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群众文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7&A=5&rec=415&run=13


    文艺演出  抗日战争时期,高苑、青城县革命根据地军民在取得对敌斗争的
重大胜利时或喜庆节日,不少村的群众自愿以戏剧、秧歌、快板、合唱等形式,
演出文艺节目以示祝贺。1946年春节,为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各村自发组织了
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有龙灯、芯子、竹马、高跷及戏剧等,从正月初三至月底,
流动演出,热闹非凡。1946——1949年,为配合土地改革和参军支前,除演出传
统节目外,还自编自演不少活报剧,鼓励先进,讽刺、鞭挞后进。
    表23-1                            高青县文艺会演及获奖情况表
┏━━━━━┯━━━┯━━━━━━━━━━━━┯━━━┯━━━━━━━━━━━━━━━━━━━━━━┓
┃   时间   │ 地点 │          内容          │ 演出 │                  获奖情况                  ┃
┃          │      │                        │ 人数 │                                            ┃
┠─────┼───┼────────────┼───┼──────────────────────┨
┃1969年2月 │ 北镇 │      地区文艺会演      │ 30人 │《丰收舞》获演出奖                          ┃
┠─────┼───┼────────────┼───┼──────────────────────┨
┃1974年2月 │ 田镇 │       县戏曲会演       │300人 │小戏曲《快马加鞭》获创作、演出奖            ┃
┠─────┼───┼────────────┼───┼──────────────────────┨
┃1977年2月 │ 田镇 │     县春节文艺会演     │250人 │《合家欢》获奖                              ┃
┠─────┼───┼────────────┼───┼──────────────────────┨
┃1978年2月 │ 田镇 │  县农村新创作节目会演  │400人 │小演唱《送军鞋》获奖                        ┃
┠─────┼───┼────────────┼───┼──────────────────────┨
┃1978年7月 │ 田镇 │  县中、小学生文艺会演  │500人 │戏曲《雪中送炭》获奖                        ┃
┠─────┼───┼────────────┼───┼──────────────────────┨
┃1979年2月 │ 田镇 │    县农村新创作会演    │350人 │小戏曲《摔罐子》、《小青定婿》、《浪子搬家》┃
┃          │      │                        │      │获创作、演出奖                              ┃
┠─────┼───┼────────────┼───┼──────────────────────┨
┃1980年2月 │ 田镇 │     县春节文艺会演     │250人 │《绣鸳鸯》、《砸车记》获创作和演出奖        ┃
┠─────┼───┼────────────┼───┼──────────────────────┨
┃1980年11月│ 北镇 │     地区新创作会演     │ 20人 │小戏《绣鸳鸯》获奖                          ┃
┠─────┼───┼────────────┼───┼──────────────────────┨
┃1980年12月│ 田镇 │     县农村文艺会演     │300人 │三人舞《边疆的泉水清又纯》获创作演出奖      ┃
┠─────┼───┼────────────┼───┼──────────────────────┨
┃1981年12月│ 北镇 │     地区新创作会演     │ 30人 │小戏《雪中送炭》获鼓励奖、唢呐吹奏获演出奖  ┃
┠─────┼───┼────────────┼───┼──────────────────────┨
┃1982年2月 │ 田镇 │      县新创作会演      │350人 │《买菜牛》、《找鸡》获奖                    ┃
┠─────┼───┼────────────┼───┼──────────────────────┨
┃1983年9月 │ 田镇 │      地区文艺会演      │      │歌曲《有个大嫂真蹊跷》、《老汉我遇上新问    ┃
┃          │      │                        │      │题》、快板《卖马》获创作、演出奖            ┃
┠─────┼───┼────────────┼───┼──────────────────────┨
┃1984年10月│ 滨州 │      地区曲艺会演      │ 15人 │《雪夜走娘家》、《胡拽文》获创作二、三等奖,┃
┃          │      │                        │      │张询获个人演出奖                            ┃
┗━━━━━┷━━━┷━━━━━━━━━━━━┷━━━┷━━━━━━━━━━━━━━━━━━━━━━┛
    建国后,群众性文艺演出活动日趋活跃。每逢春节等重大节日,许多村庄开展
文艺演出,形式多样,内容新颖,更富有时代感。特别是抗美援朝期间,群众文艺演
出发挥了积极作用。1957年春节, 在县城田镇举办农村文艺会演, 有22个单位、
350多名演员争献技艺。这次会演获县一等奖的有:大芦家的京剧《打渔杀家》、
田镇街的京剧《空城计》、大伊家的东路梆子《高平关》、话剧《找带领章肩牌
的人》;获二等奖的有:崔张店的五音戏《王小赶脚》、长里庄的吕剧《梁山伯与
祝英台》、河沟张的吕剧《小姑贤》、尹马庄的《捉放曹》、清河村的西路梆子
《桑园会》; 有7个单位获三等奖。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公社
及部分村庄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出内容多为现代戏和毛主席语录歌曲。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群众文艺活动恢复正常,并重新上演传统节目。是
年底, 全县7处公社均开展文艺演出活动。翌年农历正月十二日,在田镇举行盛况
空前的文艺会演, 其中《浪子搬家》获创作、演出奖。1980年,全县130个村庄在
春节、元宵节期间演出文艺节目。其中旧镇公社文艺宣传队还参加了惠民地区文
艺会演, 荣获戏曲创作、演出奖。群众性的文艺演出活动不仅活跃了农村文化生
活, 而且培育了一批文艺骨干。到1985年,全县为艺术院校和艺术团体输送人才8
名。
    民间传统文艺  田镇芯子:  有400多年历史。相传在明朝中叶的一个元宵节,
从花芯中现出一个仙女, 故名。人们以此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田镇
芯子多为大型台式,每台用30多人。制作时用木头或铁棍扎成架子,底部辅以不同
造型, 上立(固定)男女儿童各一,化妆表演各种戏剧中的人物。每年元宵节,田镇
民主街、胜利街、和平街、建设街各出1-2台, 争相献艺。以扎法奇、出彩(化妆
的角色) 奇、规模大为上乘。清代,每年灯节玩芯子,有骤马车几十辆,前簇后拥,
场面壮观,走村串户,热闹非凡。后时断时续。"文化大革命"中被视为封建文艺而
受禁锢。1978年后, 民间文艺得到恢复,田镇芯子重放异彩,在老艺人的精心指导
下,花样有所翻新,曾参加全县民间艺术会演并获奖。
    窦家竹马:  有200多年历史。据说由一来自利津的民间艺人途经窦家借宿时
传艺, 后历代相传。每年在春节、元宵节装扮演出。窦家的竹马舞远近百里颇有
影响。竹马的制作以竹披扎成马形, 分为马头、马前身,外表饰用纸条或绒布,涂
绘色彩。 人居中用绳子系在腰部作骑马状。"马"颈及用鸡蛋壳做的眼均可转动,
形象逼真。亦扎有鹿、牛、虎、鹤等。表演人数共26人,分为若干队,按座中旗手
的号令变换队形, 有"四角楼"、"十字大串花"、"八卦连环阵"、"两路分兵"等八
节不同的阵势。锣鼓琐呐伴奏,鸣鞭炮助兴,表演者边跑边舞,场面热烈。1985年,
在惠民地区民间艺术会演中获三等奖。
    李星耀高跷:  清乾隆年间,本地民间就有高烧这一娱乐形式。李星耀高烧则
始于清光绪年间。高烧制作简单, 用两根1米长左右的术棍,安上脚板绑在腿上即
可。表演内容多取材于"唐僧取经"、"八仙过海"、等情节,伴有"劈叉"、"翻跟头"、
"扑蝴蝶"等动作。
    高家狮子舞:  本地狮子舞始于清代,尤以唐坊乡高家为佳。节目有:"就地十
八滚"、"窜方桌"、"踏跳板"、"大狮生小狮"等。建国后, 每年元宵节期间,串村
或进城演出,表演生动逼真,深受群众喜爱。
    和店旱船:  唐坊乡和店村一带的旱船始于清朝末年。用布和竹条扎制而成。
演员化妆成各种戏剧人物,1人在内形似坐船,1人在外意为划浆。2人一组,多组一
队, 锣鼓指挥,表演者踏着欢快的节奏,翩翩起舞,配合默契,呈现出一派舞乐升平
景象。此节目多在元宵和喜庆节日演出, 曾多次参加惠民地区民间文艺会演并获
奖。
    魏家龙灯:  唐坊乡魏家龙灯距今有百余年历史。 由民间艺人用竹条和布扎
制, 涂以色彩,内安腊烛。多在元宵灯会期间的晚上演出。一般有两条龙灯对演,
表演者30多人,轮番交换队形,上下钻动,边跑边舞,灯如流星,形似游龙,伴以欢快
的锣鼓指挥,场面十分热烈、壮观。
    霍徐花棍:  本地花棍表演历史悠久,常家乡霍徐村花棍已近百年。多在喜庆
节日和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期间演出。分男女两队,化妆表演,男队手持花棍或落
子(在竹棍上的若干长方孔中串有数枚铜钱) ,女队手持花环或竹板,锣鼓伴奏,首
领执红、绿小旗指挥,边歌边舞,并不断更换队形。还可配以杂耍,形式活泼欢快,
为广大群众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