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县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286&run=13

平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裴传宏 程明三 主编 肖国金 副主编
济南齐鲁书社 1993年9月4000册 1200千字 840页 彩图 15码 56.00元
ISBN7-5333-0538-X

平原县修志始于明代。明万历十八年(1590)都御史张惠、进士高知止主修《平原
县志》;清乾隆十三年 (1748) 平原县知事黄怀祖主修《重修平原县志》;民国24年
(1935)县长曹梦九督修《续修平原县志》。新编《平原县志》1980年10月始修,1993
年出版。新志上限始于1840年,有的溯至史事发端;下限至1985年末,个别内容适当
下延。全书除序、概述、大事记、附录外,共设24编,依次为:行政区域、地理环境、
人口、农业、水利、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税·金融、城乡建设、科技、经济
管理、政党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军事、文化·体育、
教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谚语·歇后语、人物。
平原县位于鲁西平原的西部。春秋战国时期,属齐国称平原邑。因境内地势平坦
而得名。秦朝以平原邑为县城置平原县。县之境域,屡经变迁。至1985年底,辖4镇、
15乡, 总面积1105平方千米,总人口42.1万,98.7%的人口为汉族居民。地形南高北
低,自西南向东北缓慢倾斜。受古黄河大徙、改道、溢决的影响,河流较多。全县多
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为4558.6立方米, 引黄河水1.43亿立方米。年总降水量6.3亿立
方米。浅层地下水总储量13.57亿立方米,淡水总储量10.25亿立方米。全县耕地总面
积50267公顷, 林果地面积6000公顷,村镇占地9733公顷。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
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适于冬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的生长。全县林
木覆盖率7.1%,用材林有榆、柳、杨、槐等品种;经济林以果树为主,树种有苹果、
梨、桃、杏、山楂、枣等,本县王打卦乡出产的胎黄梨,名冠鲁北地区。灌木树种有
红荆条、紫穗槐、柽柳等。渔业养殖发展较快,主要鱼类品种有鲤、鲢、鲫、草等。
畜类有牛、马、驴、骡、猪、羊、兔等,尤以养鸡业、养牛业为强项。当地野生中药
材有98种,常见的有53种。栽培成功及开发利用、大批量生产的有地黄、山楂、菊花、
决明子、枸杞、薏苡仁、蛇床子、吐丝子、蒲公英、茵陈、白茅根等11种。
平原县农业历来以种植、养殖业为主。新中国成立前,农业技术落后,水肥条件
差, 粮棉产量很低。1949年,全县平均每公顷产粮食750千克左右,每公顷产皮棉22
5千克以下,农业总产值6877万元。1985年,全县农业产值达到24355万元,比1980年
增长69.4%, 粮食每公顷产量达到9487.5千克,创历史最高记录。1984年棉花每公顷
产皮棉1440千克, 比1980年前的平均产量增加5倍多。农业的丰收,促进了林、牧、
副、渔各业的全面发展。1985年,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83.9%,林业占1.33%,牧业
占11.4%, 副业占3.06%, 渔业占0.23%。 大牲畜存栏量为7.53万头,生猪存栏量为
12.2万头,山、绵羊存栏量5.12万只,均为历史最高水平。
平原县工业基础薄弱。境内家庭手工业以苇编为主,土纺土织为特产。清朝末年
始有工厂。民国时期境内鞋帽、服装和糕点副食开始发展,到新中国建立前已初具规
模。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扶植私营工商业和家庭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陆续增
加了化肥、制糖、制药、纺织、水泥、砖瓦、机械、棉花加工等行业。1985年,全县
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95家,其中轻工业53家、重工业42家。固定资产原值5259.9万元,
完成工业产值16228万元,比1980年增长2倍,是1949年的81.5倍。
平原县素为交通要道。自古有官道相通。清朝末年修通的南北大动脉津浦铁路由
境内穿过。 县内公路93条,通车里程454.7千米,18个乡镇全部通车。商业历来较为
繁荣。清中叶由于政府奖励实业、鼓励经商,全县曾出现一批商业集镇。津浦铁路通
车后,县城商业有了新的发展,棉庄、粮店、布业、土杂等行栈栉比出现。1978年以
后,个体商业突起,商业空前繁荣。
平原的著名历史人物有西汉农民起义首领巾帼英雄迟昭平,清朝王汝玉、赵万斫
组织发动农民开展抗粮斗争,义和团运动首领李长水、施砚田,以及早期从事党的活
动的马诚斋、王旭鹏、李振山。南朝梁著名学者刘峻,其名著《辨命论》是南朝无神
论重要文献之一;清朝诗人董元度,著有《旧雨草堂集》八卷;当代有数学博士张鸿
基、哲学史家任继愈、作家邓友梅等。

(荆曰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