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展示史志工作的价值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9&rec=14&run=13


郑成尧

    近年来,坚持史志工作为现实服务的指导思想,在编辑好年鉴的同时,自我加压
,努力探索,走出了一条利用自身优势为现实服务的新路子,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回顾近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史志工作为现实服务,不仅是史志工作的根本
职能和内在要求,而且是争得各级领导重视、社会各界支持、提高自身地位、塑造良
好形象的有效措施。

一、转变观念,把史志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为现实服务上
    泰安市的第一届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工作始于1982年,到1997年全面完成任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推进,史志事业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争得社会重
视,是摆在史志部门面前的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对此我们认真进行思考,经历了一
个认识逐步深化、思路不断更新的过程。
    一是突破固守志体的思维定式,树立服务为本的思想。受传统观念影响,史志工
作者的工作着力点往往仅放在就史料论史料、为存史而编志上,对如何运用历史资料
为现实服务思考甚少。随着首届修志任务的完成和国家机关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有
的同志对修志工作的发展产生了悲观疑虑情绪,存有被动应付的思想。我们认为,部
分同志的这种思想,根本原因是对史志工作的职能和作用缺乏正确认识。为此,我们
召开会议,认真学习全国全省史志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进行讨论,使大家明确,志书
的出版并不意味着工作的完结,为现实服务才是史志事业永恒的主题。江泽民总书记
“三个代表”的论述发表后,我们更感觉到史志工作者身上的重担,认识到,作为大
文化范畴的史志工作,要努力实践代表中国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必须把为发展先进
社会生产力服务摆在史志工作的首位,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包括为人民群众掌握历
史资料和现实信息资料服务作为追求的目标,以先进的史志文化成果为改革开放和两
个文明建设的社会现实服务。通过学习、讨论,统一了大家对史志工作继往开来、服
务当代、垂鉴后世的理解,激发了为现实服务的自觉性。
    二是澄清史志工作摆不上位的模糊认识,强化有作为才有地位的观念。泰安市各
级党委、政府对史志工作非常重视,为史志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由于
史志工作性质和任务的特殊性,决定了不能像经济工作那样是中心,也不能像人口、
资源、环境等“国策”性工程那样有很强的指标性,因而在党委、政府的工作安排上
不可能把史志工作排在突出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同志往往埋怨领导不重视、社
会不支持,认为史志部门不显眼、地位低,而很少从自身作用发挥上找原因。为此,
我们积极引导大家认清有为才有位的基本道理,明确地方志工作的开展需要领导重视
和社会支持,而领导的重视和社会的支持都取决于自己工作的努力。地方志工作“是
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其地位和作用也只有在为改革开放
和经济建设服务中充分显示出来,进而充满其生机和活力。我们还用以优异成绩争取
领导支持的事例鼓舞士气。去年9月份,适逢《泰安年鉴》创刊10周年,市政府专门
召开纪念大会,向全市提出推进史志工作、发展史志事业的要求,市五大班子主要领
导参加,鲍志强市长到会并讲话。会议规格之高、参会范围之广是过去所没有的。市
政府还在一年内下发了3个有关地方志工作的文件,营造了有利于史志工作的良好氛
围。这些都较好地激发了大家的进取心和工作热情,促进了史志工作为现实服务的开
展。
    三是克服为现实服务无能为力的畏难情绪,认清史志工作者的独特优势。多年来
,不少同志总觉得自己研究的是历史、是“盖棺定论”的人和事,与当今中心工作联
系不直接,结合不紧密,觉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有的尽管嘴上喊服务,但由于思
路不够开阔,找不到为现实服务的突破口。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归纳了为现实服务的
三大优势,对同志们进行教育。一是史志部门掌握着当地贯通古今和横列百科的资料
信息,占有着大量的地情资料,这是为现实服务的有利条件;二是通过落实省政府关
于建设“三个中心”的要求,征集了大量的市内、外地方文献,有利于借鉴外地经验
,从横向比较中提供咨询服务,这是我们的重要优势;三是经过多年努力,培养了一
批骨干力量,他们知识面广、功底深厚,这是史志部门为现实服务的宝贵财富。在统
一思想、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我们组织专门人员,深入调查,集思广益,从多角度、
多层次提出了为现实服务的20个选题,要求大家各有侧重、分别攻关,使为现实服务
这篇大文章变成了便于操作的具体实践。这样,不仅增强了广大史志工作者搞好服务
的信心,也通过服务提高了史志部门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围绕中心,拓宽史志工作为现实服务的领域
    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中心,也是地方志为现实服务的主战场。邓小
平同志指出,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摸清、摸准我们的国情”。这就要
求一个地区发展战略的制订和实施都要从地情出发,而最了解地情的是地方志工作者
,为当地领导提供地情服务最有发言权。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围绕党委、政府的
中心工作,我们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在为现实服务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
    一是利用志鉴成果进行综合性服务。我们于1982年开始首届志书的编修,从199
0年起逐年编辑出版年鉴,到目前共向社会提供市县志书7部、志类书籍108种、乡(镇
)村志部门志235部、综合性年鉴5种17卷、专业性年鉴8种18卷。在有关部门编制发展
规划、调整产业结构、进行基本建设等过程中,我们及时反映志、鉴中的相关信息,
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为了使志鉴产品更好地发挥效益,我们加快了年鉴编辑进度
,由前几年的年底出版发行提前到当年7月前后,以便为各级领导和社会提供最新最
快的信息。每当市级领导班子调整后,我们及时给新成员提供志鉴成果,为其熟悉情
况、进入角色创造条件。鲍志强书记从外地调来任市长时,专门打电话让给他准备好
泰安的志书和年鉴,并称志书、年鉴是了解一个地方最快捷的信息渠道。
    二是完善市情信息资料库,及时提供信息咨询。我们在全省首批建成市情信息库
主体框架的基础上,按照建设地情资料中心的思路,不断增加投入,调入专门人员,
加大对志书、年鉴、志类资料的录入、整理和开发,目前已存入近千万字的资料信息
,并制作网页搭载省情库和市政府网,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对市领导和各部门常用
的史料、数据等,能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如去年原市委书记莫振奎先后3次向史志
办索取泰安名称的由来和沿革等情况,由于我们“仓里有粮肚里不慌”,每次都能随
即从市情库中调阅相关的资料及时送达,保证了市领导的工作需要。据不完全统计,
信息库自建立以来,已接受社会咨询200余次,提供相关资料600余件,较好地发挥了
社会效益。
    三是组编志类地情书籍,主动当好领导的参谋。应该说,我们组编的志、鉴书刊
,内容涵盖广,能为领导决策提供综合服务,但由于其偏于简约,往往资料不系统、
反映得不深刻,使用频率和服务效果受到影响。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从1999年起
,我们实行“统一规划协调、统一体例风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审定稿件、统一出
版发行”的办法,采取市场化运作,计划用5年时间,组编一套《泰安市情丛书》。
目前已出版《泰安乡镇》《泰安大事记》《泰安风物》《泰安历史人物》《泰安民营
经济》等正在组编之中,拟于年内定稿交印。该《丛书》的编写出版,使我们掌握的
大量资料成为指导当地工作的“锦囊袋”,为我市矿藏开采、名优产品开发、旅游项
目建设等提供了翔实可靠的信息和依据。各县(市、区)史志办也编辑出版了一大批志
类地情书籍,其中《爱我东平》《肥城风物》等已成为当地对青少年进行爱家乡教育
的教材。
    四是选好专题,深入研讨,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泰安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
源。近几年,我们围绕市政府提出建设旅游强市的思路,多次邀请地方文化名人进行
座谈研讨,就发掘文化资源、服务旅游事业问题发表真知灼见,并吸收他们参加有关
史料的征集研究工作。专家教授的意见,启发我们进一步挖掘人文自然文化遗产,古
为今用,服务现实。在1999年泰安市标志性建筑工程--泰山大街的命名和2000年郊区
更名及泰山天圆地方广场的取名中,有关部门都吸纳了史志工作者的意见。肥城市史
志办发挥名人效应,积极开展左丘明文化研究与开发,为发展当地旅游经济进言献策
。2000年秋天,海内外百余名专家学者汇聚桃乡,研讨左丘明的里籍、姓氏、史学成
就等,吸引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左氏、邱氏子孙到肥城拜谒史圣遗迹、参观考察、投资
建设,外引资金20多万元。丰硕的研究成果,使肥城市和石横镇政府果断投资500万
元用于项目开发,现已完成投资100余万元,这一前瞻性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
等经济的发展。
    五是利用《泰安史志》简报及新闻媒体,为社会各界提供史志资料信息。我们围
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心和不同时期的重大活动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针
对性地摘介工作与生活中的历史资料、现实情况及外地经验,通过《泰安史志》简报
对外发布,让社会了解背景、互通情况、借鉴提高。例如在’99“世博会”及市政府
举办的南昌经贸洽谈会之前,我们将有关省、市的历史与现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等用简报的形式提供给有关领导、部门,使其尽快能熟识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
活动,很受使用对象欢迎。外省、市两个文明建设中的新做法、新经验、新成果,本
市的各项新成就等,也以简报的形式进行登载。每卷年鉴组编阶段,我们及时将审查
定稿的内容通过电视图文台等向社会发布。结合建国50周年庆祝活动,我们与《泰安
日报》社等联合编发了建国50周年大事记,进行爱党爱国爱泰安的教育,收到了很好
的效果。

三、练好内功,提高史志队伍为现实服务的能力
    地方志工作者为现实服务,不仅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还必须
具备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实际应用能力。因此,我们把提高史志队伍的素质作为基础性
工作来抓,坚持通过强化素质搞好服务,在服务中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进而为社会
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
    1、严谨治学,营造勤于学习的良好风气。我们经常向史志工作人员灌输这样一
个道理:学习知识是基础,提高素质是关键,服务现实是根本;不学习就无法提高素
质,不提高素质就搞不好服务,不服务现实就无立足之地,在服务现实的实践中,不
少同志因知识匮乏产生了危机感,学习愿望日趋强烈。大家利用业余时间广征资料,
整理笔记,相互切磋,学习知识的空气非常浓厚。为了鼓励大家学习研究的积极性,
办公室规定,凡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资政文章,按稿酬的1-3倍给予奖励,并作为
评先创优的重要依据。2000年,全办有三分之二的同志先后在国家级报刊、省《志与
鉴》和《机关党建》、市委市政府综合刊物上登载文章,既扩大了我办的知名度,也
促进了史志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2.实行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我们认为,史志工作为现实
服务,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为此,我们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规
范化管理”的工作思路。根据工作实际,修订完善了办公室岗位目标责任制、把全年
的工作任务、服务项目逐项分解到科室、人员。明确时间要求、质量标准,使个个肩
上有担子,人人身上有压力。办公室每半年组织一次个人述职,对目标责任完成情况
进行总结评比。同时,在全市史志队伍中开展了“我为现实服务献一计”活动,启发
和激励大家开动脑筋、深入思考、相互借鉴、共同提高。2000年,有6名同志在活动
中成绩突出受到表彰。
    3、开展培训交流,开阔服务视野。我们采取派出去培训、请进来讲授等形式,
加强与全国史志年鉴界的联系与交流,吸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用以指导我市的
史志年鉴工作。在每卷年鉴和每部志书、市情书刊的组编之初,我们都精心研究组编
方案,举办编撰人员培训班,共同研究选题,指导撰稿;集中编稿期间,采取业务例
会的形式研究和处理遇到的问题。去年,我们举办各类学习班、研讨会8次,请省史
志办领导和有关专家学者授课。通过培训、研讨,丰富了业务知识,开阔了服务视野
,提高了服务技能,为工作的开拓创新打下了基础。
    4、实行以老带新,帮教互助。近年来,我办陆续选调了3名大学本科毕业生,为
促其尽快挑起工作重担,我们采取以老带新的方法,分别确定工作能力强、业务水平
高的同志与其结成帮教对子,进行传、帮、带。我们适应不断变革的信息时代的要求
,购置了8台微机,为使同志们尽早掌握操作技能,明确由选调生指导老同志学习现
代科技知识和现代化办公技能。大家虚心学习,互相帮助,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形成
了一个肯学习、讲团结、出实绩、做贡献的良好工作环境。

责任编校:孙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