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凡例 目录 编后记 编委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b&A=3&rec=6&run=13

《兖州市志》即将付梓,这是全市人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它的出版问世,感到由衷地高兴!
盛世修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兖州历史上,曾修志多次。自1562年(明嘉靖四十一年)至1940年,先后编修《兖州府志》5部,《滋阳县志》6部和《滋阳县乡土志》1部,其中大部付梓。尽管这些志书,由于其历史局限,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但它从不同方面记载了兖州历史发展,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今,我们面临空前繁荣昌盛的局面,用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编纂兖州第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兖州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几千年来,智慧、淳朴、勤劳、勇敢的兖州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灿烂的历史文化。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兖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反对外来侵略与封建压迫,奋起抗争、英勇不屈、不畏强暴、前仆后继,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篇章。新中国成立后,勤劳朴实的兖州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为彻底改变经济、文化的落后面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取得了建设事业一个又一个的新胜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齐抓,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兖州大地到处呈现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通人和、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兖州市志》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详今略古、立足当代的原则,弃旧志重人文、轻经济之弊端,客观地记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兖州自然、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纵贯古今,横及百业,资料详尽、充实,体例严谨、简明,语言朴实、流畅,充分体现了兖州的地方特点和时代特色。志书力求真实准确,做到了资料性、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为旧志所无法比拟,可谓一方之全史,地方之“百科全书”。它将为宣传兖州、认识兖州,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它的出版发行,对于“资政、教化、存史”等具有重要意义,必将为实现我市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有益当代、惠及后世的千秋大业,也是一项艰巨浩繁的文化工程。在《兖州市志》编纂中,全体编撰人员不畏艰难,多方考证,数易其稿,几经熔炼,辛勤笔耕,积10余年之心血,方得成书。他们付出的艰辛劳动,字字为鉴,句句可证。
值《兖州市志》付印之际,谨代表中共兖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并以个人的名义,向为《兖州市志》的编纂和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专家、学者、全体编纂人员、出版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并希望全市人民以及关心支持兖州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能够通过此书,认识兖州,了解兖州,为建设美丽、富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兖州而努力奋斗!

中共兖州市委书记 马兴文

兖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胡桂龙

1996年12月30日

凡例

一、《兖州市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客观地记述境内自然、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力求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二、以1995年兖州市境域为记述的地域范围。上限一般起自1840年,下限断至1995年。为保持事物的完整性,部分内容适当上溯或下延。记述重点放在当代。
三、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概述、大事记冠前,附录等殿后,中设专志30卷,卷下设章、节、目。表随文附。
四、按事物性质分类,原则上不受现行行政管理系统的限制。行政管理机构在卷内设章记述。不宜设章的,作适当变通处理。
五、采用公元纪年,根据需要括注历史纪年。文中解放前(后)系指1948年7月13日兖州解放前(后),建国前(后)系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
六、建国后的数据,以本市(县)统计部门公布的资料为准。未公布的,以部门提供的资料为准。计量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七、地名及历代政权、官职等称谓,沿用历史通称。古今地名不同的括注今名。
八、计数、计量及纪年(历史纪年除外)使用阿拉伯数字。
九、对有影响的已故人物,分别用传(略)、录形式载入。以本籍人物、正面人物、近现代人物为主。按卒年顺序排列。
十、本志资料主要取自部门提供资料、历史文献、档案及口碑资料,并经考证核实。文内不再注明出处。

目录

凡例

概述1

大事记9

卷一 行政区域

第一章 建置隶属55
第一节 建置55
第二节 隶属56
第二章 境域区划59
第一节 境域59
第二节 区划59
第三章 乡镇村庄62
第一节 乡镇62
第二节 村庄65
附 兖州考略69

卷二 自然环境

第一章 地质73
第一节 构造73
第二节 地层73
第三节 水文地质75
第二章 地形75
第一节 平原75
第二节 山丘76
第三节 河流76
第三章 气候78
第一节 气候特点78
第二节 气温降水79
第三节 日照蒸发82
第四节 风82
第四章 物候82
第一节 植物候82
第二节 动物候84
第五章 土壤植被86
第一节 土壤86
第二节 植被87
第六章 自然资源87
第一节 土地资源87
第二节 矿物资源88
第三节 水资源88
第四节 生物资源89
第七章 自然灾害91
第一节 旱灾91
第二节 水灾91
第三节 风灾91
第四节 霜冻92
第五节 冰雹92
第六节 虫灾92
第七节 地震93

卷三 人口

第一章 人口规模99
第一节 人口数量99
第二节 人口分布100
第二章 人口变动103
第一节 自然变103
第二节 机械变动105
第三章 人口构成107
第一节 性别构成107
第二节 年龄构成108
第三节 民族构成111
第四节 文化构成112
第五节 行业职业构成112
第四章 婚姻家庭115
第一节 婚姻115
第二节 家庭115
第五章 计划生育116
第一节 机构116
第二节 人口发展规划116
第三节 人口生育政策117
第四节 节育技术措施117
第五节 计划生育成果118

卷四 农业

第一章 机构120
第一节 农业局120
第二节 畜牧局120
第三节 农业机械管理局120
第二章 农业生产关系121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121
第二节 农民个体所有制122
第三节 集体土地所有制123
第四节 全民土地所有制124
第三章 农业结构布局125
第一节 结构125
第二节 布局127
第四章 种植业128
第一节 农作物128
第二节 土壤改良137
第三节 种子改良138
第四节 肥料使用140
第五节 耕作制度141
第六节 作物栽培142
第七节 作物保护145
第八节 农用机具147
第五章 养殖业148
第一节 家畜148
第二节 家禽150
第三节 养蚕153
第四节 养蜂153
第五节 养鱼153
第六节 疫病防治155
第六章 编织业157
第一节 条编157
第二节 草编157
第七章 土特名产158

卷五 水利

第一章 机构161
第二章 河道涝洼地治理162
第一节 河道治理162
第二节 涝洼地治理167
第三章 蓄水工程169
第一节 河坝水闸169
第二节 长条井水柜井171
第四章 灌溉工程172
第一节 井灌工程172
第二节 引水工程175
第五章 抗旱防汛177
第一节 抗旱177
第二节 防汛179
第六章 工程资源管理181
第一节 水利工程管理181
第二节 水资源管理182

卷六 林业

第一章 机构185
第二章 林业资源186
第一节 林地面积林木蓄积186
第二节 树种资源186
第三章 植树造林189
第一节 育苗189
第二节 植树190
第四章 农田林网191
第一节 林网建设191
第二节 林网效益193
第五章 林木管理195
第一节 林政管理195
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197

卷七 工业

第一章 机构201
第二章 工业所有制202
第一节 私营工业202
第二节 集体所有制工业202
第三节 全民所有制工业203
第四节 联营工业205
第三章 工业门类206
第一节 纺织206
第二节 缝纫皮革210
第三节 酿造211
第四节 造纸印刷214
第五节 家具215
第六节 陶瓷玻璃216
第七节 五金电器218
第八节 工艺美术219
第九节 卷烟220
第十节 食品222
第十一节 建材223
第十二节 化工224
第十三节 橡胶226
第十四节 煤炭227
第十五节 电力229
第十六节 机械铸锻231
附 名优产品选介233

卷八 乡镇企业

第一章 机构240
第二章 乡镇工业241
第一节 食品242
第二节 纺织缝纫皮革244
第三节 造纸印刷245
第四节 工艺美术246
第五节 建材247
第六节 机械金属加工249
第七节 化工医药250
第三章 乡镇建筑业251
第四章 乡镇运输业255
第五章 乡镇商业256
第一节 商品经销256
第二节 饮食服务257

卷九 交通

第一章 古道驿站261
第二章 公路建设262
第一节 干线公路262
第二节 县乡公路263
第三节 乡村道路264
第四节 公路桥涵264
第三章 公路运输266
第一节 运输组织266
第二节 运输工具268
第三节 货运272
第四节 客运273
第四章 公路交通管理监理274
第一节 机构274
第二节 公路养护274
第三节 监理276
第五章 铁路建设278
第一节 车站278
第二节 路段280
第三节 专用线281
第四节 铁路桥涵282
第六章 铁路运输283
第一节 客运283
第二节 货运285
第三节 铁路运输管理287

卷十 邮电

第一章 机构289
第二章 邮政291
第一节 线路及运邮291
第二节 投递293
第三节 函件294
第四节 包裹295
第五节 汇兑295
第六节 报刊发行296
第七节 机要通信297
第八节 邮件分拣与转口298
第三章 电信300
第一节 电报300
第二节 电话302
第三节 机线维护309

卷十一 城建环保

第一章 机构311
第一节 城乡建设管理机构311
第二节 房产管理机构311
第三节 环境保护机构312
第二章 城乡建设规划312
第一节 城市建设规划312
第二节 农村建设规则313
第三节 规划管理315
第三章 城市建设316
第一节 城池316
第二节 街道路灯桥涵316
第三节 供水排水322
第四节 供气供热323
第五节 园林绿化323
第六节 公用建筑325
第七节 住房建设330
第四章 农村建设331
第一节 乡镇驻地建设331
第二节 村庄建设333
第五章 房产管理335
第一节 私有房屋社会主义改造335
第二节 产权产籍管理336
第三节 房产交易管理336
第四节 私房批建337
第五节 直管公房管理337
第六章 建筑施工337
第一节 队伍337
第二节 设计339
第三节 施工339
第七章 环境保护341
第一节 环境污染341
第二节 环境监测342
第三节 环境治理343

卷十二 商业

第一章 机构346
第一节 商业局346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联合社346
第三节 对外贸易委员会347
第四节 物资局347
第二章 商业所有制348
第一节 私营商业348
第二节 集体商业348
第三节 供销合作商业348
第四节 国营商业351
第三章 集会网点355
第一节 集市355
第二节 古会与物资交流会356
第三节 网点357
第四章 工业品销售359
第一节 日用百货文化用品359
第二节 烟酒糖茶糕点359
第三节 纺织品360
第四节 石油产品360
第五节 五金交电化工361
第六节 农业生产资料362
第七节 日用杂品363
第五章 农副产品经营及废旧物资收购363
第一节 畜产品363
第二节 棉麻蚕茧364
第三节 蔬菜果品366
第四节 草编烟叶366
第五节 废旧物资收购367
第六章 饮食服务368
第一节 饮食368
第二节 服务369
第七章 对外贸易370
第一节 出口370
第二节 进口374
第八章 计划物资供应375
第一节 金属材料375
第二节 机电产品375
第三节 木材建材376
第四节 化工轻工产品376
第五节 煤炭377

卷十三 粮油

第一章 机构379
第二章 收购380
第一节 粮食征购380
第二节 油脂油料征购381
第三节 粮油议购383
第三章 销售384
第一节 粮油计划供应384
第二节 粮油议销386
第四章 调拨387
第一节 粮食调出387
第二节 粮食调入388
第三节 油脂油料调入调出389
第五章 储藏389
第一节 仓储设施389
第二节 粮食保管390
第六章 加工391
第一节 粮食加工391
第二节 油脂加工392

卷十四 财政税务

第一章 机构393
第一节 财政机构393
第二节 税务机构394
第二章 财政体制394
第三章 财政收支395
第一节 财政收入395
第二节 财政支出398
第四章 财政管理401
第一节 行政事业财务管理401
第二节 企业财务管理401
第三节 财政信用基金管理402
第五章 税收403
第一节 农业税403
第二节 工商税405
第三节 契税407

卷十五 金融

第一章 机构409
第一节 钱庄票号当铺409
第二节 银行410
第三节 保险公司411
第四节 信用社411
第五节 外汇管理局412
第二章 货币412
第一节 旧币412
第二节 人民币413
第三章 存款414
第一节 储蓄存款414
第二节 单位集体存款414
第四章 信贷415
第一节 借贷415
第二节 工商信贷416
第三节 农业信贷418
第四节 乡镇企业信贷419
第五节 外贸信贷419
第六节 个体信贷420
第五章 管理结算421
第一节 现金管理421
第二节 工资基金管理421
第三节 基建投资管理422
第四节 结算424
第六章 保险426
第一节 险种426
第二节 保额保费426
第三节 理赔防灾426
第七章 债券侨汇428
第一节 债券428
第二节 侨汇429

卷十六 经济综合管理

第一章 计划管理431
第一节 机构431
第二节 管理体制431
第三节 计划编制与执行432
第二章 统计管理434
第一节 机构434
第二节 统计调查435
第三节 统计服务436
第四节 统计监督436
第三章 审计监督437
第一节 机构437
第二节 国家审计437
第三节 内部审计439
第四节 社会审计439
第四章 物价管理439
第一节 机构439
第二节 管理措施440
第三节 物价变动441
第四节 交换比价442
第五章 标准计量管理442
第一节 机构442
第二节 计量制度442
第三节 计量管理443
第四节 质量监督444
第五节 标准化管理445
第六章 工商行政管理445
第一节 机构445
第二节 市场管理446
第三节 工商企业管理447
第四节 合同商标广告管理449
第七章 土地矿产管理451
第一节 机构451
第二节 土地资源管理451
第三节 矿产资源管理452

卷十七 党派群团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453
第一节 早期组织活动453
第二节 中共兖州市委员会454
第三节 基层组织461
第四节 党员462
第五节 党员代表大会464
第六节 思想教育465
第七节 社会宣传468
第八节 文明单位建设470
第九节 纪律检查470
第十节 统战工作473
第十一节 党史资料征集476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476
第一节 国民党滋阳县党部476
第二节 党员477
第三节 党务活动477
第三章 群众团体478
第一节 工人团体478
第二节 农民团体481
第三节 妇女团体482
第四节 青年团体485
第五节 儿童团体487
第六节 科技团体488
第七节 工商团体490

卷十八 政权政协

第一章 权力机构493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493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494
第三节 人大常委会502
第二章 行政机构507
第一节 县衙507
第二节 县公署(县政府)508
第三节 人民政府510
第四节 政务517
第三章 人民政协525
第一节 政协委员会525
第二节 常务委员会527
第三节 全体会议529
第四节 主要活动532

卷十九 公安司法

第一章 旧时司法535
第一节 清代司法535
第二节 民国司法535
第二章 人民公安536
第一节 机构536
第二节 清查登记537
第三节 镇压反革命538
第四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538
第五节 打击刑事犯罪538
第六节 监狱看守和社会监改541
第七节 治安管理542
第八节 消防543
第三章 人民检察545
第一节 机构545
第二节 刑事检察545
第三节 法纪检察546
第四节 经济检察547
第五节 监所检察548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548
第四章 人民法院549
第一节 机构549
第二节 审判制度550
第三节 刑事审判550
第四节 民事审判551
第五节 经济审判552
第六节 申诉复查552
第五章 司法行政553
第一节 机构553
第二节 法制宣传553
第三节 基层基础工作554
第四节 公证律师554

卷二十 民政

第一章 机构557
第一节 市民政机构557
第二节 基层民政机构558
第二章 拥军支前558
第一节 拥军558
第二节 支前560
第三章 优待抚恤561
第一节 社会优待561
第二节 国家补助564
第三节 抚恤566
第四章 安置570
第一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570
第二节 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571
第三节 军地两用人才开发571
第五章 救灾救济扶贫573
第一节 救灾573
第二节 救济575
第三节 扶贫577
第六章 社会福利577
第一节 慈善机构578
第二节 五保供养578
第三节 残疾人安置与社会保障580
第七章 婚丧管理581
第一节 婚姻管理581
第二节 殡葬改革583

卷二十一 人事劳动

第一章 机构585
第一节 人事机构585
第二节 劳动机构585
第二章 官吏职员586
第一节 清代官吏586
第二节 民国职员586
第三章 干部状况587
第一节 干部来源587
第二节 干部数量588
第三节 干部结构588
第四章 劳动就业590
第一节 自谋职业590
第二节 计划招工590
第三节 知青安置591
第四节 待业人员安置592
第五章 职工状况592
第一节 数量592
第二节 构成593
第六章 人员培训594
第一节 干部培训594
第二节 工人培训595
第七章 人员管理597
第一节 干部管理597
第二节 老干部工作601
第三节 职工管理602
第八章 工资福利604
第一节 工资制度604
第二节 工资调升605
第三节 奖金津贴607
第四节 福利待遇608
第九章 劳动保护与保险609
第一节 劳动保护609
第二节 劳动保险611
第十章 退离休(职)613
第一节 干部退离休(职)613
第二节 工人退职退休613

卷二十二 军事

第一章 驻军615
第一节 清军615
第二节 北洋政府军615
第三节 国民政府军616
第四节 人民军队616
附 侵兖日军及其暴行617
第二章 地方武装618
第一节 县区(乡)武装618
第二节 民间武装621
第三节 人民武装部622
第三章 兵役623
第一节 募兵抽丁623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624
第三节 义务兵役制624
第四节 预备役624
第四章 军事设施625
第一节 城防工事625
第二节 军用场地625
第五章 战事626
第一节 捻军在兖州的战斗626
第二节 新四军攻打兖州627
第三节 兖州战役628
第六章 民兵630
第一节 组织630
第二节 装备632
第三节 训练632
第七章 人民防空634
第一节 机构634
第二节 人防工程634
第三节 人防工作635

卷二十三 教育

第一章 机构637
第一节 市教育行政机构637
第二节 基层教育行政机构638
第二章 书塾书院社学638
第一节 书塾638
第二节 书院639
第三节 社学639
第三章 普通教育640
第一节 学前教育640
第二节 小学教育641
第三节 中学教育647
第四章 专业教育651
第一节 师范教育651
第二节 职业教育653
第五章 成人教育654
第一节 扫盲教育654
第二节 农民技术教育656
第三节 函授教育656
第四节 广播电视教育657
第五节 自学考试657
第六章 教师657
第一节 数量与构成657
第二节 培训659
第三节 待遇660
第七章 经费设施662
第一节 教育经费662
第二节 教学设施665
第八章 教育制度教学方法667
第一节 学制667
第二节 课程设置667
第三节 招生669
第四节 考试671
第五节 教学方法672
第九章 教学研究人才输送673
第一节 教学研究673
第二节 人才输送674

卷二十四 科技

第一章 机构678
第一节 管理机构678
第二节 研究测报机构678
第三节 群众科技组织680
第二章 科技人员680
第一节 专业科技人员680
第二节 群众科技人员681
第三章 科普活动681
第一节 科技宣传681
第二节 科技交流682
第三节 科技咨询683
第四节 科技人员培训683
第五节 科技推广684
第四章 科技成果686
第一节 获奖项目686
第二节 成果选介689
第五章 预测预报691
第一节 气象测报691
第二节 地震测报692

卷二十五 文化

第一章 机构695
第一节 文化局695
第二节 广播电视局696
第三节 档案局696
第二章 文学艺术697
第一节 文学697
第二节 音乐舞蹈701
第三节 美术书法摄影702
第四节 戏剧曲艺706
第五节 民间艺术712
第三章 群众文化714
第一节 文化馆站714
第二节 灯(会)展715
第三节 作品展览715
第四节 会(调)演716
第五节 农民文化艺术节717
第四章 电影发行放映717
第一节 电影发行717
第二节 电影放映718
第五章 图书档案史志722
第一节 图书722
第二节 档案725
第三节 史志727
第六章 新闻728
第一节 广播728
第二节 电视731
第三节 报纸732
第四节 新闻报道733
第七章 文化市场管理734
第八章 文物734
第一节 文物保护735
第二节 文物普查735
第三节 考古发掘736
第四节 古遗址737
第五节 古墓葬742
第六节 古建筑742
第七节 石刻745
第八节 革命纪念地749
第九节 馆藏文物749

卷二十六 卫生

第一章 机构753
第一节 行政机构753
第二节 防疫机构753
第三节 医疗机构754
第四节 药品检验机构758
第五节 城镇清洁卫生机构759
第二章 爱国卫生运动759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759
第二节 反细菌战760
第三节 除“四害”760
第四节 农村“两管”“五改”760
第五节 城镇卫生761
第三章 预防保健762
第一节 疾病防治762
第二节 妇幼保健767
第三节 学生保健770
第四节 食品卫生771
第四章 医疗772
第一节 中医772
第二节 西医772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776
第四节 护理776
第五节 社会及援外医疗777
第五章 医疗制度778
第一节 公费医疗778
第二节 劳保医疗779
第三节 合作医疗779
第六章 医药780
第一节 药品生产780
第二节 药品经营781
第三节 药政管理783

卷二十七 体育

第一章 机构785
第一节 管理机构785
第二节 群众体育组织786
第二章 传统体育786
第一节 武术786
第二节 象棋787
第三节 斗鸡787
第四节 信鸽788
第三章 学校体育788
第一节 体育课788
第二节 体育达标789
第三节 体育代表队789
第四章 群众体育790
第一节 职工体育790
第二节 农民体育791
第三节 老年人体育792
第五章 人才培训输送793
第一节 师资培训793
第二节 业余体校培训793
第三节 人才输送793
第六章 体育竞赛797
第一节 运动会797
第二节 竞赛成绩800
第七章 经费设施813
第一节 体育经费813
第二节 体育设施813

卷二十八 风俗宗教

第一章 生活习俗815
第一节 饮食815
第二节 服饰816
第三节 房院817
第四节 什物818
第五节 游艺819
第二章 礼仪习俗820
第一节 婚嫁820
第二节 生育822
第三节 喜庆822
第四节 丧葬823
第五节 祭祀825
第六节 社交825
第三章 岁时习俗826
第一节 传统节日826
第二节 法定节日827
第四章 不良习俗828
第一节 恶习陋俗828
第二节 迷信829
第五章 宗教830
第一节 道教830
第二节 佛教830
第三节 伊斯兰教831
第四节 基督教832
第五节 天主教832

卷二十九 方言

第一章 语言特点835
第二章 语音836
第一节 声母韵母声调836
第二节 音节结构837
第三节 语流音变839
第四节 与普通话语音对应关系841
第三章 词汇845
第四章 语法858
第一节 语法特点858
第二节 语法句例861

卷三十 人物

第一章 人物传(略)865
第二章 革命烈士882

驻兖单位

附录
一 文献选录933
二 旧志序记选940
三 古诗文选949
四 李白居家研究文章选959

编后记973

编后记

《兖州市志》编纂工作始于1982年,至1996年脱稿,历经15个寒暑。按照工作进程,大致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前10年和后5年。
前10年,主要抓了组织发动、队伍培训、资料征集、志稿试写等县志编纂的准备工作。1982年4月,成立兖州县地方史志编纂领导小组,12月改为编纂委员会,并设立6人组成的办公室。各乡镇、县直部门和部分中央、省、市驻兖单位相继组成2~5人的史志编撰小组。在组建修志班子的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发动工作。先后下发了《关于征集兖州县历史文献的通知》、《兖州县史志编纂工作宣传提纲》、《兖州县志编纂工作方案》等文件,召开全县大型工作会议6次,表彰会1次,乡镇、部门会议多次。同时,开展了修志队伍的培训工作。县志办公室除派员参加省志办举办的史志工作研讨会和到外地参观学习外,还举办了3期史志工作培训班,培训业务骨干300余人次,其中主笔近百人。通过外出采访、档案查阅、部门提供等方式,征集资料数百万字。在占有、整理、精选资料的基础上,自1986年起,先后编印出《兖州县志资料》4期,《兖州年鉴》5期,编印出版了城郊、谷村、王因3部乡镇志和教育、丝绸、人口计划生育、邮电、金融等12部专业志和部门志。民政、水利、城乡建设等一批部门志也已撰成初稿。上述任务的完成为县志编纂奠定了一定的资料基础。1989年下半年,进行了志稿试写。全书设31卷,史志办由9人分工负责,与部门编撰人员共同撰写,至1991年底共写出建置、自然地理、教育、人口、农机等12部分志稿。虽然稿子较差,未能采用,但是通过试写,积累了资料,提高了写作水平和业务能力,为今后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总之,前1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由于全县广大编撰人员的共同努力,史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就县志办公室自身工作而言,这10年,道路坎坷,步履艰难,县志编纂工作进展缓慢。
后5年,1992年初至1996年底,为《兖州市志》编纂、成书阶段。其间,主要抓了初稿编写、加工修改、总纂合成和送审付梓等项工作。1991年底,县委、县政府调整了史志办领导成员,加强了对史志编纂工作的领导。史志办全体人员集中1个月时间,认真总结前段工作情况,结合对前段试写志稿的评议,系统地学习方志理论,振奋了工作精神,重新修订了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按照“众手成书”原则,制订了“单位提供资料,部门牵头编写,史志办总纂合成”的工作措施和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各司其职的具体工作方法,调动了广大修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快了编撰步伐。1992年初,县政府召开全县史志编纂工作会议,下发了《进一步加快县志编纂进度的通知》,在全县范围进行了再发动,重新开展了大规模的资料征集和志稿编写工作。当年6月有部分志稿陆续撰成打印,至1993年上半年,编写任务全部完成,形成120余万字县志初稿,结束了县志编纂进展缓慢的局面。1993年下半年开始,对初稿进行加工修改,总纂合成。1994年10月完成评议稿编纂任务,并全部打印成册。12月初,市政府研究决定,将编修《兖州县志》改为编修《兖州市志》,志书下限由1990年延至1994年。根据这一决定,按照市志编写要求,调整了工作计划和志书篇目,进行了补充资料的征集和志稿改写工作。在总纂和改写工作中,坚持主编一笔削、负总责和既要加快进度,又要提高质量的原则,对志稿进行了认真地加工修改。其中,重写了行政区域、自然环境、风俗宗教等6卷,大修大改科技、财税、教育、城乡建设、政权政协等15卷,部分改动8卷,增写1卷。至1995年10月底,全部完成《兖州市志》评议稿的编修任务,并提请审议。1996年1月济宁市《兖州市志》稿评会后,将评议意见进行梳理,制订修改计划,对志稿再次进行字斟句酌、精雕细刻的加工修改;重写了概述和工业、农业、商业、军事、公安司法、人口、经济管理等卷部分章节;按照市委、市政府领导人意见,再次将记述时间下延,志书下限延至1995年,并增补了相应资料。1996年8月,完成送审稿,提交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审查,11月,呈报济宁市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终审,12月,交付出版印刷。
《兖州市志》的编纂,始终是在中共兖州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进行的。编纂工作得到了社会各届的大力支持。各乡镇、市直各部门,中央、省、市驻兖各单位,以及一些老干部、老领导、知名知情人士等为志稿编撰提供了大量资料。山东省图书馆、省委组织部档案馆、上海图书馆、浙江宁波天一阁图书馆,兖州市档案局、图书馆、博物馆、统计局等在资料查阅、使用方面提供了极大方便。济宁市属各县、市、区史志办同行在业务上给予热情帮助和工作支持。济宁市史志办、山东省史志办的领导和方志界专家、教授对《兖州市志》的编纂给予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山东省教育学院丁振芳教授多次来兖座谈、走访,为我们编写了《兖州市志·方言卷》。值志书即将付梓之际,谨向一切关心支持我市史志编纂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感谢!
《兖州市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凝结着全市修志人员的心血和汗水。在编纂过程中,有艰苦的探索、徘徊甚至停滞,也有奋力拼搏、默默无闻的伏案笔耕;有成书的欣慰和喜悦,也有不安和担心。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和文化建设,也是一项开创性事业,资料浩繁,难度很大,加之我们水平所限,尽管主观上作了最大努力,仍恐会有缺漏谬误之处,为此,敬请读者恕之,正之。
编者
1996年12月

历届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领导小组)

兖州县地方史志编纂领导小组
(1982.4.12)
组 长 刘仕久
副组长 裴 杰 梁绍文
成 员 田珍涛 李锡录 刘树镇 薛玉贤 于学兴 程世河 朱福远
高启云 申岐  王怀耀 杨秉武 周鸣岗 谭慎典

兖州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1982.12)
主 任 刘仕久
副主任 裴 杰 梁绍文 李锡录
委 员 田珍涛 刘树镇 薛玉贤 于学兴 程世河 朱福远 高启云
申岐  王怀耀 杨秉武 周鸣岗 谭慎典

兖州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1984.10.22)
主 任 潘凯生
副主任 尚传金 刘汝彬
委 员 田珍涛 李金平 郭继常 周忠善 张广信 胡秀昌 杜显云
卞传喜 张进才 刘冠俊 杨 威 申岐  许兴文 孟昭忠
狄守信 戴世银

兖州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1987.11)
主 任 王廉秀
副主任 潘凯生 葛泉滋 范宝相
委 员 宋修柱 孙兆和 颜 温 李玉奇 李金平 张广信 魏宪德
张进才 刘召环 谭书景 章 军 申岐  董开明 孟昭忠
许兴文 张臣堂 赵凤岐 狄守信 陈杰祥 朱本恒 高永志
戴宣勤

兖州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1989.8.3)
主 任 王廉秀
副主任 潘凯生 张希立 范宝相
委 员 宋修柱 孙兆和 蔡长山 李玉奇 李金平 郭修泉 魏宪德
李化德 刘召环 杨 威 章 军 申岐  董开明 孟昭忠
许兴文 张臣堂 赵凤岐 狄守信 杨传贞 朱本恒 高永志
戴宣勤

兖州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1990.10.6)
主 任 惠 震
副主任 潘凯生 张希立 范宝相
委 员 宋修柱 孙兆和 蔡长山 张学昌 李金平 郭修泉 阚传龙
李化德 张庆奎 张尽忠 章 军 于耀东 董开明 孟昭忠
许兴文 胡秀昌 张臣堂 狄守信 杨传贞 张俊玉 朱本恒
高永志 戴宣勤 马洪振

兖州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1991.9.9)
主 任 惠 震
副主任 潘凯生 张希立 朱本恒
委 员 宋修柱 孙兆和 蔡长山 张学昌 李金平 郭修泉 阚传龙
李化德 张庆奎 张尽忠 章 军 于耀东 董开明 孟昭忠
许兴文 胡秀昌 张臣堂 狄守信 田树民 张俊玉 高永志
戴宣勤 马洪振

兖州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1991.12.9)
主 任 惠 震
副主任 潘凯生 张希立 马长友
委 员 宋修柱 孙兆和 蔡长山 张学昌 李金平 郭修泉 阚传龙
李化德 张庆奎 张尽忠 章 军 于耀东 董开明 孟昭忠
许兴文 朱本恒 胡秀昌 张臣堂 狄守信 田树民 张俊玉
高永志 戴宣勤 马洪振

兖州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1992.9.31)
主 任 惠 震
副主任 潘凯生 张希立 马长友
委 员 宋修柱 陈松宏 孙兆和 蔡长山 郭纪常 郭新安 郭修泉
李化德 张庆奎 张尽忠 章 军 于耀东 董开明 孟昭忠
许兴文 朱本恒 胡秀昌 张臣堂 狄守信 张传义 田树民
张俊玉 杜兆群 王学甫 高永志

兖州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1993.5.14)
主 任 胡桂龙
副主任 刘玉范 马长友
委 员 宋修柱 郑淑桓 李恩源 蔡长山 张学昌 郭新安 王元同
胡秀昌 张臣堂 田树民 高永志

兖州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1995.8.7)
名誉主任 马兴文 胡桂龙
主 任 卢兆河
副 主 任 冯继福 郑淑桓 马长友
委 员 杜昭和 李恩源 蔡长山 张学昌 郭新安 岳开祥 李绪宝
武 秀 王元同 张臣堂 胡秀昌 宋修柱 朱本生

曾在市史志办公室工作过的人员
调出人员
周鸣岗 刘汝彬 张维国 薛尚峥 戚永泉 陈锡峦 范宝相 朱本恒

退离休(岗)人员
戴宣勤 马洪振 高永志 王寿增
帮助工作人员
丁秀成 山桂岭 王广义 王成喜 刘新生 杨晓明 张金鹏
周广全 黄红光

《兖州市志》资料主要提供人员
曲英森 王东亚 王秀卿 周菊娣 贾 兵 马国明 闫振强 张秀峰
陈运河 易玉珂 于维平 刘金鹏 闫晓波 张维栋 周广珍 唐炳华
王忠祥 孔令轩 傅 超 孙士海 张练军 王书君 王成喜 郭万森
侯在旺 代广新 侯宪岐 刘志浦 杨 栋 邱 森 梁达奇 刘树梓
陈德成 郭洪楼 高守策 刘光芳 刘宝礼 陈文光 唐明海 李 勇
梁 伟 朱香莲 张庆仁 傅成亮 魏洪耕 赵秋良 耿兆凤 曾广见
刘卫东 宋 斌 宋嗣民 李振生 范敬彬 胡庆海 雷文秀 王元同
王 伟 邓廷熙 朱本平 宋书田 李全章 张 超 姚道国 贾玉鑫
文笺龄 朱本功 刘学力 刘继芳 安绪友 束成义 张言申 张秀强
张谨发 姜 斌 熊继宏 尹宁格 刘兴元 张振忠 赵礼恩 戚永泉
曹传节 马彦超 王仲秋 孔祥林 张金平 张爱国 梅振玉 朱宁桓
郑耀顺 王世华 邓召民 卞延森 肖海震 王桂欣 甘士旺 王广义
杨玺方 唐家宝 王福印 章 军 王登伦 卢培坤 李汉生 李秀武
张丰瑞 张维节 张维喜 赵 旭 贾新立 颜世珠 刘鲁波 张显勋
王德新 张 岚 王远志 姚树声 于守云 马爱民 王玉玺 王继志
刘学文 刘华沙 刘树清 张平原 张蓬洲 李永超 班秀凯

摄影人员
马长坡 王登伦 由贵成 何庆龙 谷继奎 武 平 鲁学凡
薛尚峥

地图绘制人员
朱本恒 崔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