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a0&A=10&rec=135&run=13

【概况】 至2006年末,威海市初步形成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城市总体规
划—专业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五个层次的基本类规划编制体
系和区域规划—城市设计—项目规划三个层次的非基本类规划编制体系,威海市
自2003年开始探索建立全新的规划编制体系初步形成。2006年,在战略规划、新
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重点开展专业规划及有关重要地段规划的编制及规划
管理等各项工作,编制完成《威海市城乡统筹规划》、《威海市景观风貌规划研
究》、《威海市临港工业园发展规划》、《泊于新区发展控制规划》和按计划阶
段性完成《威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编制完成城市给排水、城市供热、环境
卫生等8项专业规划; 开展《威海市停车场规划布局研究》等规划课题研究;建立
威海市城市规划技术审查制度;开发应用威海市规划局数据资源共享平台;编制了
《刘公岛—里口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开展申报“刘公岛—里口山国家级风
景名胜区”工作; 编制了《荣成市东褚岛历史村落保护规划》,开展申报“中国
历史文化名村”工作;编制完成了31个建制镇的《镇域总体规划》;编制了威海国
际文化交流中心、市民文化中心、悦海公园等14项城建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设计。
(姜晓飞 王洪波)

【《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通过审查】 4月17~18日,由省
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山东建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的行政审查组,对《威
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成果进行了审查。副市长刘命信、刘茂德
出席会议。审查组成员踏勘了现场,听取了威海市规划局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
究院的汇报,审阅了规划成果,进行了认真讨论,一致认为该规划达到了国家和
省有关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范的要求。

【《威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4~2020年)》初稿编制完成】 为推动建立
全市全方位、多层面的动态平衡交通体系,依据《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
2020年) 》,威海市规划局于3月开始组织编制《威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本次规划,市规划局联合交通局、统计局、公安交巡分局等十几个部门,动员了
6250名调查员, 利用2个月的时间对2.4万名居民、6600多辆货车和小汽车、480
辆公交车、840辆出租车、84个交叉口、175个校核断面等开展了交通规划抽样调
查工作,完成了12项13万字的调查数据编码和录入工作,形成了《威海市综合交
通规划现状调查与分析报告》。组织全市相关部门召开20余次座谈会,对全市交
通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获得各种详实可靠的数据和各行各业的意见。在
此基础上,市规划局重点开展了城市交通规划模型分析,形成了威海市城市综合
交通规划发展战略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初稿,于12月经市政府研究通过。

【《威海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研究》编制完成】 为有效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保护
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塑造鲜明的城市特色,市规划局于10月组织编制完
成《威海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研究》。该规划以威海全市域为宏观研究范围,以
环翠行政区为规划区范围,改变传统的景观是单一的视觉审美对象的认识,从威
海宏观的山、海、城结构入手进行研究,通过对威海城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特
征区域的划分,结合现状问题和规划控制导则,提出了城市景观发展方向,确定
了城市景观发展要求,建立了城市高度体量分区,优化了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提升人居城市的空间形态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意见。

【《威海市城乡统筹规划》编制完成】 为正确引导全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全
市新农村建设, 市规划局于6月组织编制完成《威海市城乡统筹规划》,将规划
范围延伸到威海全市。该规划确定了威海“一个主中心、两个副中心、五个协作
区、 三条发展带、十三个重点镇”的“A”字形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提出了多中
心、分散式的城镇发展模式和以县域为城乡统筹着力点,以中心村为重点建设农
村新社区的思路; 划定了生态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镇建设区和农业用地区,
划定了新的城乡规划用地布局; 分析了全市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布局
和规模,按照市、区、镇、村的分类级别,推进构筑合理的公共设施体系; 以高
等级公路为主通道, 以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为配套,规划建
立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型的城乡交通运输体系; 对全市水、电、气、热等基础
设施进行了统一安排; 综合利用政策手段,制定了产业、土地、就业、人口和环
境等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共同机制。

【《威海市临港工业园发展规划》编制完成】 根据市委、市政府“以港兴市”
的战略部署,市规划局于10月组织编制完成《威海市临港工业园发展规划》。该
规划从城市发展战略出发, 充分考虑临港工业园区位及资源优势,科学安排各类
赖水产业用地布局,高起点、高标准地确定了威海港新客运中心、中韩铁路轮渡、
威海石油储运等重大临港项目的选址区位和规划布局。 规划对环海路以北34.85
平方公里用地进行了严格控制, 对其中28.92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实施战略储备
策略,各临港项目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方可进区,推动建成“以港口运输、造船
业、物流业为主导的高规划效率、高产出比的现代化临港工业园区”。

【《泊于新区发展控制规划》 编制完成】 泊于新区位于威海未来组合城市的几
何中心,是威海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储备土地,为有效推进该地协调发展,市规
划局于11月份组织编制完成《泊于新区发展控制规划》。该规划对泊于逍遥港周
边的22.91平方公里土地进行了规划研究, 分析了威海老城区行政中心的状况和
泊于新区的区位、资源等综合条件,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行政中心的建设案例,
对泊于行政、体育中心提出了保护与发展方向,确定了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为
城市远景发展留足拓展空间。

【编制完成26项详细规划】 年内,市规划局编制完成《威海啤酒厂、水泵厂地
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威海市六毛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威海南、西曲阜
旧村改造修建性详细规划》 等26项详细规划,总面积达610公顷,较好地指导新
区开发和旧区改造,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城市生态化进程,保护城市脆弱资源,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为市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威海市新一轮大发展作出用
地和空间上的统筹安排。其中,《威海工业园正棋花园修建性详细规划》采用集
中解决农民住房问题的方式,仅通过一、二批搬迁改造的2476户农户,就能多置
换出96.8公顷土地用于工业区建设,成为市规划局在建设新农村问题上的一种建
设模式的思考和成功实践。

【抓好规划课题研究】 市规划局积极谋求规划与经济的紧密联系,组织城际铁
路线型与站点研究,节约拆迁等费用10多亿元并争取到双岛湾站点,使市区站点
增至3个,将大力引导和促进双岛湾地区乃至整个市区的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提升
城市承载功能,开展威海市停车场规划布局研究,提出了利用提高新建项目停车
位标准,恢复已建(被挪作他用)公共停车场,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等解决市区停
车难的规划意见,有效解决市区停车难问题;聚焦市区中小学生上学问题,组织了
全市中小学规划布局研究,完成了《威海市中心区中小学布点规划》、《经区中
小学布点规划》、《张村中小学布点规划》、《高区中小学布点规划》和《温泉
镇中小学布点规划》,推动形成全市中小学布点规划体系; 打造威海千公里幸福
海岸的龙头旅游项目, 研究编制了《威海市双岛湾地段概念规划》 ,获威海市
2006年优秀工作成果奖; 正确应对国家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确保城市土地持续、
合理利用,进行了威海市区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策略研究, 提出了规范招商引资行
为、及时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建立土地供需平衡体系和有效推动城市建设用地增
加与农村居民点整理相结合等建设用地科学发展策略,在《威海发展研究》第6期
上发表并获威海市2006年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

【加快规划信息化建设步伐】 市规划局积极建设学习型、研究型机关,突出重
视和着力加快信息化建设, 不断进行技术创新。12月1日,自行开发的《威海市
规划局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建成投入使用。该平台将全局所有规划业务数据和相
关数据进行共享,形成了规划系统的办公、汇报、管理的综合系统,全面提高业
务能力、效率和质量。同时,市规划局与国土资源局共同完成了国家测绘局“数
字威海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与应用示范项目”试点城市的申请工作,使威海市
成为国家在地理信息系统行业的第一批5个试点城市之一。

【建立规划技术审查制度】 3月30日,市规划局成立了威海市城市规划技术审
核小组,建立完善了规划技术审查制度。审核小组针对不同项目,吸纳社会专家、
建设单位、社会公益事业单位等与项目有关的人员,在规划正式报批之前,共同
参与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对规划的公益配套设施、技术指标、规划布局等共同研
究,保证了规划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节约报批时间,谋求建设单位理
解。全年进行30多次规划技术审查会。
(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