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沧区少数民族状况及其由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7&rec=44&run=13

那洪岐
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记载, 李沧区现有21个少数民族、4783人,其中男性2393人,
女性2389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43%。

(一)
据《青岛市志·民族宗教志》载:“1891年青岛建置后,随着青岛工商业的发展,
少数民族即陆续来到青岛谋生,最先到青岛的是满族人和回族人,其他少数民族则随
其后”。
满族
清雍正十年(1733年) 派八旗兵15000余人驻守山东半岛青州旗城,随即满族官员
开始来往于青岛。辛亥革命后,清朝遗老及文武官员来青岛寄居从业。自20世纪初,
有大量的满民移居迁徙来青岛市沧口、崂山一带定居生活。其一,原沧口区是青岛市
的工业基地,纺织企业密集。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日商在青岛开办的许多纺织
工厂需要大量的女工,日本人发现唯满族妇女为不缠足的“大脚板”,视为最廉价的
劳动力。于是,多次去青州北城 (清朝在山东设的旗城) 从满族妇女中招“养成工”
(童工)。当时的铃木丝织厂(现青岛丝织厂)、大康纱厂(现青岛国棉一厂)、钟渊纱厂
(现青岛国棉六厂)、大英烟草公司(现青岛卷烟厂)、四方工厂(现四方机车车辆工厂)
为最多。其二,1922年至1930年,又有北京、山东青州北城等地的满民被挑选招募来
青岛当学警及消防警察。随即亲朋好友投奔来青岛寻找工作、定居、通婚,繁衍后代。
其三,建国后,除了人口流动、迁居以外主要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军队干部
转业和随军家属安置、工作单位搬迁、调动等。
回族
据《青岛市志·民族宗教志》载:“青岛建置后,随着胶济铁路的建成通车,工
商业的逐步发展,鲁西南、鲁西北地区以及京、津等地的回民陆续来到青岛谋生”。
其中,代表人物有1928年以经营土产杂品为生的何连会、何连登兄弟(东平人)。1929
年,马福祥担任青岛市长,其随员多数为回民。还有一些回民在青岛铁路、纺织、卷
烟以及学校、医院等行业谋生。例如:回民白允温20年代初从老家河北省张家口市辗
转来青岛,经人介绍到华新纱厂(现国棉九厂)谋生,是最早来到沧口的回族人。“七
·七事变”时,回民丁培文携妻杨福莲由山东青州旗城来青岛住四方北岭给衙门看坟
茔地为生,后迁移沧口居住。新中国成立后,来青岛市和李沧区的回民越来越多。主
要是部队复员、转业军人及其家属,大专院校毕业生以及专业技术人才流动等原因来
青岛的。
蒙古族
蒙古族来青岛始于20世纪初。1902年,蒙古族少年脱希奎来青岛学徒当炊事员,
1918年至1929年先后有富布真等12名蒙古族青年(均为八旗兵丁)由北京来青岛谋生。
多数在青岛当产业工人或职员。随后家眷也迁来青岛定居生活。1930年,国民政府青
岛市警察局曾两度派人到北京招收警察200余人,其中不少是蒙古族男性青年。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员调动,军队复员、转业和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分配、专业
技术人员流动、来青经商、打工的人员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等因素,人口逐步增多。
朝鲜族
新中国成立初期朝鲜族人开始来青岛谋生。50多年来,主要有大中专院校毕业生、
部队复员、转业干部、随军家属陆续分配、迁居、安排来青岛市沧口、崂山一带安家
落户。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一
批韩国企业投资开发商来青岛投资办企业,越来越多的东北地区朝鲜族群众开始移居
青岛市沧口、李村一带韩资企业打工,经商服务。
其他少数民族
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
畲族、东乡族、达斡尔族、锡伯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哈萨克族17个少数民族,
大多数都是建国以后,由部队转业、复员的军人及家属或大、中专毕业生、工程技术
人员调动、人才流动、投亲靠友迁居来李沧区居住、通婚、务农或工商业服务等从业
人员。

(二)
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
满族清朝前期,满族在东北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兼以狩猎和畜牧,笃信萨满教。
其日常主食以面食为主,特点是酸、粘、酥、凉。糕点是满族的传统风味食品,种类
繁多,后世有“满点汉菜”之说,足见满族糕点烹制技术之高超。满族入关后,其传
统火锅与火锅菜更风行全国。此外,满族人还特别喜食卤味、酱制、熏制肉食和风味
食品“酸奶子”等。
蒙古族从事畜牧业的蒙古族,饮食多以牛羊肉及乳制品(如白酸油、黄油、奶饼、
奶豆腐、奶酪等) 为主食,辅以谷物、蔬菜等。从事农业的蒙古族,主要以谷物、蔬
菜为主食,辅以肉食。在饮料方面,喜饮奶酒、奶子茶。其中,奶子茶系以盐与牛乳、
茶等共煮而得名。“整羊席”则是喜庆和款待贵客的宴席。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肉食以牛羊为主。《西域闻见录》记述,其宴会总以多杀牲畜
为敬,驼马牛均为上品。日常主食麦面,黄米、小米、稻米次之。面食中以干馍 (即
馕)著名,米食中以抓饭著称,饮料以马奶酒为最好。
朝鲜族日常主食大米。逢年过节吃“打糕”、发糕、粘糕。夏天喜欢食用荞麦粘
压成的冷面。朝鲜族人特别喜欢吃酸、辣、甜的食品。副食有酸辣白菜,家家有用辣
椒面和糯米自制的辣酱。春节时,家家户户用烧狗肉盛情招待客人。
藏族平日主食糌粑、牛羊肉、茶和奶子、奶渣、酥油等,喜饮淡而微酸的青稞酒。
壮族主食稻米、玉米、芋头、红薯、木薯、荞麦等;副食方面,品类繁多,且颇
具特色,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歌节”时做的五色饭、包生饭;还有色香味形俱佳的
猪仔粽、牛角粽、羊角粽、驼背粽等,均是有着浓郁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苗族平日主食荞、粟、米、杂粮 (玉米等) ;副食则喜食牛肉、狗肉。他们自制
“醅菜”,饮用玉米酿制的“咂缸酒”。
回族回族是禁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以面食为主,辅以水稻、杂粮;副食则喜
食牛羊肉。青岛市的回民饮食习惯除禁食猪肉外,其他饮食习惯由于长期与汉民居住
在一起,已无多大差别。

(三)
少数民族联谊会
少数民族联谊会,是一个具有民族性、统战性质的群众团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人
民政府少数民族工作的参谋和助手。李沧区少数民族联谊会,是在李沧区民族宗教事
务局领导下,全区少数民族自愿组织建立起来的协助党和政府开展民族工作的群众性
团体组织。 1996年6月成立了李沧区第一届少数民族联谊会。通过了《李沧区少数民
族联谊会章程》;选举产生了会长、副会长、理事。至2004年,已产生三届。
自1999年以来,青岛少数民族联谊会组织少数民族人员参加了青岛市举办的“民
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参加了“迎奥运、促团结、我为青岛添光彩”的宣传和征
文活动。
朝鲜族老年协会
李沧区朝鲜族老年协会是李沧区老龄委员会下设的唯一少数民族群众团体,成立
于1995年11月1日,现有会员198名。其任务和宗旨是组织协调朝鲜族老年人,在区老
龄委的指导下, 学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开展有益于老年的文体活动。协会下设4个
分会。第一届委员会,1995年12月9日通过会员民主选举产生,会员32名。至2000年,
已产生三届。
朝鲜族老年协会成立以来, 先后开展各项文化活动200余次。 1997年至2002年
先后被全国、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文艺体育组织评选为文艺调演、文体电视选拔
赛、门球赛、健身舞优秀奖。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丰富老年文化生活、推动文化体
育事业发展方面做出了贡献。
(作者单位:李沧区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