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5&A=3&rec=21&run=13

2008年,东营市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
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市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较
快平稳发展。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80597万元,比上年增长5.0 %。其中农
业总产值586609万元, 林业总产值14100万元,畜牧业总产值353535万元,渔业总
产值3101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60元,比上年增长13.5 %。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和总产实现“两增一平”。
全市粮食总产量72.92万吨, 比上年增加1.14万吨, 增长1.6%。 其中,夏粮总产
29.47万吨,增加1.07万吨,增长3.8%;秋粮总产43.46万吨,增长0.2%。粮食播种
面积161.89万亩,与上年持平。全年粮食平均亩产450.5公斤,比上年增加7.3公斤,
增长1.6%, 再创历史新高。棉花作为全市第一大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72.7万亩,
增长1.5%,棉花播种面积占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43.9%,总产量13.63万吨,增
长17.8%,单产78.9公斤,增长16%。全市蔬菜产量216.38万吨,增长1.5%;瓜类产
量12.39万吨,增长15.0%。
农村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农村用电量4.38亿千瓦时,增长3.5%。化肥施
用折纯量11.45万吨, 下降12.59%。农业机械总动力210.02万千瓦,增长3.8%。农
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有效灌溉面积239.7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42.68万亩。新
建和改造农村公路611公里,新增沼气用户7000户。
农业综合开发 全面完成了2007年度的农业综合开发任务。 共实施土地治理
项目14个,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4个,改造中低产田7800公顷,完成投资7253万元。
完成2008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计划编报、计划下达和实施方案的编制与批复。2008
年全市共计划实施17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计划总投资13507万元,其中省以上投
资6049万元,土地治理项目11个,改造中低产田8000公顷,计划投资7140万元,其
中省以上投资4760万元; 产业化经营项目4个,计划投资3117万元,其中省以上投
资1190万元;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科技推广)项目1个,计划投资50万元,其
中省以上投资34万元; 农业综合开发龙头企业中央贴息项目1个,计划投资3200万
元,其中中央贴息65万元。
高效生态农业 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2008年全市小麦机收率99.6%,秸秆
还田率达到99%以上;玉米机收率72%,秸秆直接还田面积55.8万亩;水稻机收率41
%。 积极推广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农机化新技术,全市完成玉米免耕贴茬播种面积
43万亩,小麦免耕播种面积3.35万亩。全市30多万亩棉柴被直接机械粉碎综合利用。
全市建立各种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16个,面积91.81万亩;绿色控害示范区5个,
面积10万亩。 东亚飞蝗推广绿僵菌生物药剂防治30万亩。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
100万亩,全市300万亩耕地实现配方施肥全覆盖,肥料利用率由35%提高到40%左右,
每亩可节约化肥使用20公斤,全市可节约化肥使用2万吨,节省农资投入4000万元,
每亩增收节支50~60元。 重点在大田作物棉花、小麦两种作物上推广施用有机肥,
这两种作物有机肥施用量较往年平均每亩增加150公斤, 达到1200公斤。在广饶县
引进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进行示范推广,化肥施用量减少一半,产量增加20%,
经济效益增加30%。设立耕地养分和墒情监测点500个,在全市建立了耕地养分与墒
情动态预警监测系统。
种植业 积极稳定粮食生产,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克服冰雹、阴雨等不
良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粮食喜获丰收,棉花总产创历史最高记录。
2008年,全市继续实施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小麦良种补贴面积35万亩,比上年
增加了5万亩; 实施玉米良种补贴面积35万亩。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61.89万亩,与
上年持平。全年粮食平均亩产450.5公斤,总产量72.9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6%
和1.6%。 其中,夏粮(小麦)播种44966公顷,总产29.47万吨,单产6555公斤/公
顷,分别比上年增长2.6%、3.8%和1.2%;玉米播种51072公顷,总产37.35万吨,单
产7314公斤/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0.2%、0.3%和0.5%;稻谷播种6713公顷,总产
4.76万吨,单产7100公斤/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12.6%、13.6%和0.9 %;大豆播种
3714公顷, 总产0.82万吨,单产2222公斤/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15.2%、-17.2%
和-2.4%。
全市棉花播种115132公顷,总产13.63万吨,单产1184公斤/公顷,分别比上年
增长1.5%、17.8%和16%。虽然2008年全市棉花面积增多,单产提高,但由于上半年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下半年世界性金融危机影响,籽棉价格下跌,棉花生产效益大
幅度下降。 据调查,2008年籽棉价格为4.9元/公斤,比上年6.6元/公斤降低了1.7
元,下降25.76%。棉花亩产值为999.6元,比上年亩产值1220.08元减少220.48元,
减18.07%。 棉花生产亩物化成本373元, 比上年亩物化成本328元增加了45元,增
13.72%。棉花亩效益为626.6元,比上年亩效益892.08元减少265.48元,减29.8%。
农民人均棉花纯收入为998.28元,比上年农民人均棉花纯收入1411元降低了412.72
元,降了29.25%。
2008年全市继续实施放心蔬菜工程,蔬菜生产重点推广日光温室西红柿无公害
栽培技术,包括选用优良品种、培育无病壮苗、增施有机肥、生物反应堆、熊蜂授
粉、CO2施肥等安全生产技术。全年蔬菜播种面积33184公顷,总产量216.38万吨,
单产65205公斤/公顷。全市油料作物一直处于零散种植状态,没有规模生产的基地,
年际间面积变化也不大。
畜牧业 坚持用世界先进技术和装备发展现代畜牧业,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全市畜牧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畜牧业生产得到
全面恢复。全市生猪、牛、家禽存栏分别达到53.26万头、23.1万头和1388.57万只,
分别增长22.0%、18.8%和20.0%。生猪、羊、肉牛和家禽出栏分别达到91.14万头、
186.39万只、 20.88万头和4538.15万只,分别增长19.3%、6.7%、19.8%和18.9%。
肉蛋奶总产量达到46.61万吨, 增长12.2%。其中,肉类总产量达20.91万吨、禽蛋
产量11.46万吨、 奶类产量14.18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5.35亿元,增长3.5%。
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5家,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
2008年全市加快畜禽品种改良步伐,增强畜禽生产潜力。全市奶牛纳入农业部
奶牛良种补贴项目, 补贴奶牛冻精3.9万支、每支补贴15元。畜牧局和财政局联合
出台了《东营市优势畜产品奖励办法》 ,市财政拿出500万元,奖励畜牧标准化生
产和优质奶牛冻精推广。五个县区也先后出台了鼓励农户开展品种改良和规模化生
产的政策,有力地推动了畜禽品种改良和畜牧标准化生产。加强良种生产及推广体
系建设。 全市已有畜禽良种生产企业37处,其中种鸡场15处,种猪场8处,良种奶
牛场6处,种羊场3处,种鸭场5处。建成牛羊改良站76个,改良网点305个,改良肉
牛5.5万头,改良肉羊35万只。
林业 2008全市完成造林合格面积 8.8万亩, 完成年度计划的110%,其中,
完成用材林造林面积2.7万亩, 完成经济林造林面积0.19万亩,完成防护林造林面
积5.9万亩。 完成柽柳封育5万亩,完成年度计划的100%;新建种苗花卉基地2.1万
亩, 完成年度计划的212%; 建设了10处市级冬枣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和15万亩冬枣
标准化生产基地。 全市经济林总产量达到9.9万吨,比上年增长2%;其中冬枣产量
3.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1%和5.8%。全市林业总产值达
到1.41亿元, 比上年增长35.7%。 截至2008年底,全市经济林总面积30.97万亩,
其中冬枣18.16万亩。
围绕“三网”绿化工程的实施,积极推进林业育苗基地建设,全市已发展大、
中型苗圃120家, 其中生产经营面积在100亩以上的61家,1000亩以上的8家。2008
年全市共完成林业育苗面积36060亩 。
“三网” 绿化工程 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基础工程,主要实
施农田林网、路网、水网“三网合一”的综合开发。“三网”绿化工程计划利用五
年或更长一段时间,投资20.53亿元,动用土石方2.23亿立方米,造林162万亩,以
实现农田林网化、路域林荫化、水系风景化,到2011年林木覆盖率达到25%。
2007年,“三网”绿化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共投资3.46亿元,建设林带
770.8公里,完成绿化面积5.12万亩,动用土石方6035.34万方,植树489.27万株。
2008年, 按照“三网” 绿化总体规划,将干线公路和环城路的路域绿化作为
“三网”建设的重中之重,集中实施了辛河路、青垦路、东青高速、荣乌高速、东
郑国道等干线公路和南二路、庐山路、北外环等环城路的路域绿化,全市重点路域
绿化的框架基本形成。 全年“三网” 绿化工程共完成投资8.1亿元, 动用土石方
11994.41万立方米,建设林带2922.27公里,完成绿化面积27.9万亩,植树2806.26
万株。其中,完成路域绿化957公里,水系绿化558公里,新建农田林网70万亩,绿
化村庄320个, 林业育苗2.1万亩, 出苗圃苗木2300多万株。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
8.78万亩,增长2.0倍;新建农田林网控制面积18.2万亩,增长70%。实现了“一年
大变样”的目标。
海洋与渔业 东营市加强海洋与渔业资源保护, 全市已建立市、县两级海洋
环境监测中心(站)6处,定期监测近岸海洋生态环境,对沿海5个陆源入海排污口、
海洋生态敏感区等特定海域开展监测。选划建立了东营利津底栖鱼类生态国家级海
洋特别保护区、东营黄河口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东营河口区浅海贝类生态
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东营莱州湾蛏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东营广饶沙
蚕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5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 目前,通过国家海洋
局批准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全国仅有12处,东营市达到5处。5处保护区总面积
1691平方公里,涵盖全市近海重点渔业海域,有效地增加了近海海区海洋生物存量。
通过一系列的保护和管理措施,积极探索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全
市渔业生产平稳发展。 2008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41.82万吨,增长5.0%,其中
海水产品产量达到33.33万吨,增长10.3%,淡水产品产量达到8.49万吨,下降11.8
%。 水产养殖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45.41万亩,增长9.6%。其
中海水养殖面积107.53万亩,内陆养殖面积37.88万亩。全市机动渔船达到1322艘,
总吨位达到23199总吨。 全市实现渔业产值31.0 2亿元,同比增长4.5%。全市农民
人均渔业纯收入达到1800元,比上年增长15.9%。
淡水渔业 全市淡水养殖面积达到25254公顷,实现水产品产量8.49万吨,产
值7.93亿元。养殖品种以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甲鱼、南美白对虾和淡水鱼类为主。
其中, 黄河口大闸蟹产量1万吨,实现产值6亿元。黄河口甲鱼产量200吨,实现产
值3500万元。低盐度南美白对虾产量1.39万吨,实现产值2.76亿元。
海水增养殖 全市海水增养殖面积达到71685公顷, 实现水产品产量25.03万
吨, 产值18.22亿元。海水增养殖品种以文蛤、青蛤、四角蛤、泥螺、竹蛏、杂色
蛤、海参、三疣梭子蟹、南美白对虾和日本对虾等为主。其中,以海参为代表的海
珍品养殖业发展快速, 2008年全市新开发海参养殖池塘10160亩,海参总养殖面积
达到30760亩,出产海参900余吨,实现产值1.44亿元。
海洋捕捞 全市投入生产作业的各类捕捞渔船共计1322艘,完成捕捞产量8.3
万吨,实现产值5.46亿元,主要捕捞品种有鳀鱼、带鱼、黄姑鱼、梭鱼、鲅鱼、毛
虾、中国对虾、梭子蟹、虾蛄、四角蛤等。其中,受2008年实施的渔业资源修复行
动影响,梭子蟹和中国对虾产量同比增长较大。
水产加工与流通 全市渔业企业发展到61家, 水产加工企业13家,水产批发
市场和集散地13处。 拥有市级以上渔业龙头企业12家。渔业第二产业实现产值7.6
亿元, 第三产业实现产值15.55亿元。海星集团、蓝田公司、鑫港公司和正汉公司
等骨干水产加工企业不断拓展新业务,企业实力持续增强;西苑、黄河口和广利港
海鲜城等大型水产批发市场水产品供销两旺,价格稳中有升。
水利与黄河河务 东营地域在解放前, 黄河以南仅有小清河及其支流淄河、
泥河子、阳河等山洪河道和支脉河,黄河以北仅有几条黄河旧故道(挑河、刁口河、
神仙沟、甜水沟、宋春荣沟等) ,排水体系很不健全,一遇暴雨便成灾。解放后,
随着打渔张灌区的兴建和胜利油田的开发,人工开挖了一大批除涝、防洪河道,东
营市范围内的排水体系逐步完善。东营建市后,地方和油田密切合作,联手治河,
加大了河道治理力度。全市流域面积百平方千米以上的骨干排水河道基本上治理一
遍,有的河段治理达到两遍以上;有的河道经过治理改造,提高了原设计标准。这
些经过整治的河道,保证了正常排水和安全度汛,为东营市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
安全保障。全市现行骨干排水河道30条(不含黄河) ,其中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
上的河道26条,流域面积不足100平方千米的城市规划防洪河道4条,形成完整的排
水体系。
水利工程 2008年全市完成广利河综合治理及配套建筑物工程、 “三网”绿
化供水服务两项市重点建设项目。先后实施40座农村危桥(闸)修复改造、18处黄
河南展区房台拓展、 2处万亩田间节水灌溉改造等一批便民、利民工程。为进一步
完善“旱能浇得上、涝能排得出、碱能改得了”的灌排体系,实施了王庄五干、王
庄二干一分干、麻湾二干节水衬砌和新广蒲河、河口生态河、广北运粮河、永新河
清淤疏浚以及支脉河支流入口配套建筑物等“三渠五河”治理工程,清淤疏浚河渠
149.49公里,动用土方554万立方米,完成配套建筑物169座。农村集中供水巩固工
程新铺设主管线988.1公里,安装智能化水表1593块,建设水质检测中心6处。全市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7.7%, 入户率达93%,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基本实现安
全饮水。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科学调度,累计引水5.2亿立方米,水库蓄水3.6亿
立方米,保障了全市生产生活用水。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实施了麻湾灌区二干节水改
造二期工程、王庄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共完成投资2933万元,衬砌渠道
7.671公里,完成土石方112.0748万立方米,新建、改造建筑物69座。
防潮堤工程 至2008年底,全市已建成不同标准的沿海防潮大堤200公里, 沿
海安全防护屏障初步形成。东营市防潮堤工程以黄河入海口为界,分为黄河以南防
潮堤工程和黄河以北防潮堤工程。
黄河北防潮堤主要包括河北防潮堤、利北防潮堤、神仙沟入海口防潮堤。其中,
利北防潮大堤建于1972年,全长2.3万米,防潮堤坝防护范围内除有黄河古道、6万
公顷自然保护区湿地外,还有耕地10万亩,常住人口1.57万人,油、气、水井1000
余口。 利北防潮大堤运行30多年,防御风暴潮的能力已大大减弱。2006年9月东营
市开始对利北防潮堤进行修复, 2007年6月份工程通过市级竣工验收,共修复防潮
堤7298米,完成土方40.5万立方米,完成投资520万元。
黄河南防潮体系由城东防潮大堤和垦东防潮大堤共同组成。近年,东营市和胜
利石油管理局共同筹资7亿元, 2003年建成了41公里城东防潮大堤,2005年建成了
40公里垦东防潮大堤。城东海堤工程于2002年3月18日开工,2003年9月16日竣工。
设计防潮标准为50年一遇。工程规模为中型,等别为Ⅱ等。设计潮水位为3.63米,
防潮堤顶高程4.6米,堤顶宽9米,防浪墙顶高程5.7米,回水堤堤顶高程5.3米。共
完成新筑堤坝41.4公里,主要包括25.3公里防潮堤、16.1公里回水堤、广利河明海
闸等4座中型、10座小型进水闸及7座生产桥等配套建筑物。垦东海堤工程于2004年
4月2日开工, 2005年9月26日竣工。工程南起永丰河,北至黄河南大堤末端,全长
40公里, 防潮标准50年一遇,工程等级为Ⅱ等,设计潮水位3.63米,海堤高程4.6
米, 防浪墙顶高程5.7米,堤顶宽9.0米。铺设7米宽二级公路,建设配套建筑物15
座,其中挡潮闸、引排水闸9座,交通桥6座。黄河南防潮体系的建成,筑起了一道
坚固的“海上长城”,不仅大大增强了抗御风暴潮的能力,而且增加了大量土地后
备资源,拓展了城市和经济发展空间。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东营市发生潮水位超过3米的风暴潮共6次。2007年潮水位
超过3米的特大风暴潮就发生了2次。防潮堤工程建设对区域内挡潮减灾、滩涂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油区建设、渔港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8年,
全市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海堤堤防工程、挡潮闸、引(排)水闸及穿堤涵洞等工程
进行了全面普查;实施了海堤绿化试点工程,绿化工程全长1.9公里,面积400亩。
防潮大堤将建成集防潮减灾、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黄河河务 黄河自西向东横贯东营,流经利津、东营、垦利、河口四县(区),
从清水沟注入渤海, 境内河道全长138公里。其中东营麻湾到利津王庄30公里的河
道是全河有名的“窄胡同”,两岸堤距平均只有1公里,最窄处仅460米。垦利渔洼
以下为尾闾河道,河床宽浅,河势多变,河道处于淤积、延伸、摆动的不稳定状态。
现行清水沟流路是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从山东利津入海后,
在河口地区经过10次大的改道而形成的,至今已行河33年。
据黄河利津水文站统计,东营黄河在1950~1997年间平均年径流量为358亿立方
米; 20世纪90年代, 黄河年径流量减少,经常出现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13次共
226天; 1999年后,黄河水利委员会加大对沿黄地区引水的管理力度,断流现象趋
缓, 2000~2008年实现不断流。 黄河含沙量为每立方米24.96公斤,年均输沙量为
9.11亿吨,其中约三分之二的泥沙沉积在黄河河道和入海口浅海地区,使入海河道
不断淤积延伸,填海造陆,河口地区海岸线平均每年向前推进0.3公里,填海造陆3
-4万亩,成为全国唯一生产陆地的地区。
东营黄河管理机构――黄河河口管理局是副厅级全民事业单位,隶属黄河水利
委员会山东黄河河务局管理。管理局下辖东营、河口、垦利、利津四个区(县)河
务局和服务处、经济发展管理局、黄河河口研究院、山东黄河供水局河口分局、东
营津泰黄河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公司、山东乾元集团公司等直属单位,现有在职职工
800多人, 担负着河口地区防洪防凌、水行政管理、工程建设与管理、河口治理与
研究、引黄供水调度等任务。
【防凌防汛】 2008年度凌汛从1月21日封河到2月22日全部开通,凌情发展
平稳,顺利渡过了凌汛。防汛工作扎实细致,修订完善防汛预案,进行春季工程普
查和国家常备防汛料物检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防汛技术培训,提高队伍实战技能。
黄河第八次调水调沙期间, 利津站最大流量4140立方米每秒,为1996年8月洪水以
来的最大流量。调水调沙时及时拆除了浮桥,协助地方政府加固生产堤,密切关注
工情、水情变化,对五庄、清3控导工程出现的险情,动用机械人力及时进行抢护,
确保了调水调沙洪水顺利入海, 确保了黄河安全。2008年7月,国务院批复了《黄
河流域防洪规划》。根据《规划》第六章“防洪工程体系建设”之第四节“分滞洪
工程”中“大功、南展宽区、北展宽区三个蓄滞洪区防洪防凌运用几率稀少,予以
取消”的规定,黄河南展宽区将不再进行防洪防凌运用,至此,南展宽工程取消防
洪功能。
【引黄供水】 继2005年在曹店、宫家两个灌区渠首闸进行“两水分供”试
点之后,2006年在17座引黄涵闸渠首全面实施“分质、定量”供水。2006年8月1日
国务院颁布的《黄河水量调度条例》施行后,东营市继续巩固“两水分供”成果,
抓好用水过程监督和供水计量管理,合理调度有限的水资源,统筹协调好生活、生
产和生态用水。 2007年共引水8.3亿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2.42亿立方米,基本满
足了区域工农业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需要。 2008年度黄河利津站径流量147亿立方
米(报汛值) ,比常年偏少59%,来沙0.8亿吨,比常年偏少91%。在总体来水量减
少的情况下,东营市加大蓄引力度,及时开闸引水,全年引水7.26亿立方米。第八
次调水调沙期间,还首次进行了河口生态水量调度,为河口三角洲湿地补水1356万
立方米, 湿地核心区增加水面面积3345亩,入海口附近增加水面面积1.8万亩,进
一步改善了河口生态环境。
【河口治理】 2008年进行了清8汊河整治工程前期准备工作,提出了三套整
治方案进行比选,并委托山东省河务局设计院完成了勘测设计,可研报告已通过省
局专家组审查。汛前还先期进行了应急度汛工程建设,保证了河口地区汛期安全。
继续大力推进模型基地建设。 河口物理模型基地建设于2006年11月7日正式开
工,工程建筑面积45333平方米,采用张弦桁架及网架结构,最大跨度148米,基础
为钻孔灌注桩,项目批复概算投资5600万元。截至2008年底,土建工程已全部完成,
钢结构工程完成过半, 完成项目投资5150万元。平整场地46501平方米,浇筑混凝
土11000立方米;进场各种钢材3000余吨;海域A厅网架已全部完成(共16跨)。模
型大厅将于2009年8月份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河务工程】 2008年,河务局共动用土石方62.07万方,完成养护投资2850
万元。 其中16个专项已全部完成,完成专项投资1070.68万元。加强对北大堤、民
坝等不设防堤防的管理,逐段进行整修,杜绝失管现象。王庄、一号坝引黄闸进行
了景观改造,规划实施了垦利义和、利津东关两处景点工程,在工程管理难度大的
南展区建设了隔离墙、截土墙、垃圾池;工程全部更新了标志标牌,工程面貌有了
较大改善,巩固了管养分离体制改革成果,顺利通过了水利部验收。
农场 目前, 东营市国有农场主要有广北农场、黄河农场、市畜禽良种场。
原渤海农场于1997年12月由山东省新绿洲现代化农业公司兼并;南郊畜牧场于1998
年通过采取股份合作制、整体出售等形式进行改制。
从2000年9月起, 东营市农场改革全面展开。2006年12月,东营市印发了《东
营市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实施方案》,将国有农场农工负担的土地承包费中类似
农村“乡镇五项统筹” (即九年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和乡村道路
建设等) 收费全部免除。2008年,农场改革发展问题被列为全市改革重点,农场改
革正式全面启动。结合全国农场改革形势和全市农场实际,借鉴全国其它部分省市
的改革经验,东营市初步提出了农场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向省政府呈报了《关于
东营市农场改革发展问题的报告》。市政府在成立专门的农场改革领导小组的基础
上,抽调市直、县区十五个部门组成成员单位,负责农场改革推进工作。市属农场
改革坚持“发展与稳定并重”原则,努力处理渤海、南郊两个破产农场的遗留问题,
农场稳定实现初步好转。
农场税费改革工作继续推进。2008年市财政自筹70万元连同省下拨的130万元,
共转移支付200万元, 税费改革减收补助资金及时发放到各国有农场, 专项用于
“五项统筹”补贴。其中黄河农场60万元,畜禽良种场9万元,广北农场131万元。
仅此一项,农场种地农工人均减负1000元。
农场民生问题得到较大改善。2008年改善农场民生问题的重点是解决职工住房
问题。已完成南郊职工企业经济适用房一期和二期的分配工作,还为部分渤海农场
困难职工修缮了危房,为部分军转干部解决了市廉租住房问题。对全市农场棚户区
情况进行统计调研,争取纳入全国农垦棚户区改造项目计划,从根本上解决农场职
工住房问题。协调争取资金20万元,用于破产农场生活困难职工特别救济救助;为
南郊下岗职工协调解决了冬季取暖补贴;协调筹集了南郊、渤海两个社区居委会的
全年办公经费,保证了居委会的日常管理和社区居民服务。
广北农场 位于东营市广饶县北部。广北农场始建于1950年, 隶属华东军政
委员会。1952年,划归山东省农业厅。1959年, 划归山东省渤海农垦局。1960年,
广饶县赵嘴公社并入农场。1964年,渤海农垦局撤销,隶属山东省农业厅。1966年,
划归山东省惠民地区。1970年,改为济南军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1973年,
兵团撤销,划归惠民地区。同年,场社分开,恢复赵嘴人民公社。1978年,划归农
垦系统。 1983年,隶属东营市。1994年8月,经东营市人民政府批准改制,称东营
市广北实业总公司,原场名继续保留使用。
2008年农场农业生产情况良好。 全场种植棉花31296.6亩,种植葡萄、西瓜、
各类小瓜等共654亩, 种植桑树200余万株,建设养蚕大棚23个,养蚕车间230间。
积极发展生态餐饮业,自然养生园第一期工程完工。特色种养区初步形成。建成了
34个蚂蚱大棚;投资100万元,建合同鸭养殖区4处,养鸭大棚18个;发展葡萄、冬
枣等特色种植区370亩。 加强基础设施投入,膨胀企业规模。在滨海产业项目区建
设11万伏变电站一处; 与内蒙古伊利乳业合作,加工奶粉190吨;广达建筑安装公
司成立外部市场部,全年中标项目7个,实现产值1626万元,施工面积1.5万平方米;
大地化工集团投资5.8亿元新上600吨/年多晶硅生产项目。
2008年,农场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6898万元,同比增长10.3%;其中一、二、三
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8309万元、 6650万元和1939万元,同比增长13.4%、8.1%和
4.98%;人均收入7244元,同比增长16%,职工人均收入18350元,同比增长6.7%。
黄河农场 位于东营市垦利县境内。 黄河农场始建于1956年1月, 对外称山
东省地方国营黄河农场,对内称山东省第六劳改总队,县级编制,隶属省公安厅。
1958年,实行“场社合一”,建立山东省第一个县级人民公社孤岛人民公社,同时
仍保留农场之名,隶属省农业厅。1960年1月,取消孤岛人民公社建制, 场名不变,
划归山东省渤海农垦局领导。 1965年1月,农场划归省公安厅。 1969年1月,接受
安置城市知识青年5000人, 由于大部分知青来自济南市, 农场改名为济南市五七
黄河农场,隶属济南市。1970年7月,组建为山东省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 农场
全面实行军管。 1975年1月,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农场划归惠民地区,称山东省惠
民地区国营黄河农场。 1983年10月, 划归东营市,更名为东营市国营黄河农场。
1994年,经东营市人民政府批准改制,称东营市黄河农工商实业总公司,为中一型
农垦企业,原场名保留使用。
2008年,农场着力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拓宽畜牧养殖种类,在抓好奶牛场奶
牛、肉牛养殖的基础上,投资在二分场建设了畜牧园区、工贸区的禽类饲养、农业
开发区的海水养殖, 为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开展土地开发改造。
5000亩中低改项目投资通过验收,总投资230万元。1500亩土地整理项目全部完工,
总投资121万元。组织实施“三网”绿化工程,完成5000亩农田林网4.9万株植树任
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职工居住环境。投资42万元对总场、中学居住区内循
环路进行硬化,预制排水沟。突出改善民生保障体系,2008年救济金支出不低于15
万元。
市畜禽良种场 位于东营市东北部垦利县境内。 畜禽良种场前身是黄河农场
四分场。 1984年6月,原黄河农场四分场改为青坨劳改支队,隶属于东营市司法局,
副县级事业单位。 1987年1月,改为畜禽良种场,仍为副县级事业单位。1994年,
经东营市人民政府批准改制,改称为东营市牧工商实业总公司,为中一型农垦企业,
原场名保留使用,原主要职能不变。
2008年,通过完善家庭农场经营机制,延长土地承包期,保持承包合同长期不
变,降低土地承包费用,让利于家庭农场职工,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将种粮补
贴、棉种补贴和农机补贴及时兑现给家庭农场,在产、供、销方面为家庭农场提供
优质服务。 2008年,农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900万元,实现利税380万元;全场人
均收入1.12万元,职工人均收入2.8万元。
农业机械 2008年,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10.02万千瓦,农业机械总值
19.23亿元; 拖拉机保有量达到51522台,新增大中型拖拉机544台,玉米联合收获
机达到1056台, 新增356台,免耕播种机保有量达到172台,新增101台,新型、高
效、节能、安全、复式作业机械快速增加,全市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农机作业
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共完成机耕作业面积319万亩,机播作业面积246.5万亩,机收
作业面积140万亩, 机电灌溉面积283.5万亩,机械植保面积248万亩,小麦机收率
达到100%、小麦秸秆还田率90%以上,玉米机械化直播率88%,玉米机械化联合收获
率72%,比上年增长10.6个百分点,棉花播种、铺膜机械化率90%以上,水稻机械化
插秧示范成功, 水稻机械收获率45%,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
超过75%。 被省农机办评为率先基本实现玉米收获机械化先进单位。2008年全市共
落实中央、省、市农机补贴资金1000万元,完成补贴各类农机具2161台。其中大中
型拖拉机233台、小型拖拉机137台、玉米联合收获机201台、小麦免耕播种机101台、
大棚卷帘机150台、 植保机械360台、其它农机具979台。受益农户1032户,带动农
民投资农机化3224.1万元。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健康发展,建立农机作业合作社18个,
农机协会10个,农机大户2834个,全年实现农机作业服务产值38.6亿元,利润26.6
亿元,农机化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率达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