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军挺进东北述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7&rec=13&run=13

蒋庆立
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着中国两个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我党把目光对准了地理位置优越、政治经
济地位重要的东北地区。在争夺东北的战斗中,山东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中共中央确定东北战略的过程中,山东军区的情报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很早就看到了东北的重要性。早在1944年11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就在中共六届七
中全会主席团会议上说过:“中国的国土蒋介石丢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还要准备几千干部到东北
去。”在1945年5月至6月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准备20到30个旅,15万到20万人,
脱离军区,将来开到东北去。”“东北是很重要的,从我们党的发展,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
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只要我们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现在我们的基础是不巩固
的,因为我们根据地在经济上还是手工业的,没有大工业,没有重工业,在地域上也没有连成一片”。
(《毛泽东年谱》)毛泽东和党中央是从东北丰富的资源、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重要的地理位置来说这番
话的。但如何实现这一思想,毛泽东本人和党中央当时并没有详细的计划。
1945年8月14日,日本发出照会,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国共两党在接受日本投降
的同时,开始了对全国战略地区和统治权的争夺。这时中国共产党的天然盟友前苏联为了一己私利,
抛弃了自己的政治盟友中国共产党,和蒋介石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约定苏联的一切援
助都给予国民党控制的政府,尊重中国在东北三省之完全主权及领土行政完整,并劝说中国共产党及
其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与国民党政府讲和。苏联的态度打破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原来利用背靠苏联
的优势占领东北的设想。
为了摸清东北的情况,确定对东北的政策,中共中央于8月29日命令山东分局“准备派到东三省
的干部和部队,应迅速出发,部队可利用东北军和义勇军等名义,只要(苏联)红军不坚决反对,我们
即可非正式地进入东三省。”“山东干部与部队,如能由海道进入东三省活动,则越快越好。”根据
中共中央的指示,山东军区胶东军分区在8月下旬派遣邹大鹏、吕其恩等分别率领侦察小分队乘船渡
海,前往东北。其中邹大鹏在庄河地区登陆,建立了接应联络的地点。9月9日吕其恩率一支武装小分
队到达旅顺,与当地的苏军进行了非正式接触,获得了苏军只控制大城市,对八路军在乡村的活动不
干涉,八路军可以在城市里以非武装组织的形式活动的信息。根据邹大鹏、吕其恩汇报的情况,胶东
军分区政委林浩致电山东军区和中央,报告了去东北的情况,并建议山东分局速派干部和部队去东北,
以争先机,开展东北工作。这是中共中央获得的关于东北地区和苏军态度的第一份详细的情况通报,
是最初确定东北战略的主要依据。
根据山东分局的报告,中共中央于9月11日向山东分局发出了进军东北的第一份命令:“抽调4个
师12个团,共25000人至3万人分散经海道进入东北活动,并派肖华前去统一指挥。我军进入东北一律
不事声张,不用八路军名义,而用东北义勇军及东北其他地方军队名义,首先进驻乡村、小城市及红
军尚未占领之中等城市和交通线,发动群众壮大力量,建立地方政权。”并准备派彭真、康生、程子
华等人到东北组织中共东北局,统一领导东北的工作。随后于9月14日到达延安的曾克林和苏军代表
带来了东北三省的更为详细的情报,坚定了中共中央夺取东北的决心,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的战略方针,并据此扩大了派遣部队和干部的规模。
根据新的战略,八路军山东军区部队成为进军东北的主要力量:原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和政治
部主任肖华到东北,原定到山东接替罗荣桓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的林彪和随同林彪前往山东的肖劲光、
陈光、江华、邓华、李天佑、聂鹤亭、莫文骅等高级将领取消原定行程,直接前往东北三省的前沿地
带热河,负责军事指挥。“山东主力及大部分干部迅速向冀东及东北出动,第一步由山东调三万兵力
到冀东,协助冀热辽军区肃清伪军,开辟热河工作,完全控制冀东、锦州、热河,并在将来红军撤退
时完全阻止顽军进入东北热河。另由山东调三万兵力进入东北发展。”(《中央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
御的战略方针部署给各中央局的指示》,见《刘少奇选集》)。
9月20日,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刘少奇电告山东分局:“发展东北控制冀东、热河进而控制东北,
除去各地派去之部队和干部外,中央是完全依靠你们及山东的部队和干部。原则上以山东全部力量去
完成这个任务,其他各地加以帮助。”9月28日,中共中央要求山东分局“必须在20天至一月内渡过
二三万部队和干部,否则决不能完成你们的战略任务。”“必须用全力迅速组织渡海。”(《中国人
民解放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料选编》第1辑第1册)10月25日,从重庆回到延安的毛泽东亲自给山东
分局下达了渡海命令:“渡海与野战并重,而渡海最急。”“请罗、李精密组织渡海,务使每日不断,
源源北运。山东应出之兵,请分别陆行、海运,下月必须出完,并全部到达辽宁省,那边需用甚急,
愈快愈好!”


在抢占东北的过程中,山东的军队和干部是绝对的主力。
山东军区的部队和干部是通过陆上和海上两条路线分别达到东北的。其中以海路为主。
最先到达东北的是万毅率领的以滨海支队为主改编的“东北挺进纵队”,他们于9月2日开始从胶
县、诸城、博山等地出发,20多天后到达上船地点。全纵队3500人,其中东北人不到30人,全是营以
上干部。9月24日上午,首批一个连由万毅率领,在山东黄县栾家口码头登船,一路乘汽艇搜索前进,
第二天上午到达兴城钓鱼台。9月底,全纵队到达东北。
拟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的林彪为了抢时间,在途中就转道前往东北,并遥控指挥了山东大军的北进。
林彪是在河南濮阳接到中央令林彪等人转道东北的“十万火急”的电报的,只得边行军边指挥。因与
山东军区没有电台联络,林彪的命令是通过中央军委转达的。9月22日,他发出了“军委并请转罗黎”
的电报。电报中指出:“……我们为坚决执行军委这一意图和任务,拟由此间经冀中,直到冀东,布
置冀热辽一带地方工作,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并准备和训练部队,建设炮兵,以及进行布置战场等
工作。因此我及萧劲光等,为争取时间起见,拟不去山东,并建议关于山东出征部队的转移,留守部
队的组织,干部的配备问题,请罗黎萧迅速决定办理。”23日,林彪通过中央军委致电山东军区部队:
“中央皓电及贺电,望你们迅速布置与行动,我们将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来完成中央所给之重大任
务。关于山东部队与干部,可先后陆续地走,尤其是干部须迅速北去,以便展开广大的地方群众工作
及进行扩军。”
按照中央军委和林彪的指示,主持山东军区工作的罗荣桓开始做大部队进军东北的准备工作。胶
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被指定负责部队的渡海工作。他指挥部队消灭、驱逐了烟台附近崆峒岛和蓬莱以
北内长山各岛屿上的伪军,又乘胜占领了濒临辽东半岛的外长山各岛,控制了渤海海峡,并在各岛上
设立兵站,屯积给养,形成了山东向东北进军的跳板,保证了海运安全和供应。随后组织了海运指挥
部,动员了30多只汽船、140只帆船,确定蓬莱县的栾家口和黄县的龙口这两个历史上就是山东人海
路闯关东的集结地和出发地的港口作为主要渡口,组织部队登船。山东人民对大军北上给予了大力支
持,他们组织有经验的水手掌舵领航,组织群众为部队准备棉衣、干粮,站岗放哨,防奸防特。
从1945年10月开始,山东军区的大部队和干部分别经过长途跋涉和海路颠簸,陆续到达东北和热
河前线。其中,经海路前往的有:万毅率领的滨海支队,约3500人,9月底在辽东半岛登陆,10月中
旬到达辽东半岛的盘石、海龙地区;肖华率领的山东军区指挥机关及直属部队1000余人,于10月下旬
到达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吴克华率山东6师及5师两个团,8000多人,于10月24
日到达营口地区;山东2师罗华生部约7500人,10月30日在辽宁庄河地区登陆后于11月上旬到达沈阳以
西地区;山东田松支队约1000人,在辽东登陆后于11月中旬到达牡丹江地区;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
率军区机关直属部队和几个独立营,约4000人,在辽东登陆后于11月初到达沈阳、安东地区;鲁中军
区司令员罗舜初率领山东3师及鲁中警备第三旅,约9000人,在辽东登陆后于12月上旬到达沈阳、鞍
山地区。上述部队合计约4万人,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历史上最大的渡海行动。
陆路方面主要有: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和副政委刘其人率领的山东7师、8师共6个团,约12000
人,于11月分别到达山海关、古北口地区,后转往东北,梁兴初率山东1师8000余人于11月中旬到达
锦州以西地区。以上部队合计约2万余人。此外,从山东到达东北的还有20个基干团,约3万人。抗战
结束后,合计山东向东北输出了9万人的部队。(《东北解放战争大事记》记载山东开赴东北的部队总
计约6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3卷第10页记载为6万余人;陈毅、宋时轮于1945年11月23日向
中共中央发的电报为9万人。另据林浩、李丙令等回忆,山东开赴东北的部队除正规部队6万人外,尚
有20个基干团,约3万人。(以上均见《中共山东党史大事记》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14页)当时,
到达东北的正规部队总计11万人,山东就占了6万,且全部是整建制的部队,战斗力较强,因此,山
东军区是我党抢占东北的绝对主力。
同时,根据中共中央要求为东北配备三个省的省级干部和抽调大批干部到东北工作的指示,从9
月到12月底,山东的党、政、军各级组织先后抽调肖华、罗荣桓、罗舜初、刘居英、陈沂、林一山、
邝任农、赵杰、杨国夫、周赤萍、刘其人、李作鹏、吴克华等6000多名干部到东北,他们大多随同各
支部队到达东北。这些干部占到中共中央当时派往东北干部总数的三分之一。
受当时条件的制约,我军缺乏大型船只,海运以少量机帆船和木帆船为主。 据肖华回忆, 当时
征集到小汽艇30余只,每艇可载70-80人;小帆船140多只,每只可载20-30人。没有气象预报,没有导
航设备,没有军舰护航,缺乏通讯联络工具,满载干部战士的小船完全在根据水手的经验向辽东半岛
驶去,实际上是把命运交给了老天爷和船老大。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罗荣桓、肖华等山东军区主
要负责人、近4万部队和大量的干部跨过渤海,抢先赶到了东北。
陆路的条件更为艰苦,杨国夫和刘其人率领的山东部队一路北上,从山东与河北交界的地区到河
北东部的长途路程,基本上是用自己的双脚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量出来的,许多干部战士磨破了脚,
磨烂了鞋子,“极疲惫。无棉裤,许多无鞋,赤脚作战。”梁兴初的山东1师则是从山东的诸城出发,
途径山东的昌邑、寿光,河北的霸县、玉田,从冷口出山,到达冀东的兴城的,历时1个半月多。为
了避开不必要的骚扰,八路军在多数时间内是躲开大路,从小路甚至山区通过。
虽然历经千难万险,山东军区的部队和干部终于抢在国民党军队出关之前就分散到了东北各地,
开始了建立根据地的活动。这为我党我军抢占东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长达三年的东北解放战争中,源自山东的部队和干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的主要力量。
在1947年8月之前组成的东北野战军9个纵队(军)中,除8纵、9纵是由冀察热辽军区整体划拨过来
外,其他7个纵队中,1纵、3纵、4纵、6纵等主力部队均是以山东部队为主或完全由山东部队编成的。
而东北军区司令部编写的《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中对各纵队、各师的评价充分说明了山东军
区的干部战士在东北解放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以下引文如非说明,均转引自刘统《东北解放战争纪实》
中对《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的引述)。
其中,第1纵队(38军)是1946年8月由原山东1、2师和滨海支队等部编成。“一纵部队从参加秀水
河子歼灭战起,在东北解放战争重大战役中都担任主力。 是东北各纵中人数最多、装备最好、战斗
力最强的部队。” (刘统《东北解放战争纪实》第486页)。其中由山东1师改成的东北野战军1纵第1师
“英勇顽强,执行命令坚决,战斗经验丰富,猛打猛冲的精神很好,不怕牺牲,经得起伤亡,有连续
战斗反复冲锋的精神,有顽强性,战斗士气旺盛,防御、进攻、野战、攻坚均备,为东北部队中之头
等主力师。”由山东2师改成的东北野战军1纵第2师“富有朝气,执行命令坚决,战斗性顽强,但次
于1师。有突击力,对于攻坚突破较有经验,善于野战进攻,为东北之头等主力师。”1纵3师是由原
山东滨海支队和后来发展的19旅组成的。解放战争中,该军共歼敌14.3万余名。
第3纵队(40军)是1946年初由原山东3师、警备3旅和原冀东十六分区曾克林部队编成的。该纵长期
“在南满苦难艰苦环境下坚持斗争,进步甚快。作风勇猛,能攻能守。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军。”其
中3纵7师由山东3师与曾克林部两个团组编而成。“该师战斗力顽强,作风勇猛,战斗积极性高,有
朝气,善于夜战及爆破,兼备野战运动与城市攻坚,为东北部队中头等主力师。”3纵8师以山东3师9
团为基础,与曾克林部两个团及一个新编地方团组建,该师“攻防兼备,最善于阻击战斗。战斗的顽
强性稍次于7师,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师。”3纵9师由山东警备3旅与曾克林部合编而成,“该部队原
系山东地方武装的基础,作战力较弱;来东北后在长期战斗中锻炼进步甚快,战斗力有很大提高,顽
强性较强,有攻坚之经验。”
第4纵队(41军)由进入东北的原山东6师发展而来,1946年初编成。该纵“参加战斗次数最多,干
部战士伤亡很大;部队作战决心很顽强,不怕伤亡不叫苦,执行命令坚决,善于打阵地战,也能打运
动战,在防御战斗中有顽强的战斗力。特别是塔山阻击战斗,很有成果,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军。”
其中4纵10师以山东6师两个团为基础扩编而成,该师“质量成分好,战斗作风猛,动作快,能打运动
战,有突击精神。防御战斗中有顽强的战斗力,曾参加解放锦州担任锦州以南塔山地区之有名的阻击
战斗,为东北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4纵11师以山东胶东军区两个独立团为基础扩编而成,长期在
南满坚持敌后斗争,长期员额不充实,有防御战斗经验,参加过塔山阻击战。4纵12师以山东6师一个
团为基础扩编而成,该师战斗有朝气,战斗力之顽强性次于10师,有防御战斗经验,在塔山阻击战中
表现稳而又猛。
第6纵队(43军)以原山东7师、8师为主,陆续编入冀东19旅、新四军3师7旅,于1946年10月成军。
该纵战斗基础巩固,战斗经验较多,为东北部队中之野战主力军。其中6纵16师由新四军3师7旅编成。
6纵17师由山东7师编成,该师“战斗作风顽强,进步快。善于夜战及村落战斗,战士很勇猛,长于使
用爆破,攻坚力最顽强。为东北各野战部队中攻坚力最顽强之部队,为头等主力师。”6纵18师由山
东八师编成,该师作风有突击性,善于村落战斗及爆破技术,具有攻坚战斗经验。
1948年组建的3个纵队中,5纵(42军)和12纵(49军)的35师是以山东部队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第5纵队
于1948年2月由南满三个独立师改编组建而成。其中5纵13师由山东军区胶东部队进入东北后扩军而成。
该师作战有突击性,有朝气,作战动作猛,有游击经验。5纵14师是以胶东军区一个团为主,与冀东
干部在通化地区发展的一个团合编后发展而来,该师游击经验多,有朝气,有猛冲精神。5纵15师也
是在山东部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是以山东部队为主成立安东军区保安部队,后改为辽东独立3师,
于1948年编入5纵。该师善于行军和游击战。12纵35师是1945年底山东北海军分区的一个团抵达东北后
组建辽东军区第二支队,后转入北满逐渐发展而成。
可见,在东北野战军36个师的编制序列中,有15个师是全部由原山东部队或以原山东部队为主组
建而成。而在东北军区列出的5个主力军、7个头等主力师和2个主力师中,原山东部队或山东基础的
部队拥有4个主力军,5个头等主力师和1个主力师。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军区部队在我党抢占东北的
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随同各部队到达东北或冀东的山东干部,承担了南满地区绝大部分的地方工作,北满、东
满的部分地方工作,他们在建设根据地、建立野战军二线兵团和稳固后方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在1946年1月中共东北局在地方力量的配置上明显看出来。当时,东北局把整个东北划分为北满、
东满、南满和西满四个军区,其中巩固北满地区的主要部队是当时尚独立的山东7师和陕甘宁359旅;
巩固南满地区的主要部队是来自山东的第三、第四纵队,巩固东满的主要部队是山东2师和万毅的滨
海支队组成的第7纵队(与后来野战军系列的第7纵队不是一回事),只有西满是由黄克诚的新四军3师为
主。
(作者单位: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本文曾载于《齐鲁文史》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