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 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23&rec=52&run=13

【工业概况】 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称规模以上企业)2288个,
比上年增加135个。规模以上企业按隶属关系分,中央企业40个,省属企业63个,市属企业151个,县
(市)区属企业157个,乡镇属企业18个,其他企业1859个;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企业735个,重工业
企业1553个;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国有企业78个,集体企业100个,股份合作企业19个,股份制企
业1475个,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33个,其他企业383个; 按企业规模分,大型企业18个,中
型企业195个。在规模以上企业中,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741个,同比增加64家; 亏损企业259个, 同
比增加8.8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合计3811.38亿元,同比增加26.9%;负债合计2321.60亿元,
同比增加30.36%;工业流动资产合计2156.74亿元,同比增长30.21%。
1.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全年完成生产总值3910.80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全部工业增加值1352.4亿元,
增长10.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313亿元,同比增长14.4%。
2.企业效益向好趋势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764.1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实现利税515.9
亿元,增长12%;实现利润262.9亿元,增长12.4%。企业亏损面11.3%,提高0.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
损额12.4亿元,增长48.9%。
3.工业经济结构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5.60:42.91:51.49调整为5.50:41.87:
52.63。产品结构趋向优化,在规模以上重点工业产品中,全年产量增长的占60.1%,提高8.2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1.5%,比年初提高2.03个百分点;交通装备、机械装备、电子信
息三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均首次突破千亿元,占工业比重超过55%,比年初提高4.5个百分点。
4.工业投资增长较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87.4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工业投资667.3亿元,比上
年增长23.2%,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3.1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3.6%。其中高新
技术产业投资181.9亿元,增长24.5%。在建工业投资项目1645个,增加199个。千万元及以上项目1011个,
完成投资565.3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的83.5%。
5.技术进步成效显著。全市开发新产品、新技术1500项,同比增长近100项,技术中心新产品销售比率
达到35%以上,370个项目列入2010年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年末高新技术产业企业511家,其中年
工业总产值过亿元企业207家,增加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63.9亿元,增长30.7%。新一代信息技术、
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
6.支柱行业稳定增长。全市六大产业集群实现工业增加值1001.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增长14.3
%,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76.3%,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装备增长34.0%,机械装备制造增
长17.2%,石油化工增长15.8%,食品药品增长13.1%。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741家,其中过10亿
元企业49家,分别增加63家和11家。
7.推进信息化建设。全市信息产业实现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增长16%,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销售
收入590亿元,增长35.6%,利润和利税同比分别增长27.1%和21.5%。全市软件外包销售收入2.01亿美元,
同比增长100%。全市移动电话用户891万户,同比增长53%,互联网宽带用户117万户,增长16%。政府、
社会、工业、农村等各领域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化,信息化对企业效益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
8.园区承载能力增强。济南出口加工区及8家省级经济开发区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91家,占全市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25.8%,提高1.7个百分点;全年工业增加值288.8亿元,增长12.6%,占全市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的22.0%,提高2.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16.8亿元,增长14.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
企业的22.6%,提高1.8个百分点。
9.规模以下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320.29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工业企业
总产值246.48亿元,增长15%,个体工业总产值73.81亿元,增长12%。全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利润
总额4484万元,增长16%,上缴税金2577万元,增长10%。全年全市规模以下工业单位3.55万个,其中企
业个数为1.19万个,个体工业个数为2.35万个,与同期保持持平。
10.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全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为0.9978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21%,顺利完成“十一五”
降低22%的任务目标;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单位能耗1.40吨标准煤,同比下降6.83%,“十一五”
累计下降32.2%。重点行业和企业单位综合能耗逐年降低,完成规模以上工业节能任务。全市化学需
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控制计划,比“十五”末分别消减18%和10.9%;工业固体
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6%,比“十五”末提高1.4个百分点。全年关停10家落后产能企业,关停并拆除3
条水泥立窑生产线。

【技术创新】 全市开展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软件名城等试点工作,
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和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建设加快推进,
创新活力加速释放。
1.创新驱动作用增强。①创新平台建设更加完善。全市新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
术中心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承担省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2项。年末市级以上企业
技术中心达204家(其中国家级13家、省级48家)。新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省级以上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0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07家);新认定国家级特色产业(成果转化)基地2
家,总数达9家;新增省级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总数达25家。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家;
新建产学研基地8个,总数达到66个。济南市创新总指数为28.6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13个百分点。高
新区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增长,在全国排名明显前移。鼓励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370个项目入选省
技术创新项目计划,新下达科技计划项目674项,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225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9家,
总数达到293家。结构层次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值比重达到41.5%,比年初提高2个百分点。
技改投入537亿元、增长47.8%,增幅居全省首位。②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持续增强。市经信委对7家2010
年认定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进行表彰,拨付补助资金700万元。新认定的20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拨付补
助资金200万元。争取国家和山东省专项资金扶持,从工信部科技重大专项、省创新能力建设、省工
业设计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优秀产品等方面累计争取资金4000余万元。企业享受财政专项
扶持资金1100万元,11个项目获技术创新资金200万元。③强化自主创新。全年专利申请总量15519件,
增长13.3%,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432件,增长14.4%。专利授权量9593件,增长50.1%,其中发明专利
授权量1260件,增长51.4%。实施各类科技计划1274项,增长18.0%,其中“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
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大型精密复合冲压成型机床创新平台等近20个项目被列为国家重大
重点专项。产品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截至年底,全市开发新产品、新技术1500项,同比增长近100
项,技术中心新产品销售比率达到35%以上。370个项目列入2010年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
2.新兴产业发展上新台阶。全市围绕形成“一个战略目标、三个区域层次、五个支撑产业”的总体发
展格局,初步形成以信息、新能源、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具有区域特色
优势的新兴产业集群,和以高新区为龙头,济北开发区、济南经济开发区、明水开发区、临港开发区
等一批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①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规模以上高
新技术产业产值2064.0亿元,同比增长30.73%,高新产业比重位居全省前列。全市拥有规模以上新技
术、新材料、新能源“三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企业268家,其中产值过10亿元5家;完成工业总
产值485.1亿元,占全市的9.8%。②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在五大新兴产业领域拥有重汽、浪潮、齐鲁制
药、力诺、山东圣泉、二机床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在信息产业领域,济南IT产业位居全国第六位,
拥有软件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拥有全
国唯一的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是3个中国软件名城之一,齐鲁软件园属国内十大软件园,浪潮
集团名列国内IT综合实力企业第二位。在新能源产业领域,济南市太阳能产品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
率稳居全国第一位,形成世界级太阳能热利用产业聚集区。在生物医药技术与制药、数控机床、汽车
电子、服务器、软件、有机高分子材料、氟制品等领域拥有一大批名、优、特产品。在生物产业领域,
济南拥有“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和“国家级创新药物孵化基地”2个国家级平台,成为山东省生
物医药产业最大的生产研发基地。在新材料产业领域,初步形成以有机高分子材料、半导体照明材料、
氟材料等产品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拥有亚洲产量最大的济南圣泉集团树脂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完整的氟
制品产业链条。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锻压设备及专用数控机床生产跻身世界前5位,国内市场占
有率达到80%;大功率柴油机、数字变电设备、万能试验机等位居国内市场第一位;在汽车装备和汽
车电子行业,重汽集团位居全国重卡行业之首并进入世界重卡企业前3位。
3. 创新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①创新水平明显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开发
新技术、新产品5000多项,申请专利近6万件,新产品贡献率达到33%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投入
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一直保持在3%以上。②创新资源日趋丰富,创新机制环境不断优化。国家软件
产业基地、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发
展基地、中日IT桥梁工程师交流示范基地落户济南市。③创新合作模式,深入产学研合作。全市规模
以上企业中有80%以上都至少与一家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实施“泉城学者”建设工程,围绕全
市经济社会发展,以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性难题为目标,面向全国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
业单位公开招标,招贤纳才。实施济南大学服务济南行动计划,推进济南大学联系百家企业工程。

【结构调整】 1.调结构保增长成效显著。全面落实中央和山东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决策部署,贯
彻实施一系列保增长、 扩内需政策措施。 落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意见,开展
“项目推进年”活动,以项目建设促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步伐,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三
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5.60:42.91:51.49调整为5.50:41.87:52.63。 全年新开工项目1235个, 竣工项目1096个。
高新技术产业企业511家,其中年工业总产值过亿元企业207家,增加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63.9亿
元,增长30.7%。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
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保持健康平稳发展态势。全市非公有制规模以上企业1946户,其主营业务收
入、利润、利税分别同比增长24.08%、30.73%、26.90%。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74.10亿美元,增长31%,
实际到账外资10.40亿美元, 增长6.1%。 ①工业投资增长平稳。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
667.3亿元,超出年初预定计划17.3亿元,同比增长23.2%,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33.6%,高出上
年同期0.9个百分点。其中,中央及省属企业共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35.8亿元,同比增长22.1%,占
总投资额的20.3%; 市属及市属以下工业企业共完成投资531.6亿元, 同比增长23.4%, 占总投资额的
79.7%。②技术改造投资稳居全省前列。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537亿元,同比增长47.8%。绝对值位居
全省第5位,增幅位列全省第1位。占全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80.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7%。
③六大支柱产业完成投资情况良好。全市制造业完成投资575.4亿元,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86.2%。
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181.9亿元,同比增长24.5%,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27.3%。六大支柱产业共完
成投资472.9亿元,同比增长20.1%,占全市工业投资的70.9%。其中,机械制造行业和交通装备行业分
别同比增长48.1%和13.5%,
2.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贯彻“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战略部署,配合城市综合体建
设,开展“重点项目推进年”活动。①省“双百工程”重点产品结构调整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列入省
“双百工程”计划的重点产品结构调整项目共计20项,总投资26.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0.62亿元,首
批启动的5个项目,总投资5.2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56亿元,占计划的86.07%,其中,累计竣工投产3
个项目, 年可新增销售收入16.35亿元,利润2.13亿元,税金0.52亿元;第二批启动的9个项目,总投资
14.4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0.58亿元,占计划的73.1%,其中,累计竣工投产3个项目,年可新增销售收
入4.62亿元, 利润0.41亿元, 税金0.31亿元; 第三批启动的6个项目,总投资6.9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
5.78亿元,占计划的83.3%。②新开工项目和竣工项目大幅增加,为“十二五”起步奠定基础。全年新
开工项目1278个,同比增加260个。中国石油集团济柴动力总厂JC15、26/32发动机产能建设,济南热电
有限公司热源厂扩建工程及管网节能改造工程,山东鲁能电工电气有限公司高新产业园大型变压器及
电抗器项目,浪潮集团LED产业化项目,山东明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排水及污水处理工程等投资10亿
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共计完成投资30.4亿元。③竣工项目投产达产顺利,提供经济发展增量。2009
年竣工的项目,特别是60个过亿元项目,为2010年工业经济提供380亿元的增量。主要是:青年汽车、
吉利汽车轿车、裕兴化工厂扩建改造10万吨/年钛白粉、重汽重型汽车盘式制动器建设、明水化工产品
结构调整节能综合改造、变压器集团大型电力及特种变压器、宝世达新型电机、抽油泵生产线电力设
备厂500千伏变压器产品库房建设及设备购置、 中石化济南分公司90万吨/年催化汽油吸附脱硫装置和
120万吨/年延迟焦化装置配套完善改造、济钢链篦机回转窑工程、安达刹车片生产、九阳5万吨豆料、
金钟衡器电子衡器、玫德玛钢球铁二期等项目。
3.拓展融资渠道支持技术改造。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向国家工信部和省经信委争取国家、省级项
目和资金支持。全年落实项目和资金政策支持17亿元,通过多种形式向驻济商业性银行推介,争取银
行支持贷款21.3亿元;向国家工信部、省经信委,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电子信
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企业的18个项目落实中央预算内资金4315万元;市经信委
组织列入省政府转方式调结构100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中115个项目的资金申报工作,落实新兴产业和
重点行业发展专项27项,资金额度925万元,重点产品结构调整专项2项,一年期无息贷款1000万元;
增值税抵扣情况良好, 全年增值税累计抵扣33.99亿元 (不含省电力公司在本市以外投资抵扣金额为
17.43亿元),抵扣企业20857户次,其中,12月抵扣4.98亿元,抵扣企业2157户。抵扣税额和户次的稳
步提升,有效地减轻企业税负,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市经信委
制定《工业和信息化等专项资金内部统筹管理暂行办法》,与市财政局联合下发4个专项资金的管理
办法和申报指南。共安排4个专项资金使用财政预算内资金19300万元并全部到位;借助市财政部门设
立的1亿元过桥资金,全年共为山东海澜天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山东豪特太阳能有限公司等中小企
业发放过桥资金,总金额730万元;中小企业担保行业发展加快,截至年底,在市工商局注册登记的
融资性担保公司共76家,注册资金达到35亿元,其中过亿元的14家,在全省首批34家规范型担保公司
中,济南市有7家,占全省的20%;涌现出鑫海、银联、润通、天元、永信、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等一
批实力较强、运作规范、信用较高的担保公司。累计担保融资超过200亿元。全市有566人通过担保资
格考试;企业上市融资水平不断提高,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区域内上市公司26家,股票28只,
融资总额495.9亿元。证券交易量从2005年1806.5亿元上升到2010年9620.7亿元,增加额为7814.2亿元,其
中,股票及基金交易额为7865.7亿元,国债交易额为98.7亿元。全市软件企业上市公司达到9家。
4.完成“十一五”期间工业技改投资目标。5年共计完成工业投资2405亿元,完成技改投资1599.3亿元,
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67%。截至“十一五”末,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28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实现销售收入4650亿元,年均增长16.8%,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①技改投资稳步增长。“十
一五”期间共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405亿元, 是“十五” 期间的2.5倍,年均增长13.7%。完成技
改投资1599.3亿元,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67%;利用外资51.7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2.2%;使用银
行贷款147.7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6.2%;企业自有资金投入2251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94.3%。
技术改造投资对全市工业投资的贡献逐年提升,全市技改投资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67%提高到2010年
的75%。②提升装备水平。“十一五”期间技术改造提高了济南市企业工艺水平和生产装备能力,90
%以上的企业均在产品结构调整、增强优势产品竞争能力、提高工艺装备水平等方面实施相应的技术
改造项目,共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380条,建成国内先进生产线1155条,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及检测仪器
3545台(套),更新国产设备3万多台(套),新增和改造厂房建筑面积1300多万平方米。通过引进、
消化、创新、改造,提升全市的工业装备水平。③提高产品产能和技术水平。通过“十一五”期间的
技术改造,全市各类工业产品水平和产能得到提高。重汽集团重型汽车产销突破18万辆,成为全国最
大的重型汽车产业基地;济钢集团钢产量超过1050万吨,跻身全国八大钢铁企业行列;中石化济南分
公司原油加工能力达到500万吨,跨入全国二类石化企业行列;山水集团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巩固全
国第二大水泥制造企业的地位。④企业综合实力增强。截至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288家,比
“十五”末期净增618家;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以带动全市工
业整体提升为目标。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677家,较“十五”末增加374家。过10亿元企业37家,10
亿~50亿元企业31家,50亿~100亿元企业2家,过百亿元企业5家。企业从业人员42.1万人,比2005年增
加1.2万人。“十一五”期间,济南市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313亿元,
比“十五”末增长80%,年均增长12.7%,占全市GDP的34.7%;主营业务收入4650亿元,增长117%,年
均增长16.8%;利税510亿元,增长108.5%。⑤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十一五”期间,基本形成主导产
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梯次推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年冶金钢铁、交通装备、电子信息、石油化
工、机械装备和食品药品六大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4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89.5%,
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要支撑。 其中, 交通装备、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三大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
工业的比重达53.2%,比“十五”末提高9个百分点,主导产品继续保持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新能源、
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年均增幅超过25%,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钢铁、化工、食品、建材等
传统产业70%以上的工艺、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企业完成总产值1850亿元,比“十
五”末增长173.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1.5%,提高10个百分点。
5.出台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按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
结合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实际, 编制以“十二五” 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为总体规划,以10个县
(市)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及节能、循环经济、现代物流、中小企业、工业产业、信息服务业等
20个专项规划及重大项目建设、规划指标体系为支撑的“十二五”规划体系。

【节能降耗】 1.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全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为0.9978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21%,顺利
完成“十一五” 降低22%的任务目标;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单位能耗1.40吨标准煤,同比下降
6.83%,“十一五”累计下降32.2%。重点行业和企业单位综合能耗逐年降低。严控“两高一资”(高
耗能、高污染、资源性)项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对34家企业实行预警调控,减少能耗64万吨标准
煤。全年关停10家落后产能企业,关停并拆除3条水泥立窑生产线,产能30万吨,关停黄台电厂5号、6
号和章丘琅沟电厂2号、3号机组,生产能力25.7万千瓦,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三大领域节能,43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开展建筑垃圾、废旧机
械、办公用品、电子产品等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6%,垃圾填埋气发电装机容
量达3500千瓦。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控制计划,全面完成“十一五”
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目标。
2.节能技术创新加速推进。①申报一批重大节能示范项目。全市上报国家项目3批,共计12个,项目总
投资119899.3万元。其中申报“2010年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备选项目”3个,总投资13245万元;申报
“201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节能备选项目” 5个, 总投资38620万元; 申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2011
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备选”项目4个,总投资68034.3万元。上报“2010年全省工业转方式调结构节能200
项项目”11个,总投资10.27亿元;上报国家工信部组织的 “十二五” 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节能技术
装备23个; 上报2010年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项目29项, 项目总投资20057.18万元, 年实现节能量
58988.49吨标准煤。②众多项目获得国家、省创新扶持资金。山东水龙王集团获得国家第四批资源节
约和环境保护支持资金210万元;富美科技、力诺瑞特获得省节能突出贡献企业称号,各获得奖励100
万元;中国重汽等4家企业获得省节能先进企业称号,6个项目获得省优秀节能成果。25户企业获市节
能专项资金支持,支持资金770万元。13个合同能源管理公司获得国家发改委备案,为以后在更大范围
参与节能技术改造争取国家支持奠定基础。③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信博会期间举办“信息技术助
推节能减排”供需对接会,海内外8家知名IT企业介绍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经验,推介信息技术助推
节能减排的解决方案和建设目标,30多家企业参加交流对接;济南市柴油机厂、富强动力、北车风电、
爱普置信、力诺等8户企业参加第三届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集中展示节能变压器、太
阳能、风力发电、发动机再制造等新产品与新技术。
3.强化节能监督管理。①强化节能降耗领导机制。以市政府、市经信委、市节能办名义以及与有关部
门联合,共制定70个节能降耗方面的政策文件。分解全年节能任务目标,与各县(市)区、100户重点
企业和15个市直部门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形成“双目标责任制”。按照省节能办的要求在全市重点
工业用能单位, 开展节能自愿协议试点工作。 全年共有19户企业签订节能自愿协议, 可节约标准煤
21.0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7.15万吨。成立济南市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工作指挥部(济政办字[2010]52
号),市直36个部门为成员单位,分成7个工作组,对“十一五”的任务集中进行攻关。市经信委节
能办与积成电子有限公司联合开发“济南市节能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系统”
软件,并在各县(市)区、有关部门、50户重点用能单位安装该软件。实施月报制度,随时掌握重点
用能企业的用能情况,提高企业节能管理的水平。组织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试点。济南市中国石化
济南分公司、济南庚辰钢铁有限公司、山东黄台火力发电厂被确定为全省2010年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试
点企业。7月1日至10月15日,省节能减排工作审计组完成对济南市发电供热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审计。
②实施节能降耗预警调控。市经信委节能办会同统计部门制定《2010年济南市节能降耗预警调控实施
方案》,根据省节能减排指挥部的要求和济南市实际,相继启动全市节能降耗预警调控一级和二级实
施方案。③加大节能监察力度。依法实施节能监察。济南市节能监察支队对百户重点用能企业和50家
非生产重点用能单位进行日常监察,共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17份,节能监察建议书8份,节能监察意
见书3份。 查处并监督销毁16家单位的280台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逐一落实38户重点用能单位的
2505台在用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淘汰计划。开展专项监察,节能支队先后组织43家工业重点用能单位
执行能耗限额标准情况的专项检查,对50户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开展年度用电计划完成情况、全市装
饰性景观性照明用电情况、夏季节电、百户重点用能单位“十一五”节能目标完成情况预考核、家用
电器能效标识实施情况等六次大的专项监察。扩大节能监察范围,在对济南市百户重点工业用能单位
做好节能监管的同时,把对非工业重点用能的监察范围由50户扩大到80户,并将交通行业节能监察纳
入正常工作范围。在重点非生产用能单位中推行能源审计工作,有30家单位提交能源审计报告。对未
列入市重点用能单位但年耗能超过5000吨标煤的26户工业企业进行用能和节能情况调研和检查,为确
定“十二五”期间重点用能单位提供依据。在全省建立节能管理与节能监察综合信息系统,实施市以
上监管重点用能企业耗能动态网上报送制度,及时掌握能源消耗、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做好数据分析,
形成从能耗数据收集、分析到异常情况跟踪督察及现场监察的立体工作机制。全市500多名企业负责
人和节能管理人员参加不同内容的节能法律法规或专业能力培训,济南市配合山东省启动能源管理师
培训工作,有90余名企业节能管理人员取得能源管理师资格证书。
4.推进循环经济发展。①循环经济持续发展。济南市推出济钢、复强动力、埠村煤矿、佳宝乳业、济
南圣泉、富美科技等一批循环经济典型。济钢集团有限公司的钢渣综合利用工程,山东富美科技公司
的500万只环保激光硒鼓再制造工程,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玉米芯、秸秆综合利用生产木糖、
木糖醇联产阿拉伯糖工程被评为山东省循环经济示范工程。②实施清洁生产。为推动全市清洁生产工
作的开展,召开济南市清洁生产表彰动员会,贯彻《国家循环经济促进法》和《山东省清洁生产促进
条例》,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全市涉及钢铁、有色铸造机械、建材、商场、酒店、宾馆、医院、大专
院校等行业的43家企业,按照清洁生产审核规定的7个阶段35步骤的程序和要求,完成清洁生产审核阶
段性工作。③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95%以上,全市经过省市认定
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达到44家,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266万吨,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产品销售收入21.16亿
元;企业享受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所得税减免优惠约6500万元。济钢、山水、埠矿、十方公司等余
热余压、煤矸石、煤泥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0多万千瓦,回收利用可燃气体20亿立方米,垃圾填埋气发
电装机容量达到3500千瓦。④再生资源回收工作取得成效。探索机电产品再制造循环经济模式,推进
济南发动机再制造基地建设,济南复强动力公司形成再制造发动机2万台的生产能力。推进办公设备
再制造基地建设,富美科技有限公司形成年生产环保激光硒鼓500万只的成产能力。支持再生资源回
收利用企业的发展。济南新天地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是专门从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的回收处理企业。
为减少环境污染,支持鼓励企业的发展,推动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用财政资金购买的家
用电器及微机、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等电子产品以及行政执法部门罚没的、需销毁的、涉及保密
的电子产品统一交由经过备案的济南新天地再生资源公司统一处理。市经信委同市城乡建委、市财政
局、市环保局、市城管局、市市政公用局等部门制定《关于推动全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工作的实施意
见》。⑤加快推进环保产业发展。贯彻执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重点扶持节能环保产业,形成循环流化床锅炉、智能节电器、水处理设备等产业。按照《财政部、国
家税务总局、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的要求,确认10家企业21种环境保护专
用产品,企业享受所得税优惠300多万元。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示范。济南市推进循环经济“678”
工程,重点培育6个循环经济型县(市)区、7个循环经济型园区、80家循环经济型企业,形成煤矿煤
矸石、煤泥电力水泥建材产业链;电厂粉煤灰、脱硫石膏建材、水泥产业链;冶炼废渣钢渣微粉建材
产品产业链;农业秸秆糠醛深加工产品产业链;糠醛废渣锅炉燃料电力产业链;余热、余压电力产业
链;化工废气化工产品等较成熟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5. 加强节能宣传。 ①开展活动,加强宣传。启动省暨济南市节能宣传周活动。6月12日,省暨济南市
“节能、低碳家庭社区行动”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在槐荫华联广场进行。活动期间举办节能减排宣传
展览,社区居民代表向全省家庭发出创建节能、低碳家庭的倡议。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全市企业、
部门等落实节能减排的经验做法,介绍节能降耗的知识。制定《济南市2010年财政补贴高效照明产品
推广工作实施方案》 , 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部署。完成推广紧凑型荧光灯50万只、 T8和T5型荧光灯各
1.5万只的任务。 “十一五” 期间, 电、水、油耗分别下降2500万度、130万方、360万升,节约经费
4000余万元。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全民节能降耗意识不断提高。②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交流合作。9月4
日,第五届信博会“信息技术助推节能减排”供需对接会在济南举行,来自台湾、上海、济南的企业
进行交流。9月16~18日,“2010山东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展洽会”在德州市太阳谷举行,济南市的
12家企业参加展洽会。其中,豪特太阳能、大陆机电和澳华新能源进行特装展示。金洲科瑞、豪特等
企业参加2010山东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推介会,受到与会企业和客商的关注和好评。11户企业参加
“中日节能环保合作论坛”。16户企业参加“美国山东工业能效研洽会”,汇集20多家企业的20多个
拟合作项目,在研洽会上进行对接洽谈,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在省政府7月召开的全省节能降耗考核
表彰奖励大会上,济南市被授予全省节能降耗优秀单位,并获奖励50万元。
(范 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