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资治”刍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9&rec=58&run=13

刘健

方志被称为“一方之百科全书”。在不同的时代,编纂者对所涉猎的内容都会有
不同的取舍,对所撰写的体例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侧重。如在南宋时期,修志兴盛,中
原汉民族因受民族欺侮,力图恢复中原,对武备、要塞、关隘特别注重,清朝为了维
护统一,对官宦、功名又特别在意。地方志之一的起源是我国早期的文化典籍《山海
经》,在以后的整个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提倡编修地方志书,主要目的有三:

一、以正统官书的形式,维护封建阶级的统治秩序
自从孔子删节修订《春秋》以后,封建正统统治思想开始在中国形成,所谓“孔
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非“正统”者,即使其夺取了政权,也是名不正言不
顺,让其在正统思想面前丧失政治凝聚力。所以历代的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地方志
书的编纂和应用,认为这是关系到封建统治的一件要事,编修志书要“意以佐时务”
(参见光绪《嵩县志·序》),把它视为“辅治之书”“资治之书”,并明确说明“治
郡国者,以志为鉴”(嘉靖《山西通志·序》)。
地方志书之所以能起到这样重大的作用,是因为它记载了州县地方的地理险要、
典章制度、政治得失、风俗民情等,使地方官员有所知、有所循;有益于封建“政事
”,表彰了忠孝节烈事迹,有益于“教化”,可以作为地方官员的“资鉴”。因此,
唐朝的韩愈,宋代的寇准、朱熹等封建时代的高级官员,在任地方官时,都曾索求“
图经”(即方志)资政。明代以后,府、县地方官员从方志中“周知利弊”的更不乏其
人。

二、为封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树碑立传,扬名显世
自宋代以来,一些方志不断刊载当朝帝王的诏令、文翰,以显示他们的“盛德”
。清代章学诚编修的方志首列《皇言纪》和《恩泽记》,以示尊崇和歌颂帝王。至于
地方志书中的人物,“名宦”“乡贤”等列传,基本上都是记述统治阶级的“功绩”
“贤德”,为封建统治者涂脂抹粉,以此作为粉饰政治、宣扬封建名教的工具。

三、作为编修全国性的史书和《一统志》的储备库
汉代,宫廷曾规定所有郡国者按时条例地志,送上太史,作为史官著述的参考,
司马迁据以撰著《河渠书》,班固得以撰成《地理志》。在这里,方志的存史作用摆
上了第一位。当然,当政者的身体力行有其显著的功利目的。后世统治者及志家也往
往把“资治”和“存史”作统一考虑,在材料的取舍上、章节层次的安排上都有所侧
重。不过,有的强调“资治”多一些,有的强调“存史”多一些。明清时代,封建王
朝为了编修《一统志》,往往下令编修地方志书,以备采用。清朝康熙年间,为了编
修《明史》,朝廷曾命令地方州县“各以志上”。后来编修《一统志》,也命令各地
编修和呈报地方志书,以备采用。
我国历史上,编修的各类地方志书,在所述内容上有略有详,不过都有鲜明的阶
级烙印。用今天科学的历史观来看,其缺点主要是,对于封建帝王、官僚地主及其贤
达,多采取隐恶扬善的方法,有时夸大其词,甚至浮记功绩;大多数志书中,宣扬封
建纲常名教、烈女节妇、孝友的内容,占了大量篇幅;以封建迷信观点解释奇异自然
现象;用文学手法夸大地方特点,滥载景物和奇闻怪事;对于歌谣、词曲、文化现象
、民间艺人绝少记述;对于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很少记载;编修方志,例行公事,粗
制滥造者也在所不少。
过去,地方志作为“官书”,是封建政权下的产物,纂修人受时代和所代表阶级
的局限,不能不存在狭隘的政治偏见,一方面对封建统治阶级大肆地歌功颂德,另一
方面对人民起义则竭尽污蔑之能事。今天我们修新方志时,在采用这些旧材料时,必
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批判,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反
面材料中找出正面的东西,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
今天,我们能够见到的地方志书有3000多种,数量众多,内容广泛丰富,记述了
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方的典章制度、兵事、山川、土壤、人口、物产、风俗习惯、名
胜古迹、自然灾害、天文、气象、人物、艺文等等;其内容基本上是可信的。例如在
《胶澳志》《即墨县志》中就较多地记载和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
后者,深受当时新学术风气的影响,将一些新方法引用到编纂地方志中来,对后代大
有裨益。
“志”为“史”体,一方之志就是一方之史。在封建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由
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容易出现方志所用材料的“实录”,这就为后世提
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进行了忠实的历史记载。所以,地方志书与一般的“正史”相
比,可以弥补“正史”的不足,并能纠正一些史书记载的谬误。方志是我国科学文化
资料的宝库,史料价值极大,可以在各个方面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一)让地方志书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建国以来,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在整理、运用地方志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作
了大量工作。由于地方志书记述各地方的气象、自然灾害、物产、土特产、矿藏、水
利、土壤等内容,利用这些记载,汇编为各种类型的资料、目录或索引,对我们的社
会主义建设很有帮助。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曾从方志中辑录了《上海地方志物产资料
汇辑》,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从8000多种地方志中摘录出数万字的资料,辑成《方志
物产》400多册、《方志综合资料》120册。这些资料对发展农业与多种经营起到了巨
大的参考作用,对于利用好各地的资源发挥了很大功能。
青岛市崂山地区有一种竹芽,传统上当地的农民用来冲水当茶喝,以后逐渐失传
。这事在《胶澳志》中有所记载,“崂山有一种竹子,可以治脑病”。最近几年,由
于当地群众从志书中对此一事物进行了挖掘,这种竹子茶又在青岛及周边城市大量上
市,丰富了人民生活,同时也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青岛近郊的即墨一带有绣花边的民间传统。这种工艺起源于清末民初,许多史料
书籍都对其进行了记载,由此对它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据说这种技艺从西
方传到青岛后,民间艺人又对其进行了改进,此类花边在欧美市场很受欢迎,为民间
创造了很多利润,也为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
历史地理与自然地理资料是方志内容中的重要部分。五十年代,崂山县王哥庄镇
港东村曾与即墨县某村发生地界纠纷,矛盾比较大,只好“打官司”解决。后来,港
东村经多方努力,认真查阅了相关的史料记载,反复分析研究,寻找历史根据,并以
此举证使法院对这一纠纷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后来,这一纠纷得到了比较合理的解
决。大西北的酒泉市近郊有一处深沟,多年来空置着,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业学
大寨”运动中,地方政府动员近郊人民公社的全体人马,利用两个冬春,架子车和人
工抬土,将其填平,种上了玉米,结果仅仅收获了两年,就被一场洪水冲得恢复了原
貌。当地领导从志书上发现,这个地方本来就是多年前被洪水冲成的一条沟。因为戈
壁滩上干旱少雨,时间久了,便造成一种有沟无用的错觉,如果早查看地方志,完全
可以避免这个损失。
从以上我们所举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地方志一方面把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社会生
活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传留下来,同时也提示人们:谁重视谁收益,谁忽视谁受惩。
在当今我们谈论“信息时代”时,必须伸出另一只手,从地方志这一宝库中采集精华
,作为我们决策的依据之一。
(二)为科学研究服务。
地方志书所记述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为研究历史学、地理学、文学、地震学
、地名学、人口学、经济学、医学、建筑学、农艺学、科技史、中外关系史等多类学
科都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如:《即墨县志》中对于清军入关后即墨郭尔标等的动乱
记载;明代的《平度志要》中关于清朝道光十七年大灾荒的记载;《胶澳志》中关于
德国强租青岛,日国攫取德国在山东权益,北洋政府接收青岛,海洋的潮汐、水文情
况,交通运输等等,都为各个学科提供大量的资料,只要认真对待,就可以充分发挥
地方志书的积极作用。
(三)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服务。
由于地方志书记述了地方的历史和现状,它可以作为乡土教材,是进行热爱家乡
、建设家乡和热爱祖国、建设祖国教育的好材料。如:青岛市档案馆和青岛市人民电
视台根据档案史料、方志编制的电视片《青岛历史上的今天》《青岛市大事记史料》
《青岛文史资料》,出版的《青岛解放》《帝国主义侵略青岛纪实》和举办的爱国主
义教育图片展等活动,都真实地记录了青岛的历史,揭露了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帝国
主义的侵华罪行,对日本极少数右翼势力的歪理邪说进行了有力的还击。
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提高整个
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特别是对青少年一代,要加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地
方志书可以提供大量的、丰富的乡土教材,激发人民的爱国感、自豪感以及建设家乡
的热情。
(四)为发展旅游事业服务。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各地都有古代遗留的建筑、石刻、陵墓、遗址、园林
、城邑等文物古迹。
各地的地方志书,对于当地的文物古迹都有详细的记载。如《青岛市志》和《崂
山县志》中的“九宫八观七十二庵”等。青岛山水秀丽,气候宜人,自然景观独特,
文物古迹众多,到处都蕴蓄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来自世界五大洲以及全国各地的
游人每年有数以百万计。青岛市应当根据史料记载大力开发风景名胜。
当前,全国范围开展的第二届修志工作,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
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坚
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用改革的观点、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方法,继承修志文化遗
产,全面认真地反映省、市、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和两个文明建设,
同时批判地继承旧方志这份优秀的文化遗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其在社会科学
和自然科学的研究、经济建设及教育后代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责任编校:黄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