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志·乡镇企业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33&run=13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洪林 主编 杨亚强 副主编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年 12000册 370千字 618页 彩图 26码 40.00

ISBN7-209-02070-5

《山东省志·乡镇企业志》的编纂工作始于1984年,1997年正式出版。志书以篇、
章、 节层次划分,全书共设8篇,内容依次为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
业、种养业、对外经济贸易、科技教育、管理。志书主体资料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
立后,下限为1995年。
乡镇企业起源于农村副业和手工业,在山东有悠久的历史。山东最早的手工业可
以追溯到距今大约4000年之前,此后历代手工业日渐发达,而且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在
全国居领先水平的手工业生产及产品。民国时期,农村的家庭手工业仍是家庭收入的
重要来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连年战乱使山东农业遭到极大破坏,农村手工
业急剧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 山东乡镇企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1950~1957年为萌芽
时期。农村副业、手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50年上半年,全省已恢复的副业、手
工业计有100余种。 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的个体副业、手工业者先后加入了农业合
作社,组成铁木、编织、农副产品加工等手工业工场、作坊,成为以后的公社工业和
社队企业的萌芽。
1958~1978年为缓慢增长时期。 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和大炼钢铁的运动中,出
现了公社办工业的群众运动,到1958年底,全省公社工业企业达到12万多个,从业人
员45万多人, 总产值7.7亿元。1959年公社权力下放,公社平调的原属高级社的工业
企业和种植、养殖场,大都退还为生产大队、生产队的企业,形成了最初的社队企业。
1960年以后,国民经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一批企业由于基础差、
管理不善而陷入困境或被淘汰,1961年山东的社队工业企业减少到2253个、8万多人、
产值1.4亿元。 1963年下降到最低点时,产值曾一度不足千万元。1966年开始的“文
化大革命”使整个国民经济陷入混乱,国有工业企业大多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人民
生产、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使社队企业在客观上成了弥补工业生产严重不足的重要
力量。 到1977年, 全省社队工业企业达到12.2万处, 从业人员190.6万人,总产值
40.4亿元。
1979~1990年为迅速增长时期。 1979年,国务院颁发了第一个发展社队企业的指
导性文件,即《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山东省颁发了《贯
彻执行国务院发展社队企业〈十八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对引导全省社队企业
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78~1983年,全省对7600多个社队企业进行了整顿,
关停并转了3897个社办企业,到1983年底,全省社队企业已达22万多个,拥有固定资
产净值43.5亿元,职工402万人,总产值108.7亿元。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
通知把原社队企业的乡村两个层次扩大为乡(镇) 、村、联合体、个体4个层次,正式
定名为乡镇企业,并充分肯定了它的地位、作用。山东省取消了对乡镇企业原有的各
种限制,同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扶持政策。1984年乡镇企业产值、工业产值分别比
上年增长73.6%和68.8%。1989年,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山东省乡(镇)村集体工
业企业管理条例》。到1990年底,平均每个乡村集体工业企业达到43人,拥有固定资
产原值25.5万元,创产值78.7万元,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1991~1995年为提高发展时期。 进入“八五”,乡镇企业发展的大环境发生了很
大变化,过去所拥有的政策、机制优势相对减弱,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1991年6月,
山东省作出了《关于推动乡镇企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决定》。全省各级乡镇企
业主管部门强化工作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突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强化
管理、科技进步,全面提高乡镇企业整体素质和运行质量。“八五”期间,全省乡镇
企业不仅仍保持了年均增长45.4%的发展速度,而且企业规模、管理水平、技术装备、
产品质量档次、人员素质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与1990年相比,1995年,全省平均每
个乡村工业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增长3.4倍,产值增长5.4倍,职工人数由43人增加
到61人,乡镇企业产值过10亿元的县比1990年增加95个,过5亿元的乡(镇)增加598个,
过亿元的村增加693个。

(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