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7&A=2&rec=101&run=13

一、报刊杂志公开刊登的本村文稿
二、本村家庭住宅电话号码
大地的回声
——山东省高青县常家镇三合店村两个文明建设纪实
李耕田 牟树华
领导是群众智慧的集中者,群众是领导有所作为的天地,实实在在的办事有
口皆碑,老老实实的做人地久天长
──题记
大地板块在地球运动剧烈的撞击中漂移出一方方新的陆地和海洋,原动力是
地球蕴藏着摧枯拉朽之势所形成的巨大热量;贫瘠的乡土在拙朴的原野上分娩出
一个个殷实富足的村庄,那是中国农村在苍桑变迁中所留下的标记与回报——三
合店村作为高青县常家镇的一个先进典型村,它在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中为自己写
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合店村位于高青县城以东十华里,黄河南岸与广青路以北的交通方便之地。
全村210户人家,803口人,可耕地1800亩,是常家镇多年来名列前茅的经济强村,
是依靠科技致富奔小康的排头兵,是固本强基两个文明一齐抓的全市在册明星村。
人常说:人人眼里有把尺,个个心里有杆秤。三合店村之所以由过去的穷村变富
村,班子不散,民心向上,说起来放心,干起来顺心,是得益于有一位勤勤恳恳、
扎扎实实、公公正正,一干就是近30年的“元老派”党支部书记刘德忠,扛大梁
而带领“两委”班子和全村群众务实求新、团结奋斗的结果。
悠悠寸草心
刘德忠现已岁过“知天命”之年,但是,他不因年高而辍志。他不仅是一名
坚持勤政为民几十年“一贯制”不变的基层干部带头人,又是一名在“向生产的
深度和广度进军”科学种田中的农民农艺师。作为具有中专学历和劳动实践的刘
德忠,文化素质的修养给了他站在时代前列当好“班长”的有利条件,他时时刻
刻想的是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处处事事为的是“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治村决策。
他的这种自觉进取精神,正是“从觉悟中生出来的效果,必定是不满足现状,去
开辟一条新路,接连不断地往前走,去追求无穷的进化”(周恩来语)的真实体
现。正是基于此,他曾先后被淄博市委、高青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高青
县十佳党支部书记;淄博市劳动模范;山东省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等称号。他所
带领的三合店村党支部、村委会,也被市、县、镇命名为模范党支部、先进村、
文明村等荣誉称号。他谦逊仁厚,却不失坚韧刚毅;他艰苦奋斗,却刻意创新;
他讲究实效,却高屋建瓴地胜人一筹。他认为:一个领导者的智慧,核心在于从
群众中吸取好的营养所构造,是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表而存在,如同荣誉,它是党
和人民对自己的一种信赖,是对个人的一种鞭策,决不是自己的“专利品”。悠
悠寸草心,刘德忠就是凭借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力量重塑一个党员干部的美好形
象的。
“硬道理”抓在自己手里
“发展就是硬道理”对现在的人们来说,是无可非议的问题了。但是,对担
任了多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刘德忠来说,他的体会远比一般人要更沉重一些。谈发
展不是句空话,“硬”在哪里,朝向何处求发展,这取决于一个基层决策者的思
想素质。
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发展的“硬道理”就是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那时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并不清晰,而他就着眼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实践与改
进,主要面对的目标是粮棉作物的单产低、效益低、技术水平低,农作物的病虫
害和种子等问题困扰了农业的发展。刘德忠报名参加了农广校学习,把学到的知
识通过办农民科技夜校、黑板报、土广播、田间地头指导等形式,使全村人的生
产水平逐步提高,在全镇和全县率先实现了百公斤皮棉村,使全村棉农取得了较
高的经济效益。在黄、淮、海平原低产田开发中,他参加了黄、淮、海平原低产
田开发试验组,承担了品种对比,密度施肥等项试验课题,取得了宝贵的技术资
料,该开发项目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后来他又两年承担了县农业局安排的
小麦精量播种和半精量播种的小畦对比试验。通过亩穗数、穗粒数的测产结果,
写出对比试验报告,为高青县确定适宜的小麦播种量提供了科学依据,给小麦生
产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1984年他首先引进红富士苹果,全村一次扩种80亩,他以身示范,带领群
众防治果树上的病虫害,科学修剪,亩收入商品果达3000公斤,一举成为当时周
边村经济效益最好的排头兵。
抓特色效益农业,建设食用菌双孢菇专业村,是向“两委班子”提出的又一
决策。随着农村产业化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的开发,光靠粮棉致富已经有限了。
他外出考察参观学习,根据本村的土质和水肥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通过论证
双孢菇种植是否能加快全村致富项目的开发,干部和群众便形成了共识。为了解
决群众的顾虑,抓好双孢菇生产,1996年率先建起了双孢菇大棚,组织了19个条
件成熟的农户开发试种,“两委班子”成员带头走在最前列。为了巩固和提高双
孢菇的生产水平,制定发展规划,多次组织种植户到外地参观学习,扬长避短,
进行攻关改进,使双孢菇生产从秋菇和春菇生产改种为反季节冬季生产。冬季的
双孢菇不仅价格高,耐贮存,又充分利用冬闲时间,大幅度地提高了经济效益。
自1996年试种到2001年的五年中,由于技术提高和经济效益的拉动,种植面积由
开始的2100平方米扩大到4.3万平方米, 实现了市委书记阎启俊在三合店村考察
时提出的目标, 1999年双孢菇产量达到30万公斤,产值突破100万元,仅此一项
每户均可增收5000元以上,为三合店村人均纯收入超3000元创造了条件。
双孢菇反季节种植成功,大大提高了双孢菇的经济效益,不仅在淡季市场引
来了东营、寿光等客商,也对当地农民致富闯出了一条路子。
随着双孢菇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效益的逐步提高,双孢菇生产已经成为三
合店村重要的产业和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同时也带动了周围村的双孢菇和生
产的快速发展。1999年、2000年分别被高青县人民政府、淄博市人民政府命名为
双孢菇生产专业村,刘德忠本人被常家镇政府聘为双孢菇生产技术员。
目前,三合店村已经成为常家镇的双孢菇生产基地,2001年种植面积扩大到
4.3万平方米。 为了适应规模扩大和产品的贮藏销售,三合店村新建投资25万元
的150吨恒温库。 《淄博日报》、《高青工作》报、淄博电视台、东营电视台、
滨州电视台也对三合店村的双孢菇生产进行了报道。
文明花开绽奇葩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抓好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
设、工作作风建设,是搞好固本强基工程的根本。刘德忠和他所带领的三合店村
“两委”班子,从没有放松过对党员、干部的勤政廉洁的思想建设。制定了“两
委”班子“一把手”负责制,分工到位,责任到人,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通过“三讲”教育等有关文件的学习,村风村貌喜上加喜,干部群众的关系出现
更为融洽的崭新局面。
多年来,三合店村“两委”班子的负责人,坚持“两袖清风为群众”的廉洁
自律之风,无论村中的红白大事,孩生人寿,统一制定了从简文明的“村民公约”,
人到不吃请,客到不受礼的良好风气。特别针对农村党员干部在宗族亲缘等盘根
错节的公事、家事处理中往往出现的纠纷和利害关系,“两委”班子始终视为一
村“大事”来对待。除经常不断的以学习和灌输国家法律法规等治村举措外,还
树立以尊老爱幼, 社会公德方面的好人好事, 净化人们的心境。尤其是注意把
“日子富裕了,人心冷漠了”这种物质和精神相悖产生的畸型态势,以健康向上
的群众娱乐活动来转化它。在解决来自社会不同方面的消极因素中,他们力戒说
空话、俗话、大话,多在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群众关注的实事上决策在前。如
多办公益福利方面的事,对老干部、老党员、老年人的关爱照顾,为荣复退役军
人排忧解难等。再如,由于“两委”班子在“代表群众利益”上来实的、办真的,
及时为全村安装自来水、铺修柏油路、打农用机井、挖平原水库、建双孢菇恒温
库、建卫生室、建村委办公楼等公益事业,安抚了民心,改善和优化了生产、生
活环境,使群众深切体会到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心,感受到基层领导对全村群众
搞好服务的现实。自1990年以来,在开展全村评选双文明户活动中,有22名党员
建立了党员联十户的文明结对,并且与生产劳动和科学技术传授、效益农业、计
划生育、遵纪守法、移风易俗相结合,赢得了全村综合治理的巨大成就。建立健
全了村级群众组织、村民档案,村民规章制度和记事资料,推动了农村现代化建
设的进程。
如今的三合店村,在以刘德忠为带头人“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一班人
克己奉公,率先垂范,开拓进取,务实求新。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进,拼搏向前,
一个众心归一,正气蔚然成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的崭新局面正在
蓬勃发展,前景十分美好与广阔。
原载中共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三个代表”在农村一书
做科技带头人 走科技兴业路
——记山东省农业科技致富带头人刘德忠
常之迅
高青县常家镇三合店村党支部书记、省农业科技致富带头人刘德忠,在做好
党的基层工作的同时,三十年如一日,坚持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尤其是
改革开放以来,将党的基层工作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有机结合,使地处盐碱涝
洼的常家镇三合店村,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双孢菇生产专业村”。全村802人,
年产双孢菇33万公斤, 总收入120万元,人均纯收入已达3200元。村里安装了自
来水,新修了柏油路,建起了办公楼。为了方便群众贮存和销售双孢菇,筹建了
150吨的恒温库。新开挖平原水库六座,占地110亩,储水20万立方,新打农用机
井21眼,沟渠路畅通,全村农业实现了稳产、高产。
刘德忠利用科学技术开发食用菌双孢菇生产,不仅使本村的经济效益成倍增
长,并且辐射和带动了全镇、全县的双孢菇生产,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表扬鼓励。
淄博市委、市政府及高青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多次到村指导工作;滨州、东营等
地多次来人参观考察;县委党校举办的管区、村支部书记培训班专门到三合店村
“现场上课”。《山东电视台》、《淄博日报》、《淄博电视台》进行了突出报
道。县政府、市政府命名三合店村为“双孢菇生产专业村”,刘德忠两次被授予
市级优秀党员,两次被县委授予优秀党员、十佳党支部书记,多次被常家镇授予
模范党支部书记。他是连任两届的县政协委员,是高青农民唯一的一位市、县两
级人民代表,1992年晋升为农民农艺师,2000年又被省农业厅评为“农村科技致
富带头人”,获此殊荣者全市只有两人。
把钱用在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上
高青县沿黄一带村庄,改革开放之前是“花钱靠贷款,吃饭靠供应”的贫困
村,尽管群众安分守己,干部尽职尽责,但盐碱涝洼加风沙的自然环境和传统落
后的种植习惯,使这里的农业始终走不出高投入低产出的圈子。一些象刘德忠这
样深谙当地农业落后原因又懂农业科技的有识之士,又苦于没有资金投入而空唤
无奈。引进良种,改造土壤,兴修水利,哪一样不用钱?可是钱从哪里来?然而
突然有一天,这笔巨款从天而降,九十年代初,包括三合店村在内的几个沿黄穷
村的贫脊的土地下面发现了石油,随着隆隆的开钻声,大把大把的占地赔付款进
到了三合店村的帐上,一共60多万元。这笔钱,是油田占地对失去土地农民的补
偿,按人头分了,顺理成章,邻村就有如此办理者,总钱数除以总人口,老少爷
们皆大欢喜,干部还落个清廉;个别村没分匀,群众心理失衡,干部有嘴说不清,
由此而掀起轩然大波,好村变成了乱村。面对60多万元花花绿绿的票子,三合店
村的当家人也犯了嘀咕,不少村民要求效法邻村的办法均摊到户,人人有份;也
有村干部认为应该攥在自己手里,以图花着方便。早就在心里规划着三合店村发
展蓝图的党支部书记刘德忠却有自己的打算,他认为,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第
一生产力,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离不开土地、水利、电力及交通这几大要素,
而制约本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这几大要素利用的滞后。因此他苦口婆心地
做村“两委”成员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这笔钱的大部分,要用在科学种田的
基础设施建设上, 要用在第一生产力的投入上。 人人有份貌似公允,巨额资金
“撒了芝麻盐”,让群众“分光吃净”到头来还是靠天吃饭,既不利于村里的长
远发展, 也不符合群众的根本利益; 而长期守着不用,难免会引起群众猜疑,
“仨猫瞪着六个眼”,本身就是一个不安定因素。刘德忠在统一班子思想的基础
上,又争取到了多数群众的支持,决定把这部分钱用在本村基础设施的改造上。
他们先后投资开挖面积达25亩的平原水库两个,打机井21眼,对部分沟渠进行了
拓宽和清淤疏浚,使本村大部分土地得到有效改良,基本解决了旱能浇涝能排的
问题。与此同时,他还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投资实施了
旧村改造,硬化了村内主要街道,进行了电网改造,为家家户户上了自来水。后
来的实践证明,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为本村的“双孢菇”种植、加工、贮藏、运
销, 为三合店村建成“双孢菇生产专业村” ,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些平均分
“撒了芝麻盐”的村,当初的几十万赔款留下的仅是一段美好的回忆,但三合店
村却在这笔启动资金的基础上发展了高科技高效益农业,村里的集体积累越滚越
大,资产总量在不断膨涨。党支部和村委会还盖起了漂亮的办公大楼。记者在三
合店村采访,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说:“刘德忠这样的好干部,有钱不往自己兜
里装,把钱能用到刀刃上,他办事,我们放心。”
把劲使在农业科技推广的普及上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刘德忠面对粮、棉作物单产低和村民科技种田水
平不高的现状,为农民办起技术夜校、黑板报、土广播、坚持到田间地头指导,
提高村民的技术素质。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植棉能手,产量由亩产皮棉30公斤左
右而率先实现百公斤皮棉村。 在他的责任田里,亩产皮棉最高达140公斤。1984
年至1986年参加县黄、淮、海万亩大豆低产田开发试验,承担了品种对比、密度
施肥等项试验课题,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在该村大豆亩产50公斤左右的基
础上,达到了单产175公斤,小面积最高单产260公斤。1987年,1988年,他连续
两年承担了县农业局安排的小麦精量播种和半精量播种的小畦对比试验,并写出
对比试验报告,全村小麦单产从20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左右。1984年,刘德忠率
先引进了红富士苹果,全村一次扩种面积80亩,商品果达到3000公斤以上,户均
收入8000元以上。
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的开发,刘德忠认识到不能光靠粮棉致
富。于是他带领村干部和部分群众外出考察学习,按本村的土质、水肥、技术人
才等优势,认准了双孢菇是能加快村民致富的好项目。万事开头难,村民思想有
顾虑, 一怕不会种, 二怕产品销不了,三怕受累。为了解决群众的疑虑,他在
1996年春天率先建起了双孢菇大棚,继而又组织了19户开发试种。为了巩固和提
高双孢菇的生产水平和发展规模,多次组织他们到外地参观学习,扬长避短,对
大棚建造、加温、发酵料的时间进行攻关改进,使双孢菇生产从秋菇和春菇生产
改为冬季生产。冬季的双孢菇价格高,耐储存,充分利用冬闲时间,大幅度地提
高了经济效益。自1996年春天的试种到2002年冬的七年中,由于技术提高和经济
效益的拉动, 全村种植面积由2100平方米扩大到3.2万平方米,实现了他在开发
双孢菇之初, “要达到户均一棚” 的奋斗目标,年产双孢菇33万公斤,价值达
120多万元, 仅此一项每户每年可增收5000元以上。就在近几年粮棉价格下滑的
情况下,三合店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3200元。同时,还把双孢菇收获后的下脚料
施到盐碱地里改良土壤,减少了化肥的投入,使农业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路子。
在发展双孢菇生产的过程中,刘德忠认识到实施产业化是发展双孢菇带领农
民致富的必由之路。为了解决好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他把菇农组织
起来,由村委会统一供应菌种,统一购买竹杆、薄膜,统一供应各种药品。他以
自己的菇棚为样板,定期传播种菇技术,收菇后统一组织对外销售。由于实行规
模化生产,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了双孢菇生产的经济效益。
随着双孢菇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效益的逐渐提高,双孢菇生产已经成为三
合店村的支柱产业和农民的主要财源,同时也带动了全镇和全县双孢菇生产的快
速发展。 1999年常家镇双孢菇种植面积20余万平方米,增收800余万元,仅此一
项全镇人均增收300多元。为了表彰刘德忠带领三合店村发展双孢菇生产的成绩,
1999年、2000年,高青县人民政府、淄博市人民政府命名三合店为“双孢菇生产
专业村”,全村从2001年扩种到4万平方米保持至今。
把班子建设放在发展第一生产力上
六十年代初期,刘德忠毕业于农业技术学校,从此立下了依靠科技改变农村
落后面貌的志向;七十年代中期,刘德忠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具备了在本村推广
农业先进技术的条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确立,
使刘德忠科技富农的报负得以实现。作为基层班子的班长,他是靠“第一生产力”
的凝聚力来团结和指挥这个班子,因此这个班子不存在“窝里斗”“窝里臭”的
问题。他培养和选拔班子成员的标准是能否推广科技成果带领群众科学种田发家
致富,因此三合店村的“两委”班子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不象有些村那样今年
张三明年李四。他要求两委成员首先要当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的带头人和推广农业
技术成果的带头人,他不允许“两委”成员在办公室下棋玩扑克牌,办公室也是
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的阅览室。他要求“两委”成员的责任田都是农业科技成果推
广的试验田。 科学种田, 让三合店村的一部分村民先富了起来,刘德忠提出:
“科学种田不能让一个村民当科盲,致富路上不能让一个困难户掉队”。在他的
带领下,全村22名党员各与10个困难户结成对子,或种双孢菇,或种桑园,或在
本村的集市上设摊经商,全村几乎家家都有致富门路。村干部有威望、口碑好,
说话也就有人听,上级关于发展效益农业等一系列要求,有些村成了推不动的老
大难,在三合店总是能得到群众的积极响应。各项税费征收、公粮河工任务也都
总是圆满完成,各项精神文明建设也搞得红红火火。工作出色,村干部在上级领
导心目中有位置,说话有分量。如村里建恒温库的时候,筹集到资金20万元,还
有10万元缺口,刘德忠这位从不向领导张口伸手的老书记,憋了好几天才向镇领
导提出,镇领导在镇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二话没说就给解决了剩余的款项。镇主
要领导说:“三合店村建恒温库是为了发展科学种田的成果,是把农业产品推向
市场的需要,我们应该支持;刘德忠几十年来的工作大家有目共睹,他是金口难
开,一诺千金,这钱,我们投得放心。”
身为农民农艺师的刘德忠还有一个很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不脱产的农村基
层干部不同与拿工资的公务员,要自己先富起来才有说服力,尤其是靠科学种田
先富起来才能带动一大片。村干部自己穷得连买香烟的钱都没有,“人穷志短”,
就容易把手伸向公款。为什么许多村干部花集体的钱办集体的事,自己仅仅是吸
了几包“招待烟”就惹得满城风雨甚至上告上访,财务政务不公开,干部在“不
公开”中占集体的便宜是根源。刘德忠带头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富了全村,也富
了自己,他家的收入高于全村平均水平,他身为党支部书记从来不沾集体的光,
相反,出外为集体办事,在村里招待来客,经常自掏腰包。他经常组织三合店村
党支部、村委会在日常工作中琢磨群众心思,研究上级工作意图,既赢得了群众
的拥护,也争取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村里上项目搞基本建设,他都认真听取群
众意见,所有开支均由书记、主任两人签字,当着班子其他成员的面下账,并及
时通过政务公开向群众交代清楚。从九十年代初刘德忠率先在全镇实行“政务公
开榜”、“财务公开榜”、“群众意见箱”即“两榜一箱”制度,至今已经坚持
了十多年。刘德忠是个极务实的人,想问题办事情,处处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有多大荷叶包多大粽子”,不给群众“拉饥荒”。干部不搞特殊,上双孢菇大
棚时,村里统一购来物料,大小、好孬搭配成堆,干部和村民同时拾阄分配,不
搞半点特殊和照顾。在农村当前这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党支部、村委会的凝聚
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班人尤其是党支部书记这个一把手的
威望,一把手有无威望,关键看他们是否真正代表绝大多数村民的根本利益。人
心向背,是评价村干部的一条重要标准,也是衡量其工作成效的一把很好的尺子。
刘德忠在科学种田,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上是成功的,在当好村支部书记这个一把
手上无疑是成功的。
原载山东省农村优秀人才汇编一书
十村调查(四)——三合店篇
孟庆尧
看人心向背
在农村当前这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党支部、村委会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影
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班人尤其是两个一把手的威望;两个一把手有无威望,
关键看他们是否真正代表绝大多数村民的根本利益。人心向背,是评价村干部的
一条重要标准,也是衡量他们工作成效的一把很好的尺子。
——这是记者在常家镇三合店村采访时所得到的一点启示。
把钱用在为群众“置事儿”上
本来一个很好的村,群众安分守己,干部尽职尽责。突然哪一天国家工程占
用土地,赔付给一笔资金,天降“横财”,村干部“没了感觉”,群众心理失衡,
由此而掀起轩然大波,好村变成了乱村——类似的事情在各村并不鲜见。三合店
也曾有笔巨款进帐, 那是1992年左右,油田在该村打了5口油井,赔付资金60余
万元。看到白花花的票子,当时也曾有村干部认为应该攥在自己手里,以图花着
方便;很多村民要求均摊到户,人人有份。党支部书记刘德忠、村委会主任李景
臣认为,这笔臣款既是对村“两委”的考验,也是对本村安定团结大好局面的考
验。人人有份貌似公允,巨款资金“撒了芝麻盐”,让群众“分光吃净”不利于
村里的长远发展,也不符合群众的根本利益;而长期守着不用,难免会引起群众
的猜疑,“仨猫瞪着六个眼”,本身就是一个不安定因素。他们反复商量,充分
征求大多数群众意见,决定用这部分钱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反映最集中、制约全
村发展最关键的问题。临近黄河土地盐碱且排灌设施不配套是本村发展缓慢的一
个主要原因。为此,几年来他们先后投资开挖面积达25亩的平原水库两个,打机
井21眼,对部分沟渠进行了拓宽和清淤疏浚,使本村大部分土地得到有效改良,
基本解决了旱能浇涝能排的问题。与此同时,他们还投资实施了旧村改造,硬化
了村内主要街道,进行了电网改造,为家家户户上了自来水。一系列大事办下来,
钱按说花得差不多了。但日前记者到该村采访时却得知,近年来,村集体积累越
滚越大, 现总资产已达150万元,党支部和村委会还盖起了漂亮的办公大楼。部
分村民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俺村的干部,有钱不往自己兜里装,肯为老
百姓‘置事儿’,他们办事,我们放心。”
拿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办
“群众自己还知不道种地么”。失去了计划经济时期催收催种的职能,有些
村干部崇尚“无为而治” , 把这句话当作口头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当起了
“甩手大掌柜”。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各干各的,村干部的位置在哪里?三合
村村干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看到,本村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一
家一户分散的生产模式无法适应外面大市场的要求,群众产前、产中、产后缺乏
服务和引导,从而“有心发家、无路致富”。村“两委”一班人一合计,认为村
干部在群众和市场之间应有所作为,就决心带领群众闯一条致富路。他们从带领
群众科学种田开始,先后参与有关部门组织的“百公斤皮棉”项目、小麦精量半
精量播种对比实验,均取得较好效果。由刘德忠承担的黄淮海平原大豆低产田开
发实验部分课题,还荣获了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96年,镇上号召发展双孢
菇,群众有心试试又怕担风险。刘德忠经过多次外出考察,反复研究资料,确信
这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就动员村“两委”成员和党员先带头试种。当年冬天突
遇严寒,刚刚长出的蘑菇面临灭顶之灾,从省城里聘来的技术员束手无策,只好
撂挑子一走了之。刘德忠不甘心就此放弃,他钻进蘑菇棚一连几天苦苦琢磨,研
究出火炕增温法,不仅使本村当年发展的蘑菇棚幸免于难,而且打破了双孢菇只
能春秋季出菇的历史,巧打季节差,当年每市斤鲜菇卖到了10余元,每棚纯收入
高达近万元。效益是最好的示范,从1995年开始三合店的双孢菇面积逐年翻番,
到2000年总面积达到40000平方米,有棚户达80%,成为全市“双孢菇生产专业村”。
产量上去了,他们开始分出精力抓销售,村里成立了集中销售点,组织专人到省
内外各大市场跑信息、拉客户,确保了群众产的出、销得了、卖得好。问及三合
店村群众在发展经济上何以听村“两委”的“招呼”,刘德忠说:“只要干部拿
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办,干部在群众中就说了算。”
让群众放心 不让上级操心
花集体的钱办集体的事,财务管理不规范,过程不透明,甚至指望“落淤”
吃回扣,让群众不放心;村里发展无方,稳定无术,且“三提五统”、计划生育
等各项常规性工作“抓不起来”,净让上级操心——这样的村干部难有作为、更
谈不上前途。三合村党支部、村委会日常工作中注重琢磨群众心思、研究上级工
作意图,既赢得了群众的拥护,也争取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前几年村里的各项
建设,他们都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所有开支均由书记、主任两人签字,当着班子
其他成员的面下账,并及时通过政务公开向群众交代清楚。想问题办事情,他们
坚持实事求是,“有多大荷叶包多大粽子”,不给群众“拉饥荒”。干部不搞特
殊,上双孢菇棚村里统一购来物料,大小、好孬搭配成堆,干部和村民同时拾阄
分配。收入均衡是该村一大特点,党支部提出:“致富路上不能让一个困难户掉
队”,全村22名党员各与10个困难户接成对子,或种双孢菇,或种桑园,或在本
村的集市上设摊经商,全村几乎家家都有致富门路。村干部有威望、口碑好,说
话也有人听,上级关于发展效益农业等一系列要求,在这里总是能得到群众的积
极响应,各项税费征收,公粮河工任务也都总是园满完成,各项精神文明建设也
搞得红红火火。工作出色,村干部在上级领导心目中有位置,说话有分量。为进
一步做大双孢菇产业,去年村里想建造一处恒温库,筹集到资金20万元,还有10
万元缺口,困难向镇上一提,镇领导二话没说就给解决了剩余的款项。镇主要领
导说:“三合店村建恒温库是为了发展经济、服务群众,我们应该支持;这个村
的村干部几十年来的工作大家有目共睹,我们心里有数,这钱投得放心。”
原载《高青工作》2001年9月4日第一版
盐碱地里抱回个“金娃娃”
——常家镇三合店村依靠双孢菇生产走上富裕路
本报记者
常家镇的三合店村十年前就很出名,那是因为穷:全村大部分土地是盐碱涝
洼地,产出效益低,村民一直无法从贫困中翻过身来。
三合店村现在也很有名,那是因为富:村里通了公路,上了自来水,去年人均纯
收入超过3000元,成为全县有名的致富带头村。
前后巨变缘何产生?问问村民,他们笑答:是双孢菇生产使我们从盐碱地里
抱回个“金娃娃”。
三合店村土地盐碱,不具备发展大棚蔬菜等产业的条件。1995年,村里组织
村民外出学习致富经验时,瞅上了双孢菇生产。双孢菇生产不受土地条件的限制,
无需太多的成本,而且所有原料牛粪、麦秸等在当地十分丰富,是一条符合三合
店村实际的好路子。但许多群众却仍然怕不会种,怕产品卖不了,怕市场价格低,
迟迟下不了建菌棚的决心。面对这种情况,村“两委”成员带头建菌棚,干给群
众看,再加上几户胆大的,当年全村发展了19个棚,共2000多平方米。慢慢地,
一个个又白又胖的双孢菇从培养基中钻了出来,拿到市场上3块钱一斤还抢不着。
最后一算帐,每个棚纯赚3000多元,当初那些没建棚的户都后悔得直跺脚,第二
年都抢着建起了菌棚。 到去年, 三合店村的食用菌棚达到170个, 总面积达到
32000平方米, 年产双孢菇62万斤, 产值达110多万元。仅双孢菇一项户均增收
5000多元,在粮棉价格大幅度下滑的情况下,人均纯收入超过了3000元。
为了搞好双孢菇生产,三合店村出台了优惠政策,在土地、义务工、资金协调等
方面向双孢菇生产倾斜。村里还组建了食用菌协会,为农民提供产前物资供应、
产中技术服务、产后产品销售等全过程服务,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这也是三
合店村双孢菇生产能够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富而思进。三合店村党支部书记刘德忠介绍说,随着双孢菇生产面积的不断
扩大,双孢菇已经由“稀罕货”变成了“大路货”。为了保持品种优势,取得更
好的效益,他们正准备试种口味更好、市场价格更高的“鸡腿菇”。为解决双孢
菇储存期短的问题,便于与外地大客户直接联系供货,村里还计划投资20多万元
建设一座恒温冷库,现已进行了考察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此外,鉴于今年全村
新发展桑园200多亩, 村里还计划进行利用食用菌棚搞大棚养蚕试验,利用夏季
空闲的食用菌棚养蚕,实现一棚两用,解决村民养蚕房屋不够用的问题,从而促
进全村桑蚕产业的发展。
原载《高青工作》2000年4月6日第二版
三合店村的富裕路
本报记者
常家镇三合店村是一个颇有名气的双孢姑生产专业村,发展双孢菇生产已有
四、五年的历史。为提高畜牧效益,促进发展,该村充分发挥集体统一经营的优
势,为农户提供一切方便,从物料准备到建棚都由集体统一组织进行。所需竹杆、
薄膜、菌种、消毒剂等一律由集体到厂家按批发价为农户代购,既省工、省时,
又节约了费用、降低了成本。
双孢菇种植技术要求高、难度大,该村把搞好技术服务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抓
紧抓好。村党支部书记刘德忠自编了《双孢菇种植管理实用技术手册》,发放到
各家各户,并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及时做好宣传指导。在其帮助指导下,有的
农户平均每平方米产菇37斤, 若按每斤2.1元计算,每平方米就可增收80元。由
于服务到位,全村连续三年没有出现一家因技术问题而造成损失的农户。
为解除农户后顾之忧,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三合店村成立了双孢菇销
售协会,对全村的双孢菇实行集体收购,统一销售,保证有产有销。自1995年至
今,该村双孢菇一直保持着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全村种植双孢菇积极性十分高
涨。 1998年双孢菇种植达到110户,实现了户均一棚。目前,全村已发展双孢菇
3200平方米, 年产双孢菇25万公斤, 仅此一项全村纯增收入40万元,人均增收
500元。 去年在粮棉价格下滑的情况下,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640元,人均收入
不但未减, 反而有了大幅度提高。今年,全村又新增大棚104个,双孢菇销售额
将达到100万元,人均增收1000元。最近投资25万元的双孢菇销售中心已经建成,
以三合店村为中心的双孢菇生产基地也正在形成。三合店村双孢菇生产这条致富
路,也将越走越宽。
原载《高青工作》1999年9月7日第二版
致富路上不让一户掉队
——记高青县三合店村干群关系的故事
本报记者
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取决一他们是否真正代
表绝大多数村民的根本利益——这是记者在采访高青县常家镇三合店村时所得到
的一点启示。
有钱不撒“芝麻盐”
三合店村曾有笔巨款进账, 那是1992年左右,油田在该村打了5口油井,赔
付资金60余万元。看到白花花的票子,党支部书记刘德忠、村委会主任李景臣认
为,这笔巨款既是对村“两委”的考验,也是对本村安定团结大好局面的考验。
人人有份貌似公允,但巨额资金撒了芝麻盐,让群众分光吃净不利于村里的长远
发展,也不符合群众的根本利益。他们反复商量,充分征求大多数群众意见,决
定用这部分钱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反映最集中的问题。
几年来,他们先后投资开挖面积达25亩的平原水库两个,打机井21眼,对部分沟
渠进行了拓宽和清淤疏浚,使本村大部分土地得到有效改良。
办一家一户不能办的事
三合店村干部看到,本村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一家一户分散的生产模
式无法适应外面大市场的要求,“有心发展,无路致富”。村“两委”决心带领
群众闯一条致富路。 他们从带领群众科学种田开始, 先后参与有关部门组织的
“百公斤皮棉”项目、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对比实验,均取得较好效果。
刘德忠种植鲜菇,每棚收入近万元。效益是最好的示范,从1995年开始,三合店
村的双孢菇面积逐年翻番,到2000年总面积达到40000平方米,有棚户达80%,成
为全市“双孢菇生产专业村”。
致富路上不让一户掉队
三合店村党支部、村委会想问题办事情坚持实事求是,“有多大荷叶包多大
粽子”,不给群众“拉饥荒”。党支部提出:致富路上不能让一个困难户掉队。
全村22名党员各与10个困难户结成对子,或种双孢菇,或种桑园,或在本村的集
市上设摊经商,全村几乎家家都有致富门路。
原载《淄博日报》2001年12月4日第二版
淄博市常家福彩希望小学正式揭牌
本报记者
淄博市团委、淄博市实施希望工程办公室于日前将淄博市高青县三合小学更
名为“淄博市常家福彩希望小学”,该学校为山东省首座福彩希望小学。10月30
日下午3时, 淄博市常家福彩希望小学在高青县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市委副
书记魏绍水、市委常委总工会主席吴翠云、市民政局局长赵希成,省福彩中心副
主任王庆红、市福彩中心主任刘兆生等有关领导出席了揭牌仪式。市委常委总工
会主席吴翠云、市民政局局长赵希成分别在揭牌仪式上发表了讲话。
“淄博市常家福彩希望小学”位于淄博市高青县常家镇三合店村,原名“三
合小学” ,承担着三合管区14个自然村、300多名学生的教学任务。由于建校时
间长、 校舍严重破损,经有关部门鉴定属B级危房,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正常教学
和师生安全。今年5月,淄博市福彩中心在获悉此情况后,立即向市民政局汇报,
局领导和福彩中心领导急学校之所急,帮师生之所需,立即将该小学列为重点救
助对象, 出资10万元,新建校舍9间,对原有的50间校舍、操场等进行了全面的
修缮,为学校添置了桌椅板凳,并为学生们专门制作了校服及鼓号队员服,为教
职工配发了工作服。福彩中心全体职工还自愿捐款为孩子们购买了各种图书。在
淄博福彩中心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 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内, 全省第一座
“福彩希望小学”建成并投入使用,从根本上解决了高青县三合管区学生们上学
难、就学条件差等问题。
原载《淄博晚报》2003年11月3日第一版
自有藏龙卧虎地
牟树华
不同凡响的“真”书记
“真”书记不姓真,姓刘——刘德忠。
刘德忠,有口皆碑的三合店村党支部书记。三合店村,榜上有名,在册的市
级文明村。市级文明村是要具备硬指标的。乡级文明村、县级文明村,达标的已
日见普遍。而市级文明村,在高青县可说是屈指可数的。
1991年度,三合店村一跃而成为淄博市委、市政府命名的文明村,从这种荣
誉的内涵或外延来讲,无不和“真”书记刘德忠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文明村因其
有“真”书记而饮誉一方;“真”书记又因其文明村的确立而变得更加名符其实
起来。
“真”者,是以“假”为对应物而言的。在诸多掌权者中,品位和“品为”
不成正比的大有人在。君不见:“挂牌”书记、“家族”书记、“山头”书记、
“嘴皮子”书记、“过渡性”书记……某些假的与半假的人物,如过烟云客样匆
匆而去。
说他“真”,自有分解。在高青县常家乡的村级领导班子中,他被人们尊为
最年轻的“老书记”!岁不及“知天命”之年的他,已连任村支部书记达十七年。
这在风云变幻、潮起潮落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中国农村,堪称是“久经考验”
的基层带头人了。一九五九年他从县农业中学毕业回乡务农,曾任过生产队物资
保管、财务会计十余年,任过生产队小队长七年,善理财,会带兵。他常年在农
业生产第一线上摔、打、滚、爬,眼睛清清,脚跟稳稳,终无愧于这方土地,无
愧于父老乡亲。他有很好的思想修养,能做群众的贴心人;他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是领导全村科技兴农的“土专家”。在他身上,既保留昨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的创业、守业传统基因,又焕发着当今思想解放,开拓创新的精神活力。有这样
一个务实拼搏的时代强人劈山开路,不愁三合店村——黄河岸边的这颗明珠,将
更加熠熠闪光!
“真”书记——好个不同凡响的爱称。
金是炼出来的 路是闯出来的
公元1996年2月, 鲁北平原的春天似乎来得格外早。座落在黄河南岸的三合
店村,牛羊舔犊的“哞”“咩”声此起彼落,叩醒了庄稼人望春发痒的心扉。在
第四生产队的饲养棚前,几个老年人正在阳光下忙着插套。
新任村支部书记刘德忠,还象往常一样又来到了这里。多年来,更准确的说是十
七个年头了,他无论风雪雨天,还是严寒酷暑,串串脚印从家里伸向这里,又从
这里通往田头……
他是从春田里察墒刚刚归来。
他正套牲口用碌碡赶压冬小麦。
碌碡过桥出村,发出吱吱、扭扭的脆响,是他指挥生产的第一声宣言。
此刻,刘支书想得很多、很多,有点心不由衷的味道。他想到古朴的碌碡,
这几乎原始的农业生产流程中的工具,想到了善良纯朴的父老兄弟,他们又近乎
原始的思维方式……忽而,他的思绪又象电影“蒙太奇”样变幻着,是谁新编的
一首歌谣打从他心房里流出: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他想
到不知怎么,能居然当上了全村的第一把手,连自己也难说清楚是慰藉还是不安。
好些日子,驻村工作组的同志,村上的老党员、第四生产队的那些相依为命的弟
兄,他们都在轮番向自己施加“压力”,闹得他只好采取回避方针。
作为一个人来讲,人们较公正的评价你的功过或自己在反省自己,往往是集
中在生命沉浮的转折点上。他的“出山”,由生产队小队长公推为村的党支部书
记,就是一种历史的结论。
人们不会忘记,自己更不会忘记有这样一种现实,他担任生产队小队长七、
八年中,粮食、棉花的单产并总产,均居全村四个生产小队之首。就是在全公社
(那时叫县、公社、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体制)百多个村,近四百个生产
队中,他所在的第四生产队应该说名列前茅。然而,这个生产队却未能够摘取应
当摘的“金牌”。原因很逼人,他作为生产队长,虽然未公开反对也无力反对一
抓就灵的“阶级斗争”,但说那“唯生产力论”的流毒在这个生产队中毒最深,
一顶顶莫须有的黑帽子时不时飞来,紧得他昼夜“头疼”!直到他以全票当选新
一届村支部书记时,依然有部分领导和群众仍忧虑:是个干“政治书记”不足,
“生产书记”有余的角色。而他,却得力于不象某些人想得那么太玄太深(以服
从组织安排为天职),毅然把全村的重担挑起来了。
昨天的另一种现实则见证,当“以粮为纲”的口号喊得震耳欲聋而绝对化的
那个年头,他所左右的第四生产队却投资新上粉碎机、磨面机、挂面机等赚钱的
副业项目。更甚者,他敢冒天下之大不讳,竟划粮田为果园,招来了上下左右多
方非议。公社领导旁敲侧击,工商市管断流截源。弃农经商说、丢纲离线说等泛
泛而至。凡些种种,他的态度是风来墙挡,水来土湮,好事多磨嘛。然而,历史
的发条旋转到今日,人们方能平静地体味当年那震响的第一声机鸣、因蒙受不白
而半遮面终于盈满枝头的累累硕果……就让他们来叙说历历在目的往事和今朝吧!
既是人民公仆,又是农科专家
有人说,刘支书的智全,是一个绝好的“钢琴手”,上至国家大政方针,下
见庄乡粮油菜果,十指飞动,丝丝如扣。
有人说,刘支书的心细,象女人的针线笸箩,能缝袜的缝袜,能做鞋的做鞋,
破的不扔,新的剪裁,连着情、盛着爱。
三合管区党总支郭继业书记进而说,他讲究务实求新,别村做到的事他能做
到,别村做不到的事他照样做到,靠科技兴农步步登攀。
三合店村委会主任李景臣与李福凯补充说,他不仅是我们的好支书,更是出
色的农艺师,为三合店村的粮棉现代化开发立下汗马功劳。
现在,不妨将他“关于小麦精量播种及管理对比试验”的记录片断转此,以
作臻鉴。
地力基础及整田: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五日,村南联户责任田,玉米收割净
地。因秋田墒情差,故用水桶浇泼一遍。地质红、白混合型,土质条件好。
翌日,每亩施土杂肥三千公斤、标准氮肥三十五公斤、磷肥七十五公斤以备
作底肥。深耕二十一厘米,耕后耘地两遍,耙地四遍,后整畦。
田畦设计及播种: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七日上午,制畦十八个,每畦长22米,
宽1.3米, 占地0.04亩。对比播种量为4斤/亩三畦、6斤/亩三畦、8斤/亩三畦、
10斤/亩三畦、12斤/亩三畦、15斤/亩三畦,共设六个播量种次。
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七日下午,以马拉匀播耧下种,品种为鲁麦七号,每畦
设垄六行。为防止地下病虫害施呋喃旦2斤/亩,施尿素种肥5斤/亩依次开播。
田间管理及调查:一九八六年十月四日,麦苗出齐,长势良好,观察量种试
播畦株距及根须(数据略)。一九八六年十月二十三日,按精量播种的标准进行
疏苗、移栽。一九八六年十月二十九日——十一月二日,连续进行田间疏苗、移
栽。因麦田土壤水分较高,年前勿需浇过冬水。一九八七年二月二十七日压地一
遍,以防地层水分蒸发和霜冻侵袭。三月七日小麦日见返青。三月十日划锄一遍。
四月五日浇小麦拔节水一遍, 追施壮苗尿素20斤/亩。四月十五日划锄一遍。四
月十九日施喷助壮素20克/亩。 四月二十六日普浇挑旗水一遍。五月六日下雨量
约四十毫米,为小麦抽穗、扬花、灌浆创造了条件。据五月十日——十五日核查,
小麦蚜虫大面积发生。五月十八日前后用乐果1500倍对尿素0.5%剂量配以增产灵
二十毫升进行混合喷洒,两天后蚜虫消失。
对比试验结论及建议: 本试验以10斤/亩量种处理产量最高,达到了穗数、
穗粒的合理性成长布局。 而4~6斤/亩量种处理,虽单株分蘖系数高,终因播量
下种少而产量低;又以15斤/亩量种处理,亩穗数固然最多,但穗粒数明显下降,
因而也同样使得亩产量较低。以优良品种鲁麦七号考察,从穗粒、穗数的基本产
速表明,精量播种的下种量以8~12斤/亩为宜(以上考察数据从略)。
为使大面积的小麦生产获得高产低耗,合理的群体结构标准,向农业生产的
现代化深度和广度进军,必须走先进的科技兴农的新路子。搞好生产过程中的科
学试验,应视为是获得先进生产力的先导。小麦精量播种的事实表明,为大面积
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新的前景、以及小麦创高产的科学依据。
就是这次小麦精量播种及管理对比试验的成功,引起了县农业局领导的极大
重视。尤其是作为农村的一个党支部书记,他能在基层生产的第一线上敢于实践,
勇于创新,为农业科研人员着眼于基层,发挥其科技工作中的社会效益,均产生
了巨大的推动力。由县长刘义贤主持召开的乡、镇长和农机站长所参加的现场会,
就在这个鲜为人知的三合店村爆起了一条令人注目的新闻!
这时,人们才注意到,村头的土广播、街上的黑板报和十分醒目的“三合店
村农业技术夜校”校牌,犹为形象地体现出该村党支部、村委会重视传播科技兴
农知识的战略眼光。而这个决策人物,就非村支部书记刘德忠所莫属了。
五十年代末农中毕业的刘德忠,还算是立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代文
化人。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美德铸就了他的品格。他干生产队保管、
会计虽人尽其才,干生产队长却难学以治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还一直
沿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生产方式,莫说搞什么科学试验、科学种田,连
政府偶尔廉价发放的农药、化肥(当时农民称作洋肥洋药),被视若毒害五谷及
生灵的绝禁品。刘德忠不甘于这种现态,尤先小面积试验和推广良种配育、氮磷
钾施用的尝试,通过时间与实践,打破和部分打破了人们头脑中的陈旧桎梏,在
第四生产队首创了科学种田试验小组。事实胜似雄辩,在他的带领与指挥下,该
小队的棉花单产皮棉达五十公斤以上,粮食单产达三百公斤以上,这在六十年代
来说,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创建。
一九七六年他被推选为三合店村党支部书记,在组织和领导向生产进军的过
程中,对这个拥有七百五十人、两千亩耕地的中型村施行了统一的科学化管理措
施。统一组织治碱改涝系列工程,统一规划标准化粮棉丰产试验田,统一培训专
业性的技术力量。伴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贯彻执行,对变化了的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进行了新的调整,摸索出一条既适应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四个小队中的生产程
序, 又不失大面积开发的宏观调控的管理模式。自八0年以后,由他本人签署合
同,组织全村联产承包户所试验开发的小麦精量播种对比试验、小麦品种对比试
验、小麦施肥对比试验、棉花早期摘蕾等项目,均获得了成功。尤其在市、县组
织的黄、淮、海低产田大豆开发试验项目中,他接受和承担了有关大豆品种、套
种、密度、检苗、施肥等对比试验考察工作的重任。因其精于钻研,各个环节抓
得准而细致,因此,他提供的数据真实可靠,多次得到了市、县科委领导同志的
肯定与表扬。在此基础上,他又投身高青大豆万亩丰产方的开发工作,此项试验
曾荣获山东省科技成果集体二等奖,被列为八七年度高青县农业开发中的一大贡
献。近几年,他先后由淄博市委、高青县委、常家乡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八四年高青县人民政府授予他一级农民技术员职称。现已报审农民农艺师职称。
科学种田、科学试验,使三合店村走向了富裕之路。科技兴农的战略思想一
旦被群众所掌握,便为本世纪末他们实现小康创造广阔的前景。正是如此,刘德
忠及其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脚踏实地的带领群众改造生产条件,发展本村联
产承包责任制的大好形势,在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中,留下了自己一串串闪
光的脚印。
从一九九一年农业生产的各种收入表明,三合店村已提前步入了小康水平的
行列。在这个年度中,农副业总收入达79.8万元,全村平均每户收入4419元。人
均纯收入1028元。皮棉总产10万公斤、人均皮棉131公斤;粮食总产为59万公斤、
人均粮食760公斤;全村固定财产公共积累20.5万元。
依靠科技兴农——三合店村走在了前头,刘德忠的名字,将成为该村迈入富裕之
路的骄傲。
原载山东文艺出版社报告文学集《春的脚步》 1992年11月
柳暗花明又一村
——高青县常家镇三合店村致富奔小康纪实
田木
常家镇三合店村,座落在该镇的东南部,广青路左侧,交通条件便利,地理
环境比较优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
的指引下,以刘德忠、李景臣为代表的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始终抓住“科学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指导思想不放,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粮棉开发试验,并
引进优质菌类双孢菇生产,在严冬生产中取得了经验,得到了经济效益。为搞好
商品流通,活跃农村经济,1984年新开辟三合店集市贸易,逢五排十,活跃经济,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以农业为基础的基本国策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人均收入由过
去几百元猛增到2700元,一举敲响了全村共同富裕、达到小康水平的大门。随着
物质基础的好转,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面貌、生活条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为
全村的经济腾飞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
务实求新一步一重天
三合店村206户人家,802口人,耕地面积1700余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前, 全村的土地多数系盐碱、涝洼,人均收入不足100元,不能解决温饱问题,
是一个出了名的“三靠村”。年年有社教队、工作组进村,年年是面貌难改,村
貌依旧,真是地薄、村穷、心散、志短,“老大难”的帽子长期戴在头上。1976
年新一届党支部建立了,经过认真的讨论,他们敢于正视困难,面对现实,树立
“结合本村实际,群策群力建家园”的雄心。制定了规划,在当时起到稳定人心,
调动全村群众艰苦创业的信心和作用。正是在这个人们渴望发展的年代,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了,新的党支部一班人,审时度势,顺乎民心,带领党员、
干部群众学习落实党的政策,制定了一整套双层经营、分户管理的模式,得到了
全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对村内农田基本建设沟、渠、路等,进行了统一治理,
解决了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难题。由于双层经营的体制,改变了生产条件,个人
的积极性得到了发挥,村民收入成倍增长。
在1980年到1990年这11年中,三合店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比周围村先行了一步,
这是一个“穷”字逼出来的,在改革中接受了磨练,也经受了考验。围绕本村的
实际,年年有新道道、新铺气出台。集体经济和个人收入大幅度提高,向国家贡
献粮食57万公斤,皮棉66万公斤,人均收入逐年递增,到1990年,人均收入达到
1027元,解决了温饱,彻底告别了穷困落后的面貌。从1991年到1996年特大涝灾
的年份,党支部和村委会带领群众奋起抗灾,昼夜奋战,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
限度,人均收入达到了1746元,保证了群众在大灾之年能安居乐业。他们带领群
众不畏风雨、脏累,扎实苦干,汗没有白流,钱没有白花,真正得到了实际效益。
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三合店村柏油路南北四条,东西两条共2000米,自来水通
到各户人家,砖瓦房整整齐齐,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被市评为村镇规划明星村。
夯实农业基础发展现代化农业
三合店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在夯实农业基础,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的
决策中,若干年始终没有放松,因本村的优势是搞好农业的综合治理,才能实现
农业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种植和管理,才能获最佳经济效益,才能达到高
产、高效、优质的目的。为了实现农业的综合治理,他们村根据县政府推行“两
田制”的文件,打破了队为基础的界限,结束了三十多年来队为基础的模式,为
全村的农田农村建设的综合治理奠定了基础。 推行“两田制” 以后,根据该村
“黄河水断流, 打机井是苦水”的情况,制定了改造200亩低洼、荒碱地的投资
计划,决定投资35万元开挖平原水库两座,储水量为20万立方米,仅此一项,投
资8万元, 打机井18眼,就能解决1000亩地的灌溉用水问题,完全能保证农业的
高产稳产。 全村为了搞好水利设施的配套,又投资7万元把过去的沟渠统一进行
了治理,加宽加深,提高了排灌和储水的能力。到现在,凡涉及到全村的土地排
灌的沟渠,纵横相连,畅通无阻,完全按照规范、科学、实用进行设计,收到了
很好的效益。如雨量达到日降200毫米,能及时排出,就在1997年日降320毫米的
雨量下,全村的涝情仍没有受到致命的威胁。解决两个中心议题,一是建立起合
格的、规范的抗拒自然灾害的基本能力,在旱、涝面前不当奴隶,要当大自然的
主人;二是走出一条农业的高产、高效、优质的经营之路,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
现代化。三合店党支部始终围绕发展农业,稳定农业,增强农业的后劲来考虑和
安排生产。把油田占地赔偿的资金、土地承包费等基本上投入到农田基本建设上,
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最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科技致富是实现小康的必由之路
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要面向市场,市
场需要经济的发展。十几年中,国家需要棉花,他们就抓棉花,1985年出现卖棉
难,他们就发展果树生产,在稳住农业之后,为再使农民增加收入,他们就又发
展了双孢菇生产。 1996年开发引进19户,1997年发展到50户,1998年发展到102
户,面积达到1.4万平方,总产达到25万斤,平均单价2元,可达产值50万元。除
投资11万元,纯收入40万元,人均增加纯收入达500元。为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
作为一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刘德忠,时刻想到农民的利益,农民的收入。
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需搞规范化、科学化生产,再挖农业的潜力离开科学技
术就不能实现,若干年来他们始终把科学技术当作第一生产力来抓。三合店村是
一经济不发达的村, 这些年来的进步和发展, 最能体现出科学种田的甜头。从
1980年开始,全村就办了农业技术夜校,按照不同季节,着重于理论学习和实践
的传授,结合本村的实际和生产环节,采取黑板报、土广播、田间地头的指导等
宣传方式,引导农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学科学、用科学,为开创科学之路起到了
不可低估的效果。在三合店村十多年的农业生产中,人们已逐步转化到科学种田
这个轨道上来,无论在粮棉播种、苗期管理、病虫害防治、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
治方法上,现在人们都基本上能把握住规律,这为农业生产的丰收提供了保证。
在全村棉花种植上形成了科学种田的热潮,有三个年头每年生产皮棉达8万公斤,
创造了辉煌的成绩。
高青县是黄、淮、海开发的重点县份之一,而三合店村的土地被划入范围内
以来,刘德忠首先担起了该项试验的多种探索,小麦精量播种和半精量播种的对
比试验,小麦、棉花的高产开发,棉花摘早蕾试验等,均获得了市、县主管部门
的好评。为把新技术进行推广,党支部搞了专项人员培训,把掌握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示范贯穿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减少了农业成本的投放,增加了产量,提
高了效益。可以这样说,由于全村重视和推广科学种田的现代化生产手段,生产
一步一个台阶,效益一年比一年增长。之所以三合店村在目前还处于单一的农业
生产的情况下,又能跨入了人均收入小康水平的行列,说到家是科学种田的结果,
是注重农业方面的综合治理,开始跨入现代化管理中所迈出了新的一步。
目前在该村兴起的优质菌类双孢菇的生产,也是围绕稳住农业收入,再增加
农民的经济收入,作为辅助产业而搞起来的。人们能够很快的接受这一项目的开
发,这是重视科技的最好体现,是党支部一班人广开思路、带头兴办的结果。食
用菌是一种高科技含量的生产开发,首先以集体的形式搞,一期工程划出土地16
亩建设双孢菇大棚,有19户搞管理,在这3000多平方的土地上,支部本身就有三
个同志带头组织和做示范推广。从购置棚杆、薄膜,到外地进菌种,以及在科学
配法和双孢菇生产的全过程中,如果没有党支部的决心,没有党、团干部的带头,
没有这几年在农业生产中成长起来的科技能手,就不可能使这次开发获得成功。
目前,他们生产的双孢菇已投入市场,并且在严冬中保证了正常生长,这很受外
地一些技术人没的钦佩。 现在每100平方米就能达到纯收入3500元左右,冬闲变
冬忙,群众已经尝到了甜头,有了直接而客观的经济效益。通过双孢菇的成功开
发和生产,证明了一个真理,农民要致富,依靠科技发展已是任何人所不能回避
的现实,而要真正地发展它,还取决上级的领导和更大规范的集体化管理优势。
到1999年,双孢菇发展到户均一棚,总面积达3.2万平方米。产值可达到100万元
以上,人均收入突破1000元以上,逐步实现市委书记阎启俊对三合店村提出的要
求。
勤政为民促两个文明建设
三合店党支部一班人,深深体会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抓物质文明
的同时,时刻没有放弃抓精神文明建设。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党员干部要廉洁勤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谋私利、不徇私情,这是特定历
史时期的一重大课题。党的六中全会的召开就顺应于这个时代的要求,具有远见
卓识地提出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这一重大决策。有一句老话还是不能忘记的,那
就是“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支部作为一个基层单位的领导核心,思想路
线正确与否,完全决定了一个村的兴衰荣辱的命运。在过去多年的实践中,要牢
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工作作风;牢记密切联系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平民意识”,不搞特殊化,要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公
仆形象。现在,物质财富好转了,往往不太注重在经济这个敏感领域的问题,三
合店村党支部一班人,把“经济”这一问题作为重点对待,结合工作中的实际,
集体研究决定。尤其三合店村的油田开发中的经济赔偿、占地、用工等,工作又
比较复杂,难点多,如果不能处以公心,着眼于群众大多数人利益,就不能取信
于民,那么,更谈不上让人民群众对你的信赖。
多年来,他们坚持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桥梁作用,以一个普通村民的身份出
现在群众之中。不管大事小事都以身作则,如缴纳提留、工程集资、电费等都带
头缴纳,和群众共甘苦,并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总之,本着一个原则,
凡是对全村群众有益的事情就一办到底。就拿农田基本建设投资,修建平原水库,
排水沟的开挖疏通、修柏油路、按自来水、建立公墓等项目,都是来自群众的建
议和针对本村的经济条件才搞好,在这些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都得到了群众的拥
护和支持。
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他们人不唱高调、不摆条文,而面对本村实际,解
决一些实际问题。不断深入抓移风易俗的教育,破除了陈旧的思想观念和封建迷
信的意识,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良好村风、家风、民风和社会风气,让社
会主义的新观念占领农村思想阵地。从实际做起,设公墓、平旧坟、婚丧嫁娶从
简。几年来,全村每年都搞双文明户评选活动,形成了讲文明、讲道德、比科技
致富、比尊老爱幼、比学法懂法的新风气。通过评比活动,促进了党风、民风、
社会风气的基本好转,抓住了社会主义思想阵地的教育。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六中全会精神,该村又抓了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对党支部、
村委会进行思想整顿。通过这次教育活动,村党支部决心发挥核心作用,牢记党
的宗旨,带领群众发挥本村优势,重点解决群众关心的重点热点问题,尽快把经
济搞上去。如双孢菇的开发和扩大再生产,就是最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例。按着开
发设想, 计划1998年发展双孢菇大棚0.4万平方米,可增加收入40万元,人均增
收500元; 1999年春,投资25万元修建办公楼400平方,投资8万元先进行了农网
改造工程,这两项工程完成后,体现了三合店经济实力,把两个文明建设向更高
标准方向发展。计划年投资15万元,将继续开挖平原水库20亩,增加高产稳产的
耕种面积。继续抓好原基础性的粮棉生产,把科学种田的层次进一步提高,这样
在没有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力争达到全村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上。
三合店村曾多次受到市、县领导表彰和市、县电视台事迹报道,先后被县委
命名为先进党支部,被评为县级、市级文明村、村镇规划明星村。党支部书记刘
德忠被评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县政协委员,农民农艺师等。回顾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来的历程,三合店村党支部,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依
靠群众,团结群众,严格要求自己,不辜负党和人民群众的期望,把三合店村的
两个文明建设搞得更好,为党和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选自《十佳党支部书记》汇编材料
三合店村编志
刘胜三
如今农村的新鲜事真是不少,这不,常家镇三合村正紧锣密鼓地编写村志呢,
一个小村编写志书可不简单!该村的人们在农闲之余,用各种方式诠释现代文明,
感悟美好生活,反映出了农民朋友安逸、丰富的精神追求。
三合店村是一个800多口人的村庄。 近几年来,该村大力发展双孢菇、畜牧
养殖生产,成为小有名气的富裕村,群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村支部书记、
市县人大代表刘德忠想到,如今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的富民政策,也依仗全村老
少爷们的团结努力,用什么方式永久记载下村里的大事小事,一个修志情绪在他
心头挥之不去。村班子成员碰头一合计,编写村志就排上了村里的重要议事日程。
今年春天,他们给外省、市内和本县工作的200余名“老乡”——寄发了邀请函,
进行摸底调查和征集基本情况。这些“老乡”对村进行的编志积极响应,纷纷寄
回有关资料,并提供自己所知道的村里的大事小事和历史掌故。住本村的老年人
更是热情高涨,表达出了浓厚的参与兴趣,有事没事就往村委会大院跑,帮助提
供历史线索和整理珍贵资料。一时间,“我们村要出书了!”成了大街小巷的热
门话题。
据该村负责同志介绍,《三合店村志》目前已经进入后期整理阶段,大约25
万字,将在春节后由正规出版社出版。他们专门聘请了了解本村情况的文化人负
责村志的整体包装,并认真审核和整理,集中反映三合店村从明朝建村到今年以
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俗等各方面的情况,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该
村的历史变革和巨大的变化。
村庄编写志书,在我县尚属首例。《三合店村志》的出版发行,将进一步激
励该村干部群众投入到富民强村的建设中去。
原载《高青工作》2003年11月26日第四版
天 道 酬 情
——代后记
牟树华
为书撰写后记,决非是件易事。村志编纂办公室的伙计们给我加压:这回由
你执笔,要把最后的句号划好,你是顶合适的人选。说心里话,算是给我出了个
不大不小的难题。
老实讲,我对《三合店村志》一书的成稿付梓感慨颇多,能借机为它说点什
么是件幸事。当初接下任务时,第一感觉是新奇好胜,曾慷慨陈词说做一回拓荒
者也罢,为全县八百多个村开一个头,抢先一步,认为别人还没做、做不到的事
我们先做到了,觉得挺过瘾,这很合乎自己的口味。可是,当面对三合店村党支
部书记刘德忠远道而至,用摩托车送来满满两箱档案资料;当面对这些资料中依
然保存完好的三十年前的《社员分配方案明细表》(我敢断言这样的珍贵历史资
料已很难找到);当面对老支书刘德忠、村委会主任李景臣那执着仁厚的面孔时,
我为自己的轻率感到汗颜,心中的底气显得有点不足。也许,这正是我对《三合
店村志》重新认识的一个开始。
在历时一年半的编纂过程中,我们和三合店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共同走
在了一起,文稿的磨砺故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认识了这些农村基层带头人,窥
知了他们的思想视野宽、文化品位高的一面。而对本志的创意,实乃天时、地利、
人和的一种结晶。国泰民安,盛世修志谓之一,领导支持,政绩卓著谓之二;以
人为本,众心归一谓之三,三者合一是这部志书成功的基础。时光流转,我们象
回归到一个漫长征途的跋涉者,走进这个村苍桑变迁的历史,重新认识了它的过
去和现在。三合店村的今天是辉煌的,并且也曾有着辉煌昨天。我们在竭力扑捞
这个村那些且远亦近的人和事,感悟到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三合店村,它的传统
道德与文化积淀内涵很深,在中国农村历史的变迁中颇具代表性。文兄李耕田约
我共同编写《三合店村志》,使我了解了这段非同寻常的历史。李耕田是三合店
村人,作为土生土长的作家、诗人,在高青县是独一无二的;刘德忠作为土生土
长的农艺师,市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在高青县也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们有
理由相信,作为忠实记录三合店村人足迹的《三合店村志》在高青县将会是独一
无二的。
《三合店村志》的问世,虽说是社会文化工程构筑中一支小曲,但它毕竟发
出属于自己的一种哨音。作为我和本志的主笔李耕田仁兄,文稿的甘苦自不必多
说,学到的、悟到的东西很多,是我们继过去多次合作的成功,今天又再次“刀
剑合璧”的结果。在成书过程中,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得到县志编委先生
们的许多帮助。并有多个村庄的领导向我们表达了编修村志的意向,但我们不敢
冒然应允。因为《三合店村志》的起点高,吾辈不敢断言再为其他村编修村志能
达到《三合》之水平。这部初稿送到领导案头时,他们忙里抽闲,肯为志书欣然
题词写序,使其沐光浴色,锦上添花。其中有位领导对我说:“我看书刊养成了
一个偏好,先读它的卷首前言和编末后记,大概会掂出了它的份量。”我装作不
经意地问:“你说‘后记’的毛病吧!”他说:“依我看,这篇‘后记’写得挺
乖刁。”再未说第二句。我听后反倒更不安起来,是褒是贬说不清楚,诚然,比
起这部洋洋近三十万字的志书,这个“后记”算是狗尾续貂了。
2004年10月29日草就
三合店村住宅电话号码
办公室 6996218 李 平 6993509 李志永 6996502 李小辉 6996405 李卫东
6996476
刘德忠 6996287 李福贞 6993493 李允亮 6993441 李福全 6996531 李 林
6996311
李景臣 6996201 李允起 6996313 刘少青 6996482 李允华 6996266 刘德山
6996152
李允海 6996202 李希学 699 王克平 6996524 李春祥 6996240 刘国强 6993463
刘延刚 6996256 李允水 6993472 李希国 6996204 李景宋 6993467 李桂华
6993475
王克芬 6996466 李 波 6996517 李迎新 6996189 李允东 6996508 李允新
6996195
李福凯 6996203 李希友 6993489 李福仁 6996509 李 涛 6993439 李 明
6996519
李国林 6993409 李福云 6993489 李允圣 6996534 李福宝 6993450 李景明
6993452
李景范 6996178 王相光 6993497 李允兴 6993436 李允友 6993470 李福安
6996883
李秋兰 6996452 王克军 6996505 李允刚 6993509 李允良 6996185 李军峰
6996504
电工组 6996172 李永军 6996316 李景卫 6996528 李景普 6993435 李新圣
6996285
信用社 6996263 李景光 6996450 王金星 6996474 王传德 6996496 李青林
6996516
卫生院 6996494 李允平 6993485 王金光 6996230 王克建 6996525 李允喜
6996458
李 强 6996388 王传喜 6996509 李希建 6996455 王传文 6996336 李允营
6996192
李希良 6996184 李允江 6996404 王传星 6993482 李福元 6996501 李希雷
6996478
王传国 6993457 李景俭 6996500 李福涛 6996023 王克卫 6996510 刘庆忠
6996170
王传新 6996507 李允豹 6996491 李增喜 6993151 刘连华 6993483 学 校
6996181
李福华 6996190 李福会 6996176 张忠义 6991685 李允山 6996212 刘连峰
6996489
李景隆 6996384 李希强 6993505 王艳岭 6993460 李福江 6996451 李新宁
6992462
李振远 6993188 李新海 6996511 李福明 6993447 李希光 6993462 刘延荣
6996499
李金山 6996412 李行银 6993480 刘延春 6993487 李海峰 6993461 李行莪
6996479
刘德业 6996521 李允辉 6996495 张永明 6993471 刘德洪 6996515 宿 颖
6996326
李福祥 6996522 李福永 6996484 王相友 6996259 李艾民 6996464 李福成
6996468
李小波 6996493 李福亮 6993464 李允会 6993437 李允恭 6996497 李允德
6996513
李福合 6996530 李新玉 6996453 李新江 6996470 刘连军 6996445 李永良
6996459
刘 泽 6996461 李增福 6996526 李允昌 6996498 李景须 6996454 李允宝
6996460
李允国 6996480 李允跃 6996339 李小军 6996487 李青海 6996490 李福信
6996492
刘德恒 6996448 王传玉 6996319 李国营 6993490 李福荣 6996258 李允明
6996486
刘延祥 6996481 李希军 6993458 李允孝 6993438 李景永 6996472 李允洪
6996187
李景秀 6996533 李全亮 6996450 李福强 6996465 李行云 6996463 李新兵
6996446
李福刚 6996503 李希平 6993442 李青春 6996485 李福波 6996467 李迎刚
6996506
李允亭 6996286 李学峰 6996312 李洪粮 6996473 李允涛 6996469 刘庆圣
6996488
张忠义 6996215 王传宝 6996449 李景儒 6996520 李福云 6996362 李风菊
6996382
刘新亮 6996179 王相圣 6996410 李福德 6993373 刘少霞 6996532 李学刚
6996233
王其朋 6996158 李福功 6996245 李允光 6996485 李大军 6996457 李小峰
6996308
刘连营 6996518 李允波 6993502 李福新 6996471 李允广 6996153 李 光
6996283
李允泽 6996477 李允林 6996475 刘德民 6993453 刘新安 6996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