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7&A=5&rec=1&run=13


    一

    高青县始建于1948年4月23日, 由高苑、青城县合并各取两县的首字命名。
县城驻田镇。
    高青县位于鲁北平原,北、西靠黄河,与滨县、惠民县隔河相望;南依小清
河, 与桓台、 邹平县以水为界; 东邻滨州市、 博兴县。1985年,全县总面积
896.5平方公里, 划有5镇14个乡,辖825个自然村。居有汉族、回族、蒙古族、
满族,总人口358095人。其中农业人口340241人,占总人口的95%。
    高青县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 坡降1:5200,平均海拔12米。地属河流冲积
区域,为第四纪黄土复盖,呈岗、坡、洼相间地形。县北境之黄河大堤,高11.4
米, 顶宽7米, 似巨龙之躯, 蜿蜓亘卧;岸边之艾李湖,为天鹅越冬栖息处,
1984年被省列为自然保护区。小清河北岸,绿树成荫,黄河南堤,杨柳成行,形
成本县南北两条防护林带。 县东部有大芦湖,淡水面积1万亩,是全县的鱼种基
地。境内东西有支脉河、北支新河,南北有杜姚沟、干二排、青胥沟等9条水渠,
形成了一个灌排结合的水网地带。 1985年有效灌溉面积为53.62万亩,占全县耕
地的70%。 本地属北温带季风大陆性季风性气候,春秋短而冬夏长,光照充足,
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23.5千瓦/平方厘米;月平均气温-4.1℃~26.5℃;夏季多
雨, 冬春干旱;全年无霜平均189天。柏油公路四通八达,1985年境内柏油路总
长125.5公里; 主要干线横有广(北广场)青路。纵有庆(云)淄(川)路、张
(店)田(镇)路。地下有石油、天然气矿藏资源。

二

    高青古代属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据《述异记》载:“禹会涂山,防风氏
后至,禹诛之”。防风氏之漆姓被黜迁居于此。西周时为在济水北岸筑狄城为都。
公元前607年(周匡王六年) ,齐王子于父灭长狄,狄城从此属齐地。后在济水
南筑披阳城,与狄城隔水相望。战国时,筑南、北二千乘城,秦汉时曾为千乘县、
千乘郡治所。汉初,刘邦封娄敬为建信,领地建信县,县治在今内杨附近。三国
魏咸熙年间,魏元帝封裴秀为济川侯,其领地济川墟在今高城东南。晋时,本地
属临济、邹平县。南北朝时属长乐、临济县。隋初属长乐、邹平县,后长乐县改
为会城县。 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改会城县为高苑县,移县治于古披阳城
(即今高城)。后历代沿之。
    1233年(金天兴二年),在青平镇置青平县。元朝中期,改称青城县。1369
年(明洪武二年),青城县析入邹平、齐东县,青城易名青池店。1381年复置青
城县,延至1948年。
    今高青县境内与1940年相比,除辖高苑、青城县外,还包括原蒲台县旧镇、
滨县常家、长山县陶唐口、邹平县花沟、齐东县黑里寨等区域。

三

    高(苑)青(城)人民素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清顺治年间、饥民造反,
先后杀青城知县王之拱、高苑知县武振华。鸦片战争后,高(苑)青(城)人民
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6月,田镇、皂李村爆
发义和村运动,提出“红灯照、照红灯,先杀鬼子后杀朝廷”的口号。义和团焚
教堂,逐洋人,并波及桓台、张店,后遭到山东巡抚袁世凯的血腥镇压。1919年,
在“五四”运动影响下,高苑县30余名青年在集镇进行反帝爱国讲演,张贴“外
争国权,内惩国贼”和“抵制日货”等标语。军阀混战期间,高苑、青城县农民
组织“红枪会”,驱匪自卫。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党员、清华大
学学生张承先受党的派遣, 于8月借回家度暑假之机,成立“高苑县旅外大中学
生抗日联合会”,宣传民众,抗日救国,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在高(苑)青(城)
活动的序幕。1939年春节,在元河镇小学成立了共产党领导的高苑县第一支抗日
武装——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团第二梯队。在残酷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
中,高(苑)青(城)军民前仆后继,同日伪军展开殊死决斗,开辟了以高苑三
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时称“红色走廊”,是邹长八区至广北抗日根据地的交
通咽喉。同时,共产党的地方组织逐渐发展壮大,1940年和1944年,先后成立中
共高苑、青城县委。八年的抗日战争,高(苑)青(城)军民参加战斗百余次,
有625人为国捐躯, 用鲜血换来了1945年的解放。1946~1949年,广大青年经极
大的革命热忱参加解放战争。 4年间,高(苑)青(城)县有7677人参其中牺牲
947人; 有3500余民兵支援济南战役,有1500名民兵支援济南战役。有1500名战
役民兵支援渡江战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贡献。
    高青从古至今,涌现出不少英雄豪杰、志士仁人。秦末田,起兵狄城反秦为
王;其弟田横,义死士从不朝刘邦。汉时儿宽,研释《尚书》,满腹经纶,为国
家之良儒栋吏。近代,有领导义和团暴动的崔曰永;有法国留学博士、在威海严
禁鸦片、抗击日军的孙鸣岗;有中国工人运动的先躯史文彬;更有诸多为保卫祖
国、抗击日军侵略而血洒战场的革命烈士,孙健萍、韩子恒、李苦争、马勋臣、
孙林庭等人的业绩,永载史册,可歌可泣!

四

    1949年~1985年,高青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
建设的巨大成就。
    建国初期,经过结束土地改革、三年经济恢复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
改造,到1956年全县形成了以国营和集体为主的新的经济体制,确立了以公有制
为基础的社会主席制度,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一场伟大的历史性变革。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高青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探索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席道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二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
经验,制定了党的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路线。高青人民在
这条路线的指引下,加快经济建设步伐。1983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26393万元,
是1949年工农业总产值3004万元(工业产值为零)的8.8倍。
    高青经济以农业为主。全县有耕地1020958亩,人均3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
玉米、谷子、大豆、棉花、芝麻、花生等。建国前,耕作粗放,加之旱、涝威胁,
产量低而不稳。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权6473万公斤,平均亩产84公斤;农业总产
值3004万元。建国后,经过打井抗旱,兴修水利,1953年全县粮食总产达6975万
公斤。 60~70年代,为发展农业生产,对旱、涝、碱进行综合治理。逐步配套的
完善黄河、小清河引水灌溉工程,疏挖支脉河、开挖北支新河等骨干排水渠,并
建有“沟、渠、路、林”统一规划的农田林网丰产方25万亩。1980年,全县粮食
总产8109万公斤, 平均亩产155公斤。是年,中共高青县委解放思想,贯彻十一
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1983年,全县粮食总产为12968万公斤。1984年,全县棉花总产24.53万公
斤,平均亩产皮棉76公斤,是1949年全县总产2.12万公斤的11.5倍,创历史最高
纪录。1985年,全县粮食总产14745万公斤,平均亩产195公斤,创粮食历史最高
水平。是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6464万元,是1949年的5.5倍。1978—1985年,高
青县农业平均递增速度为16.5%。
    高青工业始于1950年。195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35万元。1957年建县酒厂。
1961年后,机械修配厂、粮油加工厂、针织厂、麻纺厂、织布厂等陆续建成投产。
197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299万元。80年代初,县委、县政府对工业进行调整。到
1985年,逐步形成了机械修配、粮棉油加工、染织、造纸、基建、运输、工艺品
制作等较为协调的工作结构;全县工业总产值达9929万元,其中乡镇企业工业产
值432.1万元。
    高青县运输、电力事业发展迅速,商业贸易日趋繁荣。建国前,本县运输业
不发达; 1955年,全县货运量仅为0.34万吨,周转量13.52万吨公里;1985年,
全县货运量为64.3万吨,周转量为4862.5万吨公里。电网电力事业始于1970年,
到1985年,全县有110千伏变电站1座、35千伏变电站3座,总容量为22800千伏安,
初步形成高低太输电线路网络, 各城镇及498个村庄均已通电。商业贸易。1949
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875.3万元,农副产品采购总额为309.1万元;1962年
分别为1112.2万元、 239.3万元;1978年为3369.9万元、1166.3万元。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国营、集体、个体相结合的商业体系,经营摊点遍于街
头巷尾,市场繁荣,购销两旺;1985年,全县有商业网点3527个,社会商品零售
总额为9286万元,农副产品收购总额7450万元。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变化较大。1949年,高青县有初级小学288处,
高等小学12处。1965年,全县有初级小学632处,高等小学40处,中学3所。“文
化大革命”中,教育受到严重破坏。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高青县教育步入
正轨。 1980年,全县有小学753年,初中54所,高中8所,职业中学1所。全县文
盲、半文盲占总人口比例由1964年的42.1%下降到1982年的26.7%。1985年,全县
普及了小学教育。 科技方面,全县有6个科学技术团体,1967—1985年,共获县
以上科技成果奖43项, 其中地区级获8项。文化方面,县城有文化馆、电影院、
工人文化宫、广播站等设施。卫生事业,1949年,全县从医者70余人,且设备简
陋。建国后,政府努力改善医疗条件,到1985年,有县医院2处、乡镇医院6处、
卫生所10处;共有病床388张,医药卫生工作者611人。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群众性体育运动和疾病防治工作,人民的健康水平大为提高。1982年,全县人民
平均寿命达68.8岁。计划生育卓有成效,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63年的33.1‰
降至1985年的4 3‰。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到80年代初普遍得到改善和提高。
1985年,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50元;全县城乡储蓄总余额3731万元,其中农村
储蓄2786万元。是年,社会商品购买力城镇职工人均502元,农民人均199元。人
们除了改善居住条件和饮食标准外,开始购置电视机、电冰箱、录音机、电风扇、
摩托车等,这些高中档商品不仅进入了城镇职工家庭,而且开始进入农民家庭。
    纵观高青建国后的历史,有可喜的成绩。但横看全局,农业继续增产的后劲
还不足,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生产潜力还有待挖掘。此外,尚有诸多制约发展
的因素。高青属鲁北落后地区,人们缺乏应有的商品经济观念;地方财力不足;
工业起步晚、基础差,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工艺水平还低。

五

    高青人民在36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有成功
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
    建国后,全县开展的镇丈夫反革命、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经济情报)
运动及多次整党整风运动,对于打击反革命活动、罅违法乱纪、巩固人民民主政
权、 纯洁党的组织均起了重要作用。1956年9月后,全县人民按党的“八大”路
线,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但从1957年开始,党的工作理心转向“阶级斗
争” 。在超越历史阶段的“左”倾思想指导下,出现了波折。1958年6月全县反
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使198名干部、知识分子受到不同程度的错误处理。9月全县
掀起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浮夸风、“共产”风盛行、严重挫伤了群
众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陷入困境。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高
青人民的一场灾难,无政府主义泛滥,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各级党
政领导干部和许多知识分子先后被揪斗、游街。这场运动不仅使经济遭受巨大损
失,而且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良后果。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1979年后,
中共高青县委按照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一方面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另一方面纠正、平反了反右斗争的扩大
化错误和“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为地主、富农改划了成份,调动了人们
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对干部群众进行道德、理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加强
社会治安。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端正党风,廉洁勤政,同全县人民一起,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勤劳俭朴、智慧勇敢的高青人民,以史为鉴,展望未来,正在乘改革、开放
的东风,增强商品经济意识,努力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团结一致,奋发图
强,为进一步繁荣、富庶的社会主义新高青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