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企业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18&rec=57&run=13

第一节 经营管理
1986年前,工业企业管理实行计划生产,由企业主管部门下达生产计划,企业组
织生产。1986年后,企业生产经营权不断扩大,自主选择经营方式,安排产、供、
销。企业管理围绕“质量、消耗、綷-济效益”三大指标,开展管理升级活动。
1991年根据国务院指令,停止达标升级活动。1992年结合实际开展“质量品
种效益年”活动,各单位通过开展“比学赶帮超”竞赛、“双增双节”活动
促进了工业的发展。1996年后,推行规范化全方位的企业管理,企业管理开始
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1999年开展“学海尔学邯钢”活动,涌现出
了县纺织总厂实现扭亏增盈、利津石油化工厂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等典型;建
设起以石油化工厂、纺织总厂、光明机电股份公司、化肥厂等为代表的“明
星企业”。2000年,全市企业管理现场会在利津召开,标志着利津县企业管理
水平已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产品销售方面,1986年后,企业自主权扩大,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自己确定产品
销售价格和方式。随着市场綷-济的发展,不断开发适应市场的新产品,充分利
用媒体广告宣传产品,根据市场变化情况采取多种销售方式,组织相应的销售
队伍开展销售活动。

第二节 技术质量管理
技术改造
1986年后,利津不断加大工业技术改造投入,实施设备更新和旧工艺改造,工业
綷-济快速发展。1988年至2002年, 全县共批复立项工业项目473个,总投资额
26.08亿元,新增产值总额达到88.69亿元,实现利税总额达到14.96亿元。

技术质量管理
1986年后,县工业主管部门为全面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除帮助企业引进
技术人才外,大力倡导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组织企业与北京、济南、淄博等
地先进企业、科研单位建立衆-作关系,接受新型技术转让,开展横向綷-济技
术合作。企业内部设立技术管理科室,配备专职技术副厂长,负责企业内部的
技术鉴定和管理。为提高企业产品科技含量,重金聘请高科技人才。选拔部
分骨干技术人员到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自身技术队伍素
质。
在企业内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设立质检科或配备专职质检员,严格质量管理,
同时采取措施,加强培养职工的质量意识。1987年组织县属工业企业的101名
管理人员,参加中国质量衆-会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全面质量管理”电
视讲座。此后,连续举办企业车间班组长培训班,先后培训117人。在部分企业
建立QC小组,积极开展QC活动。一系列举措有效地强化了技术质量管理。
第三节 财务管理
1985年后,为全面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主管部门对各企业财务管理实施监
督和必要科目集中管理,按财政、统计部门的规定,对财务报表进行审查和汇
总编报。及时帮助企业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搞好财务分析及成本核
算。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指导,定期培训、考核,提高财务人员的管理
水平。同时加强企业资产和财务审计,及时考核企业财务制度执行情况,审查
企业财产的盘盈盘亏和报损处理,收缴企业管理费,督促企业完善各项财务管
理制度。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1986年后,全面推行綷-济核算制,实行企业、车间、班组
的量本利分析,加强成本管理。在执行“工资总额同綷-济效益挂钩”的診-则
下,为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企业大都采用“计件工资”、“计时工资”、
“效益工资”、“聘任工资”、“浮动工资”、“岗位工资”计酬,把职工
利益与企业效益挂钩。1988年后,随着各种经营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企业财务
管理大都按照主管部门规定,由承包者“一支笔”签批。
第四节 劳动人事管理
1988年前,企业干部职工调配由主管部门负责,企业只有雇佣少量临时工的自
主权,在编干部流动綷-企业报主管部门、再分别呈报劳动局批准后方可调动。
必要的奖励和綷-济处罚、警告、严重警告由主管部门同意即可执行。辞退、
开除则需报请劳动局批准。1988年后,随着国家用工制度改革,企业自主权不
断扩大,厂长有权任命副厂长和中层领导干部(报主管部门备案),可根据生产
经营之需实行定编、定岗、定额、定员,有权组织实施班组车间优化组合,对
优秀职工有3%晋级权,对严重违纪职工有依法辞退开除权;职工亦有停薪留职
自谋职业权,使职工和企业具有双向选择权,增强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力。
企业在编干部职工退休、离休均按国家规定报主管部门呈请劳动人事部门批
准执行。对企业职工文化知识、业务技术培训等,企业均可自主决定。专业
技术职称评定按国家规定条件,由企业报请县管理部门评定,由企业决定是否
聘用。
1987年, 县劳动局对电工、锅炉工、焊工等特殊工种进行岗前培训,培训人员
76名。1989年,组织部、职教办等部门对企业5种领导岗位进行培训,共举办培
训班2期, 培训厂长、綷-理40人;车间主任75人。县麻纺厂开展业务知识辅导
20余期,参加学习500人次;岗位培训30期,6000人次。
第五节 安全管理
20世纪70年代末,利津县成立安全委员会,下设安全办公室。之后,机构变更数
次。1986?1991年,由县安全办公室制定安全合同,年初与县直各主管部门、县
属以上企业签订,年终进行考评。从1992年起由县安全办公室负责修订当年的
《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由县安全委员会主任与各乡镇长、县直主管
部门主要负责人,县属以上企事业单位的法人代表签订责任书,年底由县安全
办公室制定《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并组织检查验收考核。考核结
果进行通报,并发放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合格单位奖牌。1994年全县推行《企业
法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工作到位标准》,2000年县安全委员会主任分别与12
个乡镇及企业主管部门和县以上企业的法人代表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各乡
镇、企业分别与各行政村、各车间班组签订,全县共签订安全生产合同3000多
份。
安全生产检查,依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规定,通过查领导、
查思想、查制度、查管理、查隐患,对安全生产状况做出正确评价,督促企业
及被检查单位改进安全工作,对查出的事故隐患,及时采取“三定”(定措施、
定时间、定责任人)方法,落实措施,限期进行整改。每年全县组织综合安全生
产大检查2次,专项安全检查若干次,如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烟花爆竹安全、
建筑施工安全、易燃易爆物品安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等。根据季节变化,
组织季节性安全检查, 如夏冬季分别以防暑降温和防冻保暖为主要内容的
“四防”安全检查等。
2002年3月,成立利津县安监局,有职工14人,设局长1人,副局长3人。下设办公
室、监管股、宣培股、执法大队(事业单位)。年底,安全生产形势基本平稳,
事故死亡人数、綷-济损失较往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杜绝了重、特大事故
的发生。全县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綷-济损失四项重要安全指标
分别下降了13.2%、22.9%、6.7%、34.3%; 企业职工千人死亡率控制指标为
0.1,实际为0.04。利津县获得全市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考核第一名。
第六节 管理机构
1984年前,县工业局管理全民所有制工业,二轻局管理县属集体所有制工业,公
社工业办公室管理各公社经营的工业。1984年8月机构改革,工业局和二轻局
合并成立县綷-济委员会,管理县属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另设
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局管理全县乡镇、村办企业。1993年10月,县乡机构改革,
利津县綷-济委员会改称“利津县工业委员会”,担负全县工业綷-济的规划、
衆-调、监督、服务职能。内设办公室、生产技术股、安全股、财务股。干部
职工22人。归口管理的有乡镇企业服务公司、綷-济技术衆-作服务中心、盐
务局、技术监督服务中心等事业单位。1995年11月撤销技术监督中心,设置技
术监督局,列县政府序列;1997年7月綷-济技术衆-作服务中心职能划归工业委
员会,组建为油地结合办公室。
1998年5月,利津县工业委员会更名为“利津县綷-济贸易委员会”,内设办公
室、綷-济运行调度股、技术股、企业管理股、财审股、职工教育股、利津县
綷-济技术信息开发中心,干部职工27人。
2002年3月,全县行政机构改革,撤销商业贸易委员会和乡镇企业局,整体并入
綷-济贸易委员会,并更名为“利津县綷-济贸易局”,内设办公室、綷-济运行
股、技术股、企业股、市场营销股、綷-济技术信息开发服务中心、乡镇企业
服务站。干部职工40人,其中中级职称的16人,初级职称的22人。綷-济贸易局
不再担负企业主管部门的职能,而成为负责调节和管理全县近期国民綷-济运
行的县政府工作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