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县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302&run=13

无棣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袁廷海 孟繁生 主编 张宝泉 徐英民 孙云
腾 副主编
济南齐鲁书社 1994年 6000册 1080千字 689页 彩图 15码 60.00元
ISBN7-5333-0437-3

无棣县历史上共4次修志:明代《海丰县志》成书于弘治、正德年间 (1506-152
1),已失传;清代《海丰县志》刻于康熙九年(1670),张克家编纂,知县胡公著鉴定;
清末《海丰乡土志》,成书于宣统二年(1910),张守宣编,仅为一手抄本,藏于北京
大学图书馆;民国《无棣县志》,县知事侯荫昌修,1925年山东商务印刷所铅印出版。
新编《无棣县志)始修于1983年,先后共收集文字资料5000余万字,1994年出版。
本志上限起自1840年,有的事件溯至史事发端,下限截止于1990年底。全书除概述、
大事记、附录外,共设29篇,依次为:建置、地理环境、人口、农林、金丝小枣、畜
牧、渔业、水利、工业、盐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财税·金融、
经济管理、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民政、人事·劳动、司法、军事、教育、科技、
文化、卫生·体育、民情风俗、方言、人物。
无棣县位于山东省最北端,隶属滨州地区。其建置始自隋开皇六年(586)。元初,
县境为棣州无棣县(东无棣),明、清两代称海丰县。1914年恢复无棣县旧称。新中国
成立后,几度调整县域,至1990年,全县面积1998平方千米,人口41.1万,其中回族、
蒙古族、满族、壮族等12个少数民族3905人。无棣坐落在鲁北平原滨海地带,东北濒
渤海湾,南倚黄河三角洲。其西南部属黄泛平原,土地平展,土质肥沃,盛产粮食、
蔬菜、水果、棉花,是金丝小枣的集中产地;东北部属滨海平原和近海滩涂,分布着
埕口盐场、鲁北盐场、无棣县盐场和第一、第二海水养殖场,又是渤海黑牛、德州驴
等良种畜繁育基地,盛产鱼、虾、蟹、贝、海盐、贝壳、贝壳砂、丰年虫以及中药材
茵陈等。县境中部埋藏着储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矿产资源。
无棣自古以扼交通要冲著称。漳卫新河原为唐代开挖的无棣沟,是从海道北运漕
米的内河航道,历宋、元、明、清而不衰。清代又建埕口码头,集散、转运天津、宁
波以及鲁北外销的粮食、布匹、海鲜、小枣、手工艺品等商品,使埕口成为仅次于烟
台的清末山东第二大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条件,使无棣成为鲁北海防重地,两次鸦
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海战期间,清廷都曾在大口河至马山子一带驻军设防,以备敌军窜
扰登陆。经济的昌盛带来文化的繁荣。无棣自五代以来即人才荟萃,名人辈出。其佼
佼者有后唐名相李愚,北宋名将张凝、张昭远,著名词人李之仪,元代著名政治家高
仁,明代著名政治家王佐、杨巍、谷中虚,清代著名考古学家吴式芬,著名中医姜笠
村,民国著名书画家刘业村、张秩山、刘耀南等。
199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3783万元,为1949年的10.7倍,1978年的4.7倍。
其中农业总产值18896万元, 为1949年的4.6倍,1978年的3.3倍。枣树是无棣林业中
的主导树种,栽培历史悠久,并曾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新中国成立之前,连续的战
乱使枣树屡遭浩劫, 破坏惨重,1949年全县仅存枣树102.4万株,年产干枣1700吨。
1984年以后,小枣产量年年居全国县级单位首位,被称为“中华金丝小枣第一县”。
已研制生产白酒、 果脯等枣制品5个门类30个品种,其中“金丝小枣白兰地”等三种
果酒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销会金奖、全国首届轻工博览会银牌奖和全国食品十年成
就展览优秀新产品称号。
新中国成立之前,县内只有榨油、酿酒、纺织、印刷、造纸、小五金等十多个行
业、90多家手工作坊。1949年县工业产值只有4万元,1990年增至24887万元。其中增
长最快的为个体工业,l990年产值9615万元,10年增长近22倍,占工业总产值的38.7
%。全县工业已有30多个门类,工业企业已达5829家,并且已有两家达到国家标定的
大中型企业标准。有三氯化铝、原盐、汽缸盖、索具、卸扣、莛杆门帘、苇帘、地毯、
花边、马绊草制品等出口外销,渔网、非磁性电机引拔槽楔、丙纶长丝、碳化钙、金
丝蜜枣、金丝枣酒、小枣白酒等产品销往国内和国际市场。
新编《无棣县志》从县情实际出发,特设了金丝小枣、盐业、畜牧、渔业四篇,
从资源、源流、生产管理、加工、产品等方面展现该项事业的整个过程与面貌。水利
篇记述了无棣人民先后治理主干河道3条、支流10条,开挖幸福河、泊埕河引水渠道2
条(幸福河1989年最大引水量26500万立方米),修故河道水库4座,建大中型拦河蓄水
闸4座、小型闸7座、机电扬水站74座的成绩。
新编《无棣县志》2005年获山东省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袁廷海 李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