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视与倾听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c&A=6&rec=4&run=13

——《故乡的明月》序文
谢明洲

《故乡的明月》 是承瑞的第二本散文集, 较之他的第一本散文集 《红石谷》
(2002年3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有了许多的变化:首先,语言文字更为自然
也更为沉凝了,第二,作品的题材更为广泛也更为典型了,再次,作品的意境更为飘
逸也更为旷远了。这是一个长远的进步,是质的飞跃。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谈了自己
对散文的理解:“在我看来,散文是一种最自然、最自由、最挚真、最亲切、最机智、
最灵动、最潇洒、最风流、最坦荡、最盈澈、最个性的文体。”散文同小说、报告文
学或回忆录之类的体裁相比,要仰仗于主观投射而非客观展现。散文作者主体的蕴点
往往是最为关键的。我非常喜欢充满着迷人个性的散文作品,读那样的文字是一种享
受,如同步入了一片绽放着别样花朵的园林,给你每一种意外的、震撼神魂的惊喜之
美,这一本《故乡的明月》中的许多篇章,阅读时就常常唤起你从未有过的那种感觉,
如同沐浴到久违而斑斓程雨后的阳光。例如《捡秋》之后的《雨后沉思》,《喇叭花
开》的《窗外的风景》,《歌唱小麦》的《人生感悟》,《同学聚会》时对《一张总
理照片的回忆》,《舅舅》,《妗子》,《表哥》在畅谈《吃的变化》,《穿的变化》,
《住的变化》时对《母爱深似海》的深切体察与体验……
许多年过去了,在我的心里一直牢牢铭记着法国著名作家一九五九年诺贝尔文学
奖得主阿尔贝·加缪曾经说过一段话:“大海,原野,寂静,土地的芬芳,我周身充
满着香气四溢的生命,我咬住了世界的这枚金色的果子,心潮澎湃,感到它那甜而浓
的汁液顺着嘴唇流淌。不,我不算什么,世界也不算什么,重要的仅仅是使我们之间
产生爱情的那种和谐与寂静。我不想只为我一个人要求这爱情,我知道并且骄傲地与
整个人类来分享,这人类生自太阳,生自大海,活跃而有味儿,他从淳朴中汲取伟大,
他站在海滩上,向它的天空那明亮的微笑送去会心的微笑。”读这样心近自然、神融
自然的文字,总能让人感触到一种素朴无饰却又彻入骨髓的丽质与震撼,总能让人领
略到一种安然平凡却又旷阔远逸的景色与韵致。我们说,一个作家,应该是一个洞察
者和聆听者,而洞察和聆听自然是其中最为普通、最为重要的内容,这包括自然的盈
澈、灵动、诗意、广博、邃远、美妙与神秘。同样, 自然的美、自然的神秘只向那
些敏感与细腻的心灵敞开。换一句话说,你本身要有诗意,才能呼应自然的诗意,也
才能在自然的怀抱里感受惊喜、欢乐、慰籍和切切爱意。而承瑞的这部新作里,有相
当多的篇章是对于自然的吟诵与纪录,对于自然的注视与倾听。其情感之真挚,其文
字之练达,其描写之逼真,其意蕴之沉凝,其联想之丰润,其感悟之独到,皆有可称
道之处。关于这一点,读者自会从书中《雨中泰山》、《泰山春色》、《泰山雨凇》、
《泰山雾海》、《香山红叶》、《又见西湖》、《菏泽看花》、《赏荷》等篇章细细
体察。
承瑞把自己的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故乡的明月》,既表达了它对于自然的热爱与
憧憬与崇敬,也饱含了它对于故土的热恋与向往与感恩。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那篇
《故乡的明月》让我们又一次重温了那些艰辛的岁月和那些艰辛岁月中的歌歌泪泪悲
悲欢欢。而文章中对于月亮的颇含了深情地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作者非凡的才情与想
象力:“月儿渐渐升高,由橙红色渐渐变成了银白色。月光如流水般静静地泻在树叶
和花草上,树叶和花草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光透过树叶间
隙泻在道路上,那若大若小不规则的光影,彼隐此现,不时变幻,好像从万花筒中看
到的奇景。远看周围群山在月光下参差错落,隐隐绰绰,怪模怪样。每当这时,我总
以为山里面有一个奇异的世界,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这又使我想起了法国著名作家
夏多布里昂对“月亮”的描写:“日落后一小时,月亮在对面天空出现。夜空皇后从
东方带来的馥郁的微风好像她清新的气息率先来到林中。孤独的星辰冉冉升起:她时
而宁静的继续她蔚蓝的驰骋,时而在好像皑皑白雪笼罩山颠的云彩上憩息。云彩揭开
或戴上它们的面纱,蔓延开去成为洁白的烟雾,散落成一团团轻盈的泡沫,或者在天
空形成絮状的耀眼的长滩,看上去是那么轻盈、那么柔软和富于弹性,仿佛可以触摸
似的。”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惟有自然永新,惟有自然不朽,惟有自然才是作家与
艺术家的诗意家园,惟有自然才是作家和艺术家创作源泉之所在。
承瑞是一位襟怀旷达,正直坦荡,志存高远的人,他对文学,对散文写作孜孜以
求、不倦不悔,时时注视和聆听着自然之声、时代之声和生命之声,不懈地努力着,
追求着,探索着,激情地又扎实地行进在通往神圣的文学殿堂的路途中。写作已成为
他生活生命中的十分重要的内容和组成。以他的天赋、才情、勇气和勤奋,必会有大
的长进和飞跃,必会写出更为生动更为感人更为优秀的散文作品。我们期待着。
此序。
2005年岁末于草芥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