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23&rec=109&run=13

【概况】 市文物局按照文物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依法加强全市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积极组
织开展文物保护管理、文物维修、文物普查、考古发掘、陈列展览等工作,并取得良好成绩。
文物管理。为加强对全市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展情况,组织开
展推荐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工作,共推荐闵子骞墓等共46处不可移动文物申报第四批省级文物保
护单位。进一步推荐大遗址保护工作,指导历城区、章丘市文物行政部门开展《大辛庄遗址保护总体
规划》和《城子崖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修改工作,并分别组织召开了专家评审会。为文物保
护单位树立保护标志,是《文物保护法》赋予各级文物部门的法定职责,也是加强保护管理工作的重
要措施。为使挂牌、立标工作更加科学化、标准化,市文物局规范全市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文物保
护单位保护标志的样式、尺寸等,并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已完成3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悬挂保护标志
工作,其他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标志制作正在进行中。全面完成全市各级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信息采
集工作任务。大力推进全市文化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指导已免费开放
的各级博物馆提升展览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宣传、扩大社会影响。按照《文物保护法》和《博
物馆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全市文物部门管理的博物馆、部分非国有博物馆进行了年度检查。组织开
展“十二五”文物抢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对全市市级以上文物保护保护濒危情况进行排查,本着先
急后缓的原则,编制文物抢救保护规划及经费预算等,积极争取国家财政经费支持。指导各县(市)
区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市直文博单位开展文物安全检查等,不断加强野外文物、馆藏文物安全工作。
围绕“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活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文物调查。济南市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展顺利。1月20号,召开济南市文物工作会议,安排
部署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验收工作。4月9日,省文物普查办公室专家组对章丘市第三次
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工作进行了验收,并给予高度评价。截至6月下旬,全面完成全市10个县
(市)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的审查、验收工作,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顺利转入数
据整理、公布成果的第三阶段。另外,配合城市改造建设,市考古研究所先后对北园高架西延线工程
拟占压区域、宽厚所街片区、黑西路改造区域、段店宜阳太妃墓等进行实地调查,为城市建设中的拆
迁、规划建设提供依据。
考古发掘。配合工程先后对彭家庄汉墓、腊山分洪河宋墓、华强广场墓地、绿地新城元代墓以及魏家
庄、开元广场、黑虎泉北路185号、 章丘龙山孙家东南、大辛庄、刘家庄、贵和“天地广场”等遗址
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8000多平方米,墓葬300余座,出土器物900余件套,其中商代至汉代
的铜器百余件。魏家庄遗址出土了一大批汉代铁鼎,为研究济南地区冶铁技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刘家庄遗址是济南城区内保存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商周遗址,首次出土了带铭文的铜器。在原小明
湖位置清理、发现唐宋时期生活遗迹,纠正此处宋代以前为湖面的有关文献记载,为研究济南地区唐
宋等时期的城市变迁、环境变化提供了珍贵资料。华强广场古墓群出土的宋代舟形墓和解放东路的明
代夯筑、砖石结构墓,均为市区内首次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济南地区发现的墓葬形制。大辛庄遗址的
发掘,发现了大量规模大、等级高的贵族墓葬,出土多组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填补了历史的空白。
文物维修。修复府学文庙东西两庑的塑像、大成殿礼乐器,安装完成安保监控设备,完成文庙整体绿
化工程,9月28日正式对社会开放。积极与省地震局等部门协调,继续开展“五·三惨案蔡公时殉难
地”住户搬迁、维修前期准备等工作。在章丘市文物行政部门、文物所在地镇政府支持下,启动省级
文物保护单位兴国寺的修缮保护工程并通过考古发掘明确整个寺院的格局及各建筑间的时代关系。华
阳宫古建筑内遗存的500平方米古代壁画急需保护,在市财政的支持下,启动华阳宫古建筑群壁画修
复一期工程,对部分壁画进行加固、除垢、杀菌、防护等。
馆藏文物保护。济南市博物馆按照年度工作计划,继续完善馆藏文物的规范管理工作。为配合财政部
和国家文物局启动的“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全年集中精力对馆藏一、二、三级的
书法、绘画、青铜、瓷器、玉器、古墨、竹木牙雕、砚台8个类别共(1354个号)1791件珍贵文物按数
据库要求进行相关的信息采集,数据采集质量较高,得到省文物局充分肯定。各县(市)区博物馆也
按照要求积极开展馆藏珍贵文物数据库信息采集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指标任务。该项工作的完
成,标志着济南市各级博物馆珍贵文物数据库已正式建立,为下一步藏品的科学化管理、宣传利用、
陈列展览、学术研究、书籍出版等各项业务工作打下基础。
文物陈列宣传。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弘扬主旋律,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济
南市各级博物馆继续坚持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配合各种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陈列展览。济南市博物
馆为改善观众参观环境,提升服务水平,投资50万元对部分展厅和环廊进行装修改造,提升展示效果;
在展厅休闲区安装大屏幕液晶电视,轮换播放介绍济南历史文化及普及文物知识的电视片,受到观众
的好评;公开招聘两名专职讲解员,同时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研究生院联系,承担志愿讲解,为观众
提供良好的参观环境和优良的服务。先后主办、承办《纪念济南市美术家协会成立30周年济南市美术
家协会会员作品展》《珍品石缘·中华国石精品展》《山东文博书画名家迎春展》《日本国偶人展览》
《世界遗产在中国图片展》《馆藏近现代书法作品展》《景德镇名家瓷器拍卖展销展》《石刻史书宁
夏年画》《济南市少儿书画摄影作品展》《中国·山东首届钢琴展》《博物馆里的宝瓷瓶遗珍》《簿
子洋雕塑艺术五十年捐赠作品展》《全运会一周年书画篆刻百米长卷作品展》《秦始皇兵马俑大型科
普展》《中国寿山石雕大师艺术精品展》等20余个展览,接待观众14万余人次。同时,济南市博物馆
还进一步加大巡展力度,制作《博物馆里的宝文物图片展》《世界遗产在中国图片展》等6个流动展
览,送展到济南军区司令部某团、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北园路街道办事处柳云社区、济南
兴隆村敬老院等十几个学校、部队、社区,变等客上门为送展到家,共接待观众6万余人次,受到观
众的热烈欢迎。长清区博物馆继续做好免费开放工作,在常年展出《双乳山出土文物精品展》《长清
文物通史展》两个基本陈列的基础上,又举办《双乳山出土文物精品展》,进一步扩大宣传,全年共
接待参观团体60多个,参观总量约计3万多人次。
历城区博物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三贴近”,坚持向社会免费开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
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方式,做到免费开放不降低服务水平,并利用国际博物馆日和世界文化遗产
日, 走向社区、 街道、农村集市宣传文物保护法,悬挂条幅,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份。先后举办了
《历城区出土文物展》《终军纪念展》《历城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展》《张德新书画展》,与
历城区仲宫镇镇政府共同策划举办“月亮湾杯摄影大赛”“庆七一摄影展”等,全年免费开放共接待
观众35000余人次,其中青少年观众约15000人次,受到广大市民、农民及在校师生的好评。历城区辛
弃疾纪念馆克服种种困难,与唐王镇教委、遥墙镇教委、董家镇教委共同举办“文物法宣传”“三普
文物展”走进校园活动,积极联系周边中小学校学生来馆参观,并对学生进行小小讲解员培养,共培
养出小小讲解员50余名, 极大调动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培养了青少年的爱国情操。本年度共举办
《辛弃疾生平展》 《一代词宗壁画展》 《义胆忠魂壁画展》《仿宋文物展》《书画展》《民俗展》
《稼轩词书法艺术刻石展》《稼轩书画展》《建国60周年图片展》《历城区改革开放成就展》《爱国
主义教育图片展》等14个展览,接待观众5万余人次,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章丘市博物馆注重完善
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按照“免费不降服务”的原则,加大管理力度、提升服务水平、丰富展览
内容、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原《洛庄汉墓出土文物精品展》《危山汉墓出土文物精
品展》的基础上,又新增加《章丘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图片展》和《章丘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采集标
本展》,充实丰富了博物馆免费开放展览内容,受到章丘市民的热烈欢迎。城子崖遗址博物馆按照国
家和省、市有关部署,于2009年起正式对公众实行免费开放,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向公众
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特别是以城子崖、西河、东平陵故城出土文物为主的精品展览,吸引包括山东大
学、南京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及章丘中学、章丘四中等大中专、中小学师生3.2万人
前来参观学习,使博物馆真正成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历史教育的重要课堂。
(于 茸 蓝秋霞)
【济南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实地调查阶段验收工作结束】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一项为期5年
的文化资源调查工程, 济南市2008年启动普查工作, 到2009年12月已全面完成野外实地调查阶段的
普查任务。行政村覆盖率达到了100%,田野到达率超过了98%,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点1600余处。野外
调查结束后,各县(市)区随后开展野外实地调查阶段的整理资料及验收准备工作。自2010年4月9日
起在章丘市召开济南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验收试点工作会议,到6月25日历下区的验
收会议,顺利完成全市10个县(市)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的审查、初验和验收工作,
10个县(市)区实地调查阶段的工作均达到国家文物局三普办的要求,其中章丘市、历城区、济阳县、
商河县、长清区和天桥区被省文物局三普办评为优秀等次。验收结束后,各县市区针对验收专家组提
出的意见,结合国家文物局三普办对济南市实地调查阶段登录的不可移动文物提出的意见和全省文物
普查工作会议及济南市文物普查工作会议精神,又进行多次数据勘误、校正,完善、补充大量照片及
文字资料,极大地提高了普查数据质量。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已转入第三阶段的调查资料整理、汇总、
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成果阶段。 (蓝秋霞)

【济南府学文庙向社会开放】 济南府学文庙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创建于宋熙宁年间 (1068~
1077),金代因战争而遭到严重破坏,元末倾圮。明洪武二年(1369)重建,成化十九年(1483)拓建,
后又经数代重修,到明朝末年,建筑布局已臻于完善。清代对文庙的修葺不断,但基本保持了明朝文
庙的规模和建筑布局。据历城县志载,济南府学文庙“规制如鲁”(张起岩《济南路庙学新垣纪略》),
即其形制、规模如曲阜孔庙。现存单檐庑殿顶的大成殿,建筑规模在同类现存国内古建筑当中名列前
茅。
济南府学文庙修缮保护工程在省政府有关领导和驻济数位著名文史专家的关注下,在市委、市政府重
视下,于2005年9月10日正式启动,2010年9月28日基本完工,搬迁、修缮等工程项目总投资4000余万元。
该修缮保护工程总用地面积16500平方米,可规划净用地159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134.8平方米。其中
修缮的文物建筑面积845.4平方米, 重新修复的建筑面积2730.4平方米, 规划新建建筑面积559平方米
(实际完成新建建筑面积为319.9平方米)。原规划搬迁安置居民、居委会、厕所、环卫局简易房等17
处,现因种种原因尚有一户居民未迁出、尊经阁西侧场地未腾出。在济南府学文庙修缮保护工程当中,
修缮的文物建筑有大成殿、更衣室、北大门、外泮池和影壁;重新修复的建筑由南往北有棂星门、中
规中距亭、忠英坊、毓秀坊、屏门、牺牲室、铁牛亭、东西掖门、戟门、东西廊庑、东西御碑亭、四
座斋室、明伦堂、尊经阁、北大门等;配合管理新建建筑由南往北为南票房、保安室、卫生间、办公
室、北票房、管理室等。其他配套项目主要有大成殿和东西廊庑内的塑像、出土石碑的加固修复竖立、
院内原水系的清理疏通、古桥和内泮池的修复、院内场地消防、安防监控、绿化、地面硬化、围墙等。
经过为期5年的维修,济南府学文庙基本恢复原有规模,具备向社会开放的条件。9月28日,举行向社
会开放仪式。
(陈 宾)
【大遗址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以大遗址保护工程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国家文物局确立的“十一
五”期间加强文物保护并使文物惠及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十二五”期间重点推动、实施的重
大文物保护工程。2006年12月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印发〈“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
通知”,全面部署了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开展。济南市历城区的大辛庄遗址、章丘市的城子崖遗址被列
入“‘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中。2008年以来,历城区、章丘市政府先后成立大遗址保
护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开展大遗址保护及编制保护总体规划的调研、准备等工作。经过努力,2009年
国家文物局批准大辛庄遗址、城子崖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立项。历城区、章丘市文物部门立即
按照文物法律法规的规定,邀请资质单位开展两处大遗址的保护总体规划前期调研、收集资料、编制
工作。《大辛庄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城子崖遗址保护总体规划》通过了省文物局专家评审,已上报
国家文物局审批。(于 茸)

【济南市完成馆藏珍贵文物数据采集工作】 为摸清全国馆藏文物家底,了解和掌握馆藏文物的基本
情况,2001年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启动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 按照国家文物局
和省文物局的统一部署, 济南市2009年5月正式启动该项目。成立济南市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
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确定了总体目标、工作任务、组织管理、实施范围、工作内容与原则。各级博物
馆也积极开展工作,在2009年10底完成全市105件/套馆藏一级文物数据采集的基础上,继续克服经费不
足、专业人员匮乏等困难,认真开展二、三级文物的数据采集工作。截至2010年10月底, 各级博物馆
严格按照《馆藏文物著录规范》 《馆藏文物影像拍摄规范》等标准规范要求,又努力完成全市2551
件/套二、三级馆藏珍贵文物的数据采集工作。济南市全面完成2656件/套馆藏珍贵文物的数据采集工
作,实现全市馆藏珍贵文物的数字化管理。所有数据已报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审核入库。
(蓝秋霞)
【济南市首家国有行业专题博物馆获批准设立】 经依法报请省文物局批准,2010年底山东省邮电博
物馆正式设立,位于济南市经三路77号,这是济南市首家国有行业专题博物馆。山东省邮电博物馆馆
址始建于1918年7月,为20世纪典型的砖木结构德式建筑。该建筑由天津外国建筑事务所设计师查理及
康文赛设计,原为山东邮务长住宅,现中国联通山东分公司在此保护性修缮后作为博物馆馆舍使用。
山东省邮电博物馆现收藏邮电、通讯类文物200余件,照片400余幅。作为专题性的博物馆,其承担着
对内担负新员工教育培训、企业文化传统教育,对外展示山东省邮电通信的起源与发展、宣传和普及
邮电通信知识的功能,同时兼作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联通公司接待重要客户的活动场所。观众可以
通过展区里的烽火台及邮驿视频、摩尔斯电码收发报互动体验、LED等了解古代和近代邮电通信发展
的历史,同时通过位置服务、视频监控、物联网、智慧城市等感受现代通信技术的新成果。 (蓝秋
霞)

【济南大辛庄遗址发掘收获丰厚】 为进一步了解大辛庄遗址文化内涵,经国家文物局批准,6月底至
12月,济南市考古研究所与山东大学考古系联合组成考古队,对济南大辛庄遗址进行为期6个多月的
发掘。此次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共发掘商代灰坑50余个、灰沟13条、窑址2座、房址4座以及各时
期的墓葬90余座。其中,商代墓葬分布集中,排列有序。部分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精美铜器,个别铜器
带有族徽铭文。
商代墓葬按时间延续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墓葬时代约为商代后期,墓向多在190°~220°之间,出
土青铜礼器组合以觚、爵为主,兵器组合包括戈、矛、刀等,陶器组合为鬲、豆、簋或鬲、豆、罐等,
墓底多铺有一层朱砂,均有腰坑,盛行殉狗。时代多为大辛庄第六、七期,即殷墟第三、四期。例如,
225号墓葬(M225)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214°。墓壁较直,墓室长3.3米、宽1.86米、深4.2米。
有殉狗10条,殉狗层面距离墓口约2.38米,南北各2条,东西各3条,伴随殉狗出土铜铃3件。葬具为一
棺一椁,棺长2.32米、宽1.06米,椁长2.82米、宽1.12米。棺板髹有朱漆。墓底铺有一层朱砂。墓室底
部有一长方形腰坑,长0.9米、宽0.38米、深0.3米。墓内随葬品共有23件,有青铜器、玉器、石器、陶
器等。棺椁内有两具人骨,皆保存较差,根据人骨及棺板痕迹判断,东侧人骨位于棺内,西侧人骨位
于棺椁之间。随葬器物全部集中于东部人骨一侧,西侧人骨周围未见有随葬器物,推测应为殉人。两
具人骨葬式均为仰身直肢。在随葬青铜礼器中,觯和小鼎铸造精美,纹饰复杂,表现了极高的工艺水
平。小鼎的口部内侧和其中一件铜爵的鋬下铸有“索刂”字铭文,其性质应为族徽。
第二类墓葬时代较第一类墓葬早,墓圹较大,虽大多早期被盗掘,随葬物品保存较少,但从残存的随
葬物品中仍能看出其当时应属高规格墓葬。例如,216号墓葬(M216)为土坑竖穴墓,墓向217°。墓
室长3.8米、宽2.2米、残深2.8米。墓内殉狗6具。墓底一周有熟土二层台,二层台上摆放殉人8具,其
中南端1具,北端2具,东侧2具,西侧3具。殉人骨骼头部及脚踝部皆有明显砍斫痕迹。在西侧殉人身
下发现有整齐排列的11个铜泡。该墓早期被盗,墓内未见随葬品,盗洞位于墓室中部,直径约1.5米。
在盗洞中有大量被扰乱的金箔碎片和绿松石碎片。从殉人及残留的金箔、绿松石碎片来看,此墓应属
于商代前期后段较高规模墓葬。
此次考古发掘收获甚丰,以M225、M216为代表的一组商代贵族墓葬的发现,充分说明商代时期大辛庄
遗址在商王朝对东土的经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索刂”是商代末年征战东夷的途经之地,带有
“索刂”字铭文的青铜器以前曾在鲁南的兖州出土,此次在地处鲁北的大辛庄遗址发现,对于研究商
代末年征战东夷的地点及路线, 提供了新的实物与文字资料,极大地促进商代考古与历史研究。
(王兴华 刘秀玲)

【魏家庄万达广场发掘取得重要成果】 2009~2010年夏,经批准,配合济南万达广场建设工程,济南
市考古研究所对魏家庄建设区域进行考古勘探,并对所发现的古代墓葬、窑址等遗迹进行考古发掘。
这次发掘共清理古代墓葬168座(其中汉代墓葬122座,唐宋元墓葬24座,明清墓葬22座)、古井10口、
窑址14座、灰坑4个。出土了银器、铜器、铁器、陶器、瓷器、石器、玉器等各类文物600余件(套)。
此次发掘的墓葬,以汉代墓葬数量最多,遍布发掘区域,埋藏较深,多在距地表4米以下,深的可达7
米,墓向多为南北向,有的成对排列,形制以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和土坑竖穴砖椁墓为主。唐、宋、元、
明、清墓葬埋藏相对较浅,多在距地表4米左右。宋元墓葬以带墓道的圆形墓为主;明清墓葬以土洞
墓为主。出土的文物器型包括银饰、铜鼎、铜壶、铜奁、铜盉、铜盆、铜博山炉、铜铺手、铜镜、铜
簪、铜耳环、铜带钩、铜印章、铜席镇、铜勺、铁炉、铁鼎、铁釜、铁剑、陶俑、陶壶、陶罐、瓷枕、
瓷罐、石板、玉剑彘、玉含、玉璧、泥球等。
魏家庄万达广场的考古发掘,是济南市区范围内发现墓葬数量多、发掘出土完整文物种类丰富的一次
考古发掘,具有多重考古学研究意义。济南在汉代的治所位于现在章丘的平陵城,而此次在魏家庄万
达广场一次性发现数量众多的汉代贵族墓,无疑为重新定位济南在汉代时期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重要
实物资料。大量汉代铁器的出土,不仅对考察铁器和冶铁业的发展进程是不可或缺的, 而且对探讨
铁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其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都至为重要。 (房 振 郭俊峰)

【济南市开元广场遗址发现唐宋时期沟渠、古道】 开元广场遗址位于济南市古城区西部、大明湖西
南门的对面,西侧紧邻护城河。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济南市考古研究所于5月6~26日对该遗址进行
抢救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发现多处唐宋时期遗迹等。该遗址主要以唐宋时期文化堆积为主,
共发现清理唐宋时期灰坑1处、沟渠4处、古道1条,出土10余件完整和可复原陶器。遗址的文化层共分
为四层,以2010号探方(T2010)为例,第一层为现代建筑垃圾,厚度2.2米,时代为新中国成立后;第
二层为深黑色淤泥层,厚度3.0米,距现地表2.2米,里面包含有大量的黑色颗粒、动物外壳如河蚌壳、
螺壳等,出土大量的灰陶瓦片和少量瓷片,在淤泥层中还采集到数件豆柄、豆盘等,时代为元代至民
国时期;第三层为宋代文化层,厚度0.5米,距现地表5.2米,上部因受淤泥层渗透呈黑色,出土少量
的灰陶瓦片、瓷片、“开元通宝”钱币等,发现灰坑、水沟、古道等遗迹。第四层为唐代文化层,厚
度0.5米,距现地表5.7米,出土少量的灰陶瓦片和瓷片;第四层以下为黄褐色粘土,仅发现有极少量
汉代绳纹灰陶片。
遗址内发现的4条水沟均为宋代遗迹,距现代地表5.3米。其中3条水沟为南北向,1条水沟为东西向砖
砌沟渠。南北向水沟深度均1米左右,宽度1米左右,出土大量的陶片和少量瓷片。东西向砖砌沟渠,
长3.6米、高0.2米、宽0.5米,由3层砖砌筑,底层以砖平铺。与南北向水沟垂直,西端平面与南北向水
沟大致相平, 西高东低, 落差0.15米,系由西向东引水。发现的1条古代道路呈南北走向,距现地表
6.2米、宽2.1米。分为2层,下层中间发现两条平行相距0.5米的古代车辙,深0.1米、宽0.2米,推断为
交通工具长期碾压形成。
本次考古发掘的4条宋代沟渠,证明了该区域在宋代时期即有泉水丰沛、处处遍流的景象,砖砌的沟
渠系人工水利工程。在宋代文化层之上发现宋至民国时期的淤泥堆积层,估计初期形成过程中与本地
区曾发生水灾有关。发现的唐至宋时期的道路,在唐代即已形成,一直延续使用到宋代,道路的平面
与沟渠的平面基本一致,方向均为南北向,可以断定道路就是水面旁边的主要交通道路。上述遗迹、
遗物的发现,为济南地区宋代即有丰沛泉水提供了直接证据,为研究济南地区唐、宋等历史时期的城
市变迁、环境变化提供了原始资料。
(仝艳锋)
【华强广场建设工地发现古墓葬】 华强广场古墓葬群位于山大路与解放路交接处,受济南市文物局
委派,济南市考古研究所于3月26日至4月12日对华强广场建设区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汉、唐、
宋、清时期古墓葬15座、古井1座,出土陶器、瓷器、铜器、铁器、贝饰、镇墓瓦等随葬品30余件,为
研究同类墓葬形制的衍变及相关时代经济社会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汉代墓葬发现2座,其中4号墓(M4)为砖室墓,平面形状为“刀把形”,墓向280°,由墓道、甬道
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唐代晚期墓葬发现2座,其中,2号墓(M2)为砖室墓,由墓道、墓门和墓室组成,
墓道位于墓室南侧,平面梯形,有台阶上下,墓门上部已被破坏,只留门槛上部和底部,墓室平面为
圆形,直径3.3米,穹窿顶,墓底铺砖;墓室周壁上用青砖砌有连枝灯、椅、桌、碗、壶、高足木箱
等影作,随葬品有白釉蓝彩执壶、开元通宝及乾元重宝。宋代墓葬发现8座,其中,1号墓(M1)为竖
穴墓道砖室墓,墓向180°,由墓道和墓室组成;墓道位于墓室的南部,墓室平面形状为舟形,墓主
人头向南,仰身直肢,随葬器物放置在墓主人的脚处,因墓葬早年被盗,只发现一件器盖和一枚贝壳,
贝壳的背面涂彩, 置于墓主脚部。 清代墓葬发现1座编号为5号墓(M5),墓葬形制为土洞墓,方向
190°,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端,平面呈梯形,底部呈南高北低的坡状,长3.78
米、宽0.88~1.48米、残深1.6~1.8米, 墓室平面呈圆角长方形, 底长2.66、宽1.5米。墓室内置一棺,
棺呈梯形,长2米、宽0.4~0.6米、厚0.05米,墓主葬式为仰身直肢,随葬品6件,墓室和墓道之间有大
小不一的砖封门。
(王兴华)

责任编校 宣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