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名称规范化浅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9&rec=33&run=13


刘荣昌

    目前,我国有些县(市)与其城(驻地)的名称不同一,给人民和国家有关部门带来
诸多不便。对此,我早有感受。因我是山东省沾化县人;沾化县城自1957年东迁后,
就出现了县名与县驻地名称不一的情况,故城仍名沾化,新城因靠富国村而建,称新
富国或直称富国;我亲眼看到一些外地人来沾化县城办事,在故城沾化下车后,方知
此处已不是县城,只得另搭车到富国。多么令人烦恼!即使1982年沾化(故城)更名古
城后,这种情况仍不时发生。外地商旅来到富国,尚不知到了沾化,亦司空见惯。此
类情况在外省亦不少见,如海南省,在汽车站很难找到国家正式公布的琼海、儋州、
东方等县市名,取而代之的则是加积、那大、八所等县治地名,让人不知所云。这些
,盖因县城不与县同名而致。凡是县与县城同名的地方,是从来不会发生这种事情的
。在我从事地方志编纂工作后,对此才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县(市)与其城(驻地)名称
不一,暴露了我国在行政区建设及行政区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上存在与政治、经济、
文化活动相脱离的现象。如果说,这种情况在以往比较“封闭”的时期,只是给少数
地方的工作和人民生活带来不便而无妨大局,故而未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重视,那么,
在全国改革开放深入开展、城乡经济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和广阔的今天,改变这种状况
已是急不可待了。否则,将直接影响各地经济建设大业,给国计民生带来巨大损失。
且自80年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20多年来,因此而给各地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
已经造成莫大损失。我不是经济专家,对这种现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多大,社会
经济效益损失有多少,无法测算,恐怕是一个十分可观甚至令人震惊的数字。据我所
知,这种状况不独沾化一县。我做过粗略考查,仅山东省就有20多个县(市)名与其城
(驻地)名称不一,约占县市总数的五分之一。全国究竟有多少,我未作考查,不得而
知,若以山东的比例匡算,当有数百个之多。以此看来,改变这种状况,确实十分必
要的。国家有关部门理应引起重视,采取果断措施,以国家立法的形式作出规定,为
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繁荣解除羁绊。近几年,一些地方已经觉悟,认识到此问题不解
决的严重后果,如德州市庆云县、东营市垦利县,县城分别在解家集、西双河,现已
分别将其命名为庆云、垦利,结束了不规范的状况,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得到了
人民的拥护。
    我国自秦行郡县制,迄今经历2000多年,县级行政区一直延续未变,且大多数县
一直保持与其治所(县城)名称同一。其间,不管县政区变更还是治所迁移,这一格局
始终未变。如阳信县县治所先后四易地,却始终保持当时治所和县同名,而旧治所随
之更名。无棣县县名先为无棣,后更名海丰,再复名无棣,其治所名称亦相应更改。
但从民国时期开始出现县与其城名称不相同一的现象。建国后对此重视不够,或因区
划调整,或因县城迁址,致使这种现象进一步扩大化,并且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因此
给国民经济建设带来重大损失,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今
天,国家有关部门很有必要制定法规,将这一问题纳入国家政区建设的轨道,做出明
确规定,迅速改变当前状况,使县(市)与其城(驻地)保持名称同一,得到法律保证,
杜绝不规范现象的产生。明确规定:县(市)城与其县同名,县(市)更名,其城亦随之
更名;县(市)城迁址,新城与县(市)同名,旧城随之更名。

责任编校:温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