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志·交通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43&run=13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许钦修 顾松年 王晓军 主编 王兴中 陈汉
章 徐立川 姚国强 副主编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6年 7000册 480千字 799页 彩图 32码 104.00

ISBN7-209-01930-8

《山东省志·交通志》的编纂工作始于1982年,正式出版于1996年。全书以篇、
章、 节层次划分,共分为8篇。首为公路篇,依次为公路运输篇、内河运输篇、海洋
运输篇、交通工业篇、科技教育篇、管理篇、民用航空篇。上限起自1840年,下限断
至1985年。
山东自古即为交通要冲。先秦时期,山东境内先民就利用天然河流,开展航道运
输,夏商时代沿海居民就已开辟了通往辽东半岛的海上航线。汉武帝登封泰山,开道
架桥,促进了交通的发展。汉代,山东境内盐业兴盛,海、河盐运发达。唐代主要道
路由汴州入山东曹州、兖州、淄州、青州、莱州、登州,山东丝绸织品经由此道运往
洛阳、长安。北宋时,山东东西大道是丝、麻、盐、渔产、海外珍奇运往汴京的要道。
元朝驿传鼎盛,山东驿站星罗棋布。明代州府之间,官路贯通。清代,山东境内有广
东、福州两条官马大路纵贯南北。清圣祖、高宗两帝巡游山东十余次,整修道路桥梁,
发展了山东交通。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为掠夺中国资源,竞相利用其在华特权,在山东开办水陆
运输。德国侵占胶州湾后,视山东东部地区为其经济侵略基地,于1904年建成青岛市
郊台东镇至柳树台公路,运进汽车,开设车行,经营台柳路旅客运输。此为山东公路
和公路运输之始。
清咸丰十一年(1861)烟台开埠,英、日、德、美等帝国主义相继成立轮船公司或
开办轮船代理行,经营烟台到沿海各港的运输,使山东以木帆船为主的海上运输受到
很大冲击,沿海货运为外国轮船业垄断。
1914年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的民族轮船业得以喘息和发
展,山东沿海轮船业随之兴盛。
至清末民初,济南泺口港已成为水陆交通枢纽。1931年,小清河建成第一座双门
船闸--五柳闸,首次使用汽艇开展客运,成为山东第一条有客运的内河航道。
1920年, 山东省省长公署成立省道筹备处,以工代赈修建公路490余公里。至19
27年, 全省有公路2338公里,是当时通车公路较多的省份之一。全省有营运汽车700
多辆。1934年全省汽车路管理局成立后,全省公路运输发展迅速,1937年,全省公路
已有6800余公里。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沿海港航和交通均被日本侵略者控制,山东交通
业遭到极大破坏。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发动大规模内战,山东水陆交通通阻无常。黄河于1947年回
流故道, 解放区黄河航运逐渐恢复。1945年石岛港解放后,随即设立海关分关,194
7年胶东军区海防办事处在威海成立, 担负胶东半岛南北各港口和至旅大的海上运输
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 经过三年恢复,公路通车里程由1949年底的3152公里发展到766
9公里。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山东交通业新建改建部分干线公路,开发山区和革
命老根据地,修建急需的大桥,改造土路、修筑路面,疏浚港口、航道,发展拖带运
输。对私营和个体运输业户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组成集体和公私合营运输企业,为工
农业生产提供了运输力量。
“大跃进”开始后,生产建设盲目冒进,修建许多不合标准的矿区公路和县乡公
路。公路运输推行“汽车列车化”,汽车完好率下降,船舶失修失养率提高。1960年
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大跃进”中修建的公路进行整修,并开
始修建沥青(渣油)路面。增加农村客运班车路线,增设站点;“面向农村”,开展货
运服务。海河运输加强班组、单船核算,调整航线,增加航班。经三年调整,全省运
输业逐步走向正轨。
“文化大革命”期间,山东交通业受到很大损失。到1970年前后,由于广大干部
群众的积极努力,海河运输、港口建设和工业生产等开始取得突破性进展。内河运输
基本实现运输拖带化,沿海国营运输全部淘汰木帆船,用上了机动船。运输工具的改
变,标志着山东水运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东交通建设和生产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至1985年,
全省通车公路达36327公里, 比1949年通车公路里程增长10.5倍,晴雨通车公路增长
462.4倍。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23.7公里。高级、次高级路面年均增加650余公里,
名列全国前茅。公路客运量增长188.8倍,客运周转量增长96.7倍;货运量增长120.1
倍, 货运周转量增长122.4倍。国营专业运输创利润19.5亿元。内河货运量增长33.4
倍。 地方国营海运客运量增长18.2倍,客运周转量增长2.0倍;货运量增长15.3倍,
货运周转量增长36.4倍。山东地方交通对发展国民经济,保证国家重点建设,沟通城
乡物资交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志获2005年山东省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林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