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拓者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16&rec=156&run=13

(按姓名笔画为序)

于江利津县法院民一庭助理审判员。1976年10月生,汀罗镇汀河六村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1997年
7月毕业于山东省法律学校, 同年分配到法院工作,先后在罗镇法庭、陈庄法庭、立案庭等审判庭担任
书记员。
参加工作8年来, 于江从书记员工作做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平凡的工作诠释着不
平凡的人生,在他身上体现着新时代人民法官勃勃的生机,体现着人民法官的高尚品质和对法律事业的
忠诚。于江是法律学校毕业生,但他并没有满足于自己的专业优势,他深知作为法律专业人才,必须不
断学习、进步,他一边工作,一边参加自学考试,1999年6月获得山东大学法律专业专科文凭,2003年7
月通过成人高考,取得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专业本科文凭,顺利通过了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他选择最艰苦
的法庭作为工作的第一站,虚心向工作经验丰富的领导和同事们学习,揣摩工作思路,在较短的时间里
熟练地掌握了业务, 适应了环境,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认可和称赞。在法庭工作的6年里,于江共记
录民事、 经济案件1650余件, 从未发生过任何记录错误,案卷质量在每年卷宗评查中都被评为优秀。
2002年5月于江调到立案庭庭前调解组工作, 他潜心研究案件调解艺术,讲究调解方法。为提高驾驭庭
审、认定事实、判断证据、逻辑推理、制作裁判文书的能力。他注重学习各类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
及时掌握法学理论和最新司法动态,并与自身所审理的案件特点结合起来,促进了自身法律职业素质的
提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调解模式,使当事人在了解法律的前提下,自觉接受调解意见,在融洽的环境
下以文明的方式解决了当事人的争端,使当事人握手言和。两年来,经过于江处理过的案子达几百件,
无一引起矛盾激化、申诉、上访案件。
在处理案件过程中,他经常遇到当事人登门拜访或通过亲朋好友说情的情况,但他均以适当的方式
来应对,做到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风采。

马波利津县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 局长。1963年3月生,滨州市北杨村人,中共党员。1980年12月参加
工作,历任县总工会办事员、县税务局办事员、县直机关团委书记、利津县机关党委副书记、前刘乡党
委副书记、县工会主席、县林业局局长,2003年11月起任现职。
在工作中,他抓班子,从自身做起,带头遵守党纪国法,为干部职工当好表率。带队伍,加强干部
职工的管理和教育,把干部职工的心思凝聚到干事创业上来,努力营造齐心协力求创新,干事创业谋发
展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到县国土资源局工作以来,不断强化大局意识,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坚持创新思
维,实现了全县国土资源工作的新跨越。一是积极搞好土地经营。认真落实土地“五统一”管理制度,
加快城市土地资本运营步伐,确保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高度垄断,实现土地资产价值最大化为城市建
设积聚资金。 大力搞好土地储备,全县预储备集体土地4.8万亩,县、乡、村三级共签订土地储备协议
600余份, 进行土地资产优化配置,实施市场化运作,确保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全县土地收益大幅
度增长。 截止2005年9月,全县共招标挂牌出让土地24宗,获得土地收益2800万元。二是竭诚为全县招
商引资服务。建立“改革创新、廉洁高效、求真务实、争创一流”的内部竞争机制,实施“绿色通道”
制度,树立“亲商、安商、富商”的服务理念,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坚决落实服务承诺制度,坚持首
问负责制,实施全程跟踪服务,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率,积极主动地为招商引资项目提供批前、
批中、批后全程服务,努力做到“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在全国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中,在“三个
暂停”的严峻形势下,做好上级政策与利津县实际相结合的文章,及时补办21个批次用地上报手续,涉
及面积5230.7亩,确保了各类用地的需求。三是着力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
积极向上争取土地开发复垦项目和异地占补项目,把经营土地的文章延伸到县外,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走
在了全省前列。2002年以来,全县共实施各级各类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32个,开发整理复垦土地7367
公顷, 新增土地3028公顷,其中,争取国家级重点项目4个,投资9504万元,利津县成为全省争取国家
级项目最多的县区。四是搞好油地结合。以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为总切入点,实施跟踪服务制,
促进了工农共建的深入和农村社会稳定。
近年来,马波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干事创业,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利津县林业局曾被评为“全省
林业工作先进单位”;县国土资源局被市委评为“基层满意的涉农部门”。本人被评为“省优秀工会工
作者”、“市优秀纪检干部”、“市计生工作先进工作者”,连续五年被县机关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
员”称号,连续多年受到县委、县政府嘉奖。

王永春利津县供电公司经理、 高级工程师。 1957年8月生, 利津县明集乡人,大学学历,中共党员。
1980年7月浙江大学电机制造专业毕业后, 在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船舶修理所工作;1985年调至利津县
电业局工作,历任试修所副所长,生产技术股副股长,用电股股长,副局长,县供电公司副经理,1996
年2月任现职至今。 现为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员、东营市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电力行业协会
理事,东营市安全生产协会理事,东营市企业协会和企业家协会理事,利津县企业协会和企业家协会副
会长兼秘书长。为市、县党代表,县人大代表,连续三届县级拔尖人才。曾先后荣获全省、全市农电系
统先进生产者, 全省、 全市农电系统和全县优秀领导干部,市、县优秀共产党员,东营市学习型厂长
(经理)、管理创新优秀人才,在劳动竞赛记功活动中被荣记个人市级三等功、县级二等功各一次,2000
年被评为东营市劳动模范,多次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经济战线标兵等荣誉称号。
王永春努力打造坚强电网,主持建成了初级农村电气化县。从1998年底开始,先后投资1.84亿元,
进行了全县一、二期农村电网和县城电网建设改造,利津电力实现了适当超前发展,保证了全县的用电
需求,“利津不缺电”成为利津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之一。他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了
不竭的动力。在全省农电系统较早地进行了以干部竞争上岗、职工优化组合为主要内容的劳动人事制度
改革,建立了岗位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的职工动态管理机制;在全市率先进行了农电工用工体制改
革和电工组专业化管理改革,对全县农电工实行代理制,每个供电所都组建了抄表组和运行修护组,实
现了抄核收三分离,从源头上杜绝了管理漏洞,并提高了服务效率和水平;他在全县率先探索出了车辆
拍卖、反租的车改路子,还进行了水电讯有偿使用改革等。他干事创业,先后与其它企业和外商合资、
合作建设了大型纺织项目三阳纺织有限公司、山东极地宝橡塑工业有限公司、利津力能热电有限公司和
三联家电利津联锁店, 成立了全县第一家股份制投资公司-利津力能投资有限公司,拉动了县域经济的
发展,同时解决了大批社会人员就业,为全县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利津”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加强作
风建设,通过实施电力“彩虹工程”,在全县率先推行行风“飞检”和举报奖励制度,搞好农电规范化
建设和管理,全面推行用电服务承诺和全行业全岗位规范化服务,积极探索改进服务的途径方法,为全
县人民提供了“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用电服务,树立了良好电力形象,做到了让全县人民满意。
在王永春的带领下,利津县供电公司三个文明建设成绩突出,公司供电量2004年达到2.72亿千瓦时,
2005年1~9月份完成2.73亿千瓦时,超过了2004年全年的供电量,连续多年列全县纳税前三名。公司被
国家电网公司授予一流县供电企业;自1991年以来一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是利津县省级文明单位
中被命名时间最早、保持时间最长的,连续4年在全县行风测评中列第一名。2005年5月,县供电公司被
授予“利津人民满意单位”称号。

王利民利津县职业教育中心校长、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1955年10月生,利津县利津镇人,大学
学历,中共党员。1975年3月参加工作,先后任中学教师,县教育局办公室(人事股)秘书、主任(股长)、
副局长等职,1998年9月任现职。
王利民任利津县职教中心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后,首先改革招生办法,变一年一次招生为春秋两季招
生,变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指标的办法,分析利弊,报名自愿,由此激活了学校的招生工作;同时,实
施“出口”带动“入口”战略,广开就业渠道,与北京、天津、青岛等省内外大中型企业联系,安置毕
业学生。这一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招生数量连年上升,2005年招生突破1000人。学校毕业生的就业
安置率连年保持95%以上,一次就业率达到98%。投资2000多万元,建起了教学楼、综合办公楼、学生餐
厅、 教工宿舍楼、专业实习实训车间、改造学生公寓、改造校园环境,现已成为占地100亩,建筑面积
30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学校。投资260多万元,新建计算机房3个, 购置计算机200多台,建成了校园网
络和多媒体系统,购置图书4万余册,充实了实验设备,实验教学条件达到了国家II类标准。
王利民注重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能升能专”的教学理念,确保学生升学有希望,就业有技能。
为提高教学质量,他坚持每学期听课10节以上,并参与教师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活动,质量分析会议
和教学专题会议,并在工作中逐步确立了分类教学的思想,倡导课堂教学改革,借鉴洋思中学经验,结
合学校实际提出了导学教学思想,2003年,在全校实施了教学改革年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2004年,
学校两次代表东营市参加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服装专业获优秀奖,计算机专业
获数据库一等奖团体第一名。就业安置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对口高考成绩突出,上线率、
录取率均居全市第一名。本科录取连年大幅度提升,2005年接近翻了一番。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三年中
引进教师40余名。近年来,2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能手,7名市级教学能手,20人次获省市级优质课奖,
30人次获得县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在全市职业学校率先实施了“全员管理”,力创职教
品牌,使学校教学工作秩序井然,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充分发挥各处室的职能,针对多
校合一的实际,充分挖掘培训处的潜能,使培训工作走在了全市的前列。目前,学校拥有中小学教师和
校长培训、公务员英语培训、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会计继续教
育培训、农村党员干部科技培训、残疾人家电培训基地十多项,年培训5000人次。采取上挂下联的办学
形式,与省内外高校联合,举办成人在职本、专科学历教育。学校已成为一所综合性的职业学校。学校
被评为山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先进集体、东营市文明单位、东营市文明校园、东营市安全工作先进集体、
利津县师德建设十佳先进集体。
2004年在考察平度职业教育后,发起了由政府推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改革,改革进展顺利,成
效显著。 2005年被推荐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受到国家级表彰。近年来,职教中心先后被评为
“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示范学校”、
“山东省中职毕业生就业服务先进单位”、“山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先进单位”、“东营市文明单位”、
“东营市文明校园”、“东营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利津县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利津县师德建
设十佳先进集体”等50多项荣誉称号。

王俊生利津县北宋镇党委书记、 人大主席。1962年10月生,利津县人,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81年1
月参加工作,历任店子乡农经员、县农业局会计、县委组织部干事、副科级组织员,北岭乡党委副书记、
乡长, 虎滩乡党委书记、人大主席。2005年4月份任北宋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二十多年来,他爱岗
敬业、无私奉献,求真务实,勇于开拓,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北岭工作期间, 组织实施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工程,修建了蓄水150万立方的刁口河水库,解决了
示范园内5000亩蔬菜节水灌溉问题, 实现了全乡村村通自来水;投资100多万元,修建了和平、孟北等
村级公路,实现了全乡村村通公路,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在虎滩乡工作期间,大力发展订单产业,新增冬枣园面积6000亩,与寿光市孙家集镇蔬菜加工厂共
同发展大蒜种植2000亩。大力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启动内力,实现了虎滩乡工业史上零的突破;投资
406万元组织实施了“省国土资源厅土地占补平衡项目” 建设,该项目占地3000亩,涉及林河、崔庄、
王庄、 小街等4个村,新增耕地2000亩,改造低产田250亩,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投资400
万元完成了乡政府整体搬迁; 探索“以地生财、借外力建城”的新思路,投资1200万元实施了“两横一
纵”1.5万平方米的欧式商业街工程,使城区面积迅速扩大,小城镇雏形基本形成。
到北宋镇工作以后,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准确定位,在工业上提出了“促强、扶弱、
育新”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总数由去年的193家增长到237家,经济结构有了新突破。
通过引导现有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提升档次,初步建立了以化工、橡胶、纺织、粮油加工、铸造为主的
工业体系;在农业上按照“抓基地、强产业、兴龙头”的总体思路,加快产业化进程,优化服务环境,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投资380万元修建的刘城--宋集路改善了沿路后宫、南宋等22个村的交通条件,
投资30万元兴建了镇府中心幼儿园, 投资130万元兴建的北宋一中、菜于小学操场工程正在紧张的施工
中。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人民生产生活有了明显提高,各项工作也走在了全县前列,2005年,全
县民营经济工作现场会、全县畜牧生产现场会在北宋镇召开。
由于成绩突出, 王俊生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奖励。 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被评为市级先进个人;
2001年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突出,受到利津县委、县政府嘉奖;2002~2005年连续四年被评为计生工作先
进工作者;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受到县委、县政府嘉奖。

孙广美女, 利津县广美农场场长。33岁,初中文化,利津县明集乡赵家村人。1998年1月,她在本村的
土地拍卖会上,以每亩2680元的最高价格,一次性买下村里的245亩荒碱地(使用期30年) ,办起了广美
农场。在开发过程中,孙广美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原则,统一规划设计,开发出稻
田120亩, 台田40亩,鱼池30亩,蓄水10万立方米的水库一座,形成了上粮下渔生态型立体种养模式,
实现了当年开发、当年配套、当年见效,年收入由8万元增至120万元,在当地掀起了开发荒碱地的热潮。
她致富思愿,无偿为农村提供技术服务和稻苗供应,受到广大农民称赞。2000年,乡党委、政府利用市
场机制,组建了沃土农业开发公司,吸纳社会闲置资金,对1.32万亩土地进行开发利用。孙广美积极探
索土地规模经营的新路子,以资金、物资入股,参与了该公司的管理,切实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2005
年1月6日,孙广美组织创办了利津县棉农协会,以明集乡为中心辐射全县。目前,已吸收会员500多户,
占全乡农民总户数的10%。协会的发展,提升了全乡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了龙头企业的扩张提质。
带动嘉泰、昌丰、雪江等棉花加工企业11家,创产值1200多万元。协会通过完善社会服务,提高农民组
织化程度,较好地解决了技术部门包不了、龙头企业办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干不了的问题,使农民参与
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增强。 8月份,孙广美率领会员50多户到山东省农科院进行参观学习,并邀请王留
名教授到利津讲课, 极大地鼓舞了棉农管理棉花的积极性。2005年共发展鲁壹棉优质棉基地3万亩,获
得了每亩450斤的高产量。为更好地服务棉农,2005年9月又创办了县科技信息服务站,为全县农村妇女
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查询。
孙广美先后被推选为利津县政协委员、常委,山东省青年联合会会员,明集乡人大代表;先后被评
为利津县十佳青年农民、东营市巾帼科技标兵、市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市劳动模范、市“十大杰出青年”、
“首届山东杰出进城务工青年”、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省劳动模范”、全国十大“农民女状元”、
全国“三八红旗手”。

牟兴泉利津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1955年8月生,山东省沾化县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80年7
月参加工作,历任利津县公安局刑警队技术员、副队长、副局长、正科级侦察员、政委、局长、党组书
记、党委书记,2001年4月享受副县级干部待遇,2005年5月确定为副县级干部。
牟兴泉同志自参加公安工作以来,勤奋努力,扎实工作。特别是任现职以来,积极探索,锐意改革,
为全县社会稳定和治安安定做出了突出贡献。以建设“平安利津”为全局工作的总抓手,适时部署开展
严打整治斗争,实行“分片包干,警力下沉”的工作模式,深入基层,连续作战,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
罪活动,深入开展娱乐服务场所、建筑装卸市场、网吧等专项治理行动,打击社会丑恶现象,创造了良
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实行路面承包责任制,加大火灾隐患监督检查力度,有效杜绝了重特大火灾、交通
事故的发生。
面对新形势,牟兴泉审时度势,不断强化科技强警力度,先后投资550余万元,建设了“三台合一”
接处警系统、城市道路电视监控系统、GPRS卫星定位系统、350兆警用集群通讯系统、触摸式报警系统、
治安卡口和电子警察系统,构筑起了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创新公安基
层基础工作运行机制, 专门开发了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综合信息平台,推行了“十明工作法”,普遍建立
了“暂住流动人口、租赁房屋管理站”,实现了对农村基层工作的动态管理。在队伍建设上,他探索出
了“人盯人”工作法和“捆绑式”管理的连带责任追究制,制定完善了30项规章制度,实行了“双向承
诺” 、“干部聘任制、民警聘用制”,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在全县范围内聘请了135名义务执法监
督员, 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坚持从优待警,2001年以来,他带领局班子成员筹措资金6500万元,征地
158亩, 建设8000余平方米的办公楼一栋、宿舍楼六栋,实施了整体搬迁工程;10个派出所均建起了风
格别致的办公楼和院落,改善了民警的办公和生活条件。
牟兴泉忠于职守,无私奉献,带领全局民警开创了利津公安工作的新局面,先后被评为“全省优秀
公安局”、“全国优秀公安局”、“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文明机关”、“全省执法为民先进
集体” 、“利津人民卫士”等荣誉称号,他个人荣立三等功两次、二等功一次;连续7年被利津县委表
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 先后两次被东营市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2000年,被利津县人大授予
“人民好公仆” 荣誉称号;200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 2005年7月26日,被省公安厅授予
“全省优秀公安局长”荣誉称号。

孙明钦利津县史志办公室原副主任、副编审。1937年10月生,北宋镇东孙村人,中专学历,中共党员。
1955年参加工作,先从事教育工作,任教师、完小教导主任、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后调利津县委办公
室工作。1965年调任县广播站编辑,1978年调任县政府办公室秘书,1983年调县史志办公室任副主任、
《利津县志》主编。1993年晋升为副编审。系中国地方志学会山东分会会员、《黑龙江史》和《方志研
究》编辑部特约编辑,曾任东营市第三届政协委员。1998年退休。
从事史志工作以来, 主编并出版了《利津县志》、《利津县情总览》1991年卷和1992年卷,200余
万字;参编了《中国县情大全》、《中国市县大词典》、《山东土特产大全》、《黄河口风物》、《方
志编纂备考》、《方志学基础教程》、《山东省概况》等专著。主编的《利津县志》先后被评为全国新
志书评比二等奖、山东省社科成果三等奖、东营市社科成果二等奖。十几年来,先后在省级以上专业刊
物发表史志论文30余篇,其中《避免政治化倾向之浅见》(1988年《中国地方志》刊载)一文,1989年被
评为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年会优秀学术论文,并应邀出席了全国地方志学术年会。《设经济综合管理志刍
议》(《中国地方志》发表)一文被评为东营市社科成果二等奖。
1994年内退后,仍活跃在史志战线,两年来,编辑出版了利津县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史《利津县史》。
该书在2001年被评为东营市社科成果三等奖,2002年被省党史系统评为优秀成果二等奖。其后,应邀到
东营区、河口区、市民政局等县区单位任志书编修指导。在修志实践中,他热情帮助年轻同志,为县和
市区有关单位培训出一批修志专业人才。期间参与省史志办组织的《方志学基础教程》一书的编写工作,
并多次参加东营市、滨州地区组织的志稿评审会和理论研讨会。近年来,在工作之余整理和编著了《史
志论文集》。2004年应聘担任续修《利津县志》(1986~2002)的编修顾问与总纂指导,继续为方志事业
贡献才智和力量。
数十年来,他先后被评为利津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优秀知识分子和记功人员、优秀党员,两次被
评为山东省史志系统先进工作者,个人传略被收入《中国专家大词典》、《中国百科学者传略》等专著。

刘朝君利津县林业局局长、党组书记。1963年5月生,盐窝镇后洼村人,1982年7月山东惠民师范学校毕
业,198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学教员、乡团委副书记、县委党校理论教员、县委组织部干事、
副科级组织员、集贤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县林业局副局长、县农业局副局长、农开办主任,2003年12
月任现职。
刘朝君思路清晰,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在组织部门工作期间,负责的下派工作
一直走在全市前列;调农业局工作后,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0个,争取市以上农业
综合开发资金800万元, 实施农业开发土地治理2.5万亩、荒碱地开发2.9万亩,顺利通过了市、省、国
家三级验收;积极探索农业开发新机制,确立了“政府统一规划设计配套,农户自愿投资,村级组织实
施,公司化运作”的新机制,为全县大规模的荒碱地开发创出了路子。《东营日报》在头版头条做了经
验介绍,市政府组织专门班子进行了总结推广,并组织全市有关部门和乡镇在利津召开了现场会。他工
作严谨细致,党务、政务、农业和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理论、政策水平和统揽全局、科学决策能力较高。
任林业局长后,他始终把“聚人心、敢拼搏、内尚廉、外争援、强素质、争一流”作为工作的指导
原则,先后多方争取资金70万元更新了车辆和办公设施,改善了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严格林政执法,
有效遏制了乱占林地现象的发生,2005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集中打击破坏森林资源专项治理活动
先进单位” 。两年来,建设速生林5万亩,冬枣园1.5万亩,新增绿化面积6万余亩。市政府专门在利津
召开了林业工作现场会议。争取国家、省、市资金1000万元,为利津林业发展注入了活力。重视招商引
资工作,2004、2005连续两年评为招商引资先进单位。2004年利津县林业局被山东省人事厅、山东省林
业局表彰为“全省林业工作先进单位”;被市委表彰为“基层满意的县区涉农部门”,刘朝君获得了山
东省2004年度绿化奖章。

刘福堂利津县石油化工厂厂长、山东津博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1955年生,盐窝镇东里村人,高中文化,
中共党员。1973年参加工作,任盐窝镇东里村民办教师;1975年入伍,任战士、班长;1980年任东里村
党支部书记;1986年在原大赵乡政府办公室工作;1993年任工艺厂厂长;1995年起任现职。
山东津博化工有限公司是列入全县“1381”的工程项目之一。作为企业董事长,刘福堂力求经济、
社会效益并重,为企业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刘福堂以企业自筹、股份合作、多元
融资等方式,克服资金、技术方面的困难,新上了一批大项目。2004年,投资1500万元新上了广源沥青
化工项目;2005年,投资6000万元新上了10万吨催裂化项目。稳步推进企业战略化重组,不断优化产业
结构,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工作中,他十分重视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工程。一是积极培养
人才,与石油大学合作,聘请资深教授长期担任企业技术顾问,对业务骨干定向、重点培养,培养各类
技术人才30余人。二是人才引进,共引进大中专毕业生80余人。同时高薪聘请高级管理人才,在企业经
营管理中实行经理负责制,全面推行责、权、利相互联系的管理机制,避免作坊式、家庭式等低级管理
模式,使企业不断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经营管理轨道。全民创业富民兴县活动开展以来,刘福堂响应
上级号召,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预计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1000
万元,到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利税3000万元。
作为一名县人大代表,刘福堂十分注重发挥基层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倾听群众呼
声,督促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配合县、乡两级人大组织,深入群众调研,反映群众的心声,
形成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002年被东营市授予“模范纳税人荣誉称号”,2001年、2002年、2004年被评为县级“优秀共产党
员”。

张玉亭汀罗镇毛坨村党支部书记。 1965年5月生,汀罗镇毛坨村人,高中文化,中共党员,先后取得山
东省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大专学历和农民技术员职称。1997年起先后任毛坨村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
任职以来,张玉亭不断强化为民意识,坚持实事求是,针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扎扎实实办实事,
深受群众赞誉。
张玉亭因地制宜,向荒碱地要效益。针对毛坨村荒碱地多,群众收入少的问题,1998年春,他带领
“村两委”成员外出参观考察学习,通过召开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确定了作活
土地文章,走“上农下渔”开发致富的路子。五年来,先后开发改造盐碱地5000多亩,新增台田2000多
亩,养殖水面1500亩,全村人均新增耕地4.3亩、水面3亩,形成了林茂粮丰、水肥鱼跃的生态农业格局。
并成功探索出了“政府统一规划配套,农户投资入股,公司化运作”的开发机制,成为全市推广的开发
典型。 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了“上农下渔”开发的较快发展。三年来,投资180万元修
建柏油路12公里,实施村庄规划,进一步了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2000年,投资35万元配套了水利
设施,建成了一座蓄水30万方的水库,开挖了12条沟渠,保证了渔农生产和群众用水问题。在改良水产
养殖品种上下功夫,进行了渗水养虾的有益探索。通过“村干部带头入股,群众自愿入股”方式,购进
南美白对虾40万尾,经过半年多的精心饲养,共捕虾7000余斤,纯收入10万余元,亩效益达到4000多元。
张玉亭注重创办民营企业, 壮大村集体实力。2003年,他融资200余万元购买挖掘机两台,成立了
利津县田野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年产值达到560万元,利润180万元,全村80%的农户成为股民。同
年, 他发动经济大户投资150万元,建设占地30亩的棉花加工厂一处,安置剩余劳力40余人,既解决了
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又增加了群众和集体的收入,改变了毛坨村无工业项目的历史,初步形成了工农
并进的发展格局。
几年来,经过他和“村两委”成员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全镇乃至全县的前列,多次受到
上级党委、 政府的表彰。毛坨村连续5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2001年被市委授予“五
好先进党支部”,2003年被命名为市级“文明信用村”,2003年被省委、省军区党委授予“先进党支部”
称号,2004年被评为“市级小康文明村”,2004年被国家计生协会授予“先进计生协会”称号。2000年,
张玉亭被评选为利津县第一届劳动模范、2002年被评为东营市劳动模范、2003年被评为东营市十大杰出
青年,并在抗击非典工作中荣获三等功,2003年当选为东营市第五届人大代表。

张宝民
张宝民, 利津县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共利津县第十届委员会委员。1962年4月生,陈
庄镇人, 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80年6月参加工作,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县水利局、粮食局
职工,县政府办公室科员、行政科长,县府办公室副主任,利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虎滩乡党委书记
等职。
任县发展和改革局主要领导职务以来,他创新工作思路,搞好职能定位,推动全局整体工作上水平。
两年多来,组织有关部门完成了《利津县热电联产规划》、《利津县2003--2005年农产品流通规划》、
《利津县国家生态示范区规划(计划部分)》和《利津县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等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编制
任务。 带领全局干部职工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共争取各类资金14511万元,其中国债资金及其他无偿
资金5436万元, 其他各类低息贷款9075万元,并争取利用外国政府贷款106万美元,为全县纺织龙头企
业争取棉花进口配额14700吨,有力的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积极做好省级开发区的争取工作,
及时联系沟通,通过初步审核。严格办理基建项目审批,及时为县交通局等30多家单位办理了基本建设
项目审批手续, 总投资15000多万元。积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简化立项手续,为隆元化工有限公司
20万吨/年硫酸项目等14个建设项目办理了登记备案手续。为三阳纺织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协调新办和变
更了棉花收购加工资格证, 取得了棉花收购加工市场准入资格,争取农发行贷款2亿元。协助完成黄大
铁路在利津县勘查设计工作。搞好招商引资服务,精心筛选包装招商引资项目,向外商重点推介。认真
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已有38个项目列入省市项目本子。筛选、论证“双十”工程,协
调搞好项目的立项、概算,参与指导招投标等项目管理工作。自觉接受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
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件。
在张宝民带领下,发展和改革局连续两年保持了“市级文明单位”称号和“全县工作目标督查优胜
单位”、“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招商引资优质服务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
他个人先后被评为“惠民地区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乡镇党委书记”等荣誉称号,1999年荣记
三等功,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的嘉奖。当选市四届、五届人大代表,市第二、三次党代会代表。

李茂和陈庄镇原副镇长、东营隆元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1954年11月生,利津县陈庄镇蒋河村人,大专
文化,中共党员,曾任黄河口酒业集团总经理,集贤乡科技副乡长、副乡长,陈庄镇科技副镇长、副镇
长等职。
1990年,根据县乡政府决定,李茂和承担起将集贤酒厂改建为利津县黄河口酒厂的任务。他迎难而
上,聘请酿酒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悉心钻研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他立足创“黄河口”品牌,牢牢
占领了周边县市白酒市场,把一个最初的“小作坊”式酒厂,发展成为全县骨干企业。该厂生产的“黄
河口”系列白酒,曾荣获曼谷博览会“金奖”。到1998年,固定资产达2290万元,成为全县利税大户,
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8年,李茂和担任了陈庄镇政府副镇长,先后主持制定了多项鼓励政策,以“培养典型作引导,
搞好服务上水平”为总体工作思路,带领群众到黄骅、济南等地参观考察,引进名优特养殖新品种,在
渔池台田上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结合秋冬农水五大会战,他组织群众对万亩渔农样板园进行规范整修,
新开发“上农下渔”2000亩。在开发过程中,李茂和同干部群众吃住在工地,现场搞规划,监督每一个
施工环节,及时做好工程调度,保证了工程高质量完成。渔农项目区内2000亩台田全部种植了地膜花生、
瓜菜、芦笋、抗虫棉等经济作物,4000亩养殖水面放养了淡水白鲳、罗鲱、革胡子鲶、南美白对虾、乌
鳢、银鲫等名优特品种,探索出了一条高效稳产的盐碱地开发路子。2000年,万亩渔农样板园实现产值
2100万元, 实现利润105万元,先后被评为“全省淡水养殖示范基地”、“全市优秀渔农样板园”。为
大力发展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李茂和从抓专业村、专业户入手,充分发挥典型村户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建设畜牧园区工作中,他亲临建设工地,为养殖户排忧解难,帮助解决资金、场地、技术问题,热心
为养殖户搞好服务。
内退后, 李茂和积极投身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注册600万元成立了东营隆元化工有限公司。
公司位于陈庄工业园, 占地33亩,2004年9月开工建设,到位固定资产投资2200万元。公司投产后,随
着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和市场营销网络日益健全,李茂和没有满足,瞄准新的发展目标,决定把公司做大
做强。 2005年,投资10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新上“105”酸项目和三氧化硫项目,进一步提高了产品
档次和附加值。
1992年,李茂和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1993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有突出贡
献的经营者”称号,1994年被评为“东营市劳动模范”,1999年被市科委评为“先进工作者”,2004年
被市公路局大桥建设指挥部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杜承儒县教育局局长、 党组书记兼利津一中党委书记,中共利津县委员会委员。1952年1月生,利津县
北宋镇五庄村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1972年参加工作,历任村民办教师、利津师范教师、傅窝乡学
区校长、业教辅导员、北宋乡人武部干事、副乡长、乡长、前刘乡党委书记。1995年6月任县教委主任、
党组书记,2001年兼任利津一中党支部书记,2002年任现职。
杜承儒任县教委主任10年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县”战略,带领全县广大教师和教
育工作者,紧紧围绕“促进和谐发展、提升办学层次、创办优质教育、打造利津品牌”的主导思路,通
过一系列开拓性、实践性改革,锐意创新,务实苦干,促进了利津教育事业的快速、全面发展。先后主
持制定了《利津县素质教育实施方案》、《2001-2015年利津教育发展规划》、《2002-2007年教育发展
规划》和《利津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等中、长期教育发展目标、规划和重大改革举措。对教育财
务管理、人事管理、队伍建设、考试及评价制度、招生办法、教学教研管理及运行机制相继实施了一系
列改革,逐步确立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模式,实施了课堂教学“五个转变”、学制改革和
新课程改革,主持建立了“轻负担、低能耗、高效率”的教学管理机制,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
学校综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内部管理逐步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针对办学条件上的落后局面,加
大办学投入, 采取“撤、并、转、改、迁、建、购、引”并举的方针,累计投资近3亿元,连续实施了
“两基攻坚”、县直学校合并改造、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小学危房改造、“两基”巩固提高、农村中
小学远距离学生食宿、中小学“校校通”、实验教学普及县、县直学校改扩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
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等一系列大规模、综合性的基建工程,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提升了办学水平,使全
县教育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办学条件发生了明显改观,为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全县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
实基础。
1995年以来, 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92个、省级奖228个,蝉联东营市初中、小学创新能力
竞赛和中考第一名,连续荣获“东营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称号。高考成绩连年攀升,本科上
线人数由1995年的73人升至2005年的865人, 上线率稳居全市前列。利津县相继荣获山东省“师资队伍
管理先进单位”、“素质教育先进县”、“‘两基’工作先进县”、“学前教育先进县”、“初中教学
工作先进单位”、“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基础教育先进县”等22项省级集体荣誉称号。杜承儒也先
后被表彰为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个人”、“民办教师工作先进个人”、
“农村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等,并被县委、县政府荣记三等功,先后当选东营市首届党代会代表、县第
八、九、十届党代会代表和县委委员,县十三届、十四届人大代表。

李俊德刁口乡党委书记、人大主任、利北工委主任。1964年生,利津县陈庄镇人,大学学历,中共党员。
自1992年到刁口乡工作以来,十三年如一日,团结党委、政府一班人,带领全乡群众,发挥当地资源、
能源、区位优势,以“发展海洋经济、建设生态强乡”为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全乡经
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500元,在全县乡镇中名列
前茅。
工作中,李俊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刁口实际,以海洋经济为重点,突出抓好海洋经济建设,
社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投资1201万元建设了刁口渔港码头、避风港、渔港公路,配套了供水、供电
线路和航标塔、风力塔、港务管理办公室等设施,发展渔船300余艘。发展海水池塘养殖面积8万亩,无
公害养殖基地4万亩,室内高效精养面积2.2万平方米。养殖中实施立体轮换养殖,创新实施鱼虾混养、
虾蟹混养、虾贝混养及斑节虾多茬轮放轮捕等新技术,形成了多层次、高功能的高效海水养殖系统,大
大提高了养殖效益。投资2600万元,建起了全省第二、全市最大的海珍品现代工厂化养殖项目--丰泽源
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工厂化养殖车间5个。自2005年3月投入使用后引进并推广
了海参、九孔鲍、牙鲆、漠斑牙鲆、大菱鲆、半滑舌鳎、河豚、菊黄东方 、花尾胡椒鲷等珍贵名优品
种,大大带动了全乡海水养殖业的多元化发展。李俊德下大力气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相继有嘉能工贸、
呈东工贸、 宏丰工贸、众星水产等过千万元的项目落户刁口。截止2005年9月,共引进项目15个,其中
投产项目6个,到位固定资产投资3650万元,在建项目9个,到位固定资产投资5360万元。李俊德注重发
展民营经济,通过全民动员营造氛围、规划建设民营园区、带领大户能人外出参观、加强调度完善服务
等方式调动全民创业的积极性, 全乡新上民营项目26个,到位固定资产投资1.4亿元。专门规划建设了
占地80亩的氯化镁工业园区, 干群入股兴建氯化镁厂15家,总投资300万元,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活
力。李俊德带领全乡人民,以全市盐业开发为契机,新建盐场32000亩,引进了一家计划总投资8000万、
集产学研一体化的盐化工企业--兴盛盐业公司。项目占地19000亩,主要建设15吨盐场、500吨溴素厂、
8万吨氯化镁厂、 海洋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卤水综合利用精细化工项目等,注册资金1000万元,结
束了利津境内无盐业公司的历史。
刁口乡在全县第一个实现了小康目标,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综合考核特殊贡献奖、特等奖、进步奖。
自2000年起,李俊德连续五年被县委、县政府表彰,2003年、2004年受县委、县政府嘉奖。

明玮利津一中校长兼党委副书记。 1960年9月生,利津县明集乡明集村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中学
高级教师。1980年参加工作,历任利津五中教师、利津二中教师、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教导处副主任、
主任、副校长、校长兼党支部书记,2005年4月起任现职。
25年来,明玮同志扎根基层,献身中学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严谨治
学,勤奋教书,教学成绩优异,先后教过10届毕业班,高考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他勤于探索,不断创
新,教科研成果丰实,先后撰写过近20篇学术论文,主编或副主编教材两部,在《中华教育研究》等杂
志发表教学研究、 学校管理文章5篇,先后有13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他在班主任工作中坚持
以身作则,严爱结合,取得了突出的育人成绩,1990年高考,所带班学生许文涛摘取东营市理科“状元”
考入清华大学,1994年高考所带班学生王海青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两次填补市县空白。他长于学校管
理,成效显著。2000年担任利津二中校长后,他既注重抓硬件建设,办学条件得以根本改善,使处在乡
镇的利津二中一跃成为省级规范化学校,更善于抓“软件”建设,更新办学理念,创新学校管理,教育
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成为目前全市最具生机和活力的高中学校之一,所在学校先后被表彰为
“东营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东营市教学质量优胜学校”、“东营市教科成果实验推广先进集体”、
“市级民主治校先进单位”、“东营市教育管理示范学校”、“山东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
文学艺术教育先进学校”、“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省校本培训先进单位”、“山东省规范化学校”、
“全国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学校”。担任利津一中校长以来,他提出了“依法治校、科研兴
校、名师强校、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强化内部管理为突破口,狠抓教师队伍建设
和教学常规管理,2005年高考取得了尖子生、重点本科和本科总数的新突破,受到了市、县表彰和奖励。
他个人也因工作成绩出色,先后被评为“利津县优秀教师”、东营市首届“教学能手”、“山东省学雷
锋学铁人积极分子”、首届“东营市师资队伍学科带头人”、“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
“东营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市教育系统‘三五’普法工作先进个人”、“校务公开工作先进个
人”、“全国模范教师”等。

杨兴山利津县人民法院工会主席、 政工科副科长。1964年2月生,陈庄镇庄西村人,大学文化,中共党
员。 1983年10月入伍,1987年7月毕业于沈阳炮兵学院,历任战士、军校学员、排长、指导员、副营长
等职务,1999年7月转业到法院工作。
参加工作以来,杨兴山继承发扬部队优良传统和作风,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为法院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0年以来,连续3年被市中院评为先进工作者,连续3年被县委县政府
嘉奖, 连续3年被县总工会评为优秀工会工作者,两次被评为全县史志工作先进个人,2003年被县直机
关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3月被授予东营市法院系统“十佳标兵”称号。
杨兴山担任院领导班子“三讲”教育联络员,克服各种困难,编写各类方案、总结、报告、简报等
6万余字,法院领导班子剖析材料第一个审查通过。于2000年6月筹建了利津法院第一届工会委员会,并
担任工会主席。围绕法院审判中心工作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和争先创优活动,积极维护全院
职工的合法权益。法院工会连续两年被市总工会授予“先进职工之家”荣誉称号。杨兴山担任“老干部
工作联系员”,视老干部为亲人,千方百计关心帮助老年干部,受到领导和老干部们的好评。担任县史
志工作资料员四年来,准确及时地向县史志办公室提供资料。他刻苦学习机关工资管理制度,虚心请教,
成为工资管理的行家里手,没有出现一次差错。他刻苦钻研法院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和法官信息管理系统,
经常解答兄弟法院同事遇到的疑难问题。为提高自身素质,杨兴山报名参加了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课
程班的学习,并且取得了结业证书。他写的论文获中院第一届理论年会优秀奖、东营市社会科学理论成
果优秀奖, 4篇文章被《黄河口司法》刊用,20多篇新闻信息被市以上报刊或网站采用。在个人利益和
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他舍小家顾大家,把工作和集体利益发在第一位。他曾承担着政工科和研究室工
作两年,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人大报告、司法统计、人事信息管理、宣传调研、各种汇报和考核处理
的井井有条。
杨兴山急干警所急,想干警所想,热情为干警服务。对新分配到法院的人员,他总是在第一时间为
他们办理工资关系,从没有因为工作的懈怠而延误工资发放。转正定级、职务变动、警衔调整、法官等
级晋升、干部考核事关干警切身利益的事,他总是想在前,干在前,细心、准确、及时,耐心细致地解
答干警们等他们提出的有关问题。先后为20多名老干部子女和年青干警操办婚事。针对事业编制人员不
能任命法官是困扰法院队伍建设的难题, 他积极向院党组反映,多次主动到人事局、组织部咨询解决
的办法,解除了干警们的后顾之忧。

罗先哲利津县史志办公室原副主任。1934年10月生,利津县北岭乡台前村人,初中文化,1949年11月参
加工作, 198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渤海军区垦利军分区文工团团员,惠民地委文工团团员,垦
利县文化馆馆员,垦利、利津、沾化团县委干事,利津县文化馆副馆长,公社粮馆所副所长,利津县图
书馆副馆长,县史志办公室副主任等职。1995年退休。曾任东营市党史学会第一、二届会员,《史志文
粹》、《方志研究》特邀编辑。
罗先哲于1983年至1994年在县史志办任职期间,参加了第一届新编《利津县志》的编纂工作,任副
主编。期间,承担了繁重的县志资料征集和编写任务;参与了《东营市1983~1987年大事记述》的编写
和《利津县情总览》(1991年卷)的编写,任副主编;在《方志研究》、《山东史志丛刊》、《东营党史》
等省、市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篇,并有1篇获市级一等奖。
1995年退休后,仍然发挥余热,笔耕不辍。在《炎黄春秋》、《纵横》、《人民政协报》、《人物》
等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文章37篇, 并有《缕缕麻丝缕缕情-记著名苎麻纤维专家酆云鹤》一文,获国家级
“科技精英”征文二等奖;在山东《联合日报》、上海《联合时报》、《春秋》、《名人传记》、《文
史精华》 、《山东文史集粹》等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356篇;参与了《东营市志》、《山东·
利津同乡英才》、《李竹如烈士纪念集》和续修《利津县志》(1986~2002年)的编写,并任续修《利津
县志》(1986~2002年)编修顾问、《山东·利津同乡英才》副主编。同时,他还为利津县党史研究室编
辑出版的《中共利津县党史人物传略》、《中共利津县革命斗争史稿》等书撰写了十几篇文章。
上世纪末, 年近古稀的罗先哲老人自费赴南京、 上海、天津等地,采写了《炮兵军长刘竹溪》、
《上蔡阻击战》、《女八路张林与利津老区人民的革命情谊》、《张林与郭景林的母女情》、《从贫农
子弟到著名爱国企业家毕鸣歧》等文,刊发在相关报刊上。他出版的个人著述有《利津名人荟萃》,与
人合著有《名震齐鲁的革命宣传家李竹如》,另有约30万字的《史文选粹》已经编辑完成。

陈树华利津县财政局局长、党组书记。1954年11月出,北岭乡八西村人,大学学历,中共党员。历任团
县委常委、县人大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县统计局局长、县发展计划局局长。2003年任现职。
陈树华从事统计工作期间, 带领职工争创一流业绩, 全县统计工作在全市统计系统综合考核中,
1995年名列第一名,1996年、1997年综合考评一等奖;在全国第三产业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工业普
查、基本单位普查及农业普查中,先后四次被授予全国级先进单位称号。在计划局工作时,广泛调查研
究, 按照加快发展的原则, 组织编制了五个年度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
《利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利津县高效生态经济规划》等多项关系全县发展大
计的规划。他牢固树立“为利津人民谋利益”和“为官一任,谋利一方”的思想,想方设法、千方百计
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其中在筹划建设利津黄河大桥期间,夜以继日,多次到省、市计划委,咨询程
序,疏通渠道,不分节假日、星期天,用半年的时间为大桥建设成功立项。同时,争取到国家粮食储备
库、凤凰制药天丹通络胶囊产业化示范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滩区安全工程及一大批农业水利工程
项目的立项, 五年共争取无偿资金4864.5万元,国债资金1.3亿元。这些工程项目的建设,为利津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财政局任职后,继续发挥自身协调能力强、工作联系广的优势,积极向上级财政部门争取资金,
近三年累计争取上级工资补助资金5300万元;争取省、市工业技改、高新技术、农业开发、水利基础设
施建设、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等项目资金6299万元,确保了全县职工工资发放以及工农业项目、县城
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在工作中,以“抓收入、控支出、保平衡”为核心,制定出“巩
固现有财源,抓好支柱财源,发展后续财源”的总体原则,不断加强财源建设,加大财政投入,近两年
仅县财政投入财源建设资金达2189万元;筹措资金6000多万元,支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克服取消农
业税和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给财税工作带来了压力和困难,通过落实目标责任制,确保了收入足额入库,
每年都超额完成了市、 县下达的财政收入任务,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3%以上,2005年1~9月份,实现财
政收入9476万元, 比上年增长41%。同时,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控支出,保重点,严
格按照保工资、保法定支出、保社会稳定的顺序,科学理财。加大对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2003年以来,
市县对乡镇转移支付资金达13913万元, 其中县级安排转移支付资金2100万元,保证了重点支出。积极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大胆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预算编制全面实行“零基预算”和“综合预算”;落实
《政府采购法》 ,2003年以来政府采购金额达15627万元,节约资金1935万元,资金节支率12.38%;对
政府采购资金、预算外重点工程专项资金实行了集中支付和跟踪问效;严格落实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
线” 管理规定, 对符合条件的单位全部实行了“票款分离”;不折不扣地落实了新的农业税收政策和
“粮食直补”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机制,逐步建立起了对财政收支全方位、全过
程监督。
1995年,陈树华被全国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授予先进个人称号,1996~1997年被山东省统计局、
省农调队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1997年被第一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办公室授予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998
年被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授予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999年、2000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受到县委、
县政府嘉奖,2001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优秀领导干部”称号,2004年荣获“利津县劳动模范”
荣誉称号。

杨桂海利津县中心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1953年11月生,利津县明集乡董家村人,大学学历,外科主
任医师。1979年11月参加工作,197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7月毕业于滨州医学院临床医疗专业。
先后任利津县第二人民医院外科主任、 副院长,院长、党支部书记。2000年8月起任现职。任职以来,
他把医院内部改革与医院整体搬迁作为工作中心,先后在全县卫生系统率先实施了专业技术职务竞争聘
任、住院病人费用一日清、病人选医生、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层领导竞争上岗、后勤社会化服务、干
部职工年度考核、位次管理末位淘汰等各项改革,为全县事业单位改革树立了典范,使医院逐步走上了
人文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2003年,组织实施了医院整体搬迁,投资8000多万元,建成了占
地140亩,总建筑面积52000平方米的功能设施配套完善、高标准、花园式的现代化医院。医院开诊后,
他抓管理、求质量、上服务、树形象,完善制度,纠正和治理行业不正之风,实施人性化服务。先后投
资近2000万元引进了核磁共振、螺旋CT、直线加速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子胃镜等大型设备,提高
了诊疗服务水平, 提升了医院综合竞争实力。5年来,利津县中心医院经济效益逐年提高,职工精神面
貌和医院整体形象焕然一新。2004年,医院拥有固定资产近1.2亿元。先后获得“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
“全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省消费者协会满意单位”、“省级花园式单位”、“市级文明单位”
等多项称号。杨桂海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使许多病人得到康复,本人先后获得“全省医疗质量管理年先
进个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全市卫生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市十佳院长”等称号,
被市委、市政府记三等功,连年受到县委、县政府嘉奖,是利津县第三、四、五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赵寿亭陈庄镇党委书记。 1966年10月生,利津县北宋镇三岔村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1990年8月至
1996年5月任利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科长、 副主任科员;1996年5月至2001年3月任盐窝镇党委副书
记、镇长;2001年3月至2003年8月任刁口乡党委书记、利北工委主任;2003年8月至2004年9月任汀罗镇
党委书记;2004年9月起任现职。
赵寿亭到乡镇工作以来,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实践着一名共产党
员执政为民的诺言。工作中,他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受社会各界赞
誉。
在盐窝镇工作期间,他参与组织创办的“鲁北畜产品第一大市场”,为调整全镇农村产业结构,促
进农民增收,转变群众经营理念和发展农村经济树立了典范。在刁口任职期间,他所组织启动的刁口渔
港建设,被列为市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为发展全县海洋与渔业经济奠定了基础。在汀罗镇
任职期间,进一步完善“上农下渔”开发模式,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综合利用走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在陈庄镇工作期间, 探索股份制的办学模式,投资370万元建设了陈庄镇中心幼儿园,开创了新形
势下社会办学的成功范例。抢抓全民创业机遇,实现了陈庄镇工业经济的新跨越,隆元化工、长泰建材、
宝隆化工等企业的落户,标志着全镇民营经济由数量型向规模效益型的转变。2005年以来,全镇新增固
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上的民营项目36个,其中已投产项目26个,在建项目10个,民营企业发展到120家,
民营业户达800多个, 到位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他注重城镇建设,先后投资400多万元,对镇区环境
进行有效整治,城镇总体面貌有了明显改观,推动了小康文明村镇建设的深入开展。赵寿亭带领党委政
府一班人,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重点,集中实施了1.5万亩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5000亩省级
土地整理项目和10000亩省级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促进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优良区域生态环境的形
成。结合“平安利津”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组织实施“三员双控”工作模式,有力地维护了基层社会
稳定与和谐发展,受到省、市、县政法部门领导的肯定。致力于农村社会救助保障体系的规范化工作,
组织创办的全市第一个乡镇级社会救助机构--“陈庄镇社会救助服务中心”,筹建工作基本完成。由于
工作成绩突出, 1999年至2004年连续5年受县委、县政府嘉奖,2004年被东营市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
者”和“党管武装好书记”称号。

赵培平利津县统计局党组书记、 局长。 1960年生,利津县盐窝镇十六户村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
1977年参加工作,历任集贤乡团委书记,集贤乡、明集乡组织委员,明集乡副乡长,王庄乡党委副书记;
1995年任傅窝乡党委副书记、 乡长,1998年2月任傅窝乡党委书记,1998年12月兼任乡人大主席。市第
二次党代会代表,县第九次党代会代表、县第十四届人代会代表。2001年3月任现职。
赵培平同志在任乡镇领导职务期间,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带领
群众致富,政绩显著。大搞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水、路、电、讯设施配套完善。发动群众多渠道筹资扩
大蓄水工程, 先后建成驾屋河水库、滩区坝壕水库、实施滩区“一村一库”工程,蓄水能力达到570万
立方米,保证了人畜和农田灌溉用水。1997年傅窝乡被市、县党委、政府授予“蓄水工程冠军乡镇”称
号。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滩外村村铺设了柏油路,并且是全县第一个实现村村通电话的乡镇。
他从傅窝的实际出发,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抓好拱棚西瓜生产,使“黄河口西瓜”走向大市场,
拱棚西瓜发展到5000余亩,连续多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拱棚西瓜冠军乡镇”称号。计划生育和社会
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绩显著。计划生育工作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先进集体”称号,综治工作被市委、
市政府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文明模范乡”称号,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安全文明先进乡镇”。
他本人也多次受过表彰,1993年为县优秀党员,1996年为县水利先进工作者,2000年被市委授予“尊重
老年功勋奖”。自1996年连续5年年度考核为优秀,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奖励。
自任统计局长以来,他加强统计法制建设,狠抓数据质量。一是统计网络进一步健全,在全县形成
了上联县直各部门单位, 横联限额以上企业,下联乡镇及510个行政村的统计调查网络,城乡调查户达
到480户。 二是加强统计现代化建设,改善办公条件,优化办公环境,全局拥有微机26台,实现了人手
一台微机, 办公室全部安装了空调,更换了办公桌椅,新上了宽带网,设置了DDN专线,实现了与市统
计局、县区统计局以及国家、省统计局的信息对接。配备了不间断电源、扫描仪、照相机、彩色打印机
等设备,达到了全省统计信息四级联网工作的要求,建立东营统计信息港利津信息分港。三是积极强化
信息服务,自2001年来,先后编印《统计情况》90期,被《中国信息报》等报刊采用信息34篇,有70余
篇论文分析在全省获奖, 连续5年被省统计局授予全省统计分析论文竞赛优秀单位。撰写的《利津县棉
花收购市场调查》 、《利津县受灾情况调查》等2篇调查报告,分别得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批
示,信息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完成了各乡镇《1978-2002年综合统计资料》的编印工作,为基层提
供了综合、便捷、翔实、全面的统计资料,改变了乡镇没有完整统计资料的历史。四是积极创建文明机
关,推出了自己的统计文化品牌:利津诚讯。五是坚持依法行政,积极开展统计普法宣传,加大统计执
法检查力度,四年时间共重点抽查161个单位,立案查处统计违法案件32起,对22个违法单位处以罚款,
5个单位通报批评。
县统计局先后被授予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先进集体、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全国先进集体;被省统计
局授予“全省依法统计先进单位”;获全省人口抽样调查一等奖;连续四年被授予“市级文明单位”称
号。个人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的嘉奖
、 记功等,连续4年年度考核为优秀等次,荣获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全国先进个人、第五次人口普
查全省先进个人、全国统计系统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2005年10月出席了全国统计系统先进代表经
验交流会议。

胡锡岭利津县委老干部局局长、 县六届政协委员。1954年6月生,利津县盐窝镇十东村人,大学文化,
中共党员。 1975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北岭乡七一小学教师、北岭乡中学教师、新台中学教务副主任、
县教育局股长、 县老龄办办事员;1992年3月起,任县老龄办副主任、县委老干部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县委老干部局副局长、 县老龄办主任;1997年1月任县委老干部局局长,其后兼任县老龄委副主任、老
干部党校副校长、老年大学副校长。
胡锡岭同志担任老干部局局长以来,扎实工作,勇于创新,开创了老龄老干部工作的新局面。他始
终把维护老干部切身利益,全面落实生活待遇放在第一位。协调有关部门把老干部离休费纳入劳动、人
事事业保险,使全县离休干部离休费做到按时足额发放。2004年,为进一步提高离休干部生活待遇,他
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离休干部提高了护理费标准、 为企业离休干部人均提高生活待遇350多元,并协调
社保部门把企业离休干部病故后的丧葬费、抚恤金、遗属补助等全部纳入统筹,受到老干部一致好评。
2002年以来, 先后到省、市争取专项资金100余万元,妥善解决了企业离休干部医疗费问题。在研究制
定改制破产企业离休干部生活待遇落实政策中, 他带领一班人,先后深入企业和老干部家中走访200余
人次,发放《意见表》80余份,梳理汇总意见30余条,向县委写出了解决企业离休干部生活待遇问题的
报告,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他高度重视做好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和活
动阵地建设,坚持完善了政治学习、参观考察、情况通报等各项政治活动制度,积极实施老干部“三个
亮点”工程,先后筹建了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干部党校,建立起了老干部老有所学、党员培
训、文体活动“三位一体”的工作新格局,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形式
占领老干部思想文化阵地,保持了老干部队伍思想常新、理想永存,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
力量;他善于把握规律,创新工作。探索建立了老干部工作联络员、老年大学全员管理、建立老干部家
庭档案、加强健康保健等创新工作,先后在《中国老年报》、《老年教育》等国家级刊物刊发推广。此
外,在胡锡岭同志领导下,老龄工作在基层老年组织建设、落实老年优待政策、完善特困老人救助体系、
推进家庭赡养协议书签订兑现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县老龄办先后获得“全市老骥立功活动先进
单位”、“全省老龄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县委老干部局多次被评为“全县督查考核优胜单位”,
获得“全市老干部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5
年10月,县老年大学被授予“省级老年大学示范校”称号,成为东营市唯一获此殊荣的老年学校。胡锡
岭获得县委、县政府嘉奖2次,并记三等功2次,获得“山东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山东省重视老龄工
作功勋奖”、“东营市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老干部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徐云亭利津县政协副主席、山东利华益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1956年11月生,1976年2月参加工作,
利津县陈庄镇人,本科学历,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东营市第四、五届人大代表、山东省第八次党代
会代表。历任利津县化肥厂厂长、利津石油化工厂厂长等职,现任县政协副主席、山东利华益集团董事
长兼首席执行官。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劳动模范、富民兴鲁劳动奖
章、优秀企业家、优秀共产党员、千名知名技术专家、最受职工拥戴的山东企业家,东营市劳动模范、
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十佳优秀企业家,利津县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参加工作以来,徐云亭全身心投入企业建设和发展,为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和全县经济建设做出了突
出贡献。在利华益集团建设与发展上,徐云亭针对全球化市场竞争形势,提出了“突出主业、多元经营,
立足做大做强、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在做大做强石油化工基础上,先后开发建设了山东
凤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法合资山东达金消毒液有限公司、山东利津热电有限公司、三阳纺织有限公
司等10家子公司,组建成立了利华益集团,建设起了五大产业平台即石化产业平台、制药产业平台、服
装纺织与热电产业平台、消毒液与环保产业平台、对外投资产业平台,成为拥有资产总值50亿元,占地
3600亩, 员工4600人,跨国、跨行业、多元化经营的国家大型企业集团,并通过了2000版ISO9001国际
质量体系认证、国家药品GMP认证和ISO14001认证,是中国工业企业1000大、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化
工100强、山东省工业企业(集团) 100强、山东省200户重点企业集团之一,利津县龙头骨干企业,年上
缴利税占全县税收总额的40%以上,在带动全县相关产业发展、安置就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徐云亭提出并实行了“抓两本,促两高”管理模式,即抓好人本和成本管理,实现和谐管理高境界
和自主管理高目标,荣获了山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三等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企业进行
规范的改制和重组,建立起了权责明确、统分结合的母子公司和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三个市场化
率”(企业市场化率、机制市场化率、员工市场化率),实现了由“工厂制”向“公司制”的根本性转变,
走上了集约型发展道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炼形成了“自强不息、不断超越”的企业精神,构建起
了以“人和、无私、自主、自觉”为内核的利华益文化体系,增强了企业发展活力。2004年,集团实现
销售收入30.3亿元, 利税1.5亿元。2005年1-9月份,实现销售收入34.1亿元,利税1.3亿元,同比增长
67%、51%。集团先后荣获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全国石化行业清洁文明工厂、中国信誉示范
单位, 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管理示范企业、AAA特级信誉企业、管理创新优秀企业、守合同重信
用单位、环境保护优秀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技术开发上,徐云亭主持建设了集团技术开发中心(省级)、山东凤凰制药药物研究所,主持开发
了国家三类中药新药天丹通络胶囊、复方川芎胶囊、金石清热颗粒、女珍颗粒及合成药新药齐多夫定注
射液等创新药物,有16个药品列入了200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其中天丹通络胶囊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
目、现代中药产业化示范项目,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推荐为中医治疗脑中风急症首选用药,荣获山东省科
技进步二等奖、 山东省名牌产品称号。 “凤凰城” 商标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 主持实施了石化
“6.5.3.1” 技术改造工程,即60万吨/年重油催化、50万吨/年加氢精制、30万吨/年气体分离、100万
吨/年延迟焦化,年新增销售收入50亿元,利税5亿元。在市场开发上,重点开发国际市场,凤凰制药产
品进入了全国各地市场, 三阳纺织公司60%的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并且成为了雅戈尔、联发、香港德
永佳等知名服装加工企业的首选客户。
徐云亭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参加保
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自觉加强党性锻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多年来,没有
休过双休日、节假日,每天工作都在10个小时以上,始终坚持勤政务实,廉洁自律。他提出了到2007年
利华益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10亿元的发展目标,建设起一个以石油化工、制药为主导产业,
纺织服装等产业稳步发展,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
为全县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贾学坤盐窝镇党委书记。 1963年4月生,北宋镇贾王庄村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1982年参加工作,
先后任中学教师、教导副主任、主任、校长、乡教委主任;1997年起先后任原南宋乡人大副主席,党委
组织委员, 党委副书记,北宋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盐窝镇党委副书记、镇长;2005年7月起任现
职。
工作以来,特别是到盐窝镇工作以来,贾学坤立足盐窝镇实际,带领全镇上下创造性地落实县委、
县政府工作部署,推动盐窝镇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深入推进全民创业,他组织专门力量,对
全镇的资源、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生产能力及愿望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多方征求
意见,确立了新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三大块、一条线”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做强做大“四大产业”。
“三大块”是指:在滨港路以东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加工业;在滨港路以西、盐虎路以东规划新的商业区,
带动发展畜牧加工、商贸流通和个体工商业;在盐虎路以西发展粮棉种植业。“一条线”是指:在永馆
路沿线一带,发挥交通便利的优势,加快大企业、大项目的建设步伐。“四大产业”是指:石油化工业、
纺织业、畜牧业、蔬菜加工业。
在工作措施上,贾学坤注重抓好创业骨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重点抓好了镇机关干
部、企业老板、工商大户、村“两委”班子和外地客商五支骨干队伍建设。特别是针对部分工商大户存
在的小农意识强、 思想不解放现象,选择了114名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民营大户,安排全镇科级干部、
一般机关干部和各村支部书记,实行一对一联系帮扶,引导他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扩大生产规模,
实现新的发展。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设立全民创业专项经费,镇财政每年拿出20万元用于支持全民创业
开展,拿出20万元用于表彰奖励“明星企业”、“明星企业家”、“民营经济十强村”,充分调动企业、
大户的创业积极性。2005年8月以来,全镇新上合同项目5个,预计新增固定资产投资5300万元。
年内新上了津博10万吨催化裂化、鑫和化工、永信纺织、鲁北牧业、聚鑫玉米油加工等一批大项目
和重点项目。新上固定资产投资过200万元的投产、在建项目12个,计划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已到位
固定资产投资9900万元。 投资113万元,承担建设了涉及市县“双十”工程的3000亩“上农下渔”开发
项目,共开挖渔池76个,整平台田、稻田1423亩。5000亩荒碱地开发项目在全市验收中获得第一名。对
全镇23个村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总投资600多万元,总计修路里程31公里。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对80岁以上的老年人、贫苦户、残疾人等多个群体实行救助。投资20多万元,对全镇校舍进行全面改造,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隋同亮利津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 1962年1月生,东营区牛庄镇人,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80年10
月参加工作,历任垦利县工商局文秘股副股长,中共垦利县委秘书科长,保密局副局长,垦利县高盖乡
党委副书记,垦利县胜坨镇党委副书记,垦利县工商局副局长,2001年5月任现职。
隋同亮任职以来,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综合利津工商工作现状,确定了“抓好队伍打基
础,抓好服务促中心,抓好监管树权威,抓好基建作保障”的总体思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团结带
领全局干部职工走上了艰苦奋斗,拼搏进取,争创一流的创业之路。
隋同亮始终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全局工作的着力点和立足点,结合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围绕全
县“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改革企业登记管理方式,实行了“一审一核”制、“委托授权”
制,将个体工商户登记权下放到工商所,开辟了个体工商户和企业登记绿色通道;在全县实施了“红盾
帮扶”、“商标带动”等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措施,利用抵押登记职能,为民营企业抵押贷
款6500万元;通过红盾信息网,免费为民营企业提供经营信息1560条,发布产品供求信息1300余条,引
导具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利用商标、广告提高产品知名度; 帮助山东凤凰制药有限公司成功争
创全省著名商标,填补了利津县无著名商标的空白。开展了与外商投资企业结对帮扶活动,带领全局干
部职工与全县56家招商引资企业结成帮扶对子, 解决融资、项目、信息等方面的困难630余项,促进了
全县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隋同亮坚持把加强市场监管、清除市场障碍作为优化全县市场环境的治本之策来抓,围绕全县经济
发展大局,整合工商执法监管职能,带领全局干部职工以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紧密相关的食
品、建材等商品和关系广大农民利益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为重点,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
秩序,在全县开展了“红盾护农”行动,率先在全市实施了农资抽查,对全县所有农资经营户经营的农
资产品全部进行了抽查,确保农民群众用上“放心肥”;结合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实施了肉菜粮检测工
程,坚持定期对城区天天市场和乡镇首集上市的肉食、蔬菜、粮食产品进行检测,并通过《检测通报》
将检测结果公示, 使全县人民群众明明白白消费;加强12315投诉网络建设,建立了一整套消费者投诉
受理、处结、反馈机制。在隋同亮的带领下,利津县工商局的执法监管工作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个进
步,实现了重大突破。近年来,共受理消费者投诉案件526起,查处假劣农资、食品价值126万元,为人
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60余万元, 在全县上下树立了工商部门的执法权威。为彻底改变利津县工商局基
础设施落后的局面, 隋同亮多方筹措资金800万元,建设了机关办公楼和北宋、陈庄、汀罗、明集、虎
滩等5个工商所办公楼建设工程, 完成了机关宿舍楼和盐窝工商所办公楼后续建设工程,全局干部职工
的办公、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树立了利津工商的崭新形象。
隋同亮时时处处严以律己,率先垂范,以一身正气带动干部职工。根据干部队伍现状,他改革用人
机制,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任用激励机制,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将一大批德
才兼备、政治素质高,业务本领强的干部适时提拔到中层领导岗位。隋同亮积极探索干部队伍长效管理
机制,健全完善了一整套干部监督管理制度,开展了“怎样当好工商所长”大讨论、基层工商干部岗位
资格达标、行风建设年等一系列干部教育活动,使“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认认真真做事”成
为大家的自觉行动,推动了利津工商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黄培银利津县环保局局长、 党组书记。 1958年8月生, 利津县盐窝镇黄村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
1978年参加工作,先后在盐窝派出所、县公安局后勤、预审股工作,1995年任刁口乡派出所所长、乡党
委副书记,1997年3月任傅窝乡派出所所长、乡党委副书记,1999年3月调任北宋镇派出所所长、镇党委
副书记, 2000年3月任集贤乡党委副书记、 乡长, 2001年2月任县委政法委副书记、610办公室主任,
2002年3月任县油区办副主任,2003年12月任任现职。
黄培银18岁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是当时全县最年轻的党支部书记。任职三年,带领全村群众进行农
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多次受到上级表彰。从事公安工作20多年,他忠于职守,艰苦创
业, 大胆革新,取得了显著成绩。1995年开始任刁口、傅窝、北宋3个乡镇派出所所长期间,他紧紧依
靠党委政府,团结干警,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改建刁口派出所房屋20间,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筹措资
金88.6万元,完成傅窝乡派出所迁址新建工作,“五小工程”配套齐全;注重创新机制,在傅窝乡38个
行政村建立3个警务区,实行分区治理;筹措资金200多万元,完成北宋镇派出所新建;注重建章立制,
在派出所开展“创人民满意” 活动;注重协调油地关系,查处大案、要案124起,打掉犯罪团伙26个,
追缴赃款43万元,有力地维护了地区的稳定和油区的生产秩序,得到了党委和油区领导的好评。在集贤
乡任乡长期间,团结带领政府一班人,理顺基层班子,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改善
全乡农业生产条件和机关办公环境,全乡各项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3年12月,黄培银任环保局局长、党组书记。他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依靠全县环
保工作者,努力推行人性化管理,确立了“在突破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跨越”的工
作思路,整章立制,实行规范化管理。任职后,他对领导班子进行合理分工,对工作人员进行优化调整,
抽调精干力量,充实到环境监察一线。2004年,他将环境监察大队分成3个中队,并选派了4名工作人员
常驻重点油区,加大现场执法力度。加强污染防治,先后为利富得食品有限公司、顺利化工等企业协调
资金80万元,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机关建设,创建“四型”机关,推行上门服务和首问负责制,
改进服务方式和服务水平。属于县局审批范围内的主动上门服务,免收费用;不属于县局审批范围的,
积极协助企业到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得到了广大企业的好评。他注重改善办公条件,先后筹集资金60余
万元,装修办公楼,购置监察、监测用车,购置摄像机等先进办公设备,大大改善了办公条件,提升了
监察、监测能力。全新的工作思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使环保局各项工作齐头并进,
在2004年年底考核中,获得省二级档案室、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等10余项奖励。黄培银工作20多年来,
成绩突出,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可,1997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党的十五大安全保卫
工作先进个人”,“全市二十佳人民警察”,1999年被市公安局推荐为“全省十佳派出所长”,2001年
被省委省政府记“一等功”。

燕观才利津县水利局局长、党组书记,县水务局局长。1956年11月生,利津县汀罗镇金盆村人,大专学
历, 中共党员。1980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虎滩乡林业技术员、利津镇林业技术员、虎滩乡宣传委员、
集贤乡副乡长、盐窝镇副镇长、陈庄镇党委副书记、陈庄镇镇长、南宋乡党委书记、县督察局局长、县
司法局局长、县农业局局长等职;2005年3月任现职。
燕观才参加工作以来,勤奋敬业,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在陈庄镇工作期间,他为了
充分开发荒碱地, 增加农民收入,实施渔农开发1万亩,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典型。他在担任南宋乡党
委书记期间,开拓进取、干事创业、共谋发展,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全县
的前列,开创了南宋发展的新局面。在任司法局局长期间,他在资金短缺的条件下,排除困难,为司法
局购置了车辆,添置了办公设备。在任农业局局长期间,面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搞
好农业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及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期间,为全县争取
了近20个项目,共计投资3000余万元,进一步改善了全县农村生产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为促进农民增
收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多方面筹措资金,装修了办公大楼,绿化了机关大院,更新了
办公桌椅, 添置办公用具,积极争取筹建了3幢职工宿舍楼,农业局面貌焕然一新。在任水利局局长以
来,他带领全局干部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全县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2005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六大工程建设,分别是环城水系北段工程、陈庄水厂建设工程、
乡镇集中供水工程、涝洼地治理工程、人畜饮水巩固工程和明集乡北部水源工程及太平河下游疏浚工程。
特别是环城水系北段工程,全长1876米,总投资839.51万元,被列为2005年县委、县政府确定实施的十
大重点工程之一。他紧紧抓住质量不放松,起早贪黑,盯在施工现场,创出了一流的精品工程。他善于
倾听群众的呼声,上任不久,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为40余名技术人员解决了职称聘任问题。
燕观才在各条工作战线上, 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赖, 1996~2004连续8年考核优秀,
1998、1999、2000、2001、2005年受到县委、县政府嘉奖,2000年获得“重视老龄工作功勋奖”,2003、
2004年被评为利津县“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被评为“东营市农业系统先进个人”,2004年被市农业
局、人事局评为“先进工作者”。

薄其宏利津县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1958年3月生,利津县北岭乡康宁村人,中共党员,山东省委党校
本科毕业。 1980年1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农技中学、县史志办、县政府办公室、前刘乡党委、县国土资
源局、县环保局等部门工作,曾任前刘乡党委副书记、县土管局副局长、县环保局局长。自参加工作以
来,勤奋好学,勤勤恳恳,在干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特别是担任县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以来,
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始终坚持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艰苦创业,扎实工作,带出了一个团结
进取的好班子,塑造了一支积极向上、能打硬仗的好队伍。在工作中,他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提出
了城建行业为“工业强县”奋力争先的工作思路。将规划编制作为城市建设的先导工程来抓,不断加大
城市规划编制的投入力度,聘请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的著名专家和专业机构,编制了新一轮县城总体规
划和工业园区系列规划;完成了电力、热力管网、环境保护等11项专业规划及城区道路、村庄改造详规
等规划编制任务,真正发挥了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龙头作用。积极探索经营城市的新路子,先后实施了
津五路建设、三里河景观改造、滨港路城区段改造等,建设了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使城市功能日臻完
善,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他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争工
期保质量,既当指挥官,又当施工员,冬天冒严寒,夏天顶烈日,不怕苦,不怕累,加班加点,几乎牺
牲了所有的星期天和节假日,既节约了建设资金,又提高了工程质量,保证了各项工程按期完成。
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他总是坚持天不亮就起床,对县城重要路段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立
即找有关人员进行解决。针对清扫工人工资低、积极性不高的状况,实行减员、增资、节支、增效,使
环卫工人的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同时,狠抓亮化和绿化的建设与管理,人民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几年来,他与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城区市容和环境卫生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园林绿化水平上
了新台阶,建筑业健康快速发展,小城镇建设取得新成绩,为建设“富强、文明、美丽”的新利津做出
了积极的贡献,多次被评为省、市、县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并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