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回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c&A=7&rec=34&run=13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唯有冬天给我的印象最深最深。冬天是个寒冷的季节。到
了冬天,万花纷谢,虫僵叶落,天寒地冻,寒气逼人。每逢此时,就时常撩拨起我对
儿时那些寒冷日子的回忆。
我的童年时代是在农村度过的,此时正值60年代。我感到那时的冬天很冷很冷。
到了冬天,北风呼啸,几乎天天刮个不停,刮得村里的土路上尘土飞扬,让人睁不开
眼睛;干枯的树枝在风中来回摇晃,非常凄凉;村北的那条小河凝结成厚厚的冰,任
你怎么砸也砸不透;从房顶上流下的水结成了冰柱,有长有短,有粗有细,形似倒锥
体,沿着屋檐“一”字型排开,光亮透明,形成一道亮丽风景;井台上、道路上、屋
里屋外,滴水成冰,一不留神就有被滑倒的可能。到了最冷的时候,一到屋外,鼻孔
和睫毛上都会结冰,冻的人舒不开身,摸摸任何东西都是冰凉冰凉的,甚至会把手粘
住。人人见面后都会说:“这个鬼天气真冷啊!”
那时,我们村家家户户都很穷,我家也不例外。我记得我冬天穿的衣服很单薄,
也很单调,只有一个棉袄、一个棉裤和一双布棉鞋,直接穿到身上,里面也没有什么
内衣可套,一穿一冬,无法换洗,有时被汗水浸透了也只能靠自身熏干。我家的房子
全部用石头垒砌,透风散气不保温,屋内又没有取暖的炉子,炕是土坯做的,上面放
一个装满麦秸的大草包,再上面铺一床褥子,我和弟弟睡一个床,盖一床被子。晚上
睡觉时我和弟弟谁都不愿意先睡,因为被窝里太冷,等我们睡下后都把自己的棉袄和
棉裤搭在被子上面,也就相当于又盖上了一床被子,睡后很长时间暖和不过来。最难
忍的是早上起床穿棉衣时,简直不敢往身上披,冰凉冰凉的。穿着棉裤,冷风顺着裤
腿往上钻,冻得浑身打颤,我就找两根布条把裤角扎住,才避免钻风。
冬天最苦的要数学生。那时我正在小学读书,我们村学校的教室是大队里的泥瓦
匠建的,全是石头到顶的瓦屋,石头缝用石灰抹一抹,撑不了多长时间就掉了,到处
透风;窗户是木制的老式的有窗棂的,冬天一到,每个窗户上贴上一张白纸,几天刮
坏后就不再贴了,风飕飕地直往教室里扑。用的全是石桌,我坐的还是石凳(因家中
没有木制凳子往学校里拿,就垒了个石凳,大多数同学都是如此),写字用的是石板,
就连老师用的教桌也是石头的。在教室里坐上一节课实在难熬,有时上着课撑不住了,
老师就让大家站起来跺跺脚暖和暖和再上课。有时教室里的温度比外面的温度还要低。
有一年冬天,我感到天气特别冷,双脚冻裂了,左手冻得化了浓,感染后一直不好,
用纱布包了一个多月,天气转暖后才痊愈了,但在手背的中央却留下了一个大疤,每
当我看到这个疤我就想起那个寒冷的冬天。
冬天也有使我高兴的时候,那就是下了大雪。我记得有一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
头一天天气阴的很厚,到了第二天清晨我出门一看,房顶上,树枝上,田野上,到处
都是雪,地上的雪足有一尺厚,白茫茫,明晃晃一片,好一个银色世界啊!大人们忙
着打扫积雪,把雪堆到路边上或运到麦田里。中午放了学我们几个小伙伴都不回家,
在路上玩雪,先是堆一个雪人,画上鼻子、嘴和眼,有的还插上胡子,你别说还真象
哩。堆完了雪人就玩“打仗”,每个人抓一把雪使劲攥成雪球,你打我,我打你,你
追我赶,打得满身是雪,玩得很开心,竟忘了吃饭。这时母亲就出来叫我,叫到家里
一看,棉袄、棉裤都湿了,棉鞋里有了水,母亲就生气上火了,接着就训我:“看你
弄得浑身都湿了,棉衣又没有第二套,下午还得上学,你说怎么办,衣服湿了是小事,
要是感冒了可就麻烦了,你也不小了,应该懂事了,以后不要再玩雪球了。还不快去
吃饭。”我知道自己错了,就赶快去吃饭,饭后母亲让我脱下棉衣和棉鞋,让我盖上
被子暖和着,她就升上火给我烘烤棉衣和棉鞋,直到烤干为止。我看着看着直流泪,
心里感到不是个滋味,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心想玩雪竟给老人添这么大的麻烦,
还惹老人生气,真是不应该啊!从这以后,冬天我再也没有玩过雪。
同样是冬天,今非夕比。过去的冬天只所以感到冷,是因为那时太穷,生活条件
太差,屋里不能取暖,穿得衣服又单薄的缘故。现在经济富余了,生活条件好了,穿
得衣服好了,到了冬天,无论农村或城市,人人都是毛衣、毛裤、保暖衣,大衣、风
衣、皮棉鞋,样样俱全,而且都是好几套;城里人住上了高楼大厦,玻璃门窗,统一
供暖;乡下人也住上了好房子,用上了土暖气,学校的土屋子、石台子都不见了。再
加上吃的好热量高,自然而然的也就感到不冷了。现在儿子上学与我过去相比真是大
不相同了,明亮的教室,标准的桌凳,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这在过去连想都不敢想。
有时我给儿子讲起过去冬天的那些事情,他只是笑,他有点不相信,这也难怪,因为
他没有经历过。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讲给他听,目的是让他了解过去的生活,记住现
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当十分珍惜,刻苦学习,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

199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