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县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294&run=13

茌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张洪福 刘贵元 主编 侯文芳 孙世祥 孙恒
生 耿士修 副主编
济南齐鲁书社 1997年 2500册 800千字 692页 彩图 17码 98.00元
ISBN7-5333-0602-3

茌平编修县志始于明万历二年(1574)。今存清康熙二年(1663)王画一修,张翕纂
《茌平县志》4卷;康熙四十九年(1710)王世臣修,孙克绪纂《茌平县志》5卷;宣统
三年(1911)盛津颐修,张建桢纂《茌平县志》28卷;民国24年(1935)牛占诚督修,周
之桢纂《茌平县志》12卷。
新编《茌平县志》1982年7月始修,共搜集各种资料240余万字,1997年正式出版。
志书上限一般起至1840年,有的上溯至事物发端;下限截至1985年末。全书前置序、
凡例、概述、大事记,中设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农业、林业、水利、工业、交通
·邮电、城乡建设、财税·金融、商业、经济管理、党派群团、政权·政协、人事·
劳动、公安·司法、社会、军事、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医药、方言·民
谚、人物共23编,后缀附录。编下设章、节,计101章、326节。
茌平县位于鲁西平原。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 置县,属东郡,治茌平,因县境
在茌山之平陆故名。 茌平自秦置县以来,县治3次转徙,境域屡次变迁,县名也时有
变化。1985年底,全县总面积1116.9平方千米,总人口484200人,共有12个民族,汉
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8%。 气候属温湿带大陆性季风区半干旱气候。境域为黄河冲积
平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缓倾。境内主要粮油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地瓜、
大豆、棉花、花生、油菜等;蔬菜和瓜类主要有白菜、韭菜、芹菜、甘蓝、菜花、茄
子、青椒、豆角、大蒜、大葱、萝卜、黄花菜、黄瓜、冬瓜、西葫、香瓜等;木本植
物46科, 140多种;草本植物67科,120余种;动物资源40余种,200多个品种。名优
土特产有圆铃大枣、茌梨、黄花菜、十孔藕等。圆铃大枣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素
以个大、核小、脆甜、味美、营养丰富而著名,历史上为贡品。经熏制而成的乌枣,
宋代即远销东南亚等地,今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茌平县自古以农为本,是典型的农业县。《茌平县志》从县情实际出发,紧紧抓
住农业县的特点,在农业编中设“生产关系变革”一章,对不同历史时期土地所有制、
水利设施、生产资料、技术条件、经营管理、农作物产量、分配制度等情况客观记述。
198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23139万千克,农业总产值22005万元。
茌平县手工业历史悠久,颇具地方特色。食品加工、条编、纺织、造纸、熬硝、
制鞭炮等已有数百年历史,乌枣、土布、风箱、绘画久负盛名。1949年,全县工业总
产值仅为117万元, 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4%。1978年全民企业增至20家、集体企业12
2家, 工业总产值605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8.2%。1985年底,全县工业企业141
家(其中县属工业48家),工业总值达2201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0%。初步形成了
纺织、造纸、化工、食品、机械、建材、电力、农副产品加工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工业编特设“名优产品”专节,详细介绍“花生牛轧糖、龙凤酥芯糖、节能变压器、
毛巾被、风箱”等获省、厅奖的名牌产品。
茌平旧有北京至南京的“御路”通过,为历代军争要地。为突出表现全县人民光
荣的革命斗争传统,《茌平县志》在概述、大事记和军事编中,较详细地记述了当地
的农民起义,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展示了太平天国、黑旗军、捻军、义和团部辗转茌平
的主要活动及战事。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全县有2060名英雄
儿女为国捐躯。《茌平县志》特设“烈士英名录”专章,分乡镇记载烈士的村名和姓
名,以慰藉英灵教育后代。
茌平县战国时有齐国大臣淳于髡、名士鲁仲连,唐有名臣马周,宋有状元孙、
医学家成无己,明有状元朱之蕃,清有著名杂技艺术家张义成、李禄来。新中国建立
后,有王杰式的英雄成秉臣、肖奎祥,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35名,党、政、军高级领
导干部130多人。 境内现已发现的大汶口、龙山、岳石、商周、秦汉等文化遗址42处
(其中省级重点保护单位3处),碑碣石刻468幢,革命纪念地19处。出土并收藏价值较
高的文物511件。有文字记载的祠、寺、庙、坛、亭、阁、楼、坊等近200处。

(侯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