
生育保险扩面 2008年, 省下达任务指标为2.4万人。至年末,全市有43.4万人
参保,新增4.26万人,完成年度扩面任务178%。其中市直参保人数为9.11万人,
新增4786人, 完成年度扩面任务120%。全市收缴生育保险金6614万元,为近2万
人次办理了生育保险备案手续,为8017名职工支付生育保险待遇3707万元,结余
2907万元;其中市直收缴1474万元,为5000多人次办理了生育备案手续,为2662
名职工支付生育保险待遇1121万元,结余353万元。
(于钦宇)

【信息化建设】 2月,市编委批准成立威海市劳动保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信
息中心负责及时解决处理各市(区)经办机构对金保工程“劳动99三版”、“核
心平台二版”两大系统运行中提出的各种需求及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疑难技术问题;
做好系统数据的统计、上报、备份工作;做好各应用系统软、硬件维护和网络安
全;做好定点医疗机构医保系统的安装、维护及局机关计算机网络维护等其他日
常性工作。
金保工程“核心平台二版”系统建设 年内,大力推进了荣成、文登、乳山
3市的“核心平台二版” 系统建设。4月,3市的“核心平台二版”建设项目正式
启动。8月,完成了乳山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系统的完全整合,
纳入系统15.6万人; 9月,完成了荣成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系
统的完全整合,纳入系统20.6万人;12月,完成了文登市的医疗、工伤、生育保
险系统的整合。环翠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于11月并入“核心平台二版”系统,
纳入系统9000人。至年末,市直及各市(区)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
保险的系统数据做到完全整合,保证了数据的完整统一。
社会保障卡建设 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对社保卡的
建设要求,结合威海市具体情况,确定了威海市社保卡的技术模式和标准,制定
了建设实施方案。 9月,先后完成了社保卡发行注册材料的上报、审核、备案及
社保卡招标公告的发布工作。10月,组织完成了社保卡承建商的招标工作。11月,
在做好社会保障卡加密机购置、PSAM卡申领等工作的基础上,先期制作出威海市
首批城镇居民社保卡1500张,于11月24日在环翠区戚家夼和孙家疃居委会进行试
点发放。 12月,在文登市发放职工社保卡5.9万张。至年末,采集发卡数据86.4
万条,其中全市城镇职工信息57万条,城镇居民信息29.4万条。
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 一是组织技术人员研究制定威海市劳动保障系统
整体规划及运行支撑环境设计方案,协调有关部门对人力资源市场中心机房及网
络进行规划设计。二是做好中心机房设备需求方案的论证,着手对小型机等设备
进行招标采购前的准备工作,并会同相关部门讨论两个大厅所需设备,提出合理
化建议,配合基建部门作好装修建设等。
网站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 2008年, 开发建设了威海市新的劳动保障门户网
站,新网站以网上服务为重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新网站自6月2日开始试运
行,11月4日正式对外发布。至年末,网站被访问6万多次,解答在线留言1200多
条, 在线客服接待700多人次,上传文件信息约55万字。在“中国威海”政府网
站上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及时做好信息公开的发布等
工作。至年末,发布261条近30万字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资料。
(汤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