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秦俑发掘者的传奇故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c&A=6&rec=100&run=13

在西安参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时,我们来到纪念品服务部,只见柜台前人头攒动,
拥挤不堪,出于好奇我挤到柜台前一看,里面端坐着一位老人正在紧张地在参观者购
买的《苏醒的秦代兵团》一书上签字呢,他用炭素笔既熟练又流畅的竖着在扉页上签
上了他的大名——杨志发。讲解员告诉我,这位老人就是最早发现秦始皇兵马俑的人,
如今他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名誉院长。老人已年近70岁,看上去面容慈祥,眉目清
秀,比实际年龄要小得多。老人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坎坷经历和传奇故事。
老人家住西安市临潼县西杨村,也就是现在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所在地。当时这
里很穷,当地人形容这里是“鸟都不拉屎的地方”,主要靠石榴树和柿子树两种特产
维持生活。 当时关中大旱了3年,1974年是第三年,国家号召农民集体挖井抗旱。旁
边有个村叫西杨村,全村人都姓杨,思想比较落后,怕不安全,都不愿意去挖井,都
骗一位农民说你的手气比较好,你说去什么地方挖井咱们就去什么地方挖井,其实那
是骗他。这位农民平时不大说话也不惹事,是村里出了名的憨厚老实人,大伙一说他
就信以为真,自己到村北的果园里转悠了几圈后,选了一个地面下陷的位置,拿石灰
画了个1米见方的小圈, 说就在这里面挖可能会挖出水来。没有想到的是自己选的地
方自己挖到了4米多, 发现了一些瓦片似的东西,他以为是窑池之类的东西,没有想
到再往下挖了很少一点就发现了头颅和肩膀,那头颅刚从井里拔上来时是绿的,一眨
眼的工夫就没了。别的农民听说后都跑来看,都以为他把宝贝给挖出来了,但是一看
都吓跑了,都说他把瓦王爷的头给挖出来了,可了不得了,因为那个年代的人都讲究
迷信。只有这个农民没有走,他说他的夫人是个民办教师,告诉他咱不信这个,这可
能是文物。 于是,他就找来辆平板车,装了3车,拉了3趟,一趟是7公里,送到了临
潼县博物馆,临潼县博物馆的馆长看完之后说,不管它是不是文物先给你重奖,当时
重奖多少钱呢?一车一张大团结,一共30元钱的奖励,钱不能白拿,需要签字画押,
但这个农民是文盲,一个字也写不了,没有办法就按了个手印把钱领走了,回到村里
后他没有把钱拿回家,而是交到生产队里去了,生产队的会计收下后给了他一角三分
钱的报酬,他感到特别高兴。这个人就是杨志发老人。说到这里还有一段插曲呢,那
就是秦俑引起重视跟一位记者有关,当时有一位人民日报社的记者回临潼探亲,他在
博物馆里看到地上有一大堆碎片,他就问里面的人员,这些象瓦片一样的东西是不是
文物啊?里边的人员告诉他不知道也没人管,说是农民打井时发现的,还奖励过钱呢。
记者都是职业病,他回到报社后在内参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引起了中央领导和国家
博物馆考古学家的高度关注,经考证是2200多年以前的文物。于是国家从1975年拨款,
1976年开始建秦俑博物馆, 1979年10月1日建成对外开放。但是对最早发掘秦俑的杨
志发老人一直没能引起重视,到了1991年才开始重视。在这之前老人生活的很辛苦,
说个不好听的话就是人不人鬼不鬼的,1975年老人就被村民赶出了村,说他挖出了瓦
王爷的头,已经得罪了天神,是个灾星,村里的风水让他给破坏了。这年老人38岁,
他一家人先是躲到了岳父家,住了一段时间后岳父家也听说了这件事,怕得罪了村民,
就把他们又赶了出来,经过与西杨村商量,除了老人之外,家人可以留到村里居住,
就这样老人自己又被赶到附近的骊山上去了,十几年没有回过家,每天家人只能给他
送两顿饭,早上天亮以前送一顿,晚上天黑以前送一顿,村里规定送饭的人必须在天
黑以前回来,下山时腰里要系上一根红绳子辟邪,别把霉气带到村里来。要是赶上刮
风下雨下雪的坏天气,家人就无法去送饭,老人就靠吃野菜充饥维持生命。一年四季,
春夏秋冬,老人挨饿受冻,担惊受怕,吃尽了苦头,受尽了煎熬、折磨和委屈,那种
滋味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信心是活不下来的。
到了1991年国家才为老人平了反,这一年也是法国总统希拉克第二次来中国访问
的日子。希拉克说:“我第一次来时说过秦兵马俑是世界上第八大奇迹。奇迹的发现
是伟大的,发现奇迹的人更是值得人们仰慕的,在国外发现人都持有一定股份,在中
国为什么见不到秦俑的发现人?”当时在场的人都沉默了,没人敢讲话。希拉克要求
见到发现人,领导作了难,它们都知道老杨太难请了,他不会轻易下骊山的,他很委
屈的说:“只要国家出个证明,证明他全家无罪,他也不要什么报酬,他就下山。”
好说歹说才把他请下了山。希拉克握着他的手说:“全世界的人都应该仰慕你,因为
你是二十世纪末为中国考古史上贡献最大的中国农民。”让老人签字留名,因为老人
是个文盲,不会写字,没办法就按了个手印。当希拉克得知老人不会写字时没有怪他,
并说:“这已足够自己收藏的了。”但媒体的宣传报道说老人活了50多年还没有出过
西安市呢。但在这之后老人就走出了西安,1996年被上海请去,上海的各大媒体报道
说秦俑发现人到达了上海; 1997年被日本请去呆了一个星期;1998年3月被《中央电
视台》的“东方之子”栏目请去, 他是以当年观众评选出的全国十大名人中排名第一
的身份出现的;1998年6月克林顿接见过他。到2004年底共有148个国家的元首和政要
接见过他,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全世界都知道他。
遗憾的是老人就是不会写字。当年有位国家元首让老杨签字,老杨只是在书的扉
页上画了一个圈,当时有人就问翻译,老杨是不是还不会写字?翻译解释说: “当年
老杨就是在这里画那一圈的,在圈里边挖出了那个奇迹。”客人走后领导就不高兴了,
说老杨这是个接待,不是一般游客,人家邓小平南方画了一圈,你在书上画了一圈,
你这是什么意思?老杨说:“我是一个中国文盲,刚学会了签字,写得不好,写了怕
丢咱们中国的人, 所以没有签字才画那一圈的。” 现在老杨的签字写得可好啦,是
博物馆请了几位书法家对老杨的名字进行了专门的设计,老杨练了好几年才练成现在
这个样子,但看他的名字这三个字可以说是龙飞凤舞,功底深厚,谁也不会相信他是
文盲。
老杨现在生活得很好,每个月有几百块钱的津贴,是国家直接发给他的。曾经有
位游客问过他,你一个月发几千块钱的工资啊?老杨不愿说出来,只是笑着说够我花
得了,我很满足。一个多么淳朴善良的农民啊!《苏醒的秦代兵团》一书第一次出版
发行时共印了三千册,一本书要给老杨10块钱的回报,对一个农民来说3万块钱不少,
但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黄土已经埋到我的脖子根底下了,要这么多钱干什么,
花不了。”因此他把3万块钱都捐给了博物馆,多么高尚的品德啊!
老杨成了名人,给当地人带来了福气,跳出了穷坑,过上了好日子,当然都要感
谢老杨了,从每年家家贴的一副对联就足以证明,上联:翻身不忘共产党,下联:致
富全靠秦始皇,横批:勿忘老杨。政府对老杨照顾得也不错,给他专门盖了一处三层
楼房,一楼是会客室,二楼是卧室,三楼是展室。听说今年还要搬新房,不光他搬,
全村人都要搬,这是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人人都说这都是老杨的功劳啊!
老杨不仅对西杨村、临潼县、陕西省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中国做出了重大贡
献,同时也对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李岚清是这样高度评价他的:“你的发现使咱们
中国成了一个创税大国,同样使一百多个国家认识了中国,这就是你的功劳。”
老杨的那种刚正不阿、宽宏大量、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和精神不正是我们人人学
习和做到的吗?

2005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