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志要为现实服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9&rec=64&run=13

韩光灿

发挥志书的功能,尤其发挥新编地方志的社会效益,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
建设服务,这是新时代编修志书的宗旨。新编《泗水县志》出版前,在志书编纂过程
中,泗水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就运用丰富的方志资料,采取办通讯、出专栏、编专辑、
搞讲座、拍电视等方式,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地为领导机关提供信息、反馈信息
、提供科学资料,为泗水县的经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得到县内各行各
业的广泛支持,加快了修志进度,提高了质量,为浩繁的县志工程奠定了良好基础。
县志出版发行后,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高度评价。
为山区治水提供历史借鉴。泗水县地处山东省中南部,属泰沂山区低山丘陵区,
境内山峦起伏,低山丘岭占总面积的78%。山区水资源缺乏,人畜吃水困难,旱灾时
常发生。1983年,泗水县遇到了百年少有的大旱,全年降雨总量512.8毫米,而上半
年仅有162.9毫米,春播作物大批死亡,夏种迟迟无法进行,全县人民心急如焚。为
了抗旱抢种,抗旱保苗,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也有部分群众面对严重
的旱情,丧失了抗旱夺丰收的信心。为了让领导掌握本县历史上的旱涝情况,从中找
出规律性的东西,正确指导全县抗旱斗争,县史志办公室组织编纂人员查阅了明万历
二十四年、清康熙元年和光绪十八年几部《泗水县志》,参照华北、东北地区五百年
来旱涝灾害情况发生的时间及程度,编写了《泗水县明清以来旱涝灾害史料》,印发
给各级领导干部。从史料中看出,自明成化二十年到民国三十一年的458年中,共发
生旱涝灾害63次,其中旱灾35次,涝灾28次。在35次旱灾中,有30次发生在春夏两季
,28次涝灾中有15次发生在秋季。从中可知,泗水县的旱灾多于涝灾,而旱灾多发生
在春夏季,涝灾则多发生于秋季。针对这种情况,县委、县政府领导一面要求群众破
除靠天等雨思想,一面组织群众抗旱播种,抗旱保苗,同时向群众宣传泗水县有秋涝
的历史。只要坚持抗旱,保住禾苗,度过旱期,秋季下雨的可能性很大,后期夺丰收
很有希望。通过宣传发动,群众克服了畏难发愁情绪,振奋起精神,在全县掀起抗旱
热潮。泗河流域的群众打井截潜,山区群众因地制宜打大口井和深井,向地下要水。
仅杨柳、柘沟两个乡镇在短期就打成小土井万余眼,用地下水保住禾苗2万亩。事实
如同预料的那样,9月份全县普降喜雨,禾苗沐甘霖而长势良好。这一年,全县作物
仍然取得好收成,创造了大旱之年夺丰收的奇迹。之后,县委、县政府研究措施,制
定山区水利建设的长远规划,并从山区实际出发,统一规划,山、水、林、田、路综
合治理,不断增加水利投入,积极做好灌溉、除涝、人畜饮水、水土保持等多项水利
工作,全县水利建设短短几年就取得了巨大成就。到1995年底,全县已解决264个自
然村、19.25万人的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5.7平方公里,全县有效灌溉面积
达到1.65万公顷,从而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这一水利建设的成绩,得到淮委
和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县里领导也高度赞扬史志办公室为此做出的积极贡献

为泉林开发提供史料。泗水的泉林,位于县城东25公里处,因泉多如林而得名。
这里名泉72,大泉数十,小泉多如牛毛。整个泉群日流量为11.7万多立方米,属山东
省26个日流量大于一万立方米的岩溶大泉之一,有“水势滔滔,声振千林”之说,且
水质优良,不含有毒杂质。泉林以其独特水景奇观,招徕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
并留下大量赞美的诗篇和华章。早在春秋末年,孔子到此,看到奔流不息的泉水,慨
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此写下“秋波落泗水,海色名徂
徕”的佳句。宋代理学家朱熹赞美泉林的景色,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胜日寻芳泗
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清代康熙、乾隆曾先
后10次到泉林,并修建行宫,建造石舫,先后赋诗8首,为泉林留下许多名胜古迹。
但由于种种原因,泉林古迹所存甚少,有的残缺不全。1985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开
发泉林,重修古迹,还其本来面目,使之成为游览区。为了配合泉林开发,县史志办
公室组织专门班子,查阅史料,搜集资料,编辑出版了《泉林专辑》。该专辑设立泉
群成因、卞泉古貌、名泉介绍、泉林千景、泉林名产、名人胜迹、咏泉诗文等栏目,
共20万字,且图文并茂。出版4000余册发至全县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成了宣传泉林
、了解泉林、研究泉林、开发泉林的宝贵材料。至今,国内外来宾在领略泉林佳景的
同时,还接受到泗水领导馈赠的《泉林专辑》这一礼品。泗水的友好县日本泗水町访
华团多次到泉林游览,并在泉头立下友谊碑,栽植友谊树。
康熙到泉林,1684年建碑,亲自撰碑文。“文化大革命”期间,该碑被毁。
1996年8月,泉林农机厂捐资20万元恢复原碑。县史志办公室和农机厂积极配合,一
方面带他们到县文物所查找碑文拓片,一方面又从新编《泗水县志》历代碑文选中,
为其提供原始碑文材料,为碑早日恢复献计出力。
为扩大开放,发展经济提供资料。泗水县境内大小山头561个,大多以花岗岩、
变质岩、石灰岩为主,是石灰、水泥、玻璃制造、板材加工的好原料。建国后,虽有
不断开采利用,但都因规模小、利用少,未形成规模效益。199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
不断深入,韩国水泥制造商来山东的临沂、济宁两地考察投资办厂地点。获准这一信
息,为争得项目,泗水县委、县政府立即成立专门班子,为外商的实地考察准备第一
手资料。史志办公室责无旁贷地提供了泗水的地质构造、岩石分类、山脉、河流、水
系、土壤等有关资料为筹备组查询,由于工作主动,资料完备,泗水县争得了与外商
谈判的主动权。经过紧张的实地勘察和评估论证,外商坚定了在泗水投资办厂的信心
,并签订了意向书。这一在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水泥独资项目,经国家计委征得国务
院批准,正式立项,并于1994年11月破土动工。这个厂总投资折合人民币15亿元,年
产水泥250万吨,为国家创汇5000万美元。除去外商享受的优惠,仅税收一项,泗水
县每年就可增加收入4000余万元。目前,泗水县以大宇水泥项目为重点,按照支持大
宇、服务大宇、利用大宇的方针,组织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
保证这一大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史志办公室自觉履行其职责,注重利用多种形式对外宣传,将新编的《泗水县志
》和《泉林专辑》等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桥梁。1996年8月下旬,全国“走出贫困
研讨会”在泗水县召开,我们史志办公室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撰写了综合材料
中的历史沿革篇,起到了介绍泗水、宣传泗水的作用。
《泗水县志》出版以来,除国外一些人直接订购该志外,近期还有在美国、台湾
、香港一些泗水籍同胞通过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购买《泗水县志》。这样,不仅
起到促进交往、联络感情的作用,而且也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随之而来,寻根问
祖、友好交往者不断,外商到泗水投资、经营者日增。近几年来,韩国在杨柳镇合资
的淀粉厂、新加坡在中册镇合资的乳猪加工厂、韩国在柘沟镇独资开办的花岗石厂、
香港在杨柳镇合资的淀粉厂等厂家产品销路好,效益高。其他一些“三资”企业也都
前景可观。
为地情教育和城市建设服务。利用来自本地并具有生动、可信等特点的资料,进
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更有感召力。1986年,县委组织拍摄的《泗水在前进》
电视专题片,县史志办公室一名副主任参与执笔编写脚本。该片先后在县电视台和省
、市电视台多次播映,生动具体地反映了本县的自然风光、光辉历史以及泗水人民在
建设家园中所取得的成就,收到较好宣传效果。县志出版以来,一些部门利用县志资
料向青少年一代进行地情教育。县经委、县商业局、县机关党委在职工培训中,均以
县志工业卷、商业卷和中国共产党等章节的资料,向职工进行热爱党、热爱家乡、热
爱本职工作的教育。县教委教研室利用县志资料编写了《泗水历史》《泗水地理》两
本乡土教材,印发全县各中小学,向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展望未来、献身祖国的教育
。在城市建设中,对每条街道的整修、扩建以及命名,县建委均到史志办公室查阅资
料,征求意见,以求科学决策。1996年5月,县委、县政府决定修建中兴大桥,施工
前和施工中,派员到史志办公室查阅有关的重要资料,史志办公室积极主动予以配合
和帮助。利用县志资料,为本地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取得了可喜成绩,赢得到了社会
各界的广泛认可,形成了阅读县志、研究县志、利用县志,支持修志工作的崭新局面

责任编校:孙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