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县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4&rec=283&run=13

《庆云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赵玉秀 总编 郝成堂 张连生 副总编
内部印行 庆云县印刷厂 1983年 1000册 450千字 694页 彩图 8码18.00

自明初至万历六年(1578),庆云三次修志,俱未梓。明万历六年(1578)由知县柯
一泉主修,杨州鹤编纂,十卷刻本。清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十九年(1680)、嘉庆
十四年(1809) 、咸丰四年(1854)四次修志。民国3年(1914)、民国20年(1931),由邑
人陆军中将、东边镇守使马龙潭两次捐巨资修县志,均为四卷石印本。
新编《庆云县志》 1979年初始修,搜集文献资料1000余万字,于1981年5月写出
初稿, 计90余万字,八易其稿,历时5年,于1983年12月出版,是山东省第一部新县
志。本志上限为1840年,有的溯至史事发端;下限为1980年。全书分大事记、概述、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物等7卷,卷下设编,共计26编。
庆云县位于山东省北部与河北省交界处,隋开皇六年(586) 置县,初名无棣。明
洪武初年,无棣县废。洪武六年(1373)重新置县,易名庆云县,相沿至今。新中国成
立后,1953年隶属沧州。1958年盐山、庆云、孟村三县合并,称孟村回族自治县,不
久改称盐山县,隶属天津市。1961年恢复庆云县。1964年底由河北省划归山东省德州
专署辖,县治迁于今址(解家集东)。全县总面积502平方千米,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
由黄河冲积而成,地势平缓、稍有起伏,微向东北倾斜。有漳卫新河、马颊河、德惠
新河三条大河流经县域。 属于暖温季风气候, 光照充足,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1
980年, 有汉族、回族、满族、水族4个民族,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9%。总人口23
8808人。
庆云县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是鲁北重要的粮食产区。蔬菜品类齐全,盛产白菜、
芹菜、香菜等,除内需外,重点销往京、津、唐及东三省等大中城市,被誉为京津地
区的“南菜园”。特别是当地产的大叶香菜,历史上曾为贡品,茎大叶肥味香,产量
高,是重要的蔬菜产品。果品类有小枣、苹果、桃、梨、杏、山楂等。其中,尤以小
枣最为著称。庆云是金丝小枣的重要产区。种植枣树历史悠久,始于商周、兴于汉唐、
盛于明清。据明清县志载∶“邑民以莳枣为业,青畴绿野,弥望尽是枣林。”县境有
一株老枣树, 据传为隋末唐初所植,树周长3.8米,龙干虬枝,至今仍根固叶茂,年
可收枣百余斤。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力发展枣树种植、加工业。工业从无到有、从小
到大,现已形成造纸、纺织、建材、化工、机械电子、化工和农产品加工等十大支柱
行业。城建、交通、邮电、电业等基础设施有很大发展。这些都在经济卷中得以充分
叙述。
庆云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历史上曾有捻军、义和团等多次农民起义。特别
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庆云人民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1926年即建立了第一个农
村中共党支部;1934年爆发了震动冀鲁的马颊河罢河工抗暴政斗争;抗日战争时期,
这里是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拥军支前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抢救历
史资料,忠实地记录下可歌可泣的斗争历史,修志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涉
足全国十余个省, 数十个大中小城市及全县300余个村庄,广征博采,搜集了大量的
文字及口碑资料。在政治卷中特设民主革命斗争纪略一编,进行了详细记述,人物卷
中记述革命烈士的功绩,专设革命烈士英名录一章,以昭后代,对有贡献的在世人物,
其事迹分别记入有关篇章。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也特设社会主义革命运
动纪略一章,进行了详细记述,为后世留下了可贵的资料和宝贵的经验教训。县志未
单设军事卷,其内容分述于政治卷有关篇章特别是“纪略”中。
新编《庆云县志》1994年获山东省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张连生)