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的两处学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c&A=2&rec=20&run=13

杨庆富

兴办教育,方下具有优良传统。清末变法,冲击了几千年的封建科举制,从朝廷
到地方实行教育改革“废私塾,兴学堂”。鲁西村,在开明人士张嘉林的操办下,于
光绪28年办起了莱芜首所官办小学。至民国初年,全区共办起国民小学30处,方下高
等小学即在此基础上建起。另外,在陈家庄天主教堂办起了带有教会性质的学校。
一、方下高等小学堂
一、建校概况方下高等小学堂,也称方下高级小学堂。始建于民国十七年 (公元
1928年) 。校址在方下街西门里路北玉皇庙之东侧。南靠大街,东、北两面为民房,
有前后两院,共有校舍36间,占地二亩半,是占用的原方下街初等小学堂校址。学校
设有校长室、教员办公室、教室(两个班)、学生自习室,另有伙房、厕所等。是年,
在该镇范围内招生一个班,学生50人。翌年,又招生一个班,以后经常保持两个班之
规模,学生百人左右。学校设校长一人,耿绍九为首任,教员4-5人,校役2人。至民
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四月,该校迁至本区大辛庄村南之大圣寺。在原大辛庄村初
等小学堂校址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扩建,并易名辛庄寺高等小学堂。学堂是由热心教育
的进步人士亓汉珍(亓聘如,牛泉镇亓毛埠村)、孙洪亮(孙启明,方下镇柳行沟村)、
毕指南(牛泉镇三官庙村)等人筹建的,紧靠大圣寺东边,五间二层楼,设办公室、校
长室和学生教室。学生宿舍暂用该庙舍东厢房,并有餐厅、厕所等。学校环境大有改
观,教学设施亦有改善,比原校条件更为优越。但时间不长,至民国二十六年 (公元
1937年) 日寇侵犯,抗战开始,时局动乱,遂于1938年被迫停办。至此,共招生至九
级,毕业8个班,毕业学生400余人。
二、学制与课程高等小学堂为春季始业,春节后招生,寒假结业,学制两年。每
年春季,招收本区各村初小四年级毕业生。招生工作由校长负责,按需名额择优录取,
张榜通知,常年保持两个班。所设课程,是教育部审定、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
书,是国民学校专用教材。有国文(后改为国语、语文) 、算术、修身(后改为政治常
识、三民主义) 、地理、历史、体育、图画、唱歌等。并增设了职业课,可谓门类齐
全,每周授课安排30课时左右,每课时50分钟。教学活动,按计划进行,井然有序。
在校学生的学习考查,分别于期中、期末和升级时进行,由各任课教师自行出题、监
考、阅卷、皆从严要求。考毕,按分数优劣排列名次,分优、甲、乙、丙、丁五等张
榜公布。学生修满年限,经考试成绩及格,准于毕业,发给毕业证书。不及格者,发
给肄业证书,若个人愿意申请续读者,经校长批准,允其留级复读。
三、人材输送高等小学堂,是本区当时唯一的一所高等小学堂,该校在教学活动
中,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同时,更注重了学生“德”的教育。因为当时,正值日寇
入侵,国难当头,学堂加强了学生爱国与救国的教育,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救国
志向。这在教科书中也有所体现,如单级国文教科书第三、四学年第一学期中,第三
十课的题目即“爱国”,篇幅不长,全文如下:“国以民立,民以国存。故国民必爱
国。舟行大海中。猝遇风涛,同舟之人,不问识与不识,皆尽力相救者,生死共之也。
国者,载民之舟也。西谚曰叛祖国,犹舟人自穴其舟。可不戒哉。”这里,对教材的
思想性不再分析挖掘,而当时任课老师中,不乏爱国之士,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自
然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当抗战爆发后,该校不少毕业学生纷纷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
有的站到了残酷斗争的最前线。如二级学生吴卓先(丰登官庄村),较早接受了马克思
主义教育,是方下区第一个共产员。在残酷的斗争环境里,为开创和发展党的组织起
了先导作用;一级学生李华舫(又名李彩亭,李家义村) 、二级学生亓连杰(又名亓汉
三,龙泉官庄村)、三级学生刘子正(又名刘明英,刘封邱村)、四级学生魏庚亭(方下
村) 、八级学生刘众前(鲁西村人)等均于早期参加了革命。尤为壮烈的是,很多学生
为革命献出了最后一滴血。如二级学生李雪峰(又名李瑞亭,李家义村)、三级学生李
藩亭(又名李凡亭,李家义村)、六级张万良(方下村)、耿志毅(方下村)、七级学生李
学忠(李家义村)、八级学生刘玉和(石家泉子村)、孟昭怀(柳行沟村)等均在抗日战争
中为国捐躯,永垂青史。也有不少人因工作需要,走上教育战线,成了光荣的人民教
师。为党的教育事业耕耘一生。有的现已离休、退休,安度晚年,有的已离开了人世。
他们是:刘芳林、王建元、李三策、王建章、张省德、李培生、孟广成、李洪俊、魏
广成、亓振胜、张英贤、杨文海、焦欣德等。他们都是该校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
《方下高等小学堂历任校长表》附文后
二、陈家庄天主教堂小学堂
陈家庄天主教堂始建于1904年,1945年停止活动,历经四十余年。这期间,不仅
进行传教活动,而且还办起了学校。这无疑更加深了文化之渗透。在我们莱芜也算一
段有代表性的历史吧。把其记下来,为的是让我们后人牢记不忘。
公元1904年,一位德国神甫来到方下镇陈家庄村,开始设堂,发展教徒传教。随
之建起了天主教堂,作为朝拜和传教之场所。至1923年,教堂逐步形成规模,共有堂
舍七十余间。陈家庄天主教堂为莱芜中心教堂,下设12处堂口,即响水湾、团山、留
村、纸坊、胡家泉、北庵、蔺家庄、石家泉子、冷家庄、小冶、龙泉官庄、王家方下
村。公元1925年(民国十四年),在教堂院内办起了小学。该校有教会学堂的三个特点:
一是学生来源都是从陈家庄教堂及其在莱芜所辖各堂口的天主教徒之子女中招收入学,
即是说,只有天主教徒的子女才有入该校学习的权利;二是男女生分别设班;三是免
费上学。其办学宗旨是:以“唯天主独尊、慈善为本”为主导,兼学文化知识,以提
高教徒的文化水平,更便于利用宗教进行奴化教育。
最初,学校开设初等小学两个班,一个男生班,一个女生班,每班40人。到30年
代兴盛期,男生扩增为两个班,并招收高小班,学生达200人左右。初小班分一、二、
三、四年级复式教学。所学课程是圣书(为“日课要选”)与国民教材。国民教材有国
文、算术、修身、自然、地理、历史、体育、唱歌等。学生早晚诵经,白天学习文化。
办学经费由教堂统一筹集支付。学生家庭富裕者,可交纳一定数额的学费,而家
庭条件差、生活困难者就免费入学,甚至还受到学校的资助。学生吃饭都是教堂供给。
由于各堂口路途较远,学生走读不便,除陈家庄本村学生回家住宿外,下设各堂口之
男、女学生均在学校免费住宿。
学校有教员十数人,除由教堂聘请委任外,还指定教徒中有一定文化水平并具备
教学能力的人但任文化课。后来有部分教员是从济南天主教堂派来的。
陈家庄教会学校,据说办得比较正规,教学秩序井然,但无明确学制。“优秀”
学生可选拔到济南天主教堂继续就读。如成绩优异的男生可成为神甫,女生可成为修
女(天主教出家修道的女子),有的可录用为天主教堂传教的骨干人员。经查,该校男
生成为神甫的有陈家庄村之陈某,团山村之王某,此二人都去了香港。女生中成为修
女的有三人,陈家庄、兰沟崖、王家方下村各一人。
该校共办学20年, 入校学生达500余人。直到1945年日寇投降后,我人民政府勒
令德国神甫停止传教活动并回国,查封教堂一切房产财务,教会学校随之停办。
方下高等小学堂历任校长表

┌───────┬──────┬──────────┐
│姓名 │籍贯 │任职时间 │
├───────┼──────┼──────────┤
│耿兴成(字绍九)│耿公清村 │1928年 │
├───────┼──────┼──────────┤
│王景明(字心如)│高家洼村 │1929年 │
├───────┼──────┼──────────┤
│亓善同(字希和)│土楼村 │1930年-1931年上半年 │
├───────┼──────┼──────────┤
│张本利(字卓群)│牛泉镇黑峪村│1931年下半年-1932年 │
├───────┼──────┼──────────┤
│田可群(字鹤亭)│田封邱村 │1933年-193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