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5&rec=206&run=13

第三十三篇 人物

一、人物传

安丘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名人辈出,或以文治、著述名世,或以武功、气节著称,其业绩至今为人们称颂,入传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与人民为敌,祸国殃民的罪人,择其尤者略记。
立传人物上自汉末高士,下至今日爱民模范,舍己救人的烈士,历史跨度千余年,重点记述了建国后各条战线涌现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之中既有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也有在平凡岗位上做出非凡事迹的干部群众,还有在各个行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巨匠。他们在推动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起了积极作用,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本篇共收入各类人物传67篇,传主70人,其中古代14人,近现代56人,均以卒年为序。
刘增

刘增(1904—1927),又名刘亦增,早期中共党员,革命烈士,临浯乡芝畔村人。刘增自幼沉默寡言,喜欢深思。1924年至1926年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时受到进步思想影响,立志献身于革命事业。1926年秋,经中共山东区委介绍考取了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7年5月,军校改为中央独立师,在叶挺领导下开赴前线讨伐叛变革命进攻武汉国民政府的夏斗寅、杨森等部,刘增时任班长,表现出色。7月下旬,军校学员大部编入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后又合编为叶剑英兼任团长的第四军军官教导团。刘增跟随部队转战南北后到达广州,在韶关经其连长叶镛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2月11日,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12日在进攻张发奎司令部的激烈战斗中,他带领全班战士冲锋陷阵,在抢越马路、强占珠江大桥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3岁。遗体安葬在广州市。
曹星海

曹星海(1901—1928),名奎章,革命烈士,安丘镇曹家楼村人。1926年求学于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同年秋,与同学臧克家等去武汉,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7年5月参加了讨伐夏斗寅和杨森的战斗。1927年12月11日随叶剑英的第四军军官教导团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后又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第二营。1928年初,在果垄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7岁。遗体安葬在广州果垄。
潘刚三

潘刚三(1904—1931),早期中共党员,革命烈士,金冢子乡潘家庄人。1923年,在青岛一家报馆里当检字工人时,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和反帝反封建斗争。192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做工运工作。曾多次受党组织派遣,冒着生命危险,去做瓦解敌军的工作。
1929年春,党组织派潘刚三、刘云鹏打入驻防莒县、临沂、诸城、安丘等县的杨虎城部搞兵运工作,潘在杨部曹国华(安丘人)独立旅当副官。潘、刘二人做通了一四二师师部手枪队副队长刘绍增(诸城县人)的工作,并介绍其加入中国共产党。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刘绍增的手枪队于1930年7月的一个晚上,举行了起义,打死了一四二师的军需处长,率领180余人向豫鄂皖边区进发,将要过平汉铁路时被敌人包围,刘绍增等壮烈牺牲,起义失败。事后潘刚三因涉嫌被撤职,成为随军闲员。1930年秋后,杨部入陕,独立旅撤销编制,潘刚三随曹国华在西安陕南汉中财政专员办事处当办事员。
1931年5月上旬,党组织派潘刚三、刘云鹏到凤翔县瓦解敌军,领导暴动,准备胜利后成立川陕红军司令部。预定于14日凌晨1时行动,因一营二连连长叛变,计划暴露,潘刚三被扣押。刘云鹏也同时被敌人包围,暴动未成。5月14日,潘刚三被押赴刑场,他大义凛然,在宝鸡城惨遭杀害,年仅27岁。
宋熙来

宋熙来(1903—1939),字里千,早期中共党员,革命烈士,生于南流镇(解放前属潍县)宋家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10岁入本村小学读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5岁考入南流高等小学,以品学兼优得到师生的赞誉。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暴发后,被推选为南流小学学生宣传队队长,多次发表演讲。在一次抵制日货的宣誓大会上,他把自己穿的一套用日产棉布缝制的衣服当众扯碎烧毁,激发广大青年学生和群众的爱国热忱。1920年高小毕业,因家庭贫困,失学回家,应聘在本村和曹村小学任教。1923年考入潍县师范讲习所,经常与济南一师学生、共产党员庄龙甲接触,得到了庄龙甲的帮助和培养。1925年初,由庄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毕业后,任潍县蔡家栏子小学教员,一边教书,一边从事地下党的活动。
1926年12月,中共潍县县委介绍他到武汉投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7年他赶赴广州,12月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1931年春回到家乡,在中共潍县中心县委的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1938年参与了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二大队的创立和扩建工作。同年9月,任中共潍县工作委员会委员、组织部副部长,10月中共潍县县委重组,12月他接任县委书记,在极为艰险复杂的环境中,领导潍县人民与日伪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39年4月22日,宋熙来去范家庄召开会议的途中被日军抓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百般折磨,宁死不屈。4月26日,日军将他押往潘家庵村,绑在木梯上,扔在大火中焚烧,他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英勇就义,时年36岁。
朱文淑

朱文淑(1912—1939),原名朱兆庆,革命烈士,南流镇大尚庄村人,生于一个务农兼经商的家庭。1926年考入青岛礼贤中学,受到了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1929年转入烟台益文中学读书,接受了共产党的教育,曾跟进步学生一起张贴革命标语,散发革命传单。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底转入潍县广文中学,一边读书,一边从事革命活动,毕业后任潍县东关小学教员。
1933年7月,中共潍县中心委员会遭到破坏,青岛党组织派乔天华来潍县恢复党组织,与文淑等接上了关系,不久建立了中共潍县工作委员会,朱任宣传委员兼青年委员。1934年11月,工委书记乔天华被捕,工委遭到破坏,文淑受到国民党潍县县党部武装警察的跟踪追捕。后被迫转移到大连,在一家木匠铺当记帐先生。1935年秘密回到家乡。次年,经朋友引荐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任职。其间,曾撰写文章,在报纸上发表,揭露英商利用资本掠夺中国人民血汗的罪恶行径。
抗战前夕,他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本村小学高年级学生中发展“民先”队员10余人。“七七”事变后,奔波于潍县、昌乐、安丘、高密等县,与散处各地的地下党员秘密联络,筹建抗日武装。
1938年2月16日,张鸿礼、朱文淑等30余人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第三十四别动大队”,文淑分管政治工作。后去三支队,改编为二十一旅后任一营政委。次年2月,二十一旅缩编为十二团,又任六连指导员。1939年5月19日,文淑随二营到达昌邑县潮海村时,遭到日军袭击,在与日军决斗中壮烈殉国,年仅27岁。
叶之枞

叶之枞(1918—1942),笔名热干,曾用名叶铁生,革命烈士,安丘城硝市街人。叶之枞自幼思想正直,性格爽朗。“九·一八”事变后,就读于安丘县立初级中学,积极组织同学到大街宣传抵制日货。1935年初中毕业,即赴邹平县乡村建设研究院学习,回县后任教于赵戈小学。1937年冬,由崔杰千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4月参加崔杰千建立的党小组。10月中共安丘县委建立,任县委委员,负责青年工作。同年,先后参加了国民党安丘县文教科在凌河、石家峪举办的小学教员训练班,结业后到夏坡任教,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1939年后,任教于日伪西门里小学、县立第一小学、师范讲习所。因宣传党的抗日主张,被日伪县公署驱逐出县城。1941年秋,在戚戈庄办一小学班,以教学作掩护,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保持与县委的联系,参与县委的工作。
1942年夏,由于叛徒告密,叶之枞在戚戈庄小学被捕,被押至厉文礼司令部驻地夏坡村。他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年8月,在上株梧村英勇就义,年仅24岁。
陈克

陈克(1914—1945),原名朱司春,又名朱茂轩(懋宣),字曙东,革命烈士,山东省莱芜县第五区冯家林村人。莱芜县立师范毕业后任小学教员。1937年11月踏上抗日救亡道路。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莱芜县第五区分区委书记。1940年与日军遭遇,一位陈大娘掩护了他,从此改名陈克。1941年任莱北县委组织部长。1942年任莱东县委书记时,莱芜城日军宪兵司令部将陈的兄弟、妻子等6人抓去,作为人质,欲迫使陈克投降。敌人扬言,如陈克不投降,即将他的兄弟等全部杀掉。陈克得悉后表示:“你杀我1口,我杀你10口,血债要用血来还,投降是办不到的。”日伪军只好将其家属放了出来。
1945年8月,陈克调任淮安县委书记,9月15日下午,中共淮安县委在驻地景芝召开会议,担任警卫的十团三营八连几名坏分子突然叛变,将陈克及县委10余名干部捕去,连夜窜逃安丘城投敌。18日,敌人将被捕人员押解到潍县城,在登汽车的时候,陈克激昂地演讲:“……为了革命事业和为人民而死是光荣的,我们共产党员头可断,志不可屈!汉奸卖国贼,你们杀不了千百万革命同志和人民,我们的革命是一定会胜利的!”
在潍县城,敌人采用利诱、威胁、严刑逼供等手段,未能使陈克等屈服,便将他们剥去上衣活埋。陈克目光炯炯,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从容就义。安丘人民为了怀念他,于1956年5月,在景芝修建了烈士碑,永作纪念。
张尔芳

张尔芳(1928—1946),女,革命烈士,出生在担山乡西韩吉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1944年,16岁的张尔芳参加了革命队伍,投入到抗日战争中去。临走时,尔芳见母亲有些难舍难离,就安慰说:“娘,您不要难过,我参加革命队伍,当了女战士,戴着英雄花回来见您。”
尔芳从参加革命队伍的第一天起就严格要求自己,积极热情地工作,努力学习文化,不久便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并担任了官庄区妇救会主任,同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
1946年4月30日凌晨,盘踞在安丘城的还乡团突然包围了官庄区政府,在与敌人激战中,尔芳为掩护同志们撤退,不幸落于敌手。敌人把她押到安丘城,一次又一次地过堂审问:
“你是不是共产党员?”
“我只是一个青年团员,还不够共产党员的标准。”
“与你同时被捕的谁是共产党员?”
“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告诉你们这群豺狼!”
敌人恼羞成怒,鞭子抽,刺刀豁,还残无人道地用烙铁烙她的阴部,用烟头烧她的乳房。推残了两个多月,她始终没有屈服,对敌人的唯一回答就是一句话:“不知道。”
敌人硬的不行,又用软的。
“姑娘,说了实话对你有好处,我们可以带你到大城市去坐吃清穿,不比你坐在这屋子里好得多?”
她轻蔑地瞥了匪徒一眼,斩钉截铁地说:“用不着来这一套,要杀要剐随便,想叫我出卖革命办不到。”
匪徒们黔驴技穷,声嘶力竭地嚎叫着:“活埋!活埋!”
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厉声骂道:“你们这些狗杂种可以杀害我,但共产党人是永远杀不完的!你们的寿命是不会长的!”
1946年7月的一个夜晚,下着毛毛细雨,张尔芳被押到安丘城西门外。面对敌人早已挖好的土坑,她整理了一下衣服,昂首高呼:“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从容地跳下土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时年她仅18岁。
吕克彦

吕克彦(1923—1946),革命烈士,凌河镇吕家埠村人。从小务农,194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村民兵队长。他带领全村民兵和自卫团员斗地主,分田地,开展反霸斗争,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保卫民主政权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1945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地主还乡团两个连到吕家埠抢掠,他带领民兵队和自卫团奋起抵抗,敌人狼狈逃窜。1946年6月17日,驻扎在安丘城的还乡团到解放区抢粮,返回时在宫家岭附近遭到吕克彦等民兵的堵截,不得不扔下抢来的东西逃走。同年8月13日晨,国民党凌河镇镇长孙士新勾结国民党保安十团1400余人包围了吕家埠村。在轻重机枪、钢炮等火力掩护下,向村内发动进攻。吕克彦指挥民兵、自卫团和村民英勇抵抗,毙敌10余名。但终因众寡悬殊,敌人攻进村,为掩护群众转移,他带领民兵和自卫团爬上屋脊继续与敌人战斗。弹尽时,他虽身负重伤,仍组织群众用菜刀、砖石、二齿子等与敌人搏斗。最后用仅有的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刘光荣

刘光荣(1925—1946),孤胆英雄,革命烈士,费县方城镇小义山埠村人。1942年冬参加费东县大队。1943年10月随县大队升级到鲁中军区十一团一营一连当战士,转战沂蒙山区,多次出色地完成战斗任务。
1945年6月17日,刘光荣所在部队攻打安丘县临浯镇伪顽据点,在两个爆破组的战士全部牺牲的情况下,他主动请战,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完成了爆破任务。接着又带伤冲入敌战壕,夺过敌人的冲锋枪向敌人扫射。战斗结束后,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在攻打孟村、白沙埠、文祖镇等战斗中,他勇猛顽强,多次爆破成功,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荣立大功。
1946年1月在攻打博山外围四十亩地敌据点战斗中,他1人力战6敌,毙敌4名,余者举枪投降。战斗结束后他被评为战斗英雄,提升为七班班长。同年7月下旬,部队攻打博山东部西坡地敌据点,他1人俘虏守敌1个排,被鲁中军区授予“孤胆英雄”称号。全军掀起了向他学习的活动,并编了《刘光荣之歌》在全军学唱。后,此歌曲定为《安丘连连歌》。11月5日,在攻打安丘城的战斗中,他率领爆破组连续爆破北门外的铁丝网及城门,开辟了冲锋道路。部队发起冲锋后,敌人涌向围墙,集中火力反扑,进攻受阻。他忍着伤痛,抱起仅有的一个炸药包,一步步爬至敌人的核心工事——西北围子,迅速把炸药包放好。就在炸药包爆炸之际,一颗罪恶的子弹打中他的头部,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他被鲁中军区追认为“爆破英雄”,他所在的七班被命名为“刘光荣班”,所在的一连被命名为“安丘连”。
徐仲林

徐仲林(1918—1946),革命烈士,莱阳县徐家庄人。1935年在烟台八中求学时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高中毕业后,毅然参加了抗日斗争。同年9月徒步奔向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3月被派回山东工作,在山东省委领导下办起了抗日干部训练班。5月,徐仲林所在的训练班与另一训练班合并为山东军政干部学校,徐任教务处主任。1939年,该校合并于抗大一分校后,徐调任中共山东分局党校教务处主任、校党委委员。1940年冬,调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工作。次年1月,调七区党委宣传部任宣传科长,3月调鲁中二地委任宣传部长、地委委员,直到日军投降。其间,他创办了《沂蒙导报》、《支部生活》,既是报社社长,又是编辑,而且亲自撰稿,对沂蒙山区党的思想建设起了重大的作用。1945年9月调任中共安丘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委。在对敌斗争中,他指挥若定,身先士卒,打了不少漂亮仗。有一次深夜,他带领独立团去敌占区打击一伙作恶多端的敌人,缴获了一批物资。天亮后大批敌人反扑,情势十分危急,他指挥大家迅速撤离,自己却最后脱离险区。1946年11月5日,解放军发动“安丘战役”之前,仲林已接到山东分局调他到区党委宣传部的命令,他本来可以不参加战斗,但他坚持要打完胜仗以后再走。他与干部、民兵一起参加战斗,直至攻克安丘城。7日晨,敌军反扑,解放军主动撤出战斗,他与淮安县委书记秦昆带领两县部分干部作善后工作。在撤离安丘城时,被敌人的炮弹夺去了他的生命,年仅28岁。
黄奇士

黄奇士(?—1946),革命烈士,江西省芦林县上富镇人。鲁中军区第九师二十六团副团长。1946年11月解放安丘城战役中壮烈牺牲。
黄奇士19岁参加红军,跟随毛主席在井岗山根据地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无数次战斗,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跟随罗荣桓司令员在鲁中南地区抗击日军。日军投降后复员回乡。解放战争爆发后毅然二次入伍。
1946年11月5日,黄奇士所在二十六团奉命解放安丘县城,在发起总攻时,他率一营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突击架设浮桥成功。爆破组炸开城墙后,他立即带领突击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登上了东门,消灭了一个排的守敌,然后向纵深进击。正当他站在东门楼上指挥部队奋勇前进的时候,敌人的枪弹夺去了他的生命。
戴家四烈士

景芝镇大夫村的同胞兄弟戴福田(1909—1946)、戴福臻(1914—1946)和叔父戴凤楼(1916—1946)、族侄戴维玉(1926—1947),1945年前后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1947年先后壮烈牺牲。
戴福田、戴福臻出身贫苦,福田干过地主家的短工,在青岛拉过黄包车,在纱厂当过临时工;福臻当过木匠,卖过布。1942年,兄弟二人秘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他家成了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1945年夏,福臻担任了诸城县浯河区区长兼区委书记,福田担任了区中队长。在除恶霸、分田地、发展生产、动参支前等工作中做出了很大成绩。1946年农历三月初七,区委研究在浯河区宋家泊村召开民兵大会事宜,被国民党军王金铭部300多人包围。福臻带领民兵英勇抵抗,因伤被俘,后被枪杀于辛庄子村西狼湾沟,时年32岁。1946年农历二月初六,王金铭部夜袭徐洞村,将正在渠河北岸芝畔村前执行任务的戴福田抓去,押往高密县城。敌人用尽了种种酷刑,未能使他屈服。同年三月二十日深夜,福田面对敌人早已在高密城附近小庄子挖好的土坑,高呼革命必胜的口号从容就义,时年37岁。
戴凤楼在青岛当过纱厂工人,1945年家乡解放后回家务农,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大夫村公安员。敌人残杀他侄子和群众的暴行激起了他的无比愤怒,他带领翻身农民对地主、还乡团分子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46年农历九月三十日,驻在安丘城的部分还乡团分子夜袭大夫村,他与村农救会长、村合作社社长及群众等13人被捕。还乡团分子刘洪斋割掉他的一只耳朵,砍伤了他的手,他毫不畏惧地说:“只要我还活着,就给共产党办事。”敌人恼羞成怒,向他连砍数刀,夺去了他的生命,时年30岁。
戴维玉1945年在北营中学师范部毕业,次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任淮安县渠河区团委书记,积极组织青年对敌斗争。1947年农历二月十三日,驻安丘城的还乡团分子偷袭官庄区委,正在官庄区学习的维玉在掩护群众撤退时落入敌手,受尽了残酷折磨。同年被敌杀害于安丘城东门外,年仅21岁。
李安仁

李安仁(1924—1947),一等战斗模范,革命烈士,庵上镇小陆阁村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里。15岁时因生活所迫参加了国民党军。1943年冬,获得解放入伍,在鲁中军区某部当战士,后任班长、排长。1944年冬季大练兵中,成绩优良,成为全团练兵模范。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李安仁南征北战,历经几十次大小战斗,屡建奇功,荣获“全纵队战斗旗帜”、“一等战斗模范”等光荣称号。
1945年3月19日,进攻蒙阴城,他所在的突击队冲进了日军的据点。在侦察爆破路线时,他被炮弹炸伤了腿,但一声不吭,抱起70斤重的炸药包冲到炮楼下,将炮楼炸了个大窟窿。残存的敌人仍在炮楼的二楼上抵抗,他二次送上炸药包,彻底摧毁了炮楼。在蒙阴城解放的祝捷大会上,他被授予“一等战斗模范”称号。5月3日凌晨,部队攻打景芝镇,他任突击队七班副班长,第一个跃进敌人的岗屋子,缴了哨兵的枪。接着,又在炮火的掩护下,只身跃向敌东门炮楼,缴了敌人的枪。这次战斗,他荣获“独胆英雄”称号。9月,在大汶口与敌人的一场血战中,他同第三梯队的战友们巧妙地接近突破口,向工事里的敌人扔去一串手榴弹后,率先端起刺刀冲进敌营,与敌展开了肉搏。此次战斗,他杀死了15个敌人,与战友们一起,杀出了一条后续部队前进的路,赢得了整个战斗的胜利。
1946年部队开进东北后,他升任某部二排长。4月,国民党军二次进犯本溪,二排担任主攻敌阵地拉子山,李安仁带领全排突袭成功,夺取阵地,打垮敌人的反攻。此战李安仁成绩突出,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5月,他参加保卫四平战役,又立奇功,被授予“全纵队战斗旗帜”称号。10月3日,部队开赴大梨树河子狙击敌人,在子弹打光,又无手榴弹的情况下,他带领两个班的战士同数倍于他们的敌人展开肉搏,杀死敌人20余名,受到了师首长的通令表彰。
1947年2月,在第三次保卫临江的战斗中,李安仁排担任突击队。他身先士卒,带领全排战士一举占领了“915”高地,又乘胜追击逃敌。这时,一颗流弹打中了他,不幸壮烈牺牲。
战后,在三源浦召开了万人追悼大会,纵队首长亲临吊唁。会上宣布了向李安仁学习的决定,并将“915”高地改称安仁山,命名一连二排为安仁排。李安仁牺牲的地方——大牛沟屯改称安仁屯,建烈士墓,竖烈士碑,柳河县人民永作纪念。其事迹载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一八师所编《英雄集》。
牛翼

牛翼(1921—1947),原名玉书,女,革命烈士,出生于景芝镇前屯村(原属高密县)。3岁时父亲去世,与母亲及出生仅3个月的妹妹相依为命。
1939年1月,前屯共产党支部秘密建立后,在党的教育下,她积极参加各项抗日活动,热情接待上级派来工作或过往的同志。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因公过路的同志都由她家管饭。她征得母亲的同意,卖地3.2亩,作为党的活动经费。
1945年6月,牛翼家乡解放后,她被派到莒北青年干校(在诸城贾悦)学习,1946年春去滨北中学师范部(今诸城师范)学习,至夏提前分配到滨北专署直属实验小学(今诸城东关大华小学)任低年级班主任。她白天教学,晚上到村里做妇女工作,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同年秋,党组织派她到城东龙王庙子村办冬学,她一边组织学生学习,一边领导群众进行土地改革,组织变工组,开展大生产运动。她工作大胆泼辣,认真负责,密切联系群众,深受群众拥护。
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向胶东解放区大举进攻,她积极参加备战工作。9月7日,国民党军第64师进占离诸城只有20多公里的巴山村。胶县和高密的敌人也已出动,很快就要进犯诸城。上级两次通知她转移,她却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首先组织干部群众转移。9月9日,正在组织第三批群众转移时,敌人包围了村子。她表现的十分冷静沉着,安排好群众后,才隐藏起来,不幸被捕。敌人把她押解到诸城老街门前地主的宅院里审讯逼供,用尽了种种酷刑后,又把她钉在墙上,却始终没有从她口里得到党的秘密。10月中旬,第二次解放诸城的战役打响,敌人感到末日来临,将她双腿打断后活埋了,年仅26岁。
诸城收复后,滨北专署在诸城咸和村召开庆功大会,会上追认她为烈士。中共滨北地委追赠她为模范共产党员。会后,滨北中学为她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把她的英雄事迹载入校史。
李玉财

李玉财(1925—1951),抗美援朝英雄,革命烈士,凌河镇大儒林村人。
1943年7月玉财参加地方抗日游击队,转战于鲁中南、渤海等地区。1945年他所在部队编入东北民主联军,他任部队基层领导,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长春、四平、锦州、辽沈等战役中多次立功。在辽宁盘山县曹家沟战斗中,他英勇杀敌,被东北民主联军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后又参加了渡江和解放海南岛等战役。他参加大小战役、战斗数十次,身上留下了十几处伤疤。先后荣立特等功一次,大功三次,获“特等功勋章”、“勇敢奖章”、“英雄奖章”各一枚。1950年8月光荣地出席了全军第三届英模代表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朝鲜战争爆发后,他踊跃报名赴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三五二团三营营长。1951年2月13日,奉命带领全营指战员直插战略要地广(此字左部为“田”右部为“台”,左右结构)。他身先士卒,灵活指挥,激战一夜,大获全胜。不幸,李玉财在这次战斗中壮烈牺牲。遗体安葬于朝鲜江原道省横城郡公根召草院里广(此字左部为“田”右部为“台”,左右结构)。战斗结束后,他被迫记大功一次,该营记大功一次,并荣获“尖刀英雄营”的光荣称号。
尹淑亮

尹淑亮(1954—1977),革命烈士,“雷锋式战士”。官庄镇官庄村人。1972年12月高中毕业后入伍。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南京部队某部机务连任六班班长。1977年5月14日,在军农活动中因试验自造乙炔器回火爆炸,壮烈牺牲。
淑亮入伍后吃苦在前,多次排险。1974年的一天,他所在部队在浙江省某地打山洞时,20个炮只响过19炮,在战士们跑上去搬运石块的紧急关头,他飞速跑上去拔出还未响的炮芯子,避免了一场严重事故,受到部队领导的表扬。
1976年初,淑亮所在的机务连到安徽省丹阳湖农场执行军农生产任务。他刻苦钻研技术,决心自造乙炔器。在党支部的热情支持下,他找资料,查数据,请教农机厂,与全班同志一起研究,带病坚持工作,争分夺秒,从不叫苦。1977年5月14日,天刚亮,他就到工棚焊好了乙炔器最后部分。早饭后,他将乙炔器仔细检查了一遍后点火试验,焊枪立刻吐出了蓝色火苗。这时,听到乙炔器内发出突突的响声,他立即让四个战士闪开,自己留下检查。战友们说:“班长,危险!”他说:“不要管我。”就在这一瞬间,乙炔器回火爆炸,他壮烈牺牲。牺牲后,所在单位领导给他追记一等功。南京部队追认他为“雷锋式战士”。部队党委作出决定:开展向尹淑亮同志学习的活动。
冀振国

冀振国(1954—1979),革命烈士,金冢子乡河西村人。中学毕业后回家务农。
1977年1月,振国应征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部队莱阳驻军某部特务连任战士,他积极参加学习和训练,受到好评。1978年底,他所在部队奉命抽调骨干力量去广西边疆参加对越南防御作战。他递交了参战申请书,没有被批准,便做到部队看望他的母亲的工作,希望母亲向部队首长提出申请,让首长批准他奔赴前线。母亲同意了儿子的要求,申请终于被批准了。
1979年2月,他随部队来到广西前线,在广西步兵四四二团特务连任班长。3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于此同时,他所在部队接受了爆炸任务,他所在的特务连负责掩护工兵进行作业。在向目的地进发的途中,大雨倾盆,必须武装泅渡,他奋不顾身地掩护和帮助战友们渡河,在最后一次护送战友渡河时,被洪水卷进漩涡,壮烈牺牲。部队给他追记二等功一次。
王炳奎

王炳奎(1964—1985),爱民模范,舍己救人的革命烈士,贾戈乡胜利新村人。1984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5年因抢救农民牺牲。
炳奎从小学一年级到1979年初中毕业一直任班长,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1981年高中毕业后在县饼干厂当工人,经常受到厂领导的表扬。入伍后,在解放军装甲兵学院装甲教练团装甲步兵连当战士,是技术熟练的驾驶兵。其间,自备修表、理发工具,经常利用操余时间为同志们义务修表、理发,受到干部、战士们的好评。
1985年5月,部队执行训练任务,王炳奎住在河北省行唐县北龙岗乡柳树沟村王三子家。5月23日上午,农民王三子下井清理石渣,因井内严重缺氧,致使窒息昏迷,坠入12米深的井底。大女儿荣芹急忙下井救父,也窒息昏迷。正在屋里看书的王炳奎、张宏友等闻声赶到井边,立即下井救人。两人刚把井绳系在王三子腰间,也因严重缺氧昏迷致死。王三子经抢救脱险。6月1日,装甲兵学院召开2000人的大会,表彰了舍己救人、爱民抢险的英雄群体,并批准王炳奎、张宏友为革命烈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一等功,授予“爱民模范”光荣称号。同时号召全院干部、学员、战士、职工、家属向烈士学习。事情发生的当天晚上,中共河北省行唐县委、县政府立即作出了向参加抢险的子弟兵学习的决定。柳树沟村党支部决定为烈士树碑纪念。《光明日报》6月4日头版以《又一曲英雄主义壮歌》为题介绍了烈士的事迹。6月6日,安丘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关于开展向王炳奎烈士学习活动的决定”,并召开动员大会,号召全县人民向王炳奎烈士学习。7月9日《建设日报》刊登了王炳奎的入党申请书和部分日记、书信等。他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高尚的共产主义情操,值得人们学习!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他生前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豪迈誓言。
张竹坡

张竹坡(1895—1959),又名张喜亭,担山乡韩吉村人。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在安丘城带头反帝、反封建。为抵制日货,组织青年学生去济南请愿。他宁肯步行几百里到羊角沟坐小帆船赴济,也不坐日军的火车。1925年前后他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积极响应北伐革命,在安丘组织农民协会,提倡剪发、放足,掀起破除迷信掀神砸庙的热潮。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毅然脱离国民党,从事教育事业,逐步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他在课堂上曾直言不讳地对学生说;“只有赤化,才能救中国。”因此,有人把他起义以前几十年的作为说成是“挂国民党的招牌,行共产党之实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投笔从戎,以自卫团为骨干进行抗日。后自卫团被编入鲁苏战区挺进第二纵队独立第十团,他被委任为政训处主任,利用这一合法身份积极宣传抗日、掩护共产党的活动。1939年,在他的掩护下,中共党组织先后派入十团十几名党员,从事统战工作。1943年,他为敦促十团团长韩寿臣靠拢共产党,被降日的鲁东和平建国军司令厉文礼撤了政训处主任之职,并扬言可以随时杀害他。他不但未被吓倒,反而毅然接受了沂山军分区从上层争取韩寿臣起义的任务。1945年韩十团起义后,他任独立第四旅秘书处长,虽年逾半百,工作却更加积极。
1948年春,安丘县政府任命竹坡为文教科副科长,他一心扑在工作上,艰苦朴素,为人师表。1949年春,干部生活有所改善,每人加添了一件衬衣,他把漂白布的留给别人,自己要粗布的。每人海季发一双布鞋,他常到季不领。多年来他一直盖着原来那床破被,直到供给制改为“小包干”后,他才用自己的津贴添了一床被子。1957年任副县长分管文教卫生工作时,他已年过花甲,患糖尿病、肺结核,但仍事必躬亲。整风反右时,他任县政府机关整风反右小组长,在内定右派的讨论会上,有人宁“左”勿右,他屡次提醒“这个搞法是不是定的敌人太多了?”当他的忠告屡被否定时,他郑重声明:“这样做我没法负责。”1959年,他的病情越来越重,不得不病休疗养,但去千佛山医院仅住了一个多月,就又回到县里继续工作。12月26日,张竹坡与世长辞,终年64岁。
张公制

张公制(1876—1966),名介礼,笔名镈民,民主人士,安丘城里人。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中举后,因内扰外患,无意再进考场。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首任安丘县劝学所总董事,支持创办了许多学堂,为安丘县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1909年(清宣统元年),他当选为山东省咨议局议员。次年莱阳县遭灾,农民抗捐抵税,山东巡抚派兵镇压,造成大惨案。议员对这一惨案的评价不一,分为两派,表决时“官府派”占了多数。他和丁世嶧(佛言)、周树标等6人愤而辞职,以示不与“官府派”同流合污,被誉为咨议局鲁东“六君子”。
1912年民国成立,他应邀前往济南办理慈善公所,并加入共和党,当选为部长。次年山东省议会成立,当选为议长。1918年(民国7年)9月,第二届省议会成立,任副议长。1919年12月,王乐平在议会临时动议,对张树元(无棣人,山东督军兼省长)克扣军饷的丑行提出弹劾。议案很快通过,并立拟电稿向北京政府揭发,公制在电报上签了名。结果张树元被免职。他在组织《诚社》的同时,改组《大东日报》社,增一副刊,名曰《劳动周刊》,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后有关苏联的资料。此刊出版虽未及一年,却表明他对共产主义思想有了初步认识。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他和王鸿一从北京带回了“十人团”章程,使“十人团”在济风行,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学生联系群众的基层组织,学联的有力助手。
“七七”事变后,他回归故里。国民党山东省第八区专员厉文礼曾一再邀请他担任顾问,他托病不就,暗中绕道去了青岛。为保密报户口用了夫人的名义。他本想市隐却被青岛维持会长发现,企图拉他下水,被他拒绝。其间,国民党方面从重庆、济南、安丘三地派人三次邀请他出任公职,均遭拒绝。此后留青岛8年,未与外界联系。日军投降后,他通过昔年《诚社》老友刘民生、张伯秋与共产党取得了联系,拒绝了国民党青岛市长和市党部请他出任参议会议长、济南方面请他任参议会副议长的邀请。青岛解放前夕,他面见绥靖区司令刘安琪,晓以大义,动以乡情,为保全名城青岛做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七十有三的公制,引退25年后再度出任公职,历任青岛市政治协商委员会副主席、青岛市社会救济委员会主任、山东省各届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省人民政府委员、青岛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等职。自1954年7月起,他连续当选为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6年10月29日与世长辞,终年90岁。
公制一生公余时间善写诗。清末民初,他与县内知名人士共建渠亭吟社,曾汇编石印《渠亭吟社诗草》。自民国元年到“七七”事变他写诗200余首,收入了《镈民诗存》。1945年又汇编了《奇觚集》。他60年代选取旧作及解放后若干首诗作,汇集了《奇觚诗选》。此外他的《济南杂诗》、《军阀统治山东时期纪事诗》等,在《大众日报》上发表。
董汝勤

董汝勤(1910—1971),又名董爱莲、董佩珩,女,早期中共党员,安丘城东小关人。1927年参加共青团,1929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解放前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历任共青团支部书记、党内交通员、青岛市委秘书长、北平市革命互济会主任、冀中区十地委宣传部长、霸县县委书记、冀中区一地委书记等职。解放后历任北京市民政局长、中央政法委员会办公厅城市组组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接待室主任、第三届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成员等职。是长期主持一个地区、县全面工作并直接领导斗争的少有的女领导干部。
汝勤17岁就满腔热情地投身于革命。1927年在潍县女中读书时,担任该校共青团支部书记。为争取“读书自由、信教自由、出入自由”,同学们派她为代表向校长李恩惠(美国人)交涉。学生的正当要求遭到拒绝后,她组织全校学生罢课,被开除学籍。同年10月入济南女子师范学习,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29年在青岛转党后,坚持在青岛、北平、冀中区积极从事党的地下斗争。1937年后,经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严峻考验,在极度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为党和人民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解放后,她更加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党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下,她被隔离审查5年之久,蒙受了极大的屈辱和伤害。1971年2月7日含冤逝世,终年61岁。1980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给她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韩寿臣

韩寿臣(1904—1971),名鹤松,绰号“韩二虎”,起义团长,贾戈乡韩家王封村人。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上过6年私塾,下学后种过地,挑过扁担,当过染房匠。1928年在本村干保长,与土匪头子郝明珠来往,干过一些断路截劫的勾当。1936年,他在董家王封村组织训练民团,又在牟山观主持第一乡农学校,主管军事训练,培训了200多名青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以地方自卫队和乡农学校的部分学生为骨干,成立于抗日游击队。1938年游击队编入厉文礼部,他任十团团长,其间曾开展过抗日活动。1943年3月,厉文礼公开投降日军,他任伪鲁东和平建国军副司令兼十团团长。所率部队主要活动在安丘县西南山区一带。
1945年6月,共产党发动了“讨厉战役”,消灭了厉文礼的主力部队。在共产党政治工作和军事胜利的影响下,韩寿臣于6月23日凌晨率全团官兵1800余人于古城子村起义。山东军区授予起义部队为独立第四旅番号,任命他为旅长。在庆祝大会上,韩寿臣表示一定痛改前非,将功折罪,为人民立新功。
1948年春,安丘全境解放后,韩寿臣调任安(丘)、昌(乐)、潍(县)办事处主任。1949年调任杭州市劳改院院长,后改任杭州市劳动改造管理局副局长。1971年于杭州市病故,终年67岁。
崔杰千

崔杰千(1897—1974),县内早期中共领导人,祖籍尧洼村,后迁居县城老硝市街。父亲崔鸿斌是同盟会会员,因积极参加推翻清朝政府活动,被抄家3次。
杰千自小受父亲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立志救国救民。1919年山东省立第四师范毕业回家后,投入了“五四”爱国运动,在张竹坡、辛笏臣等人的影响下,组织300余名师生开展抵制日货的宣传活动,烧毁了城内的4家日货商店。他先后在章丘县普集小学、滕县师范等学校任教3年余,因宣传进步思想,数次被迫离职。1923年夏更名崔愚,考入军阀张宗昌部第八军驻青岛的军士教导团。1924年军士教导团毕业后留团任军事助教3年。1927年秋,教导团在宿迁被国民党二十一师打垮,他被俘留用,当营部司书生月余。后受共产党员军医王世德的启发教育和资助,去徐州开展革命活动。1928年夏回到山东,因宣传革命道理,数次被辞退和革职。1933年5月,在寨前于家小学由毕庶滋、冯芝亭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任寨前于家小学特支书记。1935年11月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石岛暴动”,因举事未成,与党组织失掉联系,但仍坚持开展党的活动,发展过党员。
1937年11月,杰千与其爱人中共党员孙继武回到安丘,进行革命宣传,秘密发展党员。1938年4月,在县城建立了党小组,5月建立了党的核心支部,崔任支部书记。10月,经淄博特委考察批准,建立了中共安丘县委和安丘县独立营,他任县委书记。1939年9月,任中共临朐县委书记、二地委委员。1940年任沂水县委书记、鲁中二地委政府工作部副部长。1942年任鲁中联合办事处司法科长,沂北行署代理主任。1943年7月后任中共安丘县委书记、县长、四地委委员。1945年9月任鲁中三专署副专员、三地委委员。1947年10月去华东局党校学习,次年7月结业后任鲁中南行政公署司法处处长。1950年5月任山东省人民法院民事庭长。1952年12月在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六班任主任。1953年3月在华东政法学院任干训班主任。1954年4月调任上海复旦大学校党委委员、法律系总支书记、系主任。1958年突患脑溢血,其后一直养病,于1974年2月2日逝世,终年77岁。复旦大学为他举行了追悼会。
张俊千

张俊千(1915—1977),原名张永杰,担山乡韩吉村人。8岁入读,14岁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
“七七”事变后,张俊千走上了革命道路,与活动在潍县的八路军七支队秘密联系,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工作。1938年3月参加了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七支队二大队,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受党组织派遣,改名张俊千,在山东省第八区保安第十团做统战工作。在其五叔十团政训处主任张竹坡的掩护下,宣传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启发士兵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先后发展共产党员40余名,建立了中共党支部。1941年春,十团察觉了他的行迹,并策划暗杀他,他被迫离开十团。1943年后,任鲁中三地委安丘县城工委书记,曾代表八路军与十团团长韩寿臣谈判,为十团起义做出了重要贡献。十团被山东军区授予独立第四旅番号后,他任该旅政治部副主任。日军投降后,调任鲁中三区第二联络处主任,兼淮安县委国工部部长。1948年,调济南市委联络部任组织科长,继又调徐州市委组织部任组织科长。次年4月奉命南下,任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交际处科长。全国解放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交际处副处长,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交际处副处长、处长,全国科学协会办公厅副主任、机关党委副书记、科学院三局负责人等职。
建国30多年来,张俊千一直勤勤恳恳为党工作,坚持党的原则,维护党的利益。“文化大革命”中同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受尽了折磨。1976年3月身患肺病,病危中还写信给方毅,建议恢复科协。1977年11月8日,被病魔夺去了生命,终年62岁。逝世后中国科学院为其平反昭雪,并召开了追悼大会。
孙照寰

孙照寰(1916—1982),又名孙业祥,凌河镇凌河村人。在安丘中学读书期间,受革命思想影响,立志救国救民。1935年秋中学毕业后,先在平原(今属昌乐)小学教书,后到河南省光山、桐柏等县做临时雇员,边积蓄路费,边寻找红军和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在泰安县领导人民反日伪军“扫荡”坚持斗争,受到了泰安专署传令嘉奖。解放战争时期,他领导的县大队在接受日军投降时解放了长清全境,受到泰西军分区通报表扬。后又参加了鲁西人民政权的建设工作。1953年调往北京,历任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干部司司长、党组成员、中央监委驻一机部监察组组长等职,都认真完成了党交给的各项任务。
“文化大革命”中,他不满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对老干部的迫害,置自己的身家性命于不顾,于1968年4月在北京市广安门外写下了“江青是妲妃”的标语,并说了一些不满林彪、江青等人的话。林彪、江青一伙给他扣上了攻击“无产阶级司令部”的大帽子,于同年12月将他关押审查。1973年2月定为现行反革命分子,1975年9月判刑8年。他妻离子散,但毫不屈服,拒绝在判决书上签字,并反击了判决书上的胡言乱语。入狱后决计把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用文字记下来。他1970年开始打腹稿,1973年用烧过的火柴杆醮水开始了《囚城柴书》的写作。原稿几经周折,终于保留下来。其中,1968年12月20日被押有感写道:“广外京墙五字横,指名江青是狐精。他年天上逢陈总(陈毅),须嘉批妖拙见同。”袭击黄昏又突然,轻车疾转出城垣。此夕原备枪前死,恨少相知把事传。”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孙照寰被释放。1982年5月,党中央彻底为他恢复名誉,分配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任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他更加积极地为党工作。正当他余热生辉的时候,是年6月19日,癌症夺去了他的生命。6月25日的《人民日报》报道了他不幸逝世的消息及其事迹。评价孙照寰“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革命战士。孙照寰同志对党忠诚、光明磊落。在十年内乱中,他为了捍卫党,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林彪、江青一伙进行了坚决斗争……。在生命弥留时刻,仍关心党的事业,特别是青少年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出把自己仅有的一点财产捐赠给街道托儿所和图书馆……。
张枞恒

张枞恒(清道光人,生卒年月不详),字子梁,安丘城里人。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写成《评定红楼梦》一书,对《红楼梦》中究竟谁是主人,甄、贾两宝玉谁为形,谁为影,历代小说均有年代可考,为何《红楼梦》不载年代,《红楼梦》究竟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予了回答。该书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在自述与凡例中,对写作的目的与经过,作了详细说明。确系最早研究、评论《红楼梦》的佳作。书稿存山东省图书馆,1984年整理馆藏古籍时发现,是一部埋没了140多年的未刊稿本。
王筠

王筠(1784—1854),字贯山,又字伯坚,号菉友,清代文字学家,宋官疃乡宋官疃村人。1821年(清道光元年)中举人,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授山西省乡宁县知县,后代理徐沟、曲沃知县。任职期间为政清廉,勤于政事,讼至立判,卓有政绩。
王筠少而好学,喜爱研究小篆与大篆文字。年纪稍长,即博览群书,研读经史。一生中,尤其喜爱研究说文之学。他精心研究了许慎所著《说文解字》,研究了段玉裁、桂馥的说文著作。即使在任职时,虽然事务繁忙,也“暇则抱一编不去手”,未尝一日废学。他认为:“桂氏专胪古籍,取足达许说而止,不下己意,惟是引据失于限断,且泛及藻缋之词。段氏体大思精,所谓通例,又前人所未知,惟是武断支离,时或不免”。他不仅评论了前人著作的优劣,而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文字之奥,无过形、音、义三端。古人之造字也,正名百物,以义为本,而音从之,于是乎有形。后人之识字也,由形以求其音,由音以考其意,而文字之说备。六书以指事、象形为首,而文字之枢机即在乎此。其字之为事,而作者即据事以审字,勿由字以生事。其字之为物,而作者即据物以察字,勿泥字以造物。”于是他标举分别,疏通证明,著《说文释例》20卷。又以句读之名,疏解许慎《说文解字》,著《说文句读》30卷,解决了前人对许慎《说文解字》一书解释的草率、简略和混乱。还著有《说文系传校录》、《文字蒙求》、《说文补正》、《句读补正》等。王筠致力于说文之学达30年之多,皆从分析前人诸家之说入手,独辟门径,不依傍于人,提出独到的见解。其成就明显超过了前人。后人评论时说他对说文之学的贡献是“许氏之功臣,桂、段之劲敌。”《文字蒙求》一书,解放前曾作为高等小学教材,建国后于1962年、1983年再版。《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亦分别于1983年7月和11月由北京市中国书店重新印行,足见其著作的社会效益和历史价值。他还著有《说文韵谱校》、《说文广训》、《四书说略》、《正字略》、《禹贡正字》、《毛诗重言》、《弟子职正音》、《读仪礼郑注句读刊误》、《清诒堂文集》、《徐沟笔记》、《菉友丛说》、《荣友蛾术编》等,共50余种,数百卷之多。
王筠性情刚直孤介,不会奔走于官场之间逢迎攀附,惟精心治学,勤于著述,可谓一代著述颇丰的朴学宗匠。诸多著述皆由自费刻印。他当了十年知县,赔上了祖田数百亩。老年还乡时,所剩资产除简单行囊外,唯有印书的木版数车。惜这些多年积蓄的木版在日寇入侵后,尽被焚毁或散失,今已无存。
刘耀椿

刘耀椿(1784—1858),字庄年,抗英将领,贾戈乡刘家王封村人。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中进士。曾任安徽颍上、阜阳知县,六安、泗州知州,庐州、安庆、颖州知府和金厦兵备道等职。
安徽颍上县地处淮河流域,境内连年水患。刘耀椿任知县后,捐俸银一千两,组织百姓修筑堤坝,治住了水患。阜阳县内伙匪横行乡里,民不聊生,耀椿任该县知县后,设法捉住了这伙土匪,百姓感恩不尽,以“青天”相称,并在其饮过水的泉上建亭,名曰刘泉亭,以作纪念。他因政绩卓著,随即升为安徽六安知州,到任后迅速公正地处理了积案,以致狱无冤民。同时,捐俸银一千六百两,修建了六安赓飏书院。他在地处长江北岸的安庆任知府时,捐俸银两千两,组织民众修堤筑坝,免除了年年秋天江水泛滥的水患,百姓称此堤为刘堤。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他被提升为福建兴泉水道兼金厦兵备道。又捐献数千两俸银修筑城防,招募训练水兵,引进新知识,新工艺,“师夷长技以制夷”,协助闽浙总督邓廷桢、颜伯焘抗击英军,禁止鸦片,始终站在抗英第一线。他赏罚分明,策励群材,同心协力,组织地方军民外攘内侦,拔本塞源,为守卫厦门,抵抗英军侵略做出了贡献。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六七月间,英舰两次进攻厦门,在刘耀椿和水师提督陈介平率厦门爱国官兵的英勇抗击下均告失败。1841年8月26日,英舰36艘闯至厦门发动进攻。耀椿冒着密集的炮火指挥战斗,顽强抵抗,激战数小时,终因兵力不足,敌装备精良,厦门失守。耀椿退守同安后,积极协同颜伯焘整顿军队,筹备火力,征募新兵团练乡勇万余人,军民结合,昼夜轮防,主动袭击英军。后,他改做后勤工作,因成绩显著,升四川按察使,未到任即撤回成命,降为候补道。不久削职归里。居家期间,因协助政府训练地方武装有功,朝廷赏他六品官衔。1 843年(道光二十三年)主讲松林书院。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应聘青州云门书院。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到济南主讲泺源书院8年,并任山长(即校长)。1858年(咸丰八年)病逝。
刘耀椿不但政绩卓著,还利用公余著作,主要著作有:《颍上县志》、《海南归棹词》、《吹剑一映》、《神器图说》、《庄年治兵书》、《青州府志》等。民国《山东通志》有其事迹。
李湘棻

李湘棻(1798—1866),号云舫,夏坡乡夏坡村人。20岁乡试得副榜后,在辛庄子教义学,边教边学。攻读3年,第二次乡试中举人,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中进士。钦典翰林院庶吉士,后授户部主事,升员外郎。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英国侵略军在广州寻衅扰乱。李湘棻随从参赞大臣隆文赴粤处理有关事宜。因襄赞军机和参战有功,奖以知府衔,并赏戴花翎。授湖北郧阳府知府,旋改为宁国府知府,后升任太常寺少卿,会同总督麟庆办理淮安、扬州一带防务,亲自带兵防堵江北。1842年12月,代理漕运总督时,为防外国侵犯,先后3次奏陈大江南北的防务部署,道光帝阅其奏折后,一夜三传入宫,甚赞其议,连升三级,实授漕运总督,兼任督察院右副都御史。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春,湘棻回乡料理母丧,被御史袁甲三参奏,以贻误国事罪被罢职。1853年(咸丰三年)起用他帮办团练,赏还漕运总督衔。1854年(咸丰四年)2月,因防御太平军不力,又因单衔由驿奏事不合章程,清廷再次予以罢职,遣送边疆服苦役。僧格林沁亲王竭力保奏,暂留其营,经营日照合山矿务。1858年(咸丰八年)调赴天津,因增修炮台,加强海防,御英、法侵略有功,赏四品顶戴,赏还花翎。
1866年(同治四年),湘棻奉命回籍督办团练防御捻军,不久病卒。恩赏二品封典,诰授资政大夫。
李钟岳

李钟岳(1855—1907),字崧生,又字申甫,辉渠乡谋家河村人。18岁中秀才,39岁中举人,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中进士。
李钟岳中进士后,代理浙江衢州府江山县县令,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正月,调任山阴县令。7月13日,绍兴知府贵福要他率众围攻女革命党人秋瑾所在的进行推翻清朝政府活动的大通学堂。他一面往见贵福为秋瑾说情,一面促秋瑾速离。秋瑾未及离去,清兵蜂涌而至。他急中生智,密谕差役捕男释女。但不知,秋已女扮男装,与少数学生持械抵抗,差役不识秋瑾面目,将其逮捕。钟岳万般无奈,只好消极对抗,奉命到秋家搜查时甚为草率,审讯秋瑾时象好友相叙,会审时反对动用酷刑,千方百计为秋瑾开脱,但终未奏效。7月15日秋瑾遇害,他也因此被卸去山阴县令之职。自此便郁郁不乐,悔恨不已,于10月自尽于杭州。《续安丘县志》载:“浙人追思之,及秋案昭雪后,乃为立祠西湖上,岁时祀之。”民国成立,真相大白,“秋案”昭雪,李的神位入祀秋瑾祠,秋、李两家遂成为至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