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县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311&run=13

巨野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陈友举 主编 贾昌亭 副主编
济南齐鲁书社 1996年 3000册 920千字 676页 彩图 18码 85.00元
ISBN7-5333-0485-3

史籍记载,巨野县明万历之前曾有县志,即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本,未见存本。
明万历年间,县令吕鹏云主持,吕鹏云、吕封齐主编;明天启三年 (1623) 方时化刻
《巨野县志》10卷,原本(三至十卷)存国家图书馆。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县令章
弘将万历志增修复制,仍10卷,原本存国家图书馆。康熙四十八年(1709),章弘又将
吕鹏云本增修为15卷,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存有原本。道光二十六年(1846),县
令黄维翰、袁付裘主编的《巨野县志》24卷,现存北京、南京、武汉、大连、复旦大
学、山东大学等图书馆,县志办公室有存。民国10年(1921),县长郁生主编的《续
修巨野县志》8卷,台湾版本,山东省图书馆、台北图书馆及县志办有存本。
新中国成立后, 1965年8月,巨野县人民政府曾组织编写了《巨野县志资料》21
期。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而中止。
新编《巨野县志》始于1982年5月,l996年6月正式出版。志书除卷首和卷尾 (附
录、杂记)外,共27编,依次为:行政区域、地理环境、人口、农牧业、林业·水产、
水利、工业·供电、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经济管理、
政党·群团、政权·政协、军事、政法、人事·劳动、民政、信访·监察、侨务·外
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俗·方言、人物。编下设章、节,节下列目,
计139章、383节。上限为1840年,下限至1990年。
巨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隶属菏泽市,东临嘉祥县,西接菏泽市牡丹区和定陶
县,南与成武县、金乡县毗邻,北与郓城县接壤。全县总面积1308平方千米。1990年,
全县辖6个镇、 21个乡,1060个自然村,有26个民族,813986人。巨野县因古为大野
泽而得名。原始社会时期,传说伏羲氏族在大野泽农耕渔猎。西汉建县,唐置麟州。
境内有古昌邑国遗址、麒麟台、齐鲁会盟台、秦王避暑洞、永丰塔等30多处名胜古迹。
巨野县全境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
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距黄河仅50千米,水系健全,既有充足的
地表水、地下水,又可常年引流黄河水。盛产小麦、棉花、玉米、大豆,种植高粱、
谷子、花生、绿豆、芝麻、地瓜等杂粮,还有苹果、葡萄、大枣、桃、李、杏、梨等
果品。其中核桃纹大枣是传统名优特产。鲁西南黄牛、青山羊及其肉皮产品久负盛名,
享誉国内外。矿产资源主要有煤、山石、天然气、矿泉水等,具有极高的开采价值。
巨野煤田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田,储量为55亿吨。
巨野人民艰苦创业,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农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
展, 粮棉产量大幅度提高, 农民收入逐年增加。1990年,年产粮食41.8万吨,棉花
3.6万吨, 被国家列为商品粮基地县和优质棉基地县。瓜菜四季丰盛,年总产量6.69
万吨。 果树面积1.33万公顷,年产优质果品6.3万吨。畜牧业发展前景广阔,是国家
“鲁西黄牛”繁育基地,青山羊、长毛兔生产基地。全县农业形成了粮棉、果品、瓜
菜、畜牧四大主导产业。
巨野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新中国成立后,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转变生产经营机制,初步形成棉纺、医药、酿造、化工建材、制
革、服装加工等10大行业80多个生产门类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品1000多种,其中部优、
省优产品23种。多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电力除工业用电外,全县已建成农村电网。
巨野交通发达,石(臼所)新(乡)铁路东西横贯全境,公路四通八达。乡乡通公路、电
话,村村通邮。村有小学、乡有中学、县有专业技术学校。医疗卫生从县到村已形成
完整的网络。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大大提高。
新编《巨野县志》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巨野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名人辈出,孔夫子获麟绝笔,获麟之地就在今天县城以东的获麟台。孔子的学生曾参、
闵损、澹台灭明,孟子的学生咸丘蒙都是巨野人。北宋时期,对古文运动做出卓越贡
献的王禹,“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独步当时文坛,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苏轼曾以“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的诗句,称赞巨野在齐鲁文化中的地
位。巨野历史上曾有文武进士48人、举人99人。新编《巨野县志》在教育、文化、人
物编中都有详细记述。新编《巨野县志》文化、体育编中,特色最显著者,浓墨重彩
勾画出巨野作为“农民绘画之乡、“武术之乡”、“戏曲之乡”的兴起发展的轮廓。
新编《巨野县志》2005年获山东省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白林新 张宗宇 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