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d&A=1&rec=555&run=13


赵仁
   赵仁(?~1388),宁海州东解甲庄村人。明代洪武初年,以人才举荐授五军都督府断事,审狱平允,为上(朱元璋)眷知。洪武十七年(1384)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与左都詹徽等并振风纪。洪武十八年(1385)升为兵部尚书。洪武二十一年(1388)卒于任上。
                   张国俊
   张国俊(生卒年月不详),字虹桥,号翰清,宁海州新添堡村人。明代天启二年(1622)中武解元。其先祖自明代洪武初年(1368~1375)从戎有功,世袭宁海卫指挥。其父光仁为生员,曾倡导以德治军。张国俊承袭宁海卫所镇抚,任绿兵营千总。在岗山战役中被俘,刑死甚惨。死后朝廷给予追封,世袭任副千户,并修祠庙祀奉,每年发五十两银抚恤其家属。
杨维乔
   杨维乔(1629~1704),字岱桢,宁海州冶头村人,后迁居宁海州南塂村。清代顺治已亥(1659)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广西、浙江两道监察御史,分巡河东盐政、转口北道监察御史、山西布政使司参议。他为人刚正无私,执法不避权贵,当时的大臣们都惧怕他。在口北道时,他一上任就革除积弊,除暴安良,严厉打击地方豪强。其间有京中权贵趁山西大同一带闹灾荒之机,派其家人贩买人口,带到北京出卖。当经过张家口时,杨维乔将其所贩人口全部扣留,交给当地政府设法抚养,秋天再将他们送还原籍。杨维乔因此得罪了权贵,遭诬陷被捕入京。临行时,大同、宣化一带百姓奔走相送,擎杯跪于马车前。杨维乔慨然吟诗留别,诗中有“民苦何忍受一钱”之句。入京后被下于狱中,整整17年。释放出狱时,已是皓发苍髯。回乡后,他召集族中子弟,教其读书,从此缄口不谈朝政。他被捕后,宣化府人为他建立生祠,岁时奉祀;大同府有一胡姓举人搜集他为官时所写奏议,订为一卷,题名为《岱桢奏疏》,并刻板印行流传。他的诗集有《闲闲吟》、《屯具斋诗稿》,均未刊印,现已失传。75岁病逝。去世后,牟平县人将其奉祀于城内的乡贤祠中。
                   李永绍
   李永绍(1650~1740),字绳其,号省庵,晚号痴愚老人,宁海州西解甲庄村人。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中举人,后中进士,官至工部尚书。任浙江省乌程县(今吴兴县南)知县时,他大胆对县府中某些官吏暗派杂费、中饱私囊行为进行革除。官吏采办贡铁时,百姓负担很重,李永绍便专题奏请豁免。后来在任御史期间,他不收受馈赠和贿赂,辖区百姓安居乐业,不受骚扰。到京城任工部侍郎后,修筑城垣,设立义学,百废俱兴,受到皇上赞赏。修筑皇陵时,他派差官奏请各项物料,皇上亲笔批示:“尔自到京,一切事务,办理周详,甚属可嘉!所请之事,即依与部准行。”雍正元年(1723),皇上赐予他二品荫生候补主事官职。雍正二年,晋升为工部尚书。雍正四年(1726)重阳,皇上在乾清宫赐宴招待他,席间与他作诗,深受恩宠。雍正五年秋,他辞官回乡,在李宅修建花园(约山亭),每日自由自在地往来其中,以饲养禽鱼、种花看书、饮酒作诗为乐。90岁病逝。
                 杨寿章
   杨寿章(1872~1925),字文墀,号春翰,宁海州南塂村人。自幼聪敏,诗文过目不忘,但困于考场,屡试不第。他工画善书,所书之字,挥洒自如,能寓严谨于飘逸之中;所画草虫翎毛,见者常误以为真。他精通医术,对《伤寒论》研究极深。凡是有人请他看病,他从来不问人之贫富、路之远近,不论天气好坏,都立刻出诊。不义之财,丝毫不取。孝敬父母,远近闻名。53岁病逝。
                 于 敏
   于敏(1913~1943),女,原名李培珍,又名张淑芳,原籍福山县。14岁入学读书,开始接受反封建民主思想教育。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带领同学上街游行示威,发表抗日演说。由于她聪明好学,成绩优异,提前两年结业。1935年,于敏冲出封建家门,先后到福山八角、土峻头、盐场等小学当教员,以求自立。1937年“七七”事变后,参加福山“教师暑期讨论会”和“业余救亡剧团”,编演抗日救亡歌剧。1939年参加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40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教学为掩护,秘密开展党的工作。1940年冬,于敏到胶东区党校学习。1941年春结业后任福山县妇救会长。不久便与县各救会秘书杨蔼堂(牟平县南塂村人)结为夫妻。此时,对敌斗争形势极其险恶,日伪军与当地的顽固派、投降派陈昱相互勾结,捕杀抗日军民。于敏不顾个人安危,经常深入敌占区组织妇女开展救亡运动。1942年10月,北海地委组织工作队,于敏任工作组组长,带领工作组发动群众,除奸反霸,开展减租减息斗争。1943年1月23日晚,于敏在掩护其他革命者脱离险境后,因叛徒告密,不幸被陈昱所部逮捕。于敏被捕后,敌人千方百计诱迫她投降,继而又严刑逼供,均遭于敏怒斥拒绝。1月29日,敌人在牟平县吴家村大施淫威,用铡刀杀害了4名群众,再次胁迫于敏供出党的机密。于敏宁死不屈,昂首挺胸,走到铡刀前,从容就义,年仅30岁。
李希尧
   李希尧(1916~1945),又名李日新,牟平县西解甲庄村人。1936年就读于莱阳师范学校。暑假期间,他带领同学到各地宣传抗日救国道理。1940年毕业后,在福山县珠玑小学任教,下半年,回本村陇西小学任校长。他把村里妇女识字班合并到陇西小学,实行男女合堂。在他的领导和影响下,当地许多小学都实行男女合堂。他秘密编印抗日乡土教材,抵制日伪的奴化教育;经常教学生唱抗日歌曲,并自编独幕话剧,师生共同登台演出,扩大抗日影响。后因汉奸告密,李希尧被通缉。次年离开家乡,被胶东特委调到莱阳县任县委书记,改名李日新。后又经人介绍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5年7月毕业,被调到热河省任土改工作队队长。他带领12名队员,在开鲁、林东等地开展土改工作。一日夜间,在林东被当地地主武装包围,李希尧被捕。敌人严刑拷打,逼其供出党的机密,均被他怒骂拒绝,最后被敌人吊在树上绞死,年仅29岁。
                   辛冠吾
   辛冠吾(1908~1946),又名可汉,字冠吾,牟平县金村人。14岁于檠山高级小学毕业,后考入济南市一中,因交不起学费,中途退回檠山中学。1931年考入牟平师范讲习所。毕业后,在当地从事教学工作。1932年任牟平系山小学校长,翌年任牟平县教育局视导员。1934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牟福边区党委成立后,任宣传员。1935年受党组织委派,到福山县珠玑以教学为掩护开辟新区工作,主编《新路》,宣传党的革命主张;在教员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次年因身份暴露,被迫离开珠玑,到牟平县上庄小学任教,负责党的联络工作,继续主编《新路》。1938年,他被调到北海专署工作,先后担任中队指导员、北海独立营教导员、特务大队政委、东海二团宣传科长、东海军分区敌工股长等职。1944年8月24日,在攻克日伪水道据点的战斗中,辛冠吾到阵前喊话,瓦解伪军,使西山伪军一个中队缴械投降。是月26日,东海军分区乘胜包围牟平、水道之间的玉林店据点。为了瓦解敌军,减少部队伤亡,辛冠吾只身进入日据点,对举棋不定的伪军中队长石一民劝降,使其所辖中队全部放下武器。是年11月6日,威海刘公岛伪军600余人,在教官郑道济率领下武装暴动,杀死岛上日军、汉奸,乘船离开刘公岛,在双岛港登陆西行,被八路军地方武装阻挡于双林前村。8日,辛冠吾奉命与郑道济会谈,双方达成保留其部队编制、编为胶东军区海军支队的协议。1944年底,辛冠吾被调到胶东军区敌工部任副部长,奉命打入平度城伪军绥靖第八集团军王铁相部策降,很快取得了王铁相的信任,被任命为副秘书长。后因王铁相受蒋介石的笼络,劝降失败。次年9月8日平度城解放。王铁相被俘后对辛冠吾说:“悔不听你的良言相劝,才弄得今天的头破血流。”1946年春,辛冠吾以中校军衔出任国民党、共产党和美国三方组成的“军调部”高密小组副代表。在一次会谈中,美蒋双方企图把胶东大汉奸赵保原塞入谈判会议,被辛冠吾严辞拒绝。5月20日,辛冠吾由高密乘火车返部述职时,在蔡家庄车站被赵保原秘密杀害,年仅38岁。
于子三
   于子三(1924~1947),原名于泽西,牟平县前七夼村人。父亲于藩嘉是一位爱国教师(原是烟台八中庶务员),于子三深受其爱国思想影响。1938年夏,于子三考入烟台志孚中学。为摆脱日军的奴化教育,他先后去北平、安徽、重庆求学。1944年10月,考入设在贵州永兴县的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学生组织的“战地服务团”,到前线为士兵服务。1946年秋,加入秘密进步团体“新潮社”,不久便担任“新潮社”浙江大学农学院分社社长。是年10月,学院迁入杭州。12月,为抗议美军侮辱北京大学女生,浙江大学地下党组织联合杭州7所学校举行游行示威,于子三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领头高呼口号,散发传单,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
   1947年5月,于子三被推选为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并主持召开全校学生大会,传达南京中央大学“反饥饿、反内战,大学生实行公费”的呼吁,向国民政府提出6项要求。在带领1000多名同学去车站欢送赴南京请愿学生代表时,恰巧与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长白崇禧在车上相遇,于子三便组织同学高唱《你这个坏东西》,唱得白崇禧狼狈不堪。5月20日,南京爆发震惊全国的“五二○”惨案。5月22日,于子三领导学生罢课,发表《为南京“五二○”血案敬告社会人士书》。5月24日,在浙江大学党组织的领导下,他组织杭州大学、中学学生3000余人游行示威,学生的反饥饿运动很快转为反内战的政治斗争。国民党反动派将他列为70人黑名单之首。9月,于子三参加浙江大学党组织的秘密外围组织“新民主青年社”(代号Y.F),并担任浙江大学分社的负责人。10月,参加浙江大学“华稼读书会”,为主要领导人,不久又参加进步团体“喜鹊歌咏会”。全国学联恢复后,他被任命为全国学联浙江地区代表。
   10月23日晚,于子三主持召开学生自治会和理事会联席会议。他与战友崔兆芳谈及可能被捕时说:“他们抓去我们的身子,却抓不去我们的心,‘巍巍壮志昭丹心,处处青山埋忠骨’”。10月26日,于子三被敌人秘密逮捕。敌人用尽酷刑,连续折磨了他4天4夜,要他供出党的秘密组织和全国学联情况,他只字不吐。10月29日晚6时许,被敌人秘密杀害,年仅23岁。于子三遇害后,杭州、天津、上海、南京等29个大、中城市15万大中学生罢课示威,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掀起争自由、反迫害的“于子三运动”,斗争持续两个半月之久,全国学联、国际学联都给予慰问和声援。为纪念于子三烈士,浙江大学将学校图书馆改为“于子三图书馆”,在校园内建起“于子三衣冠冢”。1982年4月2日,浙江农业大学修建于子三烈士纪念碑,并把纪念碑所在的华八斋前面的广场命名为“于子三广场”。
曹培蘅
   曹培蘅(?~1951),字馥亭,道号承铃,牟平县曹家庄村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加入同盟会,后来成为国民党员。民国二年(1913)任国民党牟平县党部委员。同年8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及其党部,曹培蘅愤愤地离开牟平县城,回到家乡。此后,他决心不再进官场,便入烟台修道院,以修道为由辞去多方聘请。经福山于宗潼(清末知府)劝说,他在烟台中西大药房挂牌,以医为隐。后又躲在午台村永生泰小药铺当了坐堂先生。他对医学特别是对“温病学”有极深的研究。在曹家庄,他以培养医务人才为己任,自费开了一个药铺,作为学生实习之所,不收分文报酬。日伪占领时期,敌伪人员登门求他看病,他均以目昏不能见物、手颤无法按脉为由,不予诊视;遇有贫苦的乡邻求诊时,他却有求必应。1944年,八路军进村演出文艺节目,他丢掉拐杖,搬着凳子,坐在下面观看,直到演出结束。1951年逝世。
邹秉绶
   邹秉绶(?~1955),字印臣,别号邹一人,邹大,牟平县邹家村人,清末庠生。青年时期曾在山东省高等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去德国留学,获得工艺大学工艺士及美术专科学校美士学位。归国后加入同盟会,与黄县(今龙口市)徐镜心、栖霞县(今栖霞市)谢鸿涛等在毓璜顶创办东牟公学,作为山东同盟会总机关,邹秉绶任庶务长,秘密发展会员。1907年到牟平与该县同盟会领袖李书润、于清泮等建小学十几处,实行男女同校,并陆续发展会员近30人。烟台、牟平光复后,邹秉绶去北京,先后任直隶督办公署参议、保大旗产清理处处长、河北大学校长等职。日军入侵冀东后,冀东伪政权聘他为顾问,遭其严辞拒绝。日军侵占胶东,他写信令其在青岛李格庄任铁路站长的儿子邹文臣辞职回乡办学,支持儿子抗日救国。他擅长山水画,尤其爱画松菊,左右手均能作画,能两手执笔同时书写对联。晚年闲居北京,以卖字画为生,著有《如是我闻》一书。1955年病逝于天津。
杨涤生
   杨涤生(1918~1969),原名杨肯堂,牟平县南塂村人,出生于世代仕宦之家。幼时受新文化影响,具有反封建传统意识。1932年,中共地下党员王钧显到南塂小学任教,经常给学生们讲革命道理。杨涤生受其影响,率领学生将村中庙里神像拉倒,以示对封建势力的痛恨。高小毕业后,他先后到牟平、烟台、济南就读。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带领学生闹学潮,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下令搜捕他。1937年7月济南沦陷,杨涤生赴鲁南参加中共山东省委工作,任济南市委委员。不久,奉命到博山成立鲁东工委。寿光县牛头镇武装起义后,杨涤生担任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政治部主任。1939年4月被选为苏鲁青年救国会执委会委员。1940年7月被选为山东青年救国会常务委员,担任山东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代表中国青年出席在捷克斯洛伐克召开的国际青年联合会。后历任中共山东省委青年部部长、鲁南三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青委书记、华东局青委书记。1947年3月,杨涤生奉中共华东局指示到烟台试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青年团中央委员、山东省团工委书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工业部副部长、国务院城市建设部局长、建筑材料工业部副部长。“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69年7月30日含冤去世,享年51岁。1979年得以平反。
   曹承虔
   曹承虔(1892~1971),原名钟岩,又名曹江,字石屏,牟平县曹家庄村人。1913年考入北京中华大学法科,1916年毕业后赴广州广东官产处士敏土厂任职。1917年,辞职返回山东。1918年开始经商,先后开过油坊、银号,均无建树,遂退出商界。1922年,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在北京成立,主旨是发展慈善组织,开展社会救助。1925年,曹承虔参与筹建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并出任副会长。自此,他开始投身慈善事业,参与红卍字会在全国各地的发展。1927年6月,他创建世界红卍字会牟平分会(牟平红卍字会),并任会长,以山东东部为主要救济区域。设立收容所11处、医院1处、养病室3处,收容难民、医治受伤兵民;设育婴部、恤嫠部(救济贫困寡妇)、恤产部、因利局(开设孤儿工厂及向小商贩发放贷款)等,开展经常性救济。先后建立牟平第一、第二贫民小学,向贫民提供教育、医疗、生产、生活救助。1930年10月,曹承虔劝募款项资助设立香港红卍字会,出任名誉会长。1931年11月,任世界红卍字总会副会长。1932年,他被调到北京任世界红卍字总会扩大救济总监理部常务监理、世界红卍字总会护世模范队队长、北京香山慈幼院常务董事、北京红卍字中学代理校长。1933年,他劝募资金在牟平城东建立牟平红卍字会附设恤养院,并出任董事长。至1950年累计收养孤儿、婴儿400余人。1950年,曹承虔赴香港成立世界红卍字总会驻港办事处。1951年10月,牟平红卍字会解散,恤养院由政府接管。1952年北京世界红卍字总会解散后,曹承虔一直住在北京养病。1956年11月,他将自己珍藏的部分书画文物捐给北京故宫博物院。1971年1月25日,曹承虔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
                   陈其银
   陈其银(1902~1972),原籍四川省巴中县清江区建设乡十四大队,出身贫农,自幼失学。1933年入伍,为红四方面军战士。1936年,在黄河岸菜园负伤。鼻腔脱落,口腔障碍,牙齿部分脱落,生殖器官全部失去,属一等残废。1948年退伍。1971年,落户初家公社庙后村,人们称他为“老红军”。1972年,因患胃癌治疗无效,在初家卫生院去世,享年70岁。
                  李同柏
   李同柏(1931~1976),牟平县北寨村人。1947年,去韩国一家饭店当跑堂。一年后,他结识了一位山东籍人,拜其为义父。此后,义父供他上学,到台北大学学习。毕业后去美国洛杉矶留学,攻读数学专业,获数学博士学位。1967年7月,李同柏回国,就职于山东建筑设计院,为8级工程师。他对业务技术精益求精,常深入基层,与工人、技术人员一起设计和试验。先后完成“铲壳锻锤基础”、“石油井架及设备钢壳活动基础”、“剖环水塔基础”的理论计算,为国家节约了大批资金,改善了生产和劳动条件。1976年10月1日,因癌症医治无效逝世,享年45岁。
                  郝一军
   郝一军(1915~1982),曾用名郝廷奎、郝弄三、郝艺军,牟平县大郝家村人。少时聪明好学,果敢有为,深受校长杨厚甫和教师林大海所器重(二人均为中共地下党员),经常聆听他们讲述革命道理。郝一军考取莱阳乡师后,加入抗日救国会,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8年,郝一军参加抗日民主先锋队,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胶东军区统战部敌工干事、黄县石板丁家一带根据地工作队分队长、胶东抗战剧团团长、政委,胶东鲁艺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等职。1940年,孙家滩炮楼附近扎台唱大戏,郝一军跳上台去作抗日救国演讲,言辞慷慨激昂,台下观众深受感动。敌人来捉他时,被群众掩护逃走。后参加创建胶东福山县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工作,先后担任福山县县长、县政府党团书记,东海专署教育科长,新华社胶东分社及《大众日报》社通联科长、《烟台日报》社副总编、中共烟台市市郊行政办事处主任、党团书记、中共烟台市委市郊部副部长,潍坊市、兖州市、济南市军管会文教部部长,南进干部总队副总参谋长。20世纪50年代初,任上海市军管会工务处长、华东行政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华东财委第三办公室主任。1955年起,任国务院第六办公室综合组组长、交通部办公厅主任兼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工交政治部办公室主任、机关党总支书记、国家计委办公室主任、交通局局长、国家经委副主任等职。郝一军在长期的领导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病危时仍不忘工作,经常向身边的工作人员询问工作情况。终因操劳过度,于1982年2月11日病逝,享年67岁。
杨升东
   杨升东(1916~1984),曾用名杨家梓、杨恒敬,牟平县冶头村人。1935年7月入烟台志孚中学读书。1937年毕业后,在家乡西解甲庄等地从事小学教育工作。1946年10月被调到牟平县各救会任文协干事、秘书等职。194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11月任牟平县委秘书。1952年2月任许家埠中学校长。1953年12月被调到文登地委办公室任秘书组长。1954年9月任文登地委合作部秘书科长。1957年2月任文登一中副校长,不久主持文登一中工作。1959~1962年,文登一中每年高考成绩均列全省第一。1959年12月,他出席山东省教育工作扩大会议,在会上作典型发言,受到主管教育工作的余修副省长的表扬。1962年,他所在学校文登一中被山东省教育厅列为省属重点中学。杨升东还多次出席省、地、县各级英模会。“文化大革命”中,他被当作“黑典型”遭到批斗,身心受到极大摧残。1975年11月重新工作,先后任蔄山中学、天福山中学校长。1981年12月离休。1984年1月病逝,享年68岁。
王文翥
    王文翥(1931~1992),牟平县埠岚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7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参加淮海战役,屡建军功。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六○炮”炮手。在一次南下战役中,王文翥所在营由于孤军突进,被美军围困山谷。要突围,唯一的办法是炸掉南面山上的碉堡,可当时已没有能发射的六○炮弹,只剩一颗哑弹。王文翥急中生智,用炮弹箱上的钉子作撞针,瞄准开炮,一炮炸毁碉堡,全营突围成功,王文翥荣立二等功,成为军中“神炮手”。他在朝鲜战场上冻掉了10个脚指,被评定为二等残废军人。复员回乡后,先后任生产大队长、治安主任。虽无脚指,他仍能扛起100公斤小麦,在打麦场上走几圈。1992年,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