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寺抗日高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c&A=2&rec=19&run=13

张鲁震

1944年,莱芜地区的抗日战争形势和全国各战场一样,有了新的转折,我抗日武
装由弱到强,由被动变为主动,我莱芜西北区香山一带抗日武装组织,先后拔除了日
伪设在温家庄、东上崮、干山子的炮楼,敌人逐渐失利,香山根据地不断得到巩固和
扩大,成为地、县机关的常设驻地。为了解决地、县机关干部子女和附近适龄儿童就
学,培养革命后备力量,44年2月在温家庄之北的全堂寺设立了“莱芜县第二高小”,
时称“全堂寺抗日高小”。学校直属县政府领导,委派张云亭(陡崖村人)为校长,先
后调张振东、冯干民、庞剑琴(女)等抗日进步青年来校任教。
学校设初级班和高级班,有学生60多人,其中干部子女20多人,刘舜卿的子女刘
学兰、刘学章,李力修之子李春培,曲凯庆烈士之子曲明珍等都在此就读。教师和机
关干部子女皆为供给制,学习、生活、住宿都在学校并随时准备跟地、县委机关转移。
农村学生自理。
学习课程是“抗日战时小学课本”的国语和算术。学习内容以抗日救国为主题,
如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介绍“五一”、“五四”、“五卅”、
“七一”、“七七”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的来历。还教唱抗日歌曲,如《我的家在松
花江上》、《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有时演打鬼子捉汉奸的小型节目。学校抗日
救国的革命气氛非常高涨。
教师的任务很繁重,他们既是教员、工作队员,还是指挥员。白天要完成教学任
务,晚上要去农村宣传抗日救国,发动农民减租减息,组织抗日统一战线等。敌人清
剿扫荡时要指挥带领学生转移,保证学生安全。
学生的学习条件极为艰苦。学生每人自备草苫、小凳和包袱。草苫用于流动住宿,
小凳用来随处上课,包袱用作包学习用品。每人自挖小洞一个,一旦有突发情况时,
用来藏书。他们以膝盖为课桌,以山林为课堂,有的以滑石代笔,以沙地和石梁为纸,
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刻苦学习。并自编自演文艺节目,
去农村演出,宣传抗日救国,受到地、县领导的好评和奖励。后来组织的县抗日文艺
宣传队,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很多学生从此走进抗日队伍。如刘学章、吴增
森、杨全玉、吴学兰、苏将道等人。有的成了文工团员,敌前宣传员,文化干部。
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迁至寨里,解放战争时期随县委机关转移曹村,再转渤海,
莱芜战役结束后方转回莱芜,这时大多数学生都已走进部队或机关成为革命的骨干力
量。金堂寺抗日高小为革命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