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东营市建立(1983~2008)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5&A=3&rec=4&run=13

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山东省人民政府在胜利油田主体矿区所在地建立
了新型石油城——东营市。1983年10月15日,庆祝东营市成立大会召开,东营市正
式建置。
东营市成立之后, 全市人民艰苦创业,励精图治,抢抓机遇。1984年,中共十
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东营市逐步推进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把发展作为
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用勤劳和智慧,在
黄河三角洲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不断耕耘着。
1985年3月,东营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成立。8月,市委、市政府制定《东营
市经济体制改革试行方案》。东营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此进入有组织、有规划、系
统推进的阶段。东营市围绕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这一改革的中心环节进行
一系列改革,取得明显效果。在流通体制上,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集中管理、独家
经营、多环节、封闭式的流通体制,出现国营、集体、个体、合资经营等多种经济
成分、多种经营方式竞相发展的局面。宏观调控方面,陆续推出计划、价格、物资、
金融、 财税等方面的改革新举措,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1989~1991年,全市经
历了针对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而实行的全面治理整顿和继续深化改革,经济发展起
伏不定。1985年经济增长比较平稳,增长5.9%,1986年下降5.5%,1987年忽然增长
25.5%,1988年、1989年呈下降趋势,1990年进入经济平稳发展时期。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发表和中共十四大召开后,东营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由
以前的突破旧体制转向建立新体制。全市经济领域普遍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新体制的目标要求进行改革。1993年, 山东省委、省政府把开发黄河三角洲列为全
省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同年,东营市(不包括所辖县)被国务院列为沿海经济开
放区,执行国务院关于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有关优惠政策;批准设立东营开放开发综
合试验区,准予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把黄河入海流路治理纳入黄河治理整体规划。
是年, 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大关。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后,国有企业、财税、金融、外汇外
贸、流通体制、社会保障、住房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陆续出台,全市经济顺利实
现了由旧经济体制向新经济体制的过渡。
1996年, 黄河三角洲开发被列入山东省“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1999年6月,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到东营市和胜利油
田考察。江总书记一行先后考察了黄河入海口、孤东油田、仙河镇、胜利计算中心、
辛斜160井场、新世纪广场等。江总书记还为东营市和胜利油田题辞:“艰苦奋斗,
开拓创新,加快黄河三角洲的建设和发展”;“发扬创业精神,从胜利走向胜利”。
东营市进一步形成了全方位、 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开发格局。1992~2000年,全
市GDP年均递增11.4%。
2001年3月,“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开发黄
河三角洲逐步摆上了山东省和国家的战略位置。 2006年3月“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
生态经济”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2007年10月,第三届黄河国际论坛暨首届
黄河口旅游文化博览会在东营举办,有64个国家和地区、10多个国际组织共2000余
人参加会议。东营市及黄河三角洲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2008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制定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出台了
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34条政策措施。随着黄河三角洲开
发建设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推动实施,东营市正在逐步迈向腾飞的征程。
经过25年的建设和发展, 勤劳智慧的东营人坚持走生态文明之路,坚持走科学
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之路,东营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改变了那
种山东北大荒盐碱白茫茫的荒凉景象,架起了三座黄河最下游的公路大桥——胜利
黄河大桥、东营黄河公路大桥、利津黄河大桥,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平原水库——广
南水库,建起了东营第一座飞机场——永安飞机场。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
进一步完善,黄河口治理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启动“黄河水城”建设,广利河综
合治理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清水进城的目标。全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各个
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经济建设成就显著。全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攀升的速度
逐步加快。全市实现生产总值由1983年的20.7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052.62亿元,
是1983年的98.9倍, 年均增长12.9%。 经济发展的人均指标大幅提高。人均GDP由
1983年的1350元增加到2008年的102741元,是1983年的76.1倍,折算为14783美元,
居全省首位。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财政实力迅速提高。2008年全市地方
财政收入70.95亿元,是建市初1983年(2.28亿元)的31.1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形成第一产业较为稳固、第二产业居主导、第三产业逐步加
快的新格局。三次产业之比由1983年的19.1∶72.7∶8.2调整到2008年的3.4∶76.5
∶20.1。
农村经济繁荣发展。25年来全市农村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整体实力不
断加强,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第一产业增加值以年均5.7%的速度稳定较快增长,
2008年达到70.08亿元, 是1983年(3.96亿元)的17.7倍。农、林、牧、渔业结构
由1983年的88.7∶1.3∶9.0∶1.0调整变化为2008年的46.4∶1.1∶28.0∶24.5,种
植业比重回落42.3个百分点,牧、渔业比重分别上升19.0个和23.5个百分点,很好
地适应并满足了人民生活饮食结构的变化。
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建市以来,全市工业规模迅速壮大,实力增强,成为经济
增长的主导力量。2008年,全市工业企业发展到8164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791家。
目前已培育形成了华泰集团、华星集团、万达集团、利华益集团、东营方园、胜利
高原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石油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机械电子、造纸、橡胶、
轮胎、 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已初具规模。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676.48
亿元,是1983年(13.07亿元)的128.3倍。工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812.2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近年来
连续提升,2008年达到19.2%。
第三产业迅速成长。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生产、生活的服务需求明显
扩大,第三产业开始崛起并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呈现出交通运输邮政、批发零售
及餐饮住宿等传统重点行业发展良好,信息传输、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等新兴
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新格局。 实现增加值以年均16.9%的速度发展, 2008年达到
411.61亿元, 是1983年(1.70亿元)的242倍。二、三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在逐步增
强。
需求拉动力度加大。积极实施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扩大投资规模、优
化投资结构的同时,不断增加消费需求。固定资产投资在优化结构中保持了一定的
规模和较快增速,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2008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3.81亿
元,是1983年(8.51亿元)的102.7倍,年均增长20.4%。消费需求进入加速升级阶
段,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之初,消费热点还是以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为
主,进入新世纪以来,消费热点面扩增,住房、汽车、通讯、旅游、金银珠宝、家
具、机电产品及设备等新的消费热点升级趋势明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83年
的2.74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254.61亿元, 年均增长19.9%。投资、消费促进经济社
会发展的动力协同增强,为实现东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经过25年的发展,全市交通运输条件明显改善,建成了纵
贯南北的东青高速公路,建成了城东和垦东沿海防潮大堤,以威乌高速、黄大铁路、
德龙烟铁路、东营港、广利港和东营机场为主体的立体大交通格局正在形成。2008
年, 全市道路客运总量2629万人次, 道路货运总量6634万吨,等级公路通车里程
8012.8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到101.1公里。“数字化东营”建设成效显著,
邮电通讯事业突飞猛进, 城市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8年邮电业务总量30.79
亿元,是建市初的1579倍。实施林网、路网、水网合一的“三网”绿化工程,生态
环境持续改善。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蓬勃发展。全市拥有各
类技术人才18.6万人,以胜利油田、中国石油大学为龙头,汇集了一大批科研机构和
高技术人才,构建了比较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教育普
及发展,义务教育全面展开。1983年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47.8%,到2008年末,
全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
学率均达到100.0%,农村中小学全部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二类以上标准。加大公共
卫生投入, 卫生医疗保障能力逐步改善。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初
步形成,公共卫生安全得到保障,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
和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重点打造黄河口特色文化品牌,全
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先后两次被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建市25年来,东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生活
逐步由贫困、温饱走向富裕的小康。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487元,
为1985年(789元) 的24.7倍, 年均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60元,为
1983年(290元) 的23倍, 年均增长13.4%。城乡居民储蓄不断跃增。1980年仅为
0.38亿元, 1983年超过1亿元,1990年超过15亿元,1997年超过百亿元,2007年达
到440.7亿元,为1980年的1162倍,年均增速达到2 9.9%。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东营市充分利用资源、区位优势,不断改善对外开放环境,
加强与国内外的交往与合作,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经
贸迅速拓展。进出口形势总体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对外贸易方式、主体结构、进
出口商品结构以及市场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
加。 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东营市开放型经济的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进出口
规模逐年增大。2002年突破5亿美元,2004年突破10亿美元,2007年突破20亿美元,
2008年达到41.19亿美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7%。
建市以来的25年,是东营人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干事创业的25
年;是东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25年。
经过25年的发展,东营已经迈上了腾飞的征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这一
时期,是东营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是东营由新兴石油城市向现代化黄河三角
洲中心城市转变的重要时期。今后,东营将加快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总战略,拉开
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格局,形成快速崛起之势,东营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