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c&A=6&rec=56&run=13

金秋的一个周末,我给留校的一位同学打电话:“听说咱们学校又建了新校区,
建完了没有?”同学答:“早建完了,今年新生已在这儿上课了,明天你有空吗?我
带你去看看?”我当即答应,心想这正合我意,求之不得。
我的母校是山东农学院,坐落在雄伟壮丽的泰山脚下,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
名校。母校的前身是1906年创办于济南的山东高等农林学堂。后几经变迁,1952年成
立山东农学院,1958年由济南迁至泰安,在我毕业一年以后也就是1983年更名为山东
农业大学,1999年几所学校合并又组建了新的山东农业大学。母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
以农业科学与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融农、理、工、管、经、文、法于一体的多科
性大学,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母校已由过去的几个系十几个专业发展到现在的19
个学院、 44个本科专业,在校生由几千人发展到2万余人。建国以来,母校共培养各
类学生10万多人,遍布国内外和各行各业,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
第二天吃过早饭,同学便来接我去看新校区。新校区在城市的东南方向,也称南
校区,离母校约10来公里远,也就是当年我们上学时的那个实习农场。我站在南校区
的大门口环顾四周,总想找到20多年前的那个地方,但这里已是面目全非,连过去的
一点痕迹也没有了。同学带我进了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直通主楼的景观大道,道
路中间是绿带、两侧是绿地,绿树葱郁,绿草依依,色彩斑斓,花团锦簇。西边是田
径场,东边是多功能的体育活动中心,正面的主楼是综合教学大楼,它的西侧是图书
信息大楼,东侧是实验大楼。还有与地方共建的学生公寓、学生餐厅、超市和相关的
生活服务设施。这些建筑坐落在绿荫丛中,布局有序,造型各异,新颖别致,方便舒
适,富有现代气息。更值得一提的是科教园区全被绿色覆盖,有花卉园、树木标本园、
果园、桑园,以及各种农作物高产示范园,呈现一片田园风光。校园内外,鲜花盛开,
林木葱茏,硕果满枝,稻谷飘香,流水潺潺,就象一个美丽宜人的大花园。我对同学
说:“新校区太美了,这是咱们上学时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啊!”回来的路上,我又想
起了当年上学的情景。
我清楚地记得,1978年3月2日是恢复高考后母校的第一届大学生报到的日子。按
照入学须知上标明的学校地址,我下了火车出了站口,径直的往学校走去。来到学校
门口抬头看,金光闪闪的“山东农学院”五个大字镶嵌在大门左侧的立柱上,耀眼夺
目;“欢迎新同学入学”的巨幅标语高悬在大门的上方;一张张陌生而又亲切的老师
和老同学的面孔,笑容可掬地迎候在门前。他们接过我的行李引领着我朝校内的学生
宿舍走去。我被校园内那三座高高的大楼和参天的树木所吸引,我左看右看前看后看
怎么也看不过来,总嫌双眼不够用的。我自语:学校太大了,环境太美了!这是我做
梦也想不到的。 我们住的宿舍是瓦房,面积不大,7个人住一间,上下铺,每人一张
带桌洞的小桌,是学习和放东西用的。门口的小路是用鹅卵石铺的,每隔一二间房子
就有一个洗刷用的水龙头。那时学生和教职工住的宿舍都是瓦房,真正大的建筑就是
三幢教学楼和我们宿舍西面的大礼堂。那时总感到冬天很冷,宿舍里的门窗关不严,
又没有暖气和取暖炉,学生一天到晚地出出进进,一点热气也存不住,如果洗脸盆里
的水忘了倒掉,一会儿就结冰,有时都砸不下来,穿着棉袄棉裤还冻的直打哆嗦,夜
里睡觉要盖两床被子。早晨洗脸要先用热水把水龙头烫开才能用。那时是集体就餐,
每8人一组, 发两个瓷盆,一个盛菜一个盛饭,轮流值班,拿着木牌去打饭菜;开水
也是轮流去打。到了大学三年级才实行了饭菜票制,发到个人手里自己去买。
我们那届同学学习的热情很高,也很刻苦。一是年龄大(大的有40多岁的),学
习的自觉性高;二是绝大多数上学前已工作多年,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
三是受各位老师的敬业精神所感染;四是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状况不是很好,花钱
上学不容易,都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每个班都有固定的自习教室,上课是移动教
室,一般是上合堂课,尤其是基础课有时是两个专业甚至更多专业在一起上课,人多
时要到三四百人。为了上课时听的清楚,同学们抢占座位的风气很浓,很早吃完早饭
就往合堂教室跑,有时不吃饭就去占座位,整天搞得很紧张。老师给我们上课可以说
是任劳任怨、呕心沥血,特别是那些在“文革”中受到迫害的老教授,更是不顾年老
体弱,有的甚至是拖着病体,他们身上迸发出的那种高昂的精神状态和那股旺盛的干
劲真是令我们钦佩和感动,他们总是满腔热血地、全神贯注地投入教学和科研,那时
全国同类高校没有统一的教材,别说专业课了,就是基础课也是如此,所有用的教材
都是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己编写,然后刻在蜡纸上再油印,都是自己对版,以避免出
差错,非常辛苦。主要是因那时没有打印机,到印刷厂去印不仅时间来不及,更重要
的是花钱太多怕增加学生负担,老师为我们考虑的够周到的了。老师对每节课都是精
心准备,认真讲解,一丝不苟;对每个同学的作业都是仔细批改,面对面地指导。老
师手扒手地教我们,生怕我们听不懂,学不会。他们就像慈父慈母般地关爱着每个学
生。看到这些,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好好学习。我们白天听讲,夜间自习,非常认真,
有的在教室里学,有的在图书馆、阅览室学,学到老师来催促我们回去休息时还不肯
罢休。清晨,天刚蒙蒙亮,很多同学就起床了,到树底下、操场上、游园里去看书学
习。学习的气氛十分浓厚,真是你追我赶,都不甘心落后。正是由于我们学习扎实,
功底深厚,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就适应了,并逐渐成了骨干力量,担当了重任,受到
好评,为母校争了光。
这些年来,母校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翻天覆地。那些瓦房不见了,围墙不
见了,土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崭新的楼房,一块块郁郁葱葱的绿地,一排
排根深叶茂的树木,一条条漆黑铮亮的柏油马路。惟有那些我特别熟悉的大树还亭亭
玉立,不过都长高了,变粗了,似乎都认不出来了,在他们的身边又长出了很多很多
的新树和花木,青翠茂盛,它们就像母校一样兴旺。学弟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
在富有现代气息的图书信息大楼里看书,在四季舒适的宿舍里居住,在花样繁多的餐
厅里就餐,在美丽的操场上锻炼,在校园林荫小路上散步,无论衣食住行,应有尽有。
学弟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真是太幸福了。我感到有些眼馋,真想再回母校学他几年。
我虽已离开母校20余年,但在母校学习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也许今生今世难
以忘怀。
我真为母校的发展壮大感到骄傲、自豪和光荣。我的母校定会越来越繁盛,越来
越辉煌。
2004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