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参加“军事干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c&A=2&rec=17&run=13

房鸿德

这些题词(附文章后),是1951年夏,泰安地区领导给省立泰安中学参加“军事干
校”学生纪念册上题写的。当时,秦和珍为地委书记,刘舜卿为专署专员,封振武为
军分区司令。
1950年6月, 国际风云突变。6月25日,朝、韩爆发战争。27日,美国海军第7舰
队进驻台湾。 此时,中国正忙于在西南剿匪和向西藏进军,也着手准备解放台湾。1
0月, 朝鲜战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攻占了朝鲜大片领
土,直逼鸭绿江,并用空军轰炸了我国的安东市。出于保家卫国的需要和朝鲜政府请
求,中国政府于10月25日,向世界宣布:“抗美援朝”。
鉴于国际局势和社会主义阵营利益,苏联支援了中国大批飞机、坦克、高射炮和
通讯器材。当时组建现代化兵种,成为我军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为此,国家发出紧
急号召,动员青年学生参加“军事干校”。军事干校分两批:第一批在1950年冬“抗
美援朝” 开始时期。省立泰安中学去了4名,是航空通讯兵;我们是第二批,是地区
直接号召动员的。 学生都写了申请书,批准了7名,我是其中之一。当时影响很大,
大街上贴了许多动员标语, 我们7人披红戴花,在乐队、腰鼓队和泰城学生陪同下在
城里走了一圈,专署热情的招待了我们。长清(时属泰安地区)参加军事干校的中学学
生也集合来此。一周后,欢送我们去了省府济南。去济后住在珍珠泉招待所,各地参
于学生也都到济。省府非常重视,记得是吃馒头,每餐4盆菜(鸡、鱼、肉) ,这对我
们来说,是从未享受过的生活。在济住了一个星期,听了省府党、政、军一些领导作
的报告,还听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省委和济南学联负责人的报告,并在光明电影院看
了两场电影,记得是苏联片《丹娘》、《卓娅和舒拉》,是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这
时,新中国最早的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还未出品电影。我们听完报告,
看完电影,乘着敞车(货车),唱着苏联的《共青团歌》回到住地。
在离济的头天晚上,省府在“八. 一”大礼堂开了欢送会,观看了省京剧团唱的
《木兰从军》。第二天,《大众日报》以头版大字《我省参加军事干校学生即将离济》
为标题作了报导。这时,我们已换了军装,发了军需品,并整装准备乘火车出发。黄
昏时我们整队去了火车站,部队领队干部向我们传达去新海连市(即今连运港市)。新
海连市是新浦、海州、连云港的组称。新浦在中间,当时只有一条东西马路;海州在
其西,远离铁路,冷冷清清,很破旧,是座古城;连云港离新浦20余里,是港口码头。
我们住在新浦日军侵占时建的营库里,这时才知单位名称是“华东摩托装甲兵青年训
练处”,是临时组建单位。
“训练处”的干部都是从部队抽调的优秀指挥员。处长、政委是师级。政委是广
东人,法国留学,我们喜欢听他作形势报告。各地 (有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广
西、四川、陕西、甘肃、新疆等地) 学生相继到此。开学时,中央军委肖华来作的报
告。
我被编在三大队,大队长是华东一级战斗英雄。在小学课本上有篇课文《七斤半
的大鞋子》,就是说的他在艰苦岁月里,布鞋坏了,补了又补,直到补成七斤半时仍
穿用。教导员是“洛阳营”教导员,也是英雄。我们中队长原是国民党军陆军学校毕
业的,是起义人员。我们中队有一个区队(排)是女学生,多是来自广东、四川、上海
等地,当时我在中队被选为文娱委员,负责教歌和组织文娱活动。因为有女同志,文
娱活动搞得很活跃。
在一次集合中,遇到了我完小时的一位同学,是杨庄镇郭庄人,他是从曲阜师范
参加军事干校的,他分在“战车第一编练基地”。毕业后,留训练处做了坦克炮教练。
在新浦“青训处”,主要是学习政治,改造思想,也进行一般军事操练。我们这
些中学生,当时被称为“小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思想意识浓厚”,“必须进行
改造”,建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学的文件是毛主席在延安的“整风文献”。共学
三个月,有两周是写“自我检查”,“人人过关”。每个人必须从家庭出身、成分,
入伍动机,社会关系等方面详细说明。然后开会挖掘评议,作出鉴定。
这一年国庆节,我们参加了新浦市万人大游行。并走了“方队”(分列式),受到
了检阅。
政治学习结业后开始分配,分配单位三处:1、“战车第一编练基地”,(在北京
槐树岭),是学习坦克电台和炮的光学仪器,培养车长和炮长;2、“战车第二编练基
地”,(在徐州),是培训驾驶员和装填手;3、“战车第三编练基地”(在长春拉拉屯),
是学习坦克及装甲车辆维修的,今已成为“装甲兵学院”。
我们大部分分到“战车第三编练基地”。这里是原日本“关东军”的高级陆军军
官学校。我们去时,早已成废墟。是由苏联军事顾问帮助、策划,按苏军装甲兵训练
基地建设的。当时车场,教室还未建完,面积有4.5平方里,很大,为保密单位。
基地司令员邓文彪,是参加四次反“围剿”和“长征”的老干部,江西人。政委
麻志皓是陕北人,具说是和刘志丹一起闹革命的人,各大队长(这里大队是团级)都是
长征干部,年近半百的老红军。
初到基地的前三个月,主要是学“三大条令”。《内务条令》、《队列条令》是
“苏军型”,通过学习,把学员培养成为受过正规训练和具有严格规范的军人。《内
务条令》几乎把一个军人的生活举止都作了制约,《队列条令》是通过操练,成为有
高度素质的军人形象。训练是艰苦严格的,有时,半夜起来“拔慢步”。1952年国庆
节,我们参加了长春市20万人的大游行,并和航空学院学员、陆军学校学员、炮兵、
公安部队战士受到了检阅,得到了好评。
在基地,学习非常紧张。10多门课程,包括军事、政治、技术,还有体育课。军
事是学战术(班、排、连进攻和防御)和一般兵器的使用。政治课学艾思奇的《历史唯
物论-社会发展史》 和毛主席的哲学著作。技术是学坦克、自动推进炮、装甲车的构
造原理及各部位的维修,分工很细,主要专业精学。还学了车、钳、锻、电、焊和机
械制图一般知识。当时在基地的坦克是T-34中型进攻性坦克(32吨),上装85毫米口径
火炮,两挺“德特式”机枪。还有“斯大林二号”重型坦克(46吨) 和122自动推进重
型火炮,射程80华里,是摧毁性武器。学习期实行5分制,5天一小考,一旬一中考,
一月一大考。每天6节课,除战术在野外(一天),不同课目在不同教室。每节50分钟,
休息10分钟为集体跳舞。没有个人自由活动余地,大小便需报告。连吃饭也是严肃紧
张的。我们感到自豪,因为接受了正规训练,能成为合格的军人。
在基地,我们听了一些英雄事迹的报告。“独胆英雄郭忠田”亲临基地给我们作
了刚入朝时的惊险事迹报告,《人民日报》以“连环画”形式连载。我们和新中国第
一个女跳伞员开了座谈会,而第一批女坦克兵(一个排),就在基地。1952年十月革命
节,长春市团委和学联,在市文化宫举行了中、苏青年联欢晚会,我们20余人代表装
甲兵参加并演出了《坦克舞》,当时我在口琴伴奏乐队。苏联男、女青年欢乐活泼,
拉着我们跳“交谊舞”。
1952的底,我们结业。结业典礼是列队接受命令和听总结报告,那天下了阵小雪,
零下19度,因帽耳全翻上去,只戴两付白线手套,许多人都冻伤了。后来,我的手指
甲,除拇指外其它都脱落了。检阅方队和走分列式时,不少人昏倒在队列里。
典礼过后, 看节目演出。 唱的是京剧《打渔杀家》和《逼上梁山》,当时影片
《南征北战》刚拍完,还未在京公演,军委为慰问我们,用飞机运至长春,在基地俱
乐部放映了这部影片。
我们结业正值上甘岭战役末期,有108人分到已入朝的“坦克三师”,我在其中。
当时在朝作战的装甲兵还有坦克独立三团。
坦克三师原是西北的一个骑兵师。朝鲜战场危机时,苏联在欧洲防务的一个坦克
独立团顺西伯利亚大铁路开来四平市。如果美军打过鸭绿江,就参战,但半年后,局
势稳定,他们把坦克等武器,全交付给中国,由西北骑兵组建为“坦克三师”。那时,
我们看到图门江、鸭绿江畔的85高射炮部队和空军飞行员,多是苏军,不过都穿着中
国人民志愿军服装。

添入页子3个(封振武)梁漱溟与莱芜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