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嬴牟几处重要遗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c&A=2&rec=13&run=13

宋继荣李凤琴刘艳

莱芜古为嬴牟,春秋时地处齐鲁之间,汶、淄河源头。沿两河而行有齐鲁两国都
城间较近的大道,北界有齐国沿泰山山脉修建的长城,境内盛产铜铁、煤炭、丝麻,
为战略要地。齐鲁两国因此经常在这里争战和会盟,争战以求兼并,会盟以解争端,
所以存有几处重要遗址。
一、战役遗址重要的有长勺之战、艾陵之战遗址。
长勺之战遗址长勺之战, 是公元前684年,鲁庄公率鲁军在长勺打败侵鲁齐军的
著名战役。
战役地点《左传》庄公十年载有“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句,明确地点出了战役
的地点在长勺。长勺在何地? 《齐鲁文化大辞典》载:“长勺,古地名,春秋鲁地。
因商遗民长勺氏居此地而得名。故址在今莱芜东北。鲁庄公十年(前684年) ,齐鲁长
勺之战即发生于此”。长勺,在今莱城区苗山镇一带。苗山镇有杓山,因山顶似勺头
状而名,所以古时依山名名地为长勺。今杓山西北麓有杓山村遗址,出土过商、周时
期的遗物,与长勺氏时期相吻合,应是长勺氏的居住地。古代有在何地打仗,就以其
地名命其战役名的习惯。自然在长勺发生的战役就称长勺之战了。
主战场地点有两说,一说在杓山之阴,一说在杓山之阳,笔者认为主战场应在杓
山之阳。其理由一是杓山南有方下河,河旁是齐鲁之间的人行大道,便于军队行军。
二是河床较阔、 平缓,东西长约13公里,最宽处1公里。当时部队打仗,主要使用战
车,这样平缓窄长地带,适于大规模的车战。鲁庄公带兵打仗,必然率国之主力,双
方动用军队较多,这样大的地方也适于大部队作战。再看山北的河谷较窄,河上游在
古时连独轮车也难以通过,两轮的战车就更过不去了,只能适宜小股的步兵作战,最
多是战场的一小部分。三是北面的小河一带 (在杓山西南与从苗山而来的河相汇向西
形成的两山夹谷的今灰堆村地势) 成为咽喉要道,地形对鲁军有利。因此鲁军必踞此
咽喉要地,进可攻,退可守,阵地坚固。四是狭长的河两岸有山沟和小丘,符合《左
传》中载的“惧有伏焉”的地形。五是此地是鲁国的边境地,在此居住的长勺氏是周
公赐于鲁国的,东边的苗山镇北石湾子村东的挡马墙岭是汶、淄河的分水岭,分水岭
以东是两国的国界,距主战场较近,因此鲁军可在边境布阵迎敌,在打败齐军后,就
能迅速逐齐师出境。所以,长勺之战的主战场应在杓山之阳。其西起口镇的灰堆村,
东至苗山镇北石湾子村东,东西长约13公里余,宽约1公里。
战役经过《左传》庄公十年有较明确的记载:“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
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
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
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
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故逐之。’
此役,鲁国主要是用正义之师和士气战胜齐军的。战前,鲁庄公的勤政和率兵进
击侵鲁齐军而受到鲁国人的拥护。战中,曹刿抓住“彼竭我盈”的战机,促使齐军三
鼓士气不振之时,鲁军一鼓作气打败了齐军,并把齐军驱逐出境。
艾陵之战遗址艾陵之战是公元前484年, 鲁国联合吴国军队在艾陵地区打败齐国
军队的一次著名战役。
地望分析如上所说,古代在何地打仗,就以何地名命名该战之名,艾陵之战的地
点当然也不会例外,应当是战于艾陵。艾陵在何处,现有两说,一说在泰安东南,一
说在莱芜东北。笔者认为应在莱芜东北,所以泰安东南说略。
莱芜东北说《续山东考古录》载:“周鲁蒙邑、齐堂阜邑、艾邑”。《蒙阴文史
资料》载:“艾邑,在今新泰、莱芜、沂源等县交界处,因艾山而得名”。《续修莱
芜县志》载:“而杜预谓艾山在牟县东”。“泰山牟县东南有艾山”。“牟城在今莱
芜东二十里,其东皆曰艾也。”
从以上较多的史料来看,牟城即今莱城区辛庄镇赵家泉村的古牟子国城,其以东
的广大丘陵山地,古时称艾邑,是牟子国辖地,后是莱芜、新泰、沂源的交界地。即
钢城区艾山街道办事处、黄庄镇,沂源县的土门镇、草埠乡、徐家庄乡和莱城区的铁
车、常庄一带,当属艾邑的范围。艾邑,因有艾山而得名。其地区叫艾山名的有两处,
一处在艾山街道办事处宋家庄村北。 该山海拔416米,顶有石山寨,东南山脚处有古
代的采铁矿、 冶炼遗址。另一处在徐家庄乡,海拔约400米。两地均传说很古的时候
在此建城时,忽然一夜间起了一座山,碍修城而停建,此山因名碍山。另一说是山岭
到处生长着艾草,因名艾山。由此看来,原牟子国的东境有艾山,因地较广名艾邑。
又因全是低矮的丘陵,所以又名艾陵。
春秋末打仗,还广泛用车战。车战必须具有一定的平坦地带,又因为此战不是埋
伏、追击或偷袭之类的战役,是双方公开的打仗。所以艾陵之战的主战场不可能偏离
两国间汶、淄河大道而在艾陵的群山中,按双方的行军路线应在两国间汶、淄河大道
的艾陵北部边缘的开阔地带中进行。下面看一下双方的行军路线。
行军路线《东周列国志》载:“齐将国书,屯兵汶上,闻吴、鲁连兵来伐,聚集
诸将商议迎敌”。“陈逆曰:‘吴军长驱,已过嬴博’。”“国书传令,拔寨都起,
往迎吴军,至于艾陵”。俗称《东周列国志》为七分实事,三分虚构。齐和吴、鲁联
军的进军路线和其它史书记载和地理相同,因此是可信的。当时,吴兵长途跋涉,自
江苏苏州的吴国都城北上,后有越国、楚国的威胁,自然是想寻齐主力速战速决。因
此长驱直入,先克博,后克嬴,至艾陵西五里下寨。博即今泰安市城南15公里的旧县
村,古时为博城。吴军经鲁都曲阜告诉鲁国后,沿汶水自西而东,向齐将国书所率的
齐军主力部队杀来。时齐将国书屯兵汶上,此汶上不是今汶上县(古称鲁中都邑),也
不是东汶河上游的穆陵关和蒙阴的古汶河,而是指泰山的汶河上游及源头以上意,即
博城、嬴城、牟子国城、齐长城泰山段各关和淄川区城子庄 (汉置莱芜县城,是齐国
防御要地)一带。国书伐鲁,听说鲁联吴伐齐,因吴军强大,为缩小军事物资供应线,
保卫齐都临淄的安全,留下守博城、嬴城和泰山齐长城各关的部队后,率主力在齐国
境内的城子庄并以齐长城为依托待敌。吴军攻克博、嬴后,齐将国书率主力沿淄水而
上至艾陵迎敌。那么,由此行军路线来看,艾陵北端的今莱城区常庄一带正是两军必
逢之地,主战场一直延伸到博山区的南博山一带。其地山涧中由淄河冲积的狭长平地,
适合战车作战的条件,所以正是艾陵之战的战场。《中国史稿地图集》也有同样的标
注。由此可以看出,战场自吴军克博始,至常庄、南博山一带战胜齐军止,东西长约
80公里。主战场在常庄、南博山之间地带。
战役经过《左传》 哀公十一年载:“为郊战故,公会吴伐齐”,即公元前484年
春,齐将国书、高无丕率师至鲁都今曲阜城郊伐鲁失败。鲁国因军队弱,想联吴伐齐,
报一箭之仇,就说服吴国伐齐。此时,齐军为挽回伐鲁失败的面子,想再伐鲁。齐想
伐鲁,逼成鲁联吴伐齐。吴欲称霸,正趁鲁联吴之机打下强齐的气势去,真是天赐良
机。于是,爆发了艾陵之战。
双方的军队序列《左传》哀公十一年载:吴为“中军从王,胥门巢将上军,王子
姑曹将下军,展如将右军”。齐为“国书将中军,高无丕将上军,宗楼将下军。”即
吴王夫差率中军,胥门巢率上军,王子姑曹率下军,展如率右军。齐将国书率中军,
高无丕率上军,宗楼率下军。双方各用车千乘,各号称十万人马。
齐军失败原因一是国书倾巢而出,无坚固阵地和剩余援军。二是齐军战线过长,
被吴军精兵截为三段,分割围歼。有诗曰:“艾陵白骨垒如山,尽道吴王奏凯还。壮
士一时吞宇宙,隐忧谁想伏吴关。”
二、会盟遗址重要的有艾之会、嬴之会、平州之会和夹谷之会。除平州之会遗址
有待进一步寻找外,其它几处遗址及会盟内容探讨如下:
艾之会《续修莱芜县志》 载: “周桓王三年夏五月辛酉,鲁侯会齐侯于艾。”
“周桓王二十三年夏五月辛酉,鲁侯会齐侯于艾。”即在公元前717年和公元前697年,
分别由鲁隐公、桓公和齐厘公、襄公在艾地相会。
相会地点艾之会地点应在艾邑(详见前面的艾陵之战遗址文),是无可争议的。据
对艾邑地理的分析,认为应在钢城区艾山街道办事处艾山西的下古墩村。其一有艾邑
境内通齐鲁间可行车的古道,齐国可乘车经古牟子国向南至此,鲁国同样可经今新泰
境来会。其二地理位置较好,地处两国界鲁国一方。该村北靠九顶盘龙山,东接河、
大道,隔河相望有形似葫芦状的葫芦山,山河十分秀丽。其三有相应的遗存。村西发
现了春秋战国墓群,村东原有古时的一大堆土,因称古墩村。村民在建国后把土挖掉
建了学校,出土了两把青铜剑。墩在古时叫烽火台,极有可能在当时是为两君会盟修
建的盟坛(古时会盟有筑坛的习俗)。所以,其地应是两国国君相会的理想地点。
相会内容公元前717年时,据《左传》隐公六年载:“夏,盟于艾,始平于齐也。”
《春秋左传集解》注:“春秋前,鲁与齐不平,今乃弃恶结好,故言始平于齐。”齐
鲁此次会盟后,不记前仇,结为友好邻国。
公元前697年时, 据《左传》桓公十五年载:“许叔入于许。公会齐侯于艾,谋
定许也。”《春秋左传集解》释为:“许叔,庄公弟也。隐公十一年,郑使许大夫奉
许叔居许东偏。郑庄公既卒,乃入居位。许人嘉之,以字告也。叔本不去国,虽称入,
非国逆例。”
嬴之会《续修莱芜县志》 载:“春秋桓公三年,公会齐侯于嬴。”即公元前709
年,鲁桓公和齐厘公相会在嬴地。嬴地的城即今莱城区羊里镇城子县村,是鲁国的边
境城镇。因此,鲁桓公能在此迎接齐厘公。另外,此地离齐国的边境仅25公里,有大
路相通,便于齐君来此相会。
嬴城遗址在一高台地上,原南北长600米,宽385米,土城墙。东、北两面经雨冲
刷,年年坍塌,加上建国后又用东、北两面城墙土填河造地,现仅存城遗址。城南为
居民区,居民区南和城西有南、北烧砟地,是唐前冶炼遗址。嬴城春秋时为嬴邑城,
秦置嬴县,北魏时废。
相会内容《史记》载:“桓公三年,使羽军迎妇于齐,为夫人。”“迎女,齐侯
送女,君子讥之。”《左传》载:“桓公三年”,“会于嬴,成婚于齐也。”“秋,
公子羽军如齐迎女。修先君之好。故曰公子。”“齐侯送姜氏,非礼也。凡公女嫁于
敌国,姊妹则上卿送之,以礼于先君;公子则下卿送之;于大国,虽公子亦上卿送之;
于天子,则诸卿皆行,公不自送;于小国,则上大夫送之。”正如《东周列国志》载:
“鲁桓公元年,尚未聘夫人。公子曰:‘臣闻齐侯有爱女文姜,欲妻郑世子忽而不果,
君盍求之? ’桓公曰:‘诺’。即使公子羽军求婚于齐。齐厘公以文姜病中,请缓兵
其期。至桓公三年,又亲至嬴地,与齐侯为会。齐厘公感其殷勤,许之。鲁侯遂于嬴
地纳币,视常礼加倍隆重。厘公大喜,约定秋九月,自送文姜至鲁成婚。未几,鲁使
上卿公子羽军如齐迎娶文姜”。
据此记载, 公元前709年鲁桓公在嬴地与齐厘公相会,是想娶齐厘公之女文姜为
妻。相会时,先是对齐厘公以殷勤招待,讨得齐厘公的喜欢。齐厘公因以许文姜为桓
公之妻。鲁桓公借此机会,献以钱币等隆重的彩礼,进一步讨得齐厘公的欢喜。齐厘
公许以九月自送文姜至鲁成婚。至时,鲁桓公派上卿公子羽军到齐迎亲。齐厘公亲送
女到国界,成为鲁桓公之妻。但齐厘公送女不符合当时的礼节,受到知礼者的讥笑。
夹谷之会《史记》载:鲁定公十年“公会齐侯于夹谷。司马彪《郡国志》在祝其
县西南。孔子相。齐归我地。”
会盟地址《续修莱芜县志》载有几说,一说在祝其县,一说在淄川境内,一说在
今莱芜境内。
祝其县说《续修莱芜县志》载:“《春秋传》杜预及服虔注史记皆云:夹谷在东
海祝其县。刘昭志亦云,祝其县有羽山,春秋时曰祝其夹谷地。《通典》东海怀仁县
有夹山,春秋之夹谷相承遂谓夹谷在今赣榆县。”《续修莱芜县志》载:“祝其治所
在今江苏省赣榆西,齐鲁国君相会,不会远离两国到南方的江苏相会。”
淄川说《续修莱芜县志》载:“高氏地名志则谓淄川县西南三十里有夹山,一名
祝其。《一统志》以为夹山在淄川县西南三十里有夹山,旧名祝其。其阳即齐鲁会盟
之处。”
今莱芜地说夹谷之会在今莱芜地又有西南、东北两说。西南说,据《续修莱芜县
志》载:“夹谷,旧志谓即县治西南三十里,连新泰县界之夹谷峪。春秋定公十年,
公会齐侯于夹谷,即此。”即今牛泉镇鹁鸽楼村以南至燕翎关一带。“而莱芜旧志独
以为在县西南云云。顾亭林曰,赣榆去齐鲁之都各五、六百里,不必如此之远。当时
景公之观,不过曰遵海而南放于琅琊,不闻越他国之境。但在莱芜则正当齐鲁之境。
若在淄川则已入齐地一百余里。顾复初谓赣榆当鲁之极南境,非会盟之辙所宜至,且
齐强鲁弱,鲁亦无为挈齐而会于其国之极南也。淄川之说,齐鲁两君相会,不应如此
之近。惟莱芜夹谷峪庶几近之,皆不主赣榆、淄川,而主莱芜。而顾复初又谓夹谷在
今博山县,自相矛盾,不知何故。窃以为莱芜为齐鲁孔道,又齐鲁交界,两国会盟必
不能越孔道,而会于偏南偏北之地,亦不能越两国交界而会于国门之外。则夹谷之在,
今莱芜十居其九,或以莱芜祝其为疑。然《淮南子》汶水出弗其山,西流入济。弗其,
祝其之转音也。会盟之地因山得名,又何疑乎。”王其云先生认为在牛泉镇上峪村。
西北说,牟铁李在《莱邑山水杂记》一文中说夹谷会盟地在莱城区东北的常庄、和庄
一带。《续修莱芜县志》载,两国相会在响水湾。《续修莱芜县志》中前人所作青石
关诗中有“夹谷当年应是此”句。前人所作《瓮口峡》中有“中有夹谷台”句。孙宝
洞在《瓮口道歌》中也有“夹谷台高孝水浒”句。但青石关交通不便,很难作为会盟
地址。
根据以上几说和有关记载,笔者认为夹谷之会地址应在今莱城区东北的常庄一带。
其理由是:据《东周列国志》载:“齐侯就约鲁侯于齐鲁界上、夹谷山前,为乘车之
会。”《左传》载:“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
必得志焉。’孔丘以公退……”此载明确点出了会盟地点在齐鲁界上;夹谷之前;为
乘车之会;莱兵劫鲁侯事件等四个重要条件。
齐鲁界上:今常庄一带位于汶、淄河源头,是齐鲁两国的分界线。因此,常庄一
带应说在齐鲁界上。夹谷山前:据《水经注》载:“《地理志》曰原山,淄水所出…
…东北流经莱芜谷。”“城在莱芜谷。”“《禹贡》所谓莱夷也。”《地名大辞典》
载:“莱芜异名为夹谷。”此载说明淄水从今常庄北的原山山脉发源,东北流入莱芜
谷。莱芜谷,上自常庄西起,经博山区,下至淄川区城子庄以北。其两山夹谷,是莱
人居住地,古时因名莱芜谷,又名夹谷,汉时在城子庄设莱芜县城管理莱人。常庄一
带正位于夹谷西南端的山前。乘车之会:乘车必然有通战车的大道,前面的长勺之战
遗址和艾陵之战遗址中都已证明,淄水和汶水间,古为齐鲁大道,又名孔道,乘车极
便。莱兵劫鲁侯:此地东为莱人居住区,因此便于组织莱人,以莱兵劫鲁侯。
以上分析,常庄一带具备四个重要条件,这样就把会盟地点缩小到了常庄一带。
那么,具体地点在何处? 又据《续修莱芜县志》载:“孟止亭,一在县治东响水湾…
…。当日为齐鲁孔道,两国之会在此。”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曾发生过长勺之战和
艾陵之战。在常庄西的文字县村发现汉前文化遗址,北魏时建有嬴县城,唐武则天长
安四年(704年) 又建有莱芜县城。响水湾位于文字县南邻,村中有南北向小河谷,在
河谷中有一泉,未有干涸过,泉水味甘,流量较大。泉南有两瀑,小响水湾、大响水
湾。因一年四季泉水如涌,至两个石崖处直泻而下,响声不绝,冲刷成两个石水潭,
因名响水湾。潭中水深碧透,两岸柳树倒影,景色十分秀丽。泉北河中有个高台地,
南北长80米, 宽50米,高约4米。小河水自东北而来,向西绕台半周,自台南汇泉水
向南流去。台上原建有三元宫、孟止亭,1941年时拆除。响水湾南距16公里为牟子国
城, 北距1.6公里有北魏时的嬴县城和唐、宋代的莱芜县城。其又位于齐鲁两国
界之间,是齐鲁两国间的孔道,且山水秀丽,符合书载的会盟条件,是齐鲁两国国君
相会的理想处所,所以此地位是夹谷之会地点。
会盟内容《左传》定公十年(前500年) 载:“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
丘相,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
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 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
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千盟,兵不逼好,于禅为不详,于德为衍义,
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石辛之”。“齐人来归郓、、龟阴之田”。
时齐景公以晏为相,鲁定公以孔子为相。两君会盟于夹谷。会盟时,齐人犁弥欺
孔子知礼而无勇,对鲁定公施以兵、乐。孔子识破其两个阴谋,义正词严,智退莱兵、
乐,提出退还齐侵占鲁的汶阳田要求。晏子同齐公商议,归还其汶阳三田以谢过。
汶阳三田据《东周列国志》载:“其一曰,乃阳虎所献不义之物;其二曰郓,乃
昔年所取以寓钱鲁公者;其三曰龟阴,乃先君顷公时信晋力索之于鲁者”。汶阳三田
的田在今肥城县南。郓田,鲁有郓邑两处,一在沂水北,一在郓城东。龟阴田在新泰
境内。有诗曰:“纷然鼓噪起莱戈,无奈坛前片语何? 知礼之人偏有勇,三田买得两
君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