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5&A=3&rec=42&run=13

科技 建市之初, 东营市没有独立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科技人员极少。经
过25年的发展,充分利用石油大学、胜利油田两大科技主体的强大带动作用,东营
市逐步走上“科技兴企”、“科教兴市”的战略发展道路,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展。
科技队伍发展壮大, 全市科技活动机构近180家。2008年,山东省科技厅批复同意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建设方案,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
研究院被省政府列入全省重点建设的四大科技平台之一。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创业
园区快速发展。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先后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服务业园区、被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确定为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科技奖励改革取得重
要突破。在全省率先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奖和科技合作奖,大幅度提高了各奖
项奖励等级的奖金数额。全市科技研发投入快速增长。“十一五”开局年的2006年,
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突破10亿元大关,到2008年,仅用两年时间又跨上了
另一个10亿元新台阶,全市研发经费投入总额达到22.99亿元,是2000年的10.7倍,
研发投入经费内部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1.12%, 比上年增加0.34个百分点。
东营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广饶盐化工特色产业基地通过科技部审核,成为国家
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东营市连续第三次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2008年, 全市筛选论证71个扩大内需自主创新建设项目,3个项目获得国家和
省支持,共争取资金2345万元。两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科技贷款拉动内需项目,获得
政策性贷款额度2.7亿元。27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7项产品被评为国家重
点新产品,14项产品列入省自主创新产品目录,48项产品被评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
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2150份,成交额12.17亿元,增长15%。专利申请量2944件,
授权专利量1836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
812.26亿元,增长34.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9.2%,
比年初提高0.5个百分点。
2008年,围绕全市“四区一城”总体规划,东营市积极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
态经济技术创新示范区建设,被省政府纳入全省“一带两区”科技支撑体系。开展
科技交流与合作。东营市政府、山东省科技厅共同组织举办了“黄河三角洲院士专
家行”活动,40余名院士、专家齐聚东营,开展生态产业技术咨询指导。启动了山
东“211” 高校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技术创新示范区(东营)建设行动。
市政府与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签署了“共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
态经济技术创新示范区(东营)”议定书;与省农科院签订了共建“黄河三角洲高
效生态经济技术创新示范区(东营)”协议,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签署
了科技合作备忘录。
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生态谷”
2007年12月27日,市委、市政府决定调整大学科技园管理体制,在高端产业区
内规划建设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园区。提出按照“五个一”模式(即选择一家骨干
企业、依托一家大院大所、引聘一名高层次专家或创新团队、建设一个研发中心、
服务一个主导产业),集聚全市科技资源,在高端产业区集约建设集创新、创业、
研发、孵化、休闲、社区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产业技术研发社区,并命名为“生态
谷” 。该项目总占地312.9亩,规划建筑面积2 1万平方米,总投资5.4亿元。2008
年4月16日启动规划设计, 9月27日正式动工建设。至2008年12月17日,首期1.9万
平方米的院士专家工作站主体封顶。二期2.3万平方米研发组团现已完成桩基工程。
中澳科技生态城、盐生植物示范园等功能区已完成工程设计,即将动工建设。园区
已完成基建投入近2000万元,13家科研机构签约入驻。2008年以来,中国石油大学
科技园先后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服务业园区(全省50家,其中科技园区6家)、
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确定为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试点单位(全国13家,
其中大学科技园4家)。2008年7月,大学科技园“生态谷”建设通过了科技部、国
家税务总局首批享受“四税”减免政策审核确认,也是山东省的唯一1家。
科普 2008年, 通过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科教兴市战
略,实施“科普惠农示范工程”和“科普社区通工程”,广泛开展青少年科普和企
业科普活动,努力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服务,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
持续发展服务。
农村科普 培育扶持农村科普示范基地达60多处、各类农技协180个、农村科
普带头人400多名。 东营区创建为“全省科普惠农工作先进区”,河口区入海口文
蛤示范基地被评为“全国先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垦利县西宋乡黄河口蜜桃协会
被评为“全国先进农技协”。召开全市科普惠农“七个一”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
表彰10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10个农技协和15名农村科普带头人;投入资金12万元,
对11个市级科普示范项目进行奖励。与市残联下达了2008年度“科普助残进万家”
活动项目计划, 投资150多万元,建设残疾人从业扶贫基地18个,发展残疾人庭院
经济100个, 帮扶600户残疾人家庭脱贫致富,带动3000户残疾人家庭年增收10%以
上。共组织较大规模的科技下乡20多次,举办培训班150多期,发放科技资料3万多
份,受教育农民达7万余人次。
城区科普 2008年城区科普工作主要围绕科普设施、 科普队伍建设、科普宣
传、 科普活动、创建文明社区和科教下乡6项任务进行。承办2008年山东省科技活
动周开幕式暨山东“211” 高校支持黄河三角洲生态高效经济技术创新示范区(东
营)建设行动启动仪式。实施全市“科普社区通”工程,推动“四个一”建设(科
普学校、科普宣传站、科普志愿者队伍和科普宣传栏建设),使科学技术惠及广大
公众。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把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等知识送到千家万户,
提高了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 东营区胜利街道办中山社区等6个社区被省科协命
名为“全省科普示范社区”。
青少年科普 举办第23届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出598个市级奖项,获
得省级奖项39个。举办了全市第14届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评出市级奖项50
个、优秀组织奖 5个和优秀辅导教师奖7名,获得省级二等奖3项。组织市、县区和
油田1500名师生参观省科技馆。 举办全市青少年科技夏令营活动, 组织市、县区
200多名师生参观了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延安革命根据地、大连科技馆等地。评选
表彰全市科普示范学校16所、 全市科普教育基地2个。举办了“全国青少年机器人
2009年东营赛区选拔赛”,选拔20多名选手赴北京参赛。
企业科普 企业科协广泛开展“讲理想、 比贡献”活动,创造了鼓励创新的
浓厚气氛。山东秦恒科技有限公司柔性面砖车间、东营阳光丝业股份有限公司缫丝
车间、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轮胎半成品车间,被省科协表彰为“第三批山东省科
普车间” 。举办了东营首届“万达杯”企业科技创新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100多
件,评出特等奖1件、一、二、三等奖31件和优秀组织奖6个,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
和科技进步。
科技咨询服务 “航育太空椒168新品种大棚高效生态种植技术推广” 等4个
项目申报了省级“金桥工程” 立项。培养“厂会协作”对子2个,华东大学纺织学
院学会与山东利津雅美纺织有限公司协作的“新型减少毛羽的紧密纺装置的研究与
应用”项目、垦利县渔业养殖协会与东营市蓝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协作的“海参池
塘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研究”项目,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面向企事业单
位开展科技服务项目20多个,完成科技司法鉴定项目6项,为企业增效2000多万元,
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社会科学 2008年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论证立项了22个研究课题, 其中重点课
题10项, 年度课题12项。 经过评审,《黄河三角洲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研究》、
《东营市打造高端产业区对策研究》 等9项重点课题和《规范初始任用提名差额选
任干部对策研究》 、《深化东营市政务公开对策研究》等8项市级课题招标成功,
市委组织部、市纪检委、市委党校、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17个研究力量较强、
研究条件优越、配套经费充足的课题组担纲课题的研究工作。通过学术研讨活动提
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 2008年共组织了6次大型理论研讨活动。组织的“社会科学
界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建言献策”座谈会,围绕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山东社
科院、石油大学、胜利油田和市直的专家学者提出了22条建设性意见,为东营市的
进一步开放开发提供了智力支持;组织召开的“黄河三角洲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
研讨会,围绕“推进黄河三角洲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这个主题,来自市直部门单
位、石油大学、东营职业学院的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展开了交流讨论,提出了一
些前瞻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对策建议。
顺利完成了全市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评奖过程既注重基础
理论研究的成果,又突出了应用研究成果的获奖比例,较好地体现了服务区域经济
社会发展的要求。共有114项成果获奖,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60项,
内部探讨优秀奖40项。 推荐了3项成果参加全省第二十二次社科优秀成果评奖,其
中著作《科技信息化与人类新生活》获得三等奖。
在全市社科学会中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使社科学会在理论研究、
学术交流、社科普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出来。2008年,市继续教育
协会、市国际税收研究会、市检察官协会参加了第十九次全国大中城市社科联会议,
三个学会被评为“全国大中城市先进社科学会”。
地震 近年, 全市防震减灾工作全面推进。震害防御、地震监测台网建设步
伐不断加快,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的实施,县区地震管理机构的落实,地震
安全性评价纳入基本建设程序的积极推进,使全市抗震防御能力逐步提高。至2008
年底, 全市专业地震应急救援队达到5支;建设完成了60处应急避难场所,其中,
大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8处, 中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16处,小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36处。应急避难场所占地面积达252万平方米,可容纳75万人,疏散80万人。
2006~2007年,全市安排120万元专项资金完成了东营市中心城防震减灾规划。
2007年东营市成立了油、地、军、校领导参加的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抗震
救灾指挥部,由市长任组长和总指挥,根据分工,指挥部下设了六个职能组和一个
现场指挥部,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也都建立了地震应急的内部组织机构。按照科
学布局、减少投资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园、操场及公路,高标准地设立了24
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在安居工程内部建设了12处小型应急避难场所。每个避难场
所都成立一个指挥中心,下设了医疗、救援、疏散等工作组;每个居民小区都成立
了由居委会、业主委员会成员组成的疏散小组。
2008年,全市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及救援队伍建设。新建了地震应急市政抢修队、
地震应急电力抢修队两支市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胜利油田管理局协调,在胜利
油田13个住宅区规划建设了26处小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设置了指示牌及标志牌
104块。 至2008年底,全市已建设完成了60处应急避难场所。大中型避难场所主要
是用于震后群众的生活,小型避难场所用于震后人员的紧急疏散,基本满足了全市
地震应急疏散的要求。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将抗震设防纳入基本建设程序,2008年
共为22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投资20多万元,委托山东信诚建筑
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东营新汇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设计适合农村的抗震民居图纸,推
动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的开展。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建立了
12家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认定了32家市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
地震台网建设 对全市数字化地震监测台网进行了总体布局。2008年,建成
了垦利县测震台、强震台及河口区测震台,完成了其他县区2个深井测震台、4个强
震台和1个地磁前兆观测台的台址勘选工作。 实施了地震台网中心升级改造,建设
完成了信息节点任务。实现了全省地震监测数据的共享,建成了覆盖全市的群测群
防网络。2008年7月,全市还规划建设了共41个观测点的震前动物异常信息测报网,
并成立了震前动物异常排查专家小组。 制定了 《东营市地震群测群防管理办法》
《东营市地震监测预报短临跟踪方案》,以便及时收集、整理地震震情和地震前兆、
油水井动态监测网、群测网点和有关渠道的数据、资料。
援助汶川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全市积极开展了抗震救灾
募捐工作, 全力以赴支援灾区抗震救灾。截至2008年8月20日,全市共接收抗震救
灾捐款13559.15万元,接收捐赠物资折款624.62万元。其中,各级民政、慈善总会
接收捐款11100.76万元,物资折款449.72万元;各级红十字会接收捐款982.79万元
(含团委接收“特殊团费” 137.38万元),物资折款174.9万元;各级组织部门接
收“特殊党费”1449.5万元;各级工会接收捐款26.1万元。
抗震救灾从紧急救援转到恢复重建阶段后,东营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口支援
北川灾后恢复重建的决策部署,成立市援川办和市坝底工作指挥部,制定了《东营
市对口支援坝底乡灾后恢复重建实施方案》,为援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
2008年7月10日, 市坝底工作指挥部进驻灾区后,主动与绵阳市、北川县和坝底乡
进行工作对接。为及时做好过渡性活动板房的建设、验收、移交,保证坝底乡学生
能在新学期按期开学,援建工作指挥部克服湿热高温、余震不断、有效施工时间短
等诸多困难,昼夜奋战,按期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交给的支援地震灾区坝底乡、
大邑县和邛崃市1706套过渡安置板房建设、验收、移交任务。为尽早启动坝底乡灾
后恢复重建项目,市坝底工作指挥部组织规划人员深入到茂县、北川县擂鼓镇猫儿
石村和平乐镇, 实地考察场镇、村庄规划建设和羌族建筑布局、风格。2008年8月
28日,高质量地提前完成了坝底乡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方案。同时,加快推进援建项
目开工建设。积极组织施工企业、招标代理、造价咨询、监理等单位深入周边建材
市场进行实地考察,为援建项目开工建设做好准备。至2008年底,东营市援建坝底
乡友谊路、友谊桥和中学项目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了施工队伍,首批援建项目施
工的前期准备工作全部完成。
气象 东营市是干旱、 冰雹、风暴潮、大风、大雾等自然灾害多发区,气象
灾害每年给全市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近年,全市在积极做好冰雹、大风、
干旱、风暴潮等易发重大气象灾害预测预警的同时,与农业、水利、海洋等部门联
合开展了作物病虫害、农业干旱、海洋大风、风暴潮、交通等监测预报预警;发布
城市火险等级气象预报、空气质量预报、紫外线预报、CO等级潜势预报等专业气象
预报服务。 2008年,地面测报三项错情率为0.0‰,全年旱涝趋势预测基本准确,
冰雹、大风、高低温和大到暴雨等重大天气过程无一漏报。通信系统故障率为0.0%,
气象信息传输及时率为100%,农气业务无错情。全市新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10个,
改造2个, 订购了两门高炮,人工影响天气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共进行防雹增
雨作业17次, 雷达开机监测560余次, 有效避免了炮点防护区内冰雹灾害的发生,
增加了有效降水,累计防护农田面积5552平方公里,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
积极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提高气象监测预报水平。黄河入海口自然保护
区梯度风观测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行;建成了中国局两个环渤海自动气象站;购置建
成了移动气象台投入使用;建成了市—县通信备份线路,实现了温室小气候中心站
和区域自动中心站资料互为备份;集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综合观测系统、
科技支撑系统于一体的“东营市现代气象业务综合应用平台”研制工作已初具规模
并开始应用;开发完成了“市级预报评分系统”和“县级雷电防护技术中心工作平
台”,投入应用,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