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轿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c&A=6&rec=75&run=13

近年来,我登泰山时发现,在由石阶组成的盘山道上出现了泰山轿子。已成为泰
山又一道亮丽风景。
泰山轿子制作非常简单。就是将一把竹制坐椅固定在两根直径约七八厘米粗、近
三米长的竹杆的中部,竹杆两头各用一截类似扁担的竹擗封住,由两人抬着,只能坐
一个人。
轿子是靠人畜扛载而行,供人乘坐的,是安装在两根杠上可以移动的床、坐椅、
坐兜或睡椅,有篷或无篷。自古以来,轿子因时代、地区、形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
称,如肩舆、檐子、兜子、眠轿、暖轿等。现代人所熟悉的轿子多系明、清以来沿袭
使用的暖轿,又称帷轿。木制长方形框架,于中部固定在两根具有韧性的细圆木轿杆
上。轿底用木板封闭,上方可坐单人或双人的靠背坐箱。轿顶及左、右、后三侧以帷
帐封好,前设可掀动的轿帘,两侧轿帷多留小窗,另备窗帘。历代统治阶级都把轿子
作为出行的交通工具,都曾制定过轿子的形制等级,体现在轿子的大小、帷帐用料质
地的好坏和轿夫的人数等方面。民间所用的轿子分素帷小轿和花轿两种。前者系一般
妇女出门所用之物,后者则专用于婚嫁迎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素帷小轿、
花轿都被旅游业启用,花轿多设置在旅游点,与中国帝王传统的结婚礼服配合,用来
接待中外游客,举行中国古代婚礼仪式,或用作拍照道具。素帷小轿则作为江浙山区
的一种民俗交通工具,用来迎送中外游客。现在一些旅游点上的轿子就与之不同了,
制作简便,没有帷帐。泰山轿子就属此类。
泰山轿子大都穿行于盘山道较平缓的路段上,象南天门下面的十八盘和中天门下
面的陡峭盘山道上基本没有,因为这些地方空着身攀登就很难很累,如果用轿抬着人
攀登就难上加难了。
泰山轿子的轿夫们选择一地势较平坦的地方等候,只要看到从下面来了游客他们
就吆喝:“坐轿子啦!”当游客走到跟前时他们就上前不停地询问:“坐轿子吧,很
便宜。”好奇的人就会停住脚与轿夫聊上几句:“多少钱啊?”“看你坐到哪儿了,
要是坐到步天桥就得50元,最少也得30元。”“少了行吧?”“行,给多少?”“20
元行吧?”“太少,合不着。”基本是问的多,坐的少。也有一些坐轿的。
坐轿的大体有三种人,即老人、孩子和大款。一家老少登山游玩,老人走累了,
作儿女的为了尽份孝心,就劝老人坐坐轿子,老人推辞不下只好从命。老人坐轿游客
会投来敬佩的目光,认为这是应该的。孩子跟着大人登山,一开始连跑加跳劲头很足,
走一段路以后就累的不想走了,不是让大人背着就是让大人拖着,很费劲,有了轿子
就解决了这个难题。小孩坐轿在情理之中。大款坐轿就大不一样了,尽管他们坐在轿
上悠闲自得,神气十足,但游客却投来蔑视的目光,并能听到一些闲话:“有钱烧得,
摆什么阔啊!”然而,说不定轿夫最愿意抬的就是大款,因为他们给的钱多。
轿夫抬轿挣那点钱也是很不容易的,要早出晚归。旅游旺季活路赶趟,一天能多
抬几趟,收入就多些;到了淡季就很难说了,兴许一天能抬一二趟,也可能一天没有
坐轿的,只好扫兴而归。轿夫抬轿非常辛苦,一般是两人一伙,如果赶上个体重轻的
人坐轿,他们抬起来很省劲;如果赶上个重的那就惨了。我登山时就看到过一次,坐
轿的那个人看上去象是个大款,体重够小二百斤,把两根轿杆都压弯了,还发出吱吱
呀呀的声音,轿夫在石阶上艰难地往上走,不一会儿就放了大汗,衣服湿透了,豆粒
大的汗珠从脸上直往下淌,从脸上的表情看也很为难,但为了挣钱也只能坚持,幸好
后面还跟着一个轿夫,走上一段他们就相互替换一下。他们的劳动强度比泰山挑夫还
要大。我们同行了一段路后我就走了,我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抬上来的,也不知道抬
到哪儿去,给了多少钱,但我为轿夫的高强度劳动感到心疼,他们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面对泰山轿子和泰山轿夫,我们会想些什么?这往往就是对自己精神和灵魂的考
卷。
(2002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