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志·城乡建设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46&run=13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王同春 孙树旺 主编 于秀敏 袁林娜 副主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0年4000册 560千字 943页 彩图 33码 95.00元
ISBN7-209-02689-4

《山东省志·城乡建设志》的编修工作始于1984年,2000年正式出版。志书以篇、
章、 节层次划分,全书共分8篇26章。首篇基本建设,依次为:城市规划篇、城市基
础设施建设篇、城市环境建设篇、村镇建设篇、城镇住宅建设与房地产管理篇、科技
与教育篇、城乡建设管理机构篇。最后设附录“山东省城乡建设大事年表”。本志上
限起自1840年,下限止于1985年。个别事物的记述上溯至事物的发端。对部分内容的
下限作了适当下延。
距今四五千年前,山东就有了稳定的村落。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城市建设的典范
为临淄齐国都城和曲阜鲁国都城。 西汉时期,山东境内县以下城镇达295个,中心城
市亦发展到11座:济南、济宁、曹州、东昌、武定、泰安、沂州、密州、青州、莱州、
登州。之后,一批商品集散型的城市如济宁、临清、聊城、德州随着京杭大运河的修
建亦迅速发展起来。
1840年,在外国资本涌入,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瓦解,近代工业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下,山东的城市发展迅猛。张店、周村、潍县、坊子、高密、胶县、明水、益都与兖
州、邹县、滕县、泰安、薛城均因傍依铁路而发展起来。枣庄、淄川、博山均以煤、
陶、铁等矿产的开发而发展起来。青岛、烟台、威海、石岛、龙口则是随着港口的建
立而形成一定规模的城市。济南在1904年开埠后,发展变化惊人,至1948年,已初具
省会大城市的雏型。这时期,沿海地区和铁路沿线上的城镇得以发展。沿海城市建筑
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浓厚,居民居住条件呈现出明显的民族歧视和阶段差别。而西部
内地城市迅速衰落。
新中国成立初,全省城市基础设施落后,自来水、公共汽车、高级铺装路面、公
园等市政设施,主要集中在济南、青岛两市。其他广大城镇破烂不堪。人民政府采取
以工代赈的办法,完成了一些市政工程的修建和扩建任务,建设了一批工人新村。经
过三年的恢复工作,全省城镇社会生活走上正轨,同时加强了城市管理机构。1952年,
济南设立城市建设计划委员会。青岛、威海、烟台、济宁、泰安、潍坊也相继成立了
城市管理机构。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除济南、青岛为扩建和局部扩建城市外,其他城市均以养
护维修为主。各城市首先做了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这期间,由于各项计划的顺
利实施,山东城市性质发生变化:生产职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有重大改观,城镇居
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 工业成为城市的核心,城市用地急剧扩大。城市数量有9
个增加到15个,布局分散,土地浪费严重。第二个五年计划前三年,全省城市建设投
资为7093万元,主要用于开辟水源地和给水工程设施;后两年,实施“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的方针,城市建设转入以维护为主,重点对市政工程、公用设施、城市
住宅加强维修和养护。“大跃进”时期,城市建设面临严重困难。但地处工矿区的一
些小城镇得到长足发展,其中有莱芜、新泰、邹县、滕县、掖县、诸城、滨县、黄县、
峄县。
1963~1965年,城乡建设进入三年调整时期。山东在城市数量和布局上做了调整:
将原来的15个城市压缩为10个,并压缩城市规模,减少城镇人口100万。全省从19 62
年始,开征城市维护费。经过三年调整,全省城市建设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山东城市建设局被撤销,随之各市、县城市管理
部门均被撤销或削弱,城市管理机构陷入瘫痪,城市建设事业遭到严重破坏。1972年,
山东省基本建设委员会恢复。当时,全国某些重点工程在山东兴建,东营等城市应运
而生。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城市生产与生活设施比例失调,居民住宅紧张,人均居
住面积仅3平方米左右。 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城市建设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修建
与维护有很大改善, 城市公用事业有一定发展, 但城市建设无章可循,布局混乱,
“三废”污染严重,居民生活环境很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东城乡建设步入建国以来最好最快的时期。从1978年
起,山东的城镇布局和数量开始进行新的调整。至1985年底,山东城市增加至19个,
初步形成沿海、平原、山区城市各占三分之一的合理布局。1984年,全省先后进行改
建乡镇工作, 建立市、县、乡三级管理体系,促进了全省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198
5年底,全省已完成19个市、93个县城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审批,800个镇的粗线条控制
规划也全部完成。 这个时期,住宅建设速度加快,1978~1985年,新建城市住宅245
6万平方米, 1985年底人均居住面积已达6.70平方米。同时,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城
市道路、供水、公共交通建设得到加强,城市供热能力提高,城市煤气发展较快。至
1985年底,全省18个城市(不含东营市) 人均占有道路面积为建国初期的3.5倍;城市
共有公共汽车1735辆, 无轨电车214辆,营运线路5296公里;城市供水154.4万吨,9
0%以上县城用上了自来水;城市生活用气普及率达22.3%,;绿化覆盖率达21.6%。村
镇建设也显示出独有特点,先规划后建设,布局合理,房屋建设量多质好,村镇基础
设施落后状况得到改善,公共建筑发展迅速。全省村镇建设呈现可喜局面:至1985年
底, 8.5万个村庄、 2215个集镇编制了建设规划;825万户农民建了新房,建筑面积
4.5亿平方米,其中楼房786万平方米;8221个村、1032个镇用上了自来水,6.88万个
村庄、2403个集镇通了电;村镇道路8.84万公里,其中铺装路面4.85万公里;公共建
筑总面积1.25亿平方米,生产建筑面积1.73亿平方米。
该志获2005年山东省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