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邑县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284&run=13

临邑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徐心耀 主编 马传文 张武斌 陈志班 葛孚
信 副主编
济南齐鲁书社 1993年 1080千字 712页 彩图 17码 57.00元
ISBN7-5333-0326-1

临邑县修志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明万历十九年(1591)邢侗创修《临邑县志》,原
本已佚。越三十年,邢王称第一次续修,早佚。清顺治九年(1652)知县陈起凤又一次
续修县志。康熙五十一年(1712),知县唐开陶又主修县志,体例仍沿用前志,但资料
较前志大丰。康熙六十一年(1722),知县魏壮也补修县志,但后人仅见志序一篇录于
民国志内。道光十七年(1837),知县沈淮又一次纂修县志,是本县旧志较好的版本。
同治十三年(1874),知县陈鸿第七次主修县志。民国25年(1936),旧中国本县最后
一次修志,县长崔公甫主修。
新编《临邑县志》始修于1983年,1993年出版。本志上限不限,有的溯至史事发
端;下限除大事记、概述延至1987年外,其他断至1985年。本志书设概述、大事记、
各专志、附录四大部分,共24编,依次为:建置·区划、地理环境、人口、农业、水
利、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税·金融、城乡建设、综合经济管理、党派群团、
政权·政协、司法、民政、劳动·人事、军事、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社
会。
临邑县位于鲁北平原,德州市中部。前身为漯阴县,秦时建置。南朝宋孝建二年
(455) ,改称临邑县。县域屡经变迁,至1987年面积1007.19平方千米,全县共辖3镇
17乡, 808个村民委员会,99190户,人口45.26万,其中97.67%是汉族人口,还有回
族、 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等8个民族。县域地形平坦,境内多为高、坡、洼相间的
黄河沉积平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略有倾斜。县内河道中,徒骇河流经本县南部边境,
马颊河流经本县北部边缘,德惠河为人工河,横穿县境中部。临邑县气候属暖温带半
湿润大陆性季风区,光照充足、四季分明。临邑资源丰富。据1983年土壤普查,全县
共有土地10万公顷,可利用面积7.41万公顷。地下石油为四大油藏类型,八套含油层
系,含油面积28.72平方千米,地质储量4735.94万吨。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
豆、红小豆、棉花及其他小杂粮,是国家的粮食生产基地县。本县地理位置优越,县
城距省会济南60千米,104国道穿城而过,是江南各地通往京津的公路交通咽喉。
1978年后,临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其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
产值的92%以上。1987年底,工业固定资产原值达6123万元,是1978年的2.4倍。乡镇
村工业企业总产值达18747万元, 比1978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14.7%,占全县工业
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39.7%上升到63.9%。1987年,全县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比1978年分别增长2.6倍、2.3倍和2.7倍。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工、农业产值比,1978年为42.22∶
57.78, 1987年为44.65∶55.35。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1985年,农民人均纯
收入389元, 比1978年增长8.97倍; 年末城镇居民储蓄额1812万元, 比1975年增长
14.89倍。
1985年, 全县有干线公路4条,支线公路2条,县乡路5条和临盘专用线,总里程
247千米, 形成了以县城为枢纽的辐射状交通网。 全县境内输油管道有7条, 全长
139.5千米,担负着胜利、华北、中原3个油田部分原油的输送任务。邮电机构由1949
年的7处增加到1985年的20处, 邮路总长度1661千米。教育事业取得发展,初步形成
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到大学专科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
卫生方面基本形成了医疗卫生网。
临邑文化发达,历史悠久,历代人才辈出,汉末文学家祢衡,北宋雕塑家盖忠,
明代书法家邢侗及其胞妹邢慈静,当代历史学家邓广铭、国画家宋雨桂等,皆临邑籍
人。

(耿华亮 史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