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地情资料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7&rec=117&run=13

王现军

一、地情资料库建设是地方志事业发展新的生长点
(一)地情资料库使地方志文献具有了信息资源的特征。在信息技术领域,信息资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开放性、共享性、及时性、易传播性和可重组性等方面。传统意义上的地方志文献,是重要的地方信息资料,是一种经过提炼加工的原始性基础信息。由于其信息载体单一,传播途径不畅,尚不具备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的基本特征。通过地情资料库建设,对地方志文献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形成框架合理、系统科学的地方志信息资源数据库,并以网络技术为手段进行传播,使之真正具有信息资源的特征,体现出信息资源的价值。
(二)地情资料库在服务读者方面开拓了新的视野。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的地情资料库,引进和应用当今先进的网络多媒体技术,使地方志资料的信息表现形式得到了进一步丰富,不仅可以数字文档的形式记载地方志文献资料,还可以图片、动画、视频、音频、应用程序等社会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形象直观地表现地情信息,利用地情资料库的搜索引擎,可以对各种地方志资源数据库进行检索,从根本上改变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形式和方法,满足了人们多样性信息需求。同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国际互联网访问地方志文献数据库系统,对数据库进行自由查询,扩大了地方志的读者范围,使更多的读者能够更准确地进行检索,更方便地共享地方志信息资源。
(三)地情资料库建设搭建了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新的平台。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促进了中华文化同世界文化的交流。地方志文献是地方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建设以地方志文献为主要资料来源的地情资料库,不仅可以改善互联网上中文信息匮乏的状况,而且可以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对于弘扬博大精深的优秀中华文化,传播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地情资料库建设促进了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加速推进地情资料库建设,实现地方志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和传播手段的网络化,既是地方志工作领域的新拓展,也是地方志事业自身发展的新要求。地情资料库建设为修志、读志、用志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手段,使资料收集方式、编审业务流程的改造成为可能;为进一步发挥地方志的社会功能开辟了新渠道,实现了地方志成果信息表现方式的多样化。地方志工作者要从事关地方志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地情资料库建设的意义,紧跟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摒弃“一本书修几年”陈旧观念,自觉学习和利用网络技术,努力把地情资料库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地情资料库建设的若干实践问题
(一)功能定位。地情资料库建设的功能定位应该是,建设区域性、综合性的地方志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平台,重点为本地领导机关、科研机构、各类院校、企业和高层次人才提供数字文献信息服务。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着眼于这一功能定位,1998年10月,完成了青岛市情资料库的框架设计、软件开发以及建库试点。1999年4月,依托青岛政务网正式在互联网上公开发布市情资料。目前数据库容量达到1亿3千万字,点击量达150万人次,已成为青岛政务网的骨干数据库。这些地方志文献资料纵贯古今,横及百科,从历史到当代,从经济到社会,从自然资源到人文遗产,是青岛市情信息的资源宝库,是领导决策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同时,市情资料库与传统的纸介质地方志文献相比,在服务读者的方式上有了极大改善,地方志文献的读者大幅攀升,地情资料库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二)框架设计。在地情资料库框架设计上,要坚持“高点规划、分步推进、以使用促提高、边使用边提高”的工作思路。在初级阶段,主要是建设外网,满足一般信息服务的要求;在中级阶段,要实现内外网链接,建立地方志信息网络平台;在高级阶段,则要全面升级到地方情报战略系统,提供战略性决策服务支持。青岛市情资料库建设就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目前,青岛市情资料库设有“青岛市志”、“青岛年鉴”、“青岛概况”、“聚焦青岛”、“市情网上通”、“史志动态”、“区市志”、“图说青岛”、“琴岛纵横”、“青岛365”、“民俗风情”、“青岛大事”、“青岛人物”、“便民服务”等22个栏目,并以这些栏目为框架,以树状结构层层展开,构建了内容全面、形式新颖的网络数据库系统。其中,“青岛市志”栏目收录了首届《青岛市志》和青岛旧志,以单卷志书设置专题子库,并按篇、章、节、目4个层次分级管理。“青岛年鉴”栏目收录了1988年至今发行的《青岛年鉴》,并按4级标题进行分级管理,以专条为最基本的资料表现单位。“区(市)志”栏目收录青岛市各区(市)编纂的县级志书。“图说青岛”栏目收录了以图文结合形式编纂的崂山志、青岛文物志、青岛古树名木志等特色志书,以及“历史地图”、“影像资料”和“青岛老照片”等子库。青岛市情数据库的框架设计,既满足了地方志文献资料的检索要求,也为资料库的扩容预留了空间,是一个大型的、动态的、可多角度检索的框架机构。
(三)组织实施。地情资料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实施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实行“试点先行、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青岛市情资料库在建设过程中,实行了“两步走”的实施方式。第一步,于1999年初步建成市级地情资料库,经过几年的使用和完善,取得工作经验。第二步,于2003年启动了12区(市)地情资料库建设。在区(市)地情资料库的建设中,他们实行了“五个统一”工作法,即:工作统一组织、栏目统一设计、软件统一安装、人员统一培训、网络统一管理。首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区(市)地情资料库建设实施方案,确定了软件设计、设备配置、网页设计、软件安装、人员培训、资料录入的具体时间安排,作为工作计划下达给各区(市)史志办公室。然后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确定的15名地情资料库管理人员进行了1-2次业务培训,完成了对12区(市)地情资料库的软件安装。在一年的时间里,实现了青岛市级地情资料库与区(市)地情资料库的链接,形成了青岛市统一的“青岛市情”网站。
(四)资源建设。地情资料库建设必须以拥有权威的信息资源为基础。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审视地情资料库的建设时可以发现,它的优势不在于它信息的及时,也不在于它资料的丰富。与其他传媒相比,地情资料库的比较优势在于它资料的地方性和权威性。地情资料库要实现生存和发展,只能走“小而威、小而特”的路子。青岛市情资料库在信息资源的建设上,主要抓了地方志文献和地方文献两个方面。一是发挥地方志文献优势,组织力量对编纂出版的史志、年鉴等地方志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完成了地方志资料的入库上网,树立地情资料库信息资源的权威性;二是根据社会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发地方信息资源,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数据库。比如,“青岛市情网上通”栏目,利用动态交互式Flash地图、图片、 文字等多媒体表现形式,全面系统地记述和展示了青岛市所辖12个区(市)、166个镇(街道)、6617个村庄(社区)的历史由来、人口概况、经济发展、特色产业、文化建设、社会事业、道路交通、地理位置、周边地形等基础信息。其整体框架以先进的oracle网络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依托进行设计,并以交互式动态矢量地图相链接。该栏目文字资料600余万字、图片资料12000余幅、地图179幅,满足了社会各界查询需求。

三、地情资料库建设中应当思考的几个问题
(一)资金投入问题。地情资料库的正常运行首先遇到的是经费问题。一方面,地情资料库是城市的基础性信息设施,为社会提供的信息服务应当是免费的和公益性的。另一方面,地情资料库的建设、管理和维护,没有资金的支持是难以实现的。这一矛盾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前期建设的工程费可以向政府申请,但维护日常运行的经费却难以得到,正常的运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有的数据库甚至在通过技术鉴定会之后便无人问津。实践告诉我们,地情资料库的运作,不是一个一次性的工程建设问题,而是一个长期的信息服务问题。当前,在各地政府财政向社会事业倾斜的大环境下,解决资金制约的办法可考虑“多家抬”,即“依靠政府财政出一块、依托地方政务信息网站省一块、为企业服务挣一块”。“依靠政府财政出一块”就是将地情资料库建设、管理和维护费用列入地方年度财政预算,保证资料库的正常运行;“依托地方政务信息网站省一块”就是各地地方志系统要充分借助政府公众信息网建设的硬件设施和技术力量,采用“借船出海”的方式,节省基础设施、信息存储、安全保密等费用;“为企业服务挣一块”就是在地情资料库形成一定规模,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之后,开辟为企业服务的栏目和窗口,争取企业的资金支持。从长远发展的需要看,我们要研究用多种机制进行地方志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尤其要研究采用市场机制,由企业进行地情资料库的运作。
(二)信息资源问题。当前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地情资料库主要存在两大缺陷,一是地方志文献数字信息比较缺乏,已经出版的地方志文献尚未实现全部数字化;二是信息资源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大多仅限于文字,部分栏目中虽有少量的图片,但也多是分辨率较低的像素图,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不相适应。从地情资料库长远发展着想,要积极推进“两个拓展”,即由地方志文献数字化向地方文献数字化拓展,由信息资源单一的文本表现形式向文本、图片、图表、音频、动画、视频等表现形式转变。要结合本地地方志文献的实际情况,加快资源数据化进程。要加大地方文献的资源整合力度,最大限度地联机采编地情资料,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数据资源库。要加快网络数据库系统的升级,实现数据库对多媒体文件的支持,增加多媒体信息在网络数据库系统中的应用,在各栏目的内容中要加载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文件,更加形象直观的反映栏目内容。
(三)技术支持问题。地情资料库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系统工程,信息的集成在地情资料库的建设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具体来说,地情资料库建设涉及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与分析处理技术、信息抽取技术、基本内容的检索技术等等。对此,我们必须立足史志系统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的实际,注意研究和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实行“拿来主义”,为地情资料库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在具体操作上,要以社会专业技术力量为依托,争取政府网络管理部门的技术支持,引进和利用新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并根据数据库和各栏目内容的实际需要,将这些技术灵活运用,进一步丰富地情资料库的信息表现形式,提高地情资料的管理、维护和利用效率。
(四)人才使用问题。地情资料库建设和维护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素质,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如计算机的操作、网络信息的加工与管理、知识产权的运用与保护等方面人才。作为治本之策,各地地方志工作机构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招聘一批热爱地方志事业的优秀大学生、研究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地方志工作者队伍,以求与信息时代的地方志工作接轨,与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接轨。要开展地情资料库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提高对基础设施、操作系统、应用系统、安全保密和信息存储备份的管理和维护能力。
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今天,地方志事业面临着有利的发展机遇。要通过地情资料库建设和利用,进一步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地方当代先进文化的风采,努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青岛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