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特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c&A=3&rec=5&run=13

齐长城城墙的构筑特点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建筑材料就地取材。
平原和矮丘, 以土板筑成宽十二三米,高七八米的土城墙。如岭子头处搞"大寨
田"挖掉南侧一半, 现遗址底宽仍达5.2米,高仅2.5米。穆陵关西大岘山上坍塌后的
遗址底宽达15米, 高5米。土筑城墙就地取材,黄土、黄粘土、沙土、砂砾土都有。
不论何种土质, 都是加盐水板筑,至今盐渍可见。板筑时夯层10厘米~25厘米不等,
现裸露处夯层明显。
山上以石垒砌。 有的沿山脊砌成宽5米~7米的双面城墙。更多的城墙不在山脊,
而选在山脊阳侧陡坡上开挖少量土方, 垒成宽1米~2米的单面石墙,墙阴填土石,形
成阳面高六七米, 阴侧高仅1米~2米居高临下的态势,易守难攻。用料上有块石、条
石、片石、花岗岩、石灰岩、沉积岩等,就地取材。
在长清的陡岭子山上发现50米长双层城墙,即在城墙之阳坡又筑外墙,两墙相距
2米~3米。 三股峪北山还发现有锯齿形城墙,即城墙外侧呈三角形突出,这段城墙长
300米。 诸城马山至北山一带山坡上的城墙,都用石块砌成间隔7米~10米的格子状,
中间填土石,既省料又可防止泥土流失。
"因地形,用险制塞",就是充分利用数十米高悬崖峭壁的山险墙,因无法攀登而
不再在其上修筑城墙。这种情况齐长城全线用得很多,短的数十米、几百米、长的达
千余米。
象这样以山险代替城墙的例子很多,其中以泰山长城和博山长城为代表。齐长城
未经过泰山主峰,而是自泰山西北,经泰山之阴迤逦东去,但城墙只修筑到泰山西北
的钉头崖,其以东的老鸹尖、摩天岭、高山尖子、牛山口一带的"泰山北岗",长达15
公里没有修筑城墙,而是利用海拔八九百米的高山险峰代替长城墙,并以海拔1545米
的泰山主峰为屏障,步兵车阵是无法进攻的。
齐长城遗址在城子村(古城)逾淄河,东到三泰山以东虽有黑虎、油篓、雁门等
诸"寨"而无城墙,直到沂源县大崮、小崮之东才见城墙遗址。在南自鲁山,北至三泰
山, 东到大崮,南北18公里,东西14公里范围内,有海拔800米以上山峰52座,车马
厮杀的战场是难以在这"博山"之中摆开的,况且南有海拔1108米的鲁山屏障。因此,
用山险代替城墙不无道理。况且利用山险代替城墙还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减轻了
许多劳役之苦。
齐都临淄故城遗址平面图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促使政治、经济、文化集中,因而城市也发展起来。在各国都城中,齐都临淄规模最
大。 考古材料表明, 齐都临淄故城包括大小两城,大城周长14,158米,小城周长7,
275米,大小城总长21,433米,合周尺9,500丈。人口7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