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下河桥变迁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c&A=8&rec=22&run=13

杨庆富
方下大桥,横跨于方下河下游,在方下村(方下镇所在地)东南两公里处,南临汶河,
泰莱路由此经过。
方下河,发源于莱芜东北部山区,是牟汶河的支流,季节性强,一到夏天,大雨倾盆,
河水暴涨,水流湍急,即刻成了东西来往的小天堑。据说,在很早以前,人们在冬季水流量
较小的季节,于流水处铺一条只容单人通过的石板作为桥;到了热天,大都是赤足涉水而过。
约在明、清年间,河上架起了石板桥,桥分九孔,约四、五米宽,桥腿(桩)用料石垒成,
桥面为三、四十厘米厚的石板,桥面低,高于水面不过一米,河水涨时,即漫桥而过。到了
民国初年,泰莱路整修,截弯取直,变成了公路大道。但此桥变化不大。公元1939年,日寇
二次侵占莱芜,在石板桥的北面,续铺了一段水泥硬化路,约四、五米宽、百余米长,直接
河北岸,使石板桥、水泥路与河两边之路连为一体。因路面是水泥硬化,那时水泥叫洋灰,
所以,老百姓自此称为洋灰桥。抗战期间,抗日军民时常在此桥附近,抗击从莱城出来的敌
伪,只要敌人到了洋灰桥,便有鸣枪或信传,有人喊“敌人到了洋灰桥上了”,西部群众便
坚壁清野和作好斗争准备。自此,洋灰桥的名声也就更大了。1943年,抗日军民为进一步阻
止和打击敌人的扫荡掳掠,连炸带砸,将其桥破坏了七孔。很长一段时间,敌人交通受阻。
解放后,首先对所坏之处进行了整修。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资
交流增加, 车辆来往渐多,此桥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经莱芜县政府批准,投资32.6
万元, 于1972年春施工,建起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222.6米,宽9米,共13孔,
孔径长15米。桥面两边装有水泥护栏,坚固壮观。此桥由方下公社党委、政府承建,公社社
长刘进昌同志具体领导, 组织150人施工。所有施工人员,不论男女,均编为班、排、连、
营, 吃住在工地,所谓“行动军事化,风作战斗化”。4月26日开工,8月26日竣工,历时4
个月,昼夜苦战,并抢在雨季之前,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莱芜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莱芜县政协委员李荃亭(方下镇李家义村)先生于1986年为此桥赋诗一首:
泰莱公路一线穿,
车辆至此河洪拦。
昔日跋涉冒风险,
今朝驾驶赛神仙。
不是盛世拱桥建,
安得万民旅途欢。
巨龙飞越十三孔,
不需半日游泰山。
2001年春,莱(芜)肥(城)线路拓宽整修,方下大桥再次加宽改建。在原桥的南边,
加宽11.5米, 新建桥长217.82米,宽23米,双向4车道。此次修建由吴薇设计,莱芜市公
路管理局工程处承建, 2001年春天开工,秋冬之交完成,总造价为175万元。混凝土1478立
方米,钢筋27.778吨,钢筋总量43.46吨,钢交线34.812吨。桥面中间和两边所装护拦皆
由水泥墩和钢管架成,既美观又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